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评价是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方式。阅读教学中教师春风化雨般的点拨,润物无声的指导,将彰显出阅读教学的独特魅力,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那怎样的评价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评价要求,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笔者就撷取几个课堂评价片段,浅谈几点认识。
倾听——发展性评价之基础
镜头一 “你说……”
师:读了课文,在你的印象里,珍珠鸟是怎样一种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生:我印象中的珍珠鸟长着红色的嘴巴、红色的脚,灰蓝色的毛,后背还长着珍珠似的白点,样子很可爱。
师:你说……①
生:我觉得珍珠鸟美丽、活泼、可爱、淘气,好像一个天真的孩子一样,让人喜欢。
师:你说……②
生:我觉得珍珠鸟能与人和睦相处,很善良。
师:你说……③
生:我印象中的珍珠鸟喜欢躲在丛林里,叫声非常好听。它们生活得很自由,很快乐。
师:你说……④
生:……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印象中的珍珠鸟,真好!现在,谁能完整地描述一下珍珠鸟?可以描述一下它的外形、习性,以及给你的感受。能说一段话吗?
【反思】瞄准学习对象,倾听是基础
教研活动时,有位老师说得好:“倾听是一门艺术;倾听是一种习惯;倾听是一种尊重;倾听是一种品德;倾听是一种修养。”我认为这样的倾听首先来自于教师本身。教师倾听了,就会用这样的习惯去影响学生;教师倾听了,必然会引发师生共同思考,促进表达;教师倾听了,就会在欣赏与等待中与学生真诚对话。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创生过程。语文素养的生长点往往来自学生,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捕捉教育的契机。“镜头一”从表面看来似乎流畅而又自然,其实“你说……”“你说……”既单调重复,又毫无色彩,师生的活动仿佛复制着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教师瞄准的只是教学设计的执行,而不是学习对象的发展,这里的“你说……”成了忽视倾听的代名词。我觉得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并适时加入一些评价:① 你描述的是成年的珍珠鸟的外形;② 你把珍珠鸟当孩子看了,你也很可爱!③ 鸟也有人一样的感情;④ 这是所有的鸟儿都向往的生活。此时的学生享受的是一种平等,得到的是一种肯定,收获的是一种品格。因此说,倾听是发展的基础。
判断——发展性评价之前提
镜头二 “你的想法有创意!”
师:学习了《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大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学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我觉得爱听好话不好,容易上当。(该生看了练习上的名言)
师:你说得真好!
生:我觉得乌鸦自不量力,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长得什么样,还得意极了!(哄堂大笑)
师较尴尬,但为了不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还是鼓励:你说得有道理!
生:我觉得狐狸很聪明,而且我懂得了如果你想要得到别人的东西,而别人不给时,你要多动脑筋骗他高兴,让他自动送上门来。
师:你的想法有创意,能联系生活实际,真聪明!
【反思】倡导正确价值,判断是前提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获得独特的感受,评价时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过分地追求多元化、无原则地“尊重”学生,就会导致教师在学生面前盲目改变学习目标,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镜头二”中,教师眼里只盯着答案的“多元”“独特”,没有判断,没有启发引导的意识,虽然课堂是民主开放了,可学生对“狐狸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却不以为然,也许十几年后,学生中真的会出现几个“聪明、机智”的狐狸呢!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言语信号到达大脑的第一时间内迅速作出判断,正确的予以褒扬,偏离“轨道”的予以引导。在学生认为“得不到别人的东西,用欺骗的手段获得”时,教师可如此评价:你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学习方法值得赞赏,但你打不打算学习课文中的狐狸呢?这样的评价肯定了该生多元思维的优点,又引导他重新思考其体验,促使他在再度审视自己的思路时,主动建构正确的认识。他会想:我要是像狐狸那样,那不是要成为人人都讨厌,没有朋友的坏家伙吗?迅速的判断,明智的评价,使得课堂仍然保持着“善”的基调。
提升——发展性评价之关键
镜头三 “谁再说……”“说得好!”
以下摘自《天鹅的故事》教学实录:
师:是的,看来天鹅的高雅和美丽是说不尽的,但这里却说像石头一样,这样写,你认为恰当吗?理由是什么?
生:我认为不恰当,因为天鹅是非常天真的,怎么可能像石头一样?
师:谁再说……
生:我认为很恰当,因为石头是很厚,很坚固的,如果不是石头,冰面上根本没办法弄破。
师:谁再说……①
生:我觉得不恰当,作为天鹅,非常美丽,这里比喻成没有生命的石头。
师:谁再说……②
生:我觉得恰当,因为要将镜子般的冰面弄破,必须重重地扑打,所以要像石头似的。这样,天鹅才是真正美丽的天鹅!
师:说得好!③
师:刚才同学们紧紧抓住了关键词,用心感受了老天鹅的美,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好。
【反思】关注探究过程,提升是关键
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以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这时候,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单纯判断出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镜头三”中的“谁再说……”到“说得好!”仿佛在努力发展学生的语言,但折射出的是一种对标准答案结果的等待。其间,学生没有经历从迷茫走向清晰,没有从浅表走向深层,更没有从漠然走向感动的过程,一句话,综合素养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如果把“镜头三”中评价①②③分别换成① 冰面很厚,老天鹅也非常明白,可……(对文本的挖掘会更加深刻——深度);② 这是你的理解,可是,请你再读读!(语言的暗示授予方法使得目标达成变易——坡度);③ 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个同学的话,她连连说了两个必须,看来老天鹅的美不同一般!(既有对人文内涵的评价,也有对语言表达的评价——广度)可见,关注过程后着力打造的评价语使得课堂无限延展。当然,阅读教学中的提升型评价还有许多,如:在“默默无语”处“降低坡度”;在“笼统概括”处“穿针引线”;在“恰如其分”处“巧妙渲染”;在“似懂非懂”处“释疑解惑”等等。
激励——发展性评价之保障
镜头四 “读得好极了!”“有谁超过他?”
以下摘自《蚂蚁和蝈蝈》教学实录:
师:再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更流利!
生自读课文。分小节朗读。
师:我们的评价标准是,看谁读得更流利。
生读(略)
师:读得好极了!掌声鼓励!给你一颗“朗读小星星”!
生读(略)
师:读得好极了!掌声!也给你一颗“朗读小星星”!有谁能超过他?
生:我来,我来……
【反思】提供动力之源,激励是保障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激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为主”二字提醒我们:真正的激励性评价是多种评价方式的总和,其中包含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也包含把握好“度”的适可而止的激励评价。“镜头四”中的多次好极了、掌声鼓励和给你一颗“朗读小明星”语言单调乏味,缺少启发性;盲目鼓励,引发审美疲劳;物质奖励过分,功利色彩浓。再看“有谁能超过他?”这样的评价表面是在激励其他个体,实则有可能打击这里的“他”和其他的“个体”。因此说:“镜头四”中的激励评价是不完全的激励,是失度的激励,其结果适得其反。如果把“掌声鼓励和给你一颗‘朗读小明星’”换成“好在哪里”如:每个字音咬得都很准;你读出了蚂蚁很吃苦的样子;“嘿!有的……有的……读得多好啊!”此类“有血有肉”式的针对实际的评价,那么开启心智的功效会更明显;如果把“有谁能超过他?”改成“这样的朗读都超过老师了!”“他的朗读超过了以前,你也能吗?”等等,那么参照物的改变会真正推动整体向前发展。保障需有法,让真正适度的激励成为动力课堂的有效保障吧!
(作者单位:江都市宜陵镇七里小学、江都市国际学校小学部)
倾听——发展性评价之基础
镜头一 “你说……”
师:读了课文,在你的印象里,珍珠鸟是怎样一种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生:我印象中的珍珠鸟长着红色的嘴巴、红色的脚,灰蓝色的毛,后背还长着珍珠似的白点,样子很可爱。
师:你说……①
生:我觉得珍珠鸟美丽、活泼、可爱、淘气,好像一个天真的孩子一样,让人喜欢。
师:你说……②
生:我觉得珍珠鸟能与人和睦相处,很善良。
师:你说……③
生:我印象中的珍珠鸟喜欢躲在丛林里,叫声非常好听。它们生活得很自由,很快乐。
师:你说……④
生:……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印象中的珍珠鸟,真好!现在,谁能完整地描述一下珍珠鸟?可以描述一下它的外形、习性,以及给你的感受。能说一段话吗?
【反思】瞄准学习对象,倾听是基础
教研活动时,有位老师说得好:“倾听是一门艺术;倾听是一种习惯;倾听是一种尊重;倾听是一种品德;倾听是一种修养。”我认为这样的倾听首先来自于教师本身。教师倾听了,就会用这样的习惯去影响学生;教师倾听了,必然会引发师生共同思考,促进表达;教师倾听了,就会在欣赏与等待中与学生真诚对话。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创生过程。语文素养的生长点往往来自学生,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捕捉教育的契机。“镜头一”从表面看来似乎流畅而又自然,其实“你说……”“你说……”既单调重复,又毫无色彩,师生的活动仿佛复制着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教师瞄准的只是教学设计的执行,而不是学习对象的发展,这里的“你说……”成了忽视倾听的代名词。我觉得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并适时加入一些评价:① 你描述的是成年的珍珠鸟的外形;② 你把珍珠鸟当孩子看了,你也很可爱!③ 鸟也有人一样的感情;④ 这是所有的鸟儿都向往的生活。此时的学生享受的是一种平等,得到的是一种肯定,收获的是一种品格。因此说,倾听是发展的基础。
判断——发展性评价之前提
镜头二 “你的想法有创意!”
师:学习了《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大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学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我觉得爱听好话不好,容易上当。(该生看了练习上的名言)
师:你说得真好!
生:我觉得乌鸦自不量力,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长得什么样,还得意极了!(哄堂大笑)
师较尴尬,但为了不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还是鼓励:你说得有道理!
生:我觉得狐狸很聪明,而且我懂得了如果你想要得到别人的东西,而别人不给时,你要多动脑筋骗他高兴,让他自动送上门来。
师:你的想法有创意,能联系生活实际,真聪明!
【反思】倡导正确价值,判断是前提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获得独特的感受,评价时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过分地追求多元化、无原则地“尊重”学生,就会导致教师在学生面前盲目改变学习目标,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镜头二”中,教师眼里只盯着答案的“多元”“独特”,没有判断,没有启发引导的意识,虽然课堂是民主开放了,可学生对“狐狸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却不以为然,也许十几年后,学生中真的会出现几个“聪明、机智”的狐狸呢!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言语信号到达大脑的第一时间内迅速作出判断,正确的予以褒扬,偏离“轨道”的予以引导。在学生认为“得不到别人的东西,用欺骗的手段获得”时,教师可如此评价:你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学习方法值得赞赏,但你打不打算学习课文中的狐狸呢?这样的评价肯定了该生多元思维的优点,又引导他重新思考其体验,促使他在再度审视自己的思路时,主动建构正确的认识。他会想:我要是像狐狸那样,那不是要成为人人都讨厌,没有朋友的坏家伙吗?迅速的判断,明智的评价,使得课堂仍然保持着“善”的基调。
提升——发展性评价之关键
镜头三 “谁再说……”“说得好!”
以下摘自《天鹅的故事》教学实录:
师:是的,看来天鹅的高雅和美丽是说不尽的,但这里却说像石头一样,这样写,你认为恰当吗?理由是什么?
生:我认为不恰当,因为天鹅是非常天真的,怎么可能像石头一样?
师:谁再说……
生:我认为很恰当,因为石头是很厚,很坚固的,如果不是石头,冰面上根本没办法弄破。
师:谁再说……①
生:我觉得不恰当,作为天鹅,非常美丽,这里比喻成没有生命的石头。
师:谁再说……②
生:我觉得恰当,因为要将镜子般的冰面弄破,必须重重地扑打,所以要像石头似的。这样,天鹅才是真正美丽的天鹅!
师:说得好!③
师:刚才同学们紧紧抓住了关键词,用心感受了老天鹅的美,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好。
【反思】关注探究过程,提升是关键
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以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这时候,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单纯判断出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镜头三”中的“谁再说……”到“说得好!”仿佛在努力发展学生的语言,但折射出的是一种对标准答案结果的等待。其间,学生没有经历从迷茫走向清晰,没有从浅表走向深层,更没有从漠然走向感动的过程,一句话,综合素养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如果把“镜头三”中评价①②③分别换成① 冰面很厚,老天鹅也非常明白,可……(对文本的挖掘会更加深刻——深度);② 这是你的理解,可是,请你再读读!(语言的暗示授予方法使得目标达成变易——坡度);③ 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个同学的话,她连连说了两个必须,看来老天鹅的美不同一般!(既有对人文内涵的评价,也有对语言表达的评价——广度)可见,关注过程后着力打造的评价语使得课堂无限延展。当然,阅读教学中的提升型评价还有许多,如:在“默默无语”处“降低坡度”;在“笼统概括”处“穿针引线”;在“恰如其分”处“巧妙渲染”;在“似懂非懂”处“释疑解惑”等等。
激励——发展性评价之保障
镜头四 “读得好极了!”“有谁超过他?”
以下摘自《蚂蚁和蝈蝈》教学实录:
师:再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更流利!
生自读课文。分小节朗读。
师:我们的评价标准是,看谁读得更流利。
生读(略)
师:读得好极了!掌声鼓励!给你一颗“朗读小星星”!
生读(略)
师:读得好极了!掌声!也给你一颗“朗读小星星”!有谁能超过他?
生:我来,我来……
【反思】提供动力之源,激励是保障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激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为主”二字提醒我们:真正的激励性评价是多种评价方式的总和,其中包含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也包含把握好“度”的适可而止的激励评价。“镜头四”中的多次好极了、掌声鼓励和给你一颗“朗读小明星”语言单调乏味,缺少启发性;盲目鼓励,引发审美疲劳;物质奖励过分,功利色彩浓。再看“有谁能超过他?”这样的评价表面是在激励其他个体,实则有可能打击这里的“他”和其他的“个体”。因此说:“镜头四”中的激励评价是不完全的激励,是失度的激励,其结果适得其反。如果把“掌声鼓励和给你一颗‘朗读小明星’”换成“好在哪里”如:每个字音咬得都很准;你读出了蚂蚁很吃苦的样子;“嘿!有的……有的……读得多好啊!”此类“有血有肉”式的针对实际的评价,那么开启心智的功效会更明显;如果把“有谁能超过他?”改成“这样的朗读都超过老师了!”“他的朗读超过了以前,你也能吗?”等等,那么参照物的改变会真正推动整体向前发展。保障需有法,让真正适度的激励成为动力课堂的有效保障吧!
(作者单位:江都市宜陵镇七里小学、江都市国际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