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设有效数学教学情境的思考

来源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hengfang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教师借助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和知识本身的可塑性,有目的地创设的数学教学环境.它在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数学知识理解和迁移,发展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探索出了很多创设情境的方法,如:介绍数学史料,讲述数学故事,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信息技术模拟等.
  然而从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发现,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并不是都是有效的,有一些教学情境存在低效、无效的现象.如有些情境设置过于哗众取宠,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有些情境过分追求生活化,对数学和相关学科内容淡化;有些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演示,忽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些有效性不高的情境,对学生数学学习非但没有帮助,反而对学生数学学习形成了干扰,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可以说,能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已经成为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创设出适当而有效的教学情境呢?下面是几点思考:
  1对刻意求新的思考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题的引人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师花费心思最多,创设情境最多的地方.这里情境创设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能否激发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兴趣和后续内容的顺利展开.
  在某一节课中:
  教师一走进教室就开始向学生播放动画片:小猴开着椭圆形车轮的赛车,小狗开着圆形车轮的赛车,小熊开着三角形车轮的赛车在赛跑,并且对小猴、小狗、小熊做了刻意的装扮,配以赛场的欢呼声和掌声。当孩子们还沉浸在对动画片美好场景的欣赏时,老师问:“为什么小狗开的车跑得快?”这样孩子们的注意力就不能够一下子从动画片中转移过来,老师只有又再一次的引导学生用慢镜头观察刚才的动画片,启发学生。同时整节课中部分学生都还在想动画片中的场景,没有注意课堂教学,回答问题东扯细拉的,抓不住中心。
  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感兴趣、新鲜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很是常见,教师选择这个情境引入课题应该说动了不少脑筋.然而就这个情境用到这节课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注意指向明显不同,教师抓住了不同形状车轮赛车赛跑这个热点,一方面新鲜,另一方面,这动画包含了自己引出课题想要的圆形的特征,而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动物赛跑动画片带来的喜悦和自豪,至于其中的速度、时间、路程等量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如果教师对此时学生的状况有所了解,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等的特征有了充分的观察,教师完全可以不需要任何背景故事的衬托,而直接以车轮转的速度来引入课题.
  有时刻意求新反而给人以哗众取宠之感,在这样的情境下,本来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心可能会发生偏移.那么情景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情景应该具有一贯性,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引领作用
  教学情境的设置,不应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也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用心创设的情境,不能让它在教学中只发挥一点作用,好的情境应该具有一贯性,使它在整章或整节教学中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这一点在我们创设情境的开始就应该有所考虑.有些教师挖空心思,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悬念,可是随着问题的深入发展,再也看不到这个情境和相关知识的联系,直到最后也看不到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否利用所学知识很好地解决,这样的情境虎头蛇尾,缺乏一贯性.
  2对过分追求生活化、淡化数学化的思考
  在创设情境时,很多教师认为情境就是要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便刻意加上去了很多生活化的背景,这些生活化的问题与原来问题的适应性如何?与学生认知水平是否相适应,往往没有做过多的考虑.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把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化时就遇到很大的障碍,使学生不能很快进入实质的数学问题.教师苦心经营的教学情境,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影响教学效率,成为学生学习的陷阱.
  在一个让学生自主探究求统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公式的课例中,教师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后设计一个生活中的方案,发现规律,再得出统一的体积公式.学生是苦苦思考怎么也设计不出,教师只有出示这几种形体的直观教具,并将这几种形体的体积公式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得出v=sh。
  在教学中,教师常埋怨学生的能力不够强,却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这里用一个很复杂的看似来源于生活的实例作为问题情境,使学生的精力长时间停留在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上,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主要内容的探究,喧宾夺主,偏离主题.就本节课内容而言,如果直接从已经知道出发,启发学生运用数学中常用的化归思想,解决问题,学生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
  我认为,数学是要把繁的东西化简单,不是把简单的弄复杂,更不是一开始就用一个很复杂的生活化问题引入,让学生感到一头雾水.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架设“脚手架”,帮助学生对意义的建构和促进理解,最终应该是促进教学目标更有效的达成.数学本身就是抽象的、形式化的,不能把情境创设等同于情境的生活化,一味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使数学淡化.有些已经解决过的数学问题完全可以看作新问题的一个情境,而不应让情境生活化的思想框住自己的手脚,使情境创设僵化。
  创设情境,在着眼于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的同时,也不能一切教学内容都从实际出发.毕竟我们学习的是数学,数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过分强调生活化就脱离了数学学习的本真.
  不能说只有用生活化的问题创设的情境就好,用数学问题作为情境的就差.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情境简单理解为就是生活化,这是对课堂教学情境极大的误解.适当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是好的情境。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只有与生活实际有关联的才可以看作情境,直接从数学问题出发就不是情境,而关键是要看教师能不能选出恰当的问题.毕竟,随着学生多年数学的学习,认识力的逐步提高,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创设情境时着眼于生活化的同时,还应重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相关的教学内容,不一定什么情境都要生活化、应用化.   3对信息技术演示和思维深刻性的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信息技术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发挥重要作用,其强大的动画、色彩、绘图等功能在创设情境中更受到教师的青睐.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目的是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坡度,化抽象为直观,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些教师往往只关注情境的生动性,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有些问题,学生理解或想象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而教师却依旧制作了“异彩纷呈”的课件,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演示,这样的情境犹如“花架子”,对学生数学学习意义不大.
  如关于“对称”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几乎都采用了相同的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呈现形形色色的对称图形让学生观察.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对称的认识和体验是不同的,是不是都必须呈现大量图形或进行演示,学生才能够理解对称的含义和不同对称的特点呢?如果要演示,应该演示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应该在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时都需要考虑.
  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发言踊跃,如果对他们讲对称图形,与其在大屏幕上反复呈现各种对称图形,还不如让他们自己举例或动手折叠,那样获得的体验可能比光观看大屏幕要深刻得多.
  信息技术在创设情境方面有诸多优势,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过分追求情境的热闹和生动,使学生停留其中,而没有引发对数学深刻的思考,这样的情境注定是低效的.
  我认为,如果能用好这个平台,将对创设情境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不是把书本上的文字图片搬到大屏幕上,也不是把问题的所有细节都完整地演示给学生,给学生不留任何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信息技术只是创设情境的辅助手段之一,要结合具体问题,真正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把关键的、学生想象起来有难度的地方进行还原或模拟演示,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有时教师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图片、图形,貌似创设了丰富的情境,但实质上与教学内容没多大关系,反而对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形成干扰.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具体内容多渠道创设情境.如使用教学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组织有趣的活动等,只要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激发,促进知识的理解,都可以用它们创设出有效的情境.
  在关于圆锥体积公式的教学中,看到教师做成的一个动画课件.大屏幕上很直观地看到一个圆柱体容器装满水后被倒入三个和它等低等高的圆锥体容器中,再有三个圆锥体容器里的水倒入圆柱体中,反复演示.在直观演示的基础上,教师要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进行严格的数学证明.这里运用信息技术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要进一步证实自己猜想的渴望.
  对于那些由于条件所限,在教学中无法运用信息技术时,教师完全可以用其他途径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如有些教师让学生用纸做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用装沙的方法来实验。让后进行推理也得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有些教师还要求学生回家后亲自动手做出一些模型.这些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获得的对几何体特征认识,比观看演示可能更深刻,同时,在动手创造中获得的精神上的愉悦,也是通过演示无法获得的.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鲜活而生动,它可以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利用身边资源,创造性的提供教学情境,会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对数学产生敬畏,并激发他们对数学探究的兴趣.因此,当教师在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高质量的情境的同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渠道、灵活的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英语教学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且,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大,情绪也不稳定,易波动,精力与求知欲旺盛,富于幻想等。英语教师应根据这些特点组织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英语,大多数人认为就是单词、句子和课文,就是死记硬背。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激发和培
期刊
一提起教育、挽救品德不良的学生,有的老师就会感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这种学生,花再大的气力也是无用,不如让他混毕业算了!”这种感叹不无道理,但有悖于教师的天职。作为教师,应满怀深情地去挽救问题学生的心灵,重塑他们的人格。具体方法有如下五步:  1消除疑惧和对立情绪  品德不良的学生,往往把老师的批评、帮助看成是和自己过不去,因而表现出对抗情绪。他们的错误行为被发觉,或者在同学面前暴露了,他们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就信息技术教学而言,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其基础性主要不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对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或者说计算机兴趣是基础中的基础,因为,没有兴趣做基础,任何的学习都是难以完成的。但在近几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发现,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缺乏长期稳定的学习兴趣,最初只对上机操作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且更多地集中
期刊
教学具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对加强实验室建设、开展实验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虽然基本实现了全国的“两基普九”和“普实”的各种工作,但是对于广大农村初级中学来讲,教学具的开发与研究工作还要继续开展下去,它一方面可以弥补实验仪器数量的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制作出更直观、更具体地教学具来完成一些抽象原理及规律的课题,有助于学生巩固基本概念,使化学更贴近生活
期刊
英语教学一直是农村学校所困扰的问题,我将从学生,老师,学校等方面来阐述当代农村教育的现状。  1 农村初中英语的教学现状  1.1教育教学环境和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只靠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设备落后,不能采用包括多媒体在内的诸多教学手段,也没有能力创建英语角,用英语讲故事,英语朗诵,边沿,开英语晚会,进行英语竞赛等第二课堂。
期刊
【摘要】当前,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要求我涌现出一大批站在科学前沿的创新人才,滞后的生物教育现状严重影响了这一创新人才的培养,我通过近几年从事生物学教学工作以及对社会发展与生命科学的观察和了解,谈谈初中生物学教育滞后的因素。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育;滞后;因素我国中学开设生物学课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近百年间,中学生物教育的发展经历是曲折的,发展速度是缓慢的,当历史的车轮驶向21世纪时,迎来了生
期刊
在办公室里,我们时常会听到教师们议论:“唉,我班的学生计算题准确率太低了,不知怎么搞的” “按要求5分钟时间就能完成的,大部分学生做了一节课”“他们真是粗心大意,明明是先计算乘,他就是要先算加”“我们班的××同学,经常把25看成52,37看成73呀,真是的”……这许多的问题,归纳成为一点,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太低。那么,我们怎样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算法是否正确,
期刊
提高听力不仅有利于说、读、写这三项技能的发展,而且为开展日常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对学生而言,听力往往又是难度最大的。传统的教学长期重视读写训练,而忽视听说的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心理状态也影响了他们听力的发展,语言环境的缺失也使得学生听力能力相对薄弱。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中国学生告别“哑巴英语”的学习状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教师在英语启蒙阶段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几年的教学,我有如下思考。 
期刊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指出:抓紧并持之以恒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目前职业教育的一大任务,也是我们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的目标。如何达到这个目的?下面谈谈个人一点看法:  1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不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传统
期刊
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训练。指导学生把汉字写好,不仅是学生在校完成各项书面作业的需要,也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书写基础。汉字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主要载体,具有严整、大方、秀气、瑰丽等特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担负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重任,在教学中,应该下大力气抓好学生的写字基本功,让每一个孩子都写一手漂亮字。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呢?  1 提高认识,强化教师培养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