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进行阅读交流,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会起到关键的作用。然而,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交流的误区,试举三例:
[误区一]你说,我说,他说……
进行阅读交流时,面对那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能偏爱哪只手吗?不能。一个说了,又接着一个,另一个说了,还有小手举起……现在新“课标”不是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吗?只要学生举手了,就应当给学生发言表达的机会。
【思考】阅读交流不是“自由交谈”
你说,我说,他说,自由说,阅读交流决不能这样放任自流,教师必须该“出手时就出手”。仅仅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为了所谓的“面向全体”,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这是不行的。我们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握文本的语言训练点、核心问题的讨论点,让阅读交流更有指向性、实效性。
[误区二]这个,那个,不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大量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在小组对话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了说话表达的机会,如果你把耳朵凑近一些,你就会听到“这个……”“那个……”“不是……”等等口头禅,这些在平时表达中就存在的不良习惯在阅读交流中暴露出来,是阅读交流的瑕疵,是语文教学的瑕玷。
【思考】静下心来,多一些思考
我们语文教师要想一想,学生口头禅、一些语病该怎么纠正呢?不能听之任之吧。我们要静下心来想想,这些大都没有经过缜密思考说出来的、没有多大思维价值的阅读交流,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会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呢?阅读课堂中还是应该让学生静下心来去多读几遍课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展开对话交流。
[误区三]阅读交流过分凸显人文感悟
我们语文教材的编者对于每一篇选文,无不是精挑细选,并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既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又要重视语言文字内含着的人文精神。然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对文本的人文挖掘却情有独钟,总喜欢在阅读文本后提出一些论点供学生讨论:如你觉得某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你想对某某说些什么?我们感受到某某具有什么可贵之处?你们觉得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如此过分重视人文感悟,也是阅读交流的误区。
【思考】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各司其职
阅读教学中凸显人文,忽略语言的工具性肯定是不行的。其实人文性是隐性的,更多时候是一切尽在不言之中,说出来就太直白了。而语言的工具性如果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那么语言的表达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著名特级教师许一凡在执教《掌声》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这持久而热烈的掌声,让英子()”学生围绕这个句式,进行语言训练,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进行了拓展训练,人文精神也得以熏染,从而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作者单位:江都市宜陵小学)
[误区一]你说,我说,他说……
进行阅读交流时,面对那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能偏爱哪只手吗?不能。一个说了,又接着一个,另一个说了,还有小手举起……现在新“课标”不是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吗?只要学生举手了,就应当给学生发言表达的机会。
【思考】阅读交流不是“自由交谈”
你说,我说,他说,自由说,阅读交流决不能这样放任自流,教师必须该“出手时就出手”。仅仅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为了所谓的“面向全体”,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这是不行的。我们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握文本的语言训练点、核心问题的讨论点,让阅读交流更有指向性、实效性。
[误区二]这个,那个,不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大量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在小组对话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了说话表达的机会,如果你把耳朵凑近一些,你就会听到“这个……”“那个……”“不是……”等等口头禅,这些在平时表达中就存在的不良习惯在阅读交流中暴露出来,是阅读交流的瑕疵,是语文教学的瑕玷。
【思考】静下心来,多一些思考
我们语文教师要想一想,学生口头禅、一些语病该怎么纠正呢?不能听之任之吧。我们要静下心来想想,这些大都没有经过缜密思考说出来的、没有多大思维价值的阅读交流,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会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呢?阅读课堂中还是应该让学生静下心来去多读几遍课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展开对话交流。
[误区三]阅读交流过分凸显人文感悟
我们语文教材的编者对于每一篇选文,无不是精挑细选,并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既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又要重视语言文字内含着的人文精神。然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对文本的人文挖掘却情有独钟,总喜欢在阅读文本后提出一些论点供学生讨论:如你觉得某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你想对某某说些什么?我们感受到某某具有什么可贵之处?你们觉得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如此过分重视人文感悟,也是阅读交流的误区。
【思考】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各司其职
阅读教学中凸显人文,忽略语言的工具性肯定是不行的。其实人文性是隐性的,更多时候是一切尽在不言之中,说出来就太直白了。而语言的工具性如果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那么语言的表达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著名特级教师许一凡在执教《掌声》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这持久而热烈的掌声,让英子()”学生围绕这个句式,进行语言训练,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进行了拓展训练,人文精神也得以熏染,从而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作者单位:江都市宜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