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就课程资源的定义,课程资源的分类。对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作了一些简要的论述。
【关 键 词】 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课程理念不断涌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迫切。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广泛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平,本文就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发表一点看法。
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1]课程资源按功能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如学校的人才、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不同教育情境下的课程资源状况可能存在着相当的差别。我国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一般情况下是:经济发达地区课程资源的状况比中西部地区优越,城市比农村优越。但即使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虽然地处西部农村,课程资源相对贫乏,但素材性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利用的意识和能力。在广大的农村学校,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是由于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加工、转化和进入学校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所以,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成为农村小学的当务之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2]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但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过滤后才能确定。
一般的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基本途径。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提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和技能、生活经验和学生经验、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第四,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第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3]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围绕以上五个途径进行。
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学校要加强学科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能力
首先,新课程无论是在教科书的使用,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上,都强调了开放的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给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提供了平台。首先要开发并利用好教材资源,充分发挥教材的多功能作用。虽然农村小学分布广,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但各个学校要把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组织教师研究和处理好教材。教材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供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诸多任务。教师要让学生借助教材,主动理解和体验,然后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
其次,学校开展课堂教学赛课活动,增强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是课堂,课程资源只有进入了课堂,进入了师生活动过程,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实现课程资源的价值。每个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除了收集、选择与教材有关的资料进行教学内容补充外,还要精心制作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那就会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清理校内外课程资源,提高教师鉴别与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学校要对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进行清理,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学校内外哪些课程资源具有可直接开发利用的价值,哪些还有待于完善与建设?这都需要教师进行清理。清理实质上就是鉴别、开发。在清理的过程中,提高教师鉴别、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清理校内外课程资源。
三、建设完善校内外课程资源,扩大师生利用课程资源的空间
学校要通过对校内外资源的清理,结合当前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情况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校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建设和完善校内外课程资源,给师生提供、扩大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条件与空间,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首先,要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文化素养。人的心理变化与文化积淀会直接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人创造环境,环境塑造人。这就要求农村小学大力改善教学环境,加大教学投入,让校园做到春花、夏荫、秋实、冬华。校园干净整洁,建筑美观,布局合理,这些都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建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为师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社会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核心要素。通过对校外资源的清理,我们会发现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我们身边,但我们应该考虑到学校要与有关社区、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学校在校外的教育基地,这样才能更加方便地利用社会资源,且能保证学生活动的安全性。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实践活动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学校的局限,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它突破传统教材和课堂约束,把学生置身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中,要求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实践性、探索性的活动,形成一种基于广泛资源上的学习模式。但学生的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利用课程资源开展、实施主题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需求、兴趣爱好,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活动,只是在此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建议,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成长。因此,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利于教师对实践活动课程观的确立,有利于提高教师鉴别、开发与利用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能力。
总之,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还很多,但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不一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途径也不尽相同。农村浓郁的乡土材料和地方民间文化以及当地名胜古迹的开发和利用,都要做到因校制宜,分类指导。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江山野.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4] 吴廷熙. 教育资源建设之思考[J]. 教学与管理,1999(12).
【关 键 词】 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课程理念不断涌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迫切。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广泛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平,本文就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发表一点看法。
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1]课程资源按功能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如学校的人才、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不同教育情境下的课程资源状况可能存在着相当的差别。我国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一般情况下是:经济发达地区课程资源的状况比中西部地区优越,城市比农村优越。但即使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虽然地处西部农村,课程资源相对贫乏,但素材性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利用的意识和能力。在广大的农村学校,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是由于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加工、转化和进入学校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所以,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成为农村小学的当务之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2]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但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过滤后才能确定。
一般的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基本途径。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提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和技能、生活经验和学生经验、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第四,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第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3]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围绕以上五个途径进行。
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学校要加强学科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能力
首先,新课程无论是在教科书的使用,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上,都强调了开放的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给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提供了平台。首先要开发并利用好教材资源,充分发挥教材的多功能作用。虽然农村小学分布广,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但各个学校要把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组织教师研究和处理好教材。教材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供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诸多任务。教师要让学生借助教材,主动理解和体验,然后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
其次,学校开展课堂教学赛课活动,增强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是课堂,课程资源只有进入了课堂,进入了师生活动过程,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实现课程资源的价值。每个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除了收集、选择与教材有关的资料进行教学内容补充外,还要精心制作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那就会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清理校内外课程资源,提高教师鉴别与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学校要对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进行清理,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学校内外哪些课程资源具有可直接开发利用的价值,哪些还有待于完善与建设?这都需要教师进行清理。清理实质上就是鉴别、开发。在清理的过程中,提高教师鉴别、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清理校内外课程资源。
三、建设完善校内外课程资源,扩大师生利用课程资源的空间
学校要通过对校内外资源的清理,结合当前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情况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校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建设和完善校内外课程资源,给师生提供、扩大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条件与空间,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首先,要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文化素养。人的心理变化与文化积淀会直接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人创造环境,环境塑造人。这就要求农村小学大力改善教学环境,加大教学投入,让校园做到春花、夏荫、秋实、冬华。校园干净整洁,建筑美观,布局合理,这些都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建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为师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社会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核心要素。通过对校外资源的清理,我们会发现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我们身边,但我们应该考虑到学校要与有关社区、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学校在校外的教育基地,这样才能更加方便地利用社会资源,且能保证学生活动的安全性。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实践活动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学校的局限,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它突破传统教材和课堂约束,把学生置身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中,要求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实践性、探索性的活动,形成一种基于广泛资源上的学习模式。但学生的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利用课程资源开展、实施主题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需求、兴趣爱好,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活动,只是在此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建议,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成长。因此,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利于教师对实践活动课程观的确立,有利于提高教师鉴别、开发与利用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能力。
总之,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还很多,但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不一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途径也不尽相同。农村浓郁的乡土材料和地方民间文化以及当地名胜古迹的开发和利用,都要做到因校制宜,分类指导。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江山野.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4] 吴廷熙. 教育资源建设之思考[J]. 教学与管理,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