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以及良好的音乐修养也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音乐欣赏课只是简单地介绍作者生平、作品内容,或是单纯地听听音乐,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将“问题教学法”应用到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音乐欣赏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下面以《丰收锣鼓》的教学为例予以说明。
一、在预习中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预习可安排在课前由学生自觉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课堂开始的时间段进行。音乐欣赏课一般分为器乐演奏曲和声乐作品这两部分教学,由于初中生平时对这两部分的知识关注得较少,因此多采用在当节课预习。比如《丰收锣鼓》这节欣赏课是这样进行:1、向学生简单介绍这是一首根据民间吹打乐的鼓点和旋律改编的民乐合奏曲。2、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们喜迎丰收的场面图片。3、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图片,边听音乐边按学习卡上的要求来做:①乐曲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请简要概述。②乐曲用了哪些乐器来演奏?请至少列举三种乐器。③把你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记下来,听完音乐后在小组里进行讨论。4、播放《丰收锣鼓》,教师不做讲解,和学生一起聆听音乐。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设置得好,就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学生的思维。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设置问题情境:1、对乐器运用的特点进行设问,比如,《丰收锣鼓》的引子部分所用的乐器是鼓,《黄河鼓韵》的引子部分所用的乐器也是鼓。设问: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学生通过反复地听和比较,更好地体会《丰收锣鼓》引子部分在鼓点运用上的特点。2、对节奏快慢、旋律特点进行设问。《丰收锣鼓》第二部分的音乐是以吹管乐富有号召力的音调开始,转入弦乐组和笛子先后演奏节奏缓慢、歌唱性的旋律,表现人们内心的喜悦。然后,笛子和弹拨乐器演奏出轻快、跳跃的旋律,抒发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教学中,让学生对这两段音乐的节奏、旋律进行分析后回答问题:这两段不同节奏的旋律表现了什么内容?3、从审美的角度,通过对图片的欣赏、比较来设问。在《丰收锣鼓》的教学中,对乐曲分析完毕后,为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让学生欣赏、比较与这三个主题音乐相关的图片,然后为图片选择正确的音乐主题,设问:你为什么为该图片选择此音乐?通过这样的设问。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
音乐欣赏课中的音乐作品,大多数学生从未听过,平时对这方面的知识关注也少,所以,利用小组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比较适宜。在《丰收锣鼓》这节课中,让学生以四个人为一小组,用他们喜欢的形式来表现丰收的场景。学生在讨论中互相交流自己对丰收的感想,得出结论后,再把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后各小组再把讨论的结果在班上汇报。学生对“丰收场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有的以小品的形式来表现,有的以新闻的形式来表现,有的以诗歌的形式来表现,等等。
四、在总结中布置新问题
每节课下课前,教师用几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达到学有所得。接着由本节内容延伸,布置新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自觉进行新学习内容的预习。在《丰收锣鼓》教学结束后,这样引出新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感受了用锣鼓来表现丰收的场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种跟我们有关系的鼓——铜鼓。铜鼓是我们广西哪个民族的乐器?它对该民族的历史和生活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这些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下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音欣赏课中运用问题教学法,从问题设置开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更适应社会人才观的要求。
责编 王学军
一、在预习中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预习可安排在课前由学生自觉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课堂开始的时间段进行。音乐欣赏课一般分为器乐演奏曲和声乐作品这两部分教学,由于初中生平时对这两部分的知识关注得较少,因此多采用在当节课预习。比如《丰收锣鼓》这节欣赏课是这样进行:1、向学生简单介绍这是一首根据民间吹打乐的鼓点和旋律改编的民乐合奏曲。2、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们喜迎丰收的场面图片。3、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图片,边听音乐边按学习卡上的要求来做:①乐曲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请简要概述。②乐曲用了哪些乐器来演奏?请至少列举三种乐器。③把你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记下来,听完音乐后在小组里进行讨论。4、播放《丰收锣鼓》,教师不做讲解,和学生一起聆听音乐。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设置得好,就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学生的思维。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设置问题情境:1、对乐器运用的特点进行设问,比如,《丰收锣鼓》的引子部分所用的乐器是鼓,《黄河鼓韵》的引子部分所用的乐器也是鼓。设问: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学生通过反复地听和比较,更好地体会《丰收锣鼓》引子部分在鼓点运用上的特点。2、对节奏快慢、旋律特点进行设问。《丰收锣鼓》第二部分的音乐是以吹管乐富有号召力的音调开始,转入弦乐组和笛子先后演奏节奏缓慢、歌唱性的旋律,表现人们内心的喜悦。然后,笛子和弹拨乐器演奏出轻快、跳跃的旋律,抒发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教学中,让学生对这两段音乐的节奏、旋律进行分析后回答问题:这两段不同节奏的旋律表现了什么内容?3、从审美的角度,通过对图片的欣赏、比较来设问。在《丰收锣鼓》的教学中,对乐曲分析完毕后,为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让学生欣赏、比较与这三个主题音乐相关的图片,然后为图片选择正确的音乐主题,设问:你为什么为该图片选择此音乐?通过这样的设问。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
音乐欣赏课中的音乐作品,大多数学生从未听过,平时对这方面的知识关注也少,所以,利用小组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比较适宜。在《丰收锣鼓》这节课中,让学生以四个人为一小组,用他们喜欢的形式来表现丰收的场景。学生在讨论中互相交流自己对丰收的感想,得出结论后,再把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后各小组再把讨论的结果在班上汇报。学生对“丰收场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有的以小品的形式来表现,有的以新闻的形式来表现,有的以诗歌的形式来表现,等等。
四、在总结中布置新问题
每节课下课前,教师用几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达到学有所得。接着由本节内容延伸,布置新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自觉进行新学习内容的预习。在《丰收锣鼓》教学结束后,这样引出新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感受了用锣鼓来表现丰收的场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种跟我们有关系的鼓——铜鼓。铜鼓是我们广西哪个民族的乐器?它对该民族的历史和生活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这些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下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音欣赏课中运用问题教学法,从问题设置开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更适应社会人才观的要求。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