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之父”列文虎克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cp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显微镜的肇始—从詹森父子仨到沙伊纳


  荷兰韦塞尔的米德尔堡城,有一位磨眼镜片的工人汉斯·玛顿斯·詹森。他有两个淘气的孩子,兄弟俩和父亲一样,也爱摆弄各种各样的镜片。大约在1590年的一天,父亲外出,兄弟俩又玩起了镜片。当他俩无意识地把两块镜片分别装在一根铜管的两头,并用它对着书看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很小的逗号竟有蝌蚪般大。他们再用它看对方的眼睫毛,竟有小木棍一般粗……
詹森显微镜

  不久,詹森父子仨就制成了一台原始的复式光学显微镜。它由3个能相互滑动的铜镜筒连接而成,物镜是一个单凸透镜,目镜是一个双凸透镜,当两个活动镜筒完全收拢和完全伸出时的放大倍数分别是3倍和10倍,但后来这台显微镜遗失。不过,根据他们制作的其中一台的复制品,还是能得到这3个铜镜筒的几何尺寸:直径76毫米。经过进一步研制,詹森父子仨在1604年又制成了一台复式显微镜。它和前面那台显微镜不同—物镜是一个双凸透镜,目镜是一个双凹透镜,镜片各放在一根铜管的两端,放大倍数也仅几倍。米德尔堡科学协会至今仍保留着詹森父子仨造的这台显微镜。这就是存在争议的显微镜的肇始。
  争议的第一种说法是,显微镜是荷兰人扎卡赖亚斯·约安尼代斯及其父亲发明的。
  争议的第二种说法是,约安尼代斯父子是受到伽利略在1609~1610年制成的复式显微镜的启发,才在1610年以后制成显微镜的。因此,伽利略才是显微镜的发明人。
  争议的第三种说法是,荷兰科学家惠更斯把性能优于詹森父子仨的显微镜的发明权,归功于荷兰工程师、发明家、化学家柯尼利厄斯·雅格布森·德勒贝尔。
  争议的第四种说法是,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弗朗西斯·冯塔纳,在与詹森父子仨大致同时,也发明了性能优于詹森父子仨的显微镜。此外,发明显微镜还有多种说法。例如,荷兰人梅蒂乌斯父子。又如,德国天文学家西蒙·马里乌斯。再如,德国天文学家克里斯托夫·沙伊纳,在1628年用两块凸透镜制成的复式显微镜,成了近代显微镜的原型。

显微镜的“用”—从奥迪埃纳到马尔比基


  “明察秋毫的眼睛”—显微镜的“用”,就是要用它观察肉眼看不见的细小物体。
  首先取得重要成果的是意大利天文学家、神父乔凡尼·巴蒂斯塔·奥迪埃纳。他在1644年出版的《苍蝇的眼睛》一书中,第一次详细地描述了苍蝇眼睛的结构。
  1646年,博学多才的德国神父阿萨内修斯·科瑞撤,用显微镜观察到了瘟疫患者血液内的“小蠕虫”,以为瘟疫是微生物感染所致。于是,他建议用戴口罩、隔离感染者、焚烧患者的衣物等措施来防止瘟疫蔓延。不过,后来的研究表明,他看到的“小蠕虫”,并不是他所说的“微生物”或“耶森氏鼠疫杆菌”,而是白细胞和红细胞。
  1653年,法国化学家、医生、植物学家皮埃尔·波莱尔,首先把显微镜用于医学领域。
苍蝇眼

  意大利生物学家马尔比基和科瑞撤两人被认为是进行生物显微检查的先驱。他俩的主要观察对象是动物与植物。例如,马尔比基在1661~1666年间先后发现了肾小球、肾小管、毛细血管与红血球等。1628年,英国医学家威廉·哈维创立了血液循环说。然而,他的学说有一个致命的“缺环”—不能证明血液确实能从动脉系统进入静脉系统,形成一个循环通路。原因是,他没有显微镜,靠肉眼观察,只能看到动脉末端是没有出路的“盲端”,所以人们对血液循环学说将信将疑。毛细血管的发现,不但弥补了这个缺陷,让它成为一个完美的理论,而且也引领了“组织学”研究这个医学新领域;所以,马尔比基被誉为“组织学之父”。

小国度的大工匠—“显微镜之父”列文虎克


  17世纪中叶,荷兰小镇德尔夫特,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认认真真、不厌其烦地在磨制一块又一块的透明玻璃,致力于完善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细节……
  磨呀磨,磨呀磨……一磨就历经了几十个冬夏春秋。最终,竟然浑然天成地“磨”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显微镜诞生以后,就以能“明察秋毫”的魅力,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追求者。上述青年—安东尼·凡·列文虎克就是其中最痴迷的一个。他把一块又一块的玻璃,磨成放大镜即凸透镜,最终组装成了显微镜。
  1675年9月的一天,列文虎克在花园的水池里取出几天前下雨时积蓄的雨水,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看到一滴水中有大量的小生物!接着,列文虎克又在河水、井水、脏水等处,以及肠道中发现了微生物……
  由此,列文虎克得出结论,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用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他还据此撰写了人类关于微生物的最早的专著—《列文虎克发现的自然界的秘密》。
  列文虎克是磨制显微镜的主要实践者—他一生都在改进和实际磨制。最终,他把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提高到270倍以上。他掌握了当时世界公认的最先进的磨镜片技术,一生亲自磨制了550多个透镜,装配了247台显微镜—保留下来的9台,现存于荷兰尤特莱克特大学博物馆。其中的一台放大倍数为275倍,分辨率为1.4微米;人们甚至认为他曾制造出放大倍数为500倍的显微镜。
  1680年2月8日,英国皇家学会开会,第二任会长约瑟夫·威廉森亲自把列文虎克和他“造”与“用”显微镜的成果,介绍给到会的科学家。许多名人专程到德尔夫特来拜访他,他还被许多国家的科学机构吸收为会员或院士……
  中国思想家梁启超在《梁啟超家书》中说:“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力去做,便是第一等人物。”没有“高等文化”的列文虎克,从来都没有想当“第一等人物”。然而,他“尽力去做”,致力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细节的完善,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于是成了名垂青史的“第一等人物”!列文虎克留给我们的一个思考是:为什么显微镜在16世纪末诞生以后的几十年中,有包括伽利略等“大腕”在内的群雄逐“镜”,但唯有“草民”列文虎克有如此石破惊天的发现,成为“显微镜之父”与荷兰的“国宝”?这就是“工匠精神”的结果!“细节决定成败”是一句著名的流行语。列文虎克精心打磨镜片的“细节”,让自己的显微镜登顶折桂,这一事实对此做了优雅的诠释。

显微镜的发展—从“超显微镜”到“超级显微镜”

散裂中子源“超级显微镜”

  1903年发明的能观察胶体粒子运动的“超显微镜”,可看到小至10纳米的微粒,但本质上仍是光学显微镜。其后也发明了各种新的光学显微镜。
  19世纪以后,人们认识到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或放大倍数)受数值孔径和所用光的波长的限制—放大倍数不会大于2000倍。研究更高分辨率的显微镜必须另辟蹊径。于是,形形色色的非光学显微镜相继诞生: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场发射电子显微镜、场发射离子显微镜、原子探针场发射离子显微镜、超声显微镜、扫描式隧道显微镜、磁力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
  2018年,中国造的散裂中子源(CSNS)“超级显微镜”已通过验收并将对用户开放。
其他文献
英国律师事务所Henley
2016年1月1日,中国正式终结了实施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步入“全面两孩”时代。2016年12月,全国妇联发布了一项针对北京、辽宁等10省(市)21个市(区)0~15岁儿童父母的调查显示,53.3%的受访一孩家庭不想生育第二个孩子。  生育的正反馈  为什么现在中国人不愿再生育?调查的归因是,生育成本、经济负担、照料负担都极为沉重。这些情况表明,人们的生育基本上是一种受自然和社会环境调控的行为
近日,美国人口资料局推出了2016年世界人口数据表。该机构预测,到2053年,世界人口总数将达到100亿。展望未来,地球对人类的支持会不会在某个时候达到极限?我们能否一直有足够的食物和水资源,让每个人都开心健康地生活?答案肯定是不能。早在18世纪晚期,英国人口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就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人口的负担已经远远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迟早有一天,地球将因不堪重负而给人类带来毁灭。那么,人类数量为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天津通信广播电视厂诞生,从此,我国便拉开了彩色电视生产制造的序幕。第一台彩电开启彩色电视的新时期  天津通信广播电视厂是新中国成立后电视机研发生产的摇篮。1957年,国家决定发展电视广播业,并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了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天津通信广播电视厂的前身。当时天津无线电厂的专家们在资料极其匮乏的情况下迎难而上,边学边干,终于在1958年,实现了
1988年3月10日8时56分,一个特殊的新生儿在“北医三院”诞生。那一刻,产房外已经站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产房内67岁的妇产科专家张丽珠教授正在亲自为这个初生女婴进行详细的检查。张教授首先观察婴儿外表是否正常,又对孩子全身进行了触摸式检查,最后,终于露出笑容。  这个女婴就是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她的名字叫郑萌珠。张丽珠教授则是“中国的试管婴儿之母”,她怀抱孩子的瞬间定格,成为张教授最广为流传的照
古代的阿拉伯世界孕育出3个辉煌的大都会,也就是三大文化中心,即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有人也许会问,科尔多瓦只是一个中等城市,怎么能与巴格达和开罗这样的名都大邑相提并论呢?今天,笔者就为大家讲述这座城市的千年沧桑,重温它曾经的灿烂辉煌。明灯照亮中世纪  科尔多瓦位于西班牙南部,瓜达尔基维尔河擦城而过。早在古罗马时期,科尔多瓦就是伊比利亚半岛的重镇之一。然而科尔多瓦的飞黄腾达是在711年阿拉伯人到来
“别上来了!别上来了!挤不下了!”面对闻讯蜂拥而来的记者,《科学美国人》的主编—“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的老朋友俾契诙谐地说:“楼板快塌了!”  这是1877年12月7日在《科学美国人》杂志社楼上俾契的办公室里的一幕。  那么,这里发生了什么轰动性新闻,让记者们趋之若鹜呢?  只见一个30岁的小伙子把带有尖针和薄膜的圆头状的东西,放在一个锡纸的圆筒上,然后转动和圆筒相连的手柄。此时,这个装置就说
1986年8月25日11点11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发出,邮件的撰写者和发送者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以下简称高能所)的科学家吴为民,接收者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位于瑞士)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杰克·斯坦伯格。这封电子邮件开启了中国科学家与国际科学界交流的新窗口,也为中国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之争  如果你通过搜索引擎查找“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时间”,结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由此开辟。70年前的那个“今天”,积贫积弱、百废待兴;70年后的这个“今天”,国富民强、百业俱兴。共和國艰辛探索,矢志不渝,攻坚克难,谱写了壮丽史诗,创造了人间奇迹。回望70年,一个个历史瞬间让人心潮澎湃,一个个高光时刻足以彪炳史册。为此,本刊记者集体采写“70年,70个瞬间”
如同每个生物一样,细胞也会有出生和死亡的生命周期。细胞的死亡有多种形式。现在,研究人员发现,细胞的死亡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细胞的自然死亡,二是细胞凋亡,三是细胞焦亡。  人体细胞的种类、数量和寿命  人体细胞约有200余种,包括神经细胞、上皮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巨噬细胞、B细胞、T细胞、肌细胞、成骨细胞、肝细胞、肾细胞、内分泌细胞等。其中一些细胞又可以细分为很多种类,如内分泌细胞有甲状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