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中幽境惑云烟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l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犹盘虬卧龙般的老松,如嵯峨孤山般的奇石,可安于一盆之内,乃置于一掌之上。若云烟有灵,或许也会被这盆中奇景所迷惑,环绕其中,这一“奇物”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盆景”。所谓盆景,仅一捧土、一株植、一块石,共堆于一盆内,亦不能称之为盆景。所谓“景”,不论生于何处,都是可赏的。而盆景则以盆呈景,方寸之内更显妙境,其“源”可溯至千年,“法”亦不胜枚举……
  千年不朽是盆景
  据文献记载,盆景的起源可追溯至遥远的东汉,其后形成于唐,自明清兴盛至今。在千年以来历朝历代的诗、书、画中,我们都能窥得盆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倩影及时人对其的偏爱。
  在河北望都发掘的东汉墓甬道内,一处壁画绘有盆景的早期图案形象。六只红花栽于一只陶质的卷沿圆盆内,圆盆又被置于方形几座上,植物、盆、几架三位一体的盆景之相,在近两千年前修葺的幽暗甬道中呈现了出来;此外,晋代的嵇含——时为广州刺史、文学家和植物学家——曾著有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植物志《南方草木状》,其中记录了交趾太守士燮向孙权献橘一事,也可由此一瞥盆景的原型。这颗一蒂结十七个果的橘,在当时被认为是绝无仅有,乃祥瑞之物,于是群臣尽贺,孙权更设宴欢饮。这“祥橘”可算是最遥远的盆景雏形。
  盆景的正式形成之始,通常被认为在唐代初期,一些存世的唐代绘画可帮助人们寻得些许端倪。比如位于陕西省乾陵的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武则天之子)墓内,甬道中的一处壁画就绘有两名侍女围着一件“盆景”的场面:只见一方怪石立于地上,石上生着一株向上生长、枝叶丰满的植物,株顶开出一朵扇形的花,两个花骨朵从稍下的地方滋生出来。虽然笔法较为朴拙,但仍可看出这是一件经精心弄置而成的、富有观赏意义的供品;而在唐代“国宝级”画家阎立本的名作《职贡图》中,可得见典型的“山水盆景”。唐太宗时,南洋的婆利、罗刹、林邑等国曾前来中国朝贡进奉各式珍奇物品,《职贡图》便记录了一队进贡的行列,其中几名生着卷密头发和大鼻子的异国侍者高捧着金色莲瓣纹浅盆,盆中所立的正是造型奇特优美的赏石。
  此后,盆景历经宋、元、明、清各代,愈发受到宫廷皇室和文人骚客的喜爱,其自身也愈发讲究。宋朝时,盆景已经成为一种美而雅的文化,将绘画审美、文人诗赋、造景美学、种植技术等融为一体,堪称古时的“装置艺术品”;而元代更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制作盆景的名家——高僧韫上人,他为盆景赋名“些子景”(意为“小景”),并将禅意发挥到盆景的制作中,使其尺寸和体量转变为小巧精致一路,对后人制作和衡量盆景的标准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明代,有关盆景的著述开始大量出现,足见文人对盆景的重视。如吴初泰的《盆景》、林有麟的《素园石谱》、王向晋的《群芳谱》等,均详细记述了盆景制作的技艺,而在一般士人的文集中,也多有对盆景中山林景象的立意、布局选景、材料造型等的论述。至清代嘉庆年间,时人苏灵在《盆玩偶录》二卷中根据“树木盆景”所用植材的不同,还推出了“四大家”、“七贤士”、“十八学士”和“四雅”之分。自此,“盆景”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其文化发展和流派传承在中国扎下了根,从古至今不曾衰败,吸引着源源不断的人们去创造和赏玩。
  诗情画意寓盆景
  盆中幽境惑云烟……当我们欣赏盆景作品时,会被其仿若可居可游的幽深意境所吸引,古人又何尝不是。自唐朝以来,文人墨客们或咏诗颂之,或挥笔绘之,更为传承千年的盆景增添诗情画意;而盆景在发展的同时也受到古今文艺的影响,这诗情画意便反过来融进了其制景当中。
  唐朝时期,盆景的形态在一些诗词和绘画作品中被记载下来。从画作中,我们能发现盆景的制景受到了时人艺术审美的影响,而在文人墨客的笔尖下,则可见偶尔流露出的他们对盆景意境追求的逐步提高。唐人冯贽《记事珠》载:“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由此可一窥,大名鼎鼎的唐代诗人王右丞也喜制盆景,他曾将精美的山石与幽兰配置在一起,以黄瓷斗为器,做出一“累年弥盛”的盆景佳品;白居易也有诗云:“青石一二片,白莲三四枝,寄给东洛去,心与物相随。古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诗中的青石与白莲、风前树与月下池,构出了一帧引人入胜的立体佳画;严肃如杜甫也钟爱盆景道:“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可见“诗圣”在观赏盆景时也被带入了自然仙境当中。而这初具文人情怀和诗画意境的唐代盆景文化,大约在此间随着佛教传入了日本。
  至宋,文人吟咏盆景之风更盛。苏轼就堪称盆景的忠实爱好者,曾写下不少咏景之诗:“五峰莫愁千峰处,九华今在一壶中;试观烟云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中”。这“灵仙一掌”四个字,似是道出了盆景艺术的真谛,而苏东坡对盆景的喜爱,也可说是如痴如醉。他在《双石》诗中云:“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嵋。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将自己的美梦寄于盆景之中,借盆景遥想“有九十九泉,万山环之,可以避世如桃源也”(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的仇池,东坡亦如此,今人也可以凭着一件盆景,从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卧游”至世外桃源。
  此外,盆景的发展与山水画的发展相伴相随。从宋代开始,山水画有了质的变化,画家不再局限于从画面整体来取景,而开始探究对近景局部的展现。这种改变尤以南宋为盛,其四大家中的“马一角”和“夏半边”便是这次改革中的两位大胆先驱,影响延及元明。自此,山水画中对于近景树石布局的要求,同前朝相比趋于细致和富有变化。对枝干与山石的组合美感的追求,以及对变形夸张的造型的需要,都是为了迎合宋代以来形成的人文审美风尚,一直受文人雅士喜爱的盆景也因此产生了和山水画相重合的变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明人十八学士图》中,可见文人们正悠闲地从事着燃香备琴、弈棋、展书、观画等赏玩活动,而每一桌文人的身边都摆有一两盆“古松盆景”或“附石盆景”,这些盆景所呈现的树石特征与承自宋人山水画中的完全一致。
  明朝玩家,名门之后文震亨也在《长物志·盆玩篇》中指出,制盆景者常于盆中寄予古人画意。文曰:“盆玩,时尚以列几案间者为第一,列庭榭中者次之……最古者以天目松为第一,高不过二尺,短不过尺许,其本如臂,其针如簇,结为马远之‘欹斜诘屈’,郭熙之‘露顶张拳’,刘松年之‘偃亚层叠’,盛子昭之‘拖拽轩翥’等状,栽以佳器,槎牙可观。”在这里,文震亨将盆景作为一种赏玩对象,将其“最古者”天目松的形态同宋代画家马远、郭熙、刘松年等人的画法特征相联系,表现出了盆景中蕴含的浓重画意。另外,《长物志》还详细记载了各种花木的栽培方法之讲究,以及对盆的质地、摆法皆要入品的高要求,更可见盆景艺术在明代文人生活中的地位之重。
  盆景固然是文人骚客的挚爱,同时也被宫廷皇室所眷恋。清宫内随处可见盆景与瓶花作为陈设点缀,造办处还奉旨意,依照实物盆景规格用各种宝石珍玩制成仿生盆景。清宫旧藏有翠竹盆景,盆为四瓣式铜胎掐丝珐琅,饰冰裂梅花纹,下有四云头足;景由四块白玉为山石,上植三竿翡翠竹子,竹竿呈削剪后又绽新笋状。类似的珠宝珍奇盆景在故宫存世良多,虽材质珍稀昂贵,但制景取意仍沿承古画意境与文人情怀。
  各家各派承盆景
  中国盆景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因取材和造型手法的不同,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流派。依历史习俗而分,世人称为“苏、杭、沪、宁、徽、榕、穗、扬”八大家。综观我国盆景的源流,最著名又有扬派、苏派、川派、岭南派和海派五大流派。
  无论出自哪家哪派,当一件盆景作品摆在面前,都会让人感悟到自己的稚嫩。盆景体量虽小,但盆中树的树龄可能已达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当初栽培、制作它的盆景师,可能是康熙年间的某位匠人,可以想像这件小小的盆景历经了多少年的风雨,才得与今人相见,如得遇良主,它还将继续传承下去……盆景,不仅承载着植物的生命,还亲自经历着历史的演变,记载着人文风气发展的变化。盆景,不仅是人们陈设的点缀、品位的表达、投资的手段、收藏的项目和生活的陪伴,更是“活的中国文人画”,是“有生命的古董艺术品”,是几代艺术匠人心血的见证。
  清末之后,随着中国大环境的起伏,盆景文化也经历了几次严重的考验,至近年才再次被世人所关注。盆景艺术品造型设计的创作版权也曾一度成为新盆景师们的焦点话题,更重要的是,盆景作为古董艺术品,其属性在当今艺术品市场大爆炸的时代,也正逐步被世人所理解。在2014年的杭州西冷拍卖及香港苏富比拍卖中,“盆景”作为艺术品项目拥有了自己的拍卖专场。今天,人们逐渐理解了盆景作为“古董”和艺术品的价值,开始有意识地了解其历史,鉴别其品质,并学习像照顾古画漆器等艺术品一样,去照顾盆景艺术品。像所有存世艺术品一样,当需要更专业的职业保养人来维护修缮自身时,盆景艺术品也能得到世代相传的职业盆景师随时随地的照料。
  盆景文化,源起千年前,于当今依旧弘扬。树石不败,云烟不散。
  (注:本文资料及图片来源观箴工作室)
其他文献
今年古玩艺术品一级市场冷暖如何?呈现出那些新特点和新动态……5月底6月初在香港举行的2015国际古玩展成为业内观察市场的一扇窗口。    5月29日晚6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5层展厅里虽然冷气强劲,但人头攒动的热闹气氛令人丝毫不觉得“寒冷”—备受期待的2015国际古玩展于当晚拉开了帷幕。在3天的展销中,场馆内人潮涌动,成交状况也不错,不少参展商都露出满意的笑容。在艺术品市场整体回调的背景下,本届古玩
期刊
编者按:作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这几年关注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水墨。每年举办30多个展览,而其中肯定会有一部分与水墨有关。在他看来,目前的市场状况,以及藏家的理性心态,都表明水墨市场正在成熟。  虽然从2014年秋拍开始,水墨的二级市场进入了一个调整期,但作为一家优秀的画廊,它应该做的就是以自己确立的学术方向为指导,试图去影响市场的收藏趣味,而不是跟着市场走。  在2014年,蜂巢共举办了8
期刊
市场成就了当代水墨,让它在短期内异军突起,光环四射。但似乎市场也毁了它,使它过于膨胀,忽视了学术的积淀。这种由“热”及“冷”的快速转换,让收藏投资者是否还看好当代水墨?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主们最有发言权。  埃斯肯纳兹:西方藏家有着旺盛需求  10月,一场名为“变形的回声:刘丹近期作品展”的展览将在伦敦开展,这是继去年“盛展双秀:中国雕塑 公元500年-1500年 李华弌的瀑布·山石与竹子”之后,埃
期刊
在一向风靡藏界的军事题材收藏中,1951年至1956年间发行的“回乡转业建设军人资助粮兑换现金券”和“回乡转业建设军人生产资助金兑取现金券”,以及后续的“复员建设军人生产资助金兑取现金券”等系列套券,多受珍宠。这不仅因其套券极其少见,而且更因其发行的历史背景风云多变。  故此,藏界也多有研究文章,并较全面地阐述了上述系列兑取现金券的身世和价值。但笔者如今所撰此文,立志以另类视角深度剖析此系列兑取现
期刊
水墨这种延续千年的艺术形态似乎拥有强大的新陈代谢能力,不断地以变形、更名等方式演绎着自身命运多舛的变革之路。在『当代艺术』大行其道的当下,『水墨』这门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又以『新』字打头再次出场,一时间『新水墨』这个响亮的名号引来业内外无数关注的目光。但这并不像是一场艺术革命,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它在学术领域发生变革的任何动机,仅仅是市场给了它存在的空间。我们试图从拍卖机构、藏家和艺术家三个维度进行观
期刊
编者按:虽然“新水墨”所展现的“当代性”多为美术界和市场看重,但“新”之所指不明,创作中又多雷同、模仿、媚俗、光怪陆离……市场表现也多波动,在偏锋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王新友眼中,新水墨的未来还需要更多方面的努力和成熟,才能真正拥有其应有的学术和市场地位。  在我个人看来,水墨的当代性,主要体现在反映当下人的生活、精神状态和时代、价值观的变化。  新中国美术史上杰出的人物画大师周思聪曾是一代水墨新风的
期刊
编者按:前两年,“新水墨”以交易可观、展览频繁、代表艺术家价格指数迅速上升吸引了众多关注。然而从2014年秋拍开始,“滑铁卢”效应显现,“新水墨”的从“热”到“冷”,让一些刚刚对其萌生出兴趣的收藏投资者大呼“看不懂”。这种快速转换的变化,也从创新、挖掘等角度为市场提供了不小的借鉴意义。  异军突起  一二级市场的“倒置”,向来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个独特现象。这一点在“新水墨”的身上表现也不例外。可
期刊
21世纪也被称为数字时代。大到建筑设计,小到一条“朋友圈”的分享,数字手段的应用已经席卷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如今,“高大上”的数字技术也在艺术展览界扎下了新根,这对于实物展陈的传统而言,究竟是弥补遗憾的无奈之举,还是充满野心的有意颠覆?  看屏幕还是看原作  近日,一些应用数字化技术的艺术展接踵而至。以“不朽的梵高”中国巡展为例,其在宣传效果上甚至有盖过传统实物艺术展的势头。然而
期刊
中国当代水墨画界存在着两个迷信,一是过于相信笔墨或笔墨的表现力;另一是自以为是地相信一些画面形象的意义,如混沌意象的宇宙感、方与圆的阴阳哲学,或者矫揉造作变形后得到的所谓的深刻性。当代中国画太缺乏观念和方法论上的突破。上世纪80年代,以谷文达为代表的“宇宙流”水墨画将传统积墨法与西方现代派绘画(特别是超现实主义)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新风格。但本质上它是破坏性的,而非建树性的,因为它本质上仍未脱离徐渭
期刊
中国当代水墨以“新水墨”的一度火爆又一次被广泛关注,而“新水墨”之名确实给一部分艺术家带来了良好的市场空间,但从普遍认为的“新水墨”艺术家群体看,其包含面之大也让人不禁有种眼花缭乱的感觉,对于技法、图式、笔墨语言皆不相同的艺术家们来说,他们对“新水墨”的归类会有怎样的看法呢?  李津 突发的“火”不会长远  我们这批从“85新潮”一路走来的画当代水墨的老同志,之前长期被边缘化,只是在今天被想起来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