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铁钱的种类繁多,数量较大,其内涵极为丰富,自汉代出现铁半两后,几乎各个历史时期均有铸造。铁钱作为中国铸币史上一个材质特殊的品种,虽说其流通使用有着特定的区域范围,但其对整个货币经济的影响意义深远,在货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仅就铁钱而言,最值得一提的是两宋时期所铸的铁钱,其使用期几乎延续了整个宋代。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版式纷呈,铸工精湛。南宋时尤其是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是铁钱铸行的高峰期,这些又与当时的货币政策和历史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
中国嘉德2008春拍古钱币专场中,有一枚南宋孝宗时期所铸的“纯熙元宝”背“同”小平铁钱甚为引人瞩目;其钱文中的“纯”字与史载年号之“淳”字,音同字不同,字意解释亦不同。由于这枚铁钱前人谱录中从未见著述,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邮出土铁钱中首次面世,故而充满了诱惑力和神秘感,被泉界定为拟用而未用之年号钱。据有关资料载,1985年7月,江苏高邮疏浚大运河时,在御码头河段附近发现了大批历代古钱币,其中以南宋铁钱数量为最多,除有不少谱录失载的珍稀品外,尚有数枚创见品——“纯熙元宝”背“同”小平铁钱问世。高邮铁钱的出土,曾引起钱币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1987年《中国钱币》第2期和第3期连载了高邮铁钱清理报告,后又陆续发表了补充资料和相关论文,使长期冷落的铁钱研究得到了开拓。
据考,南宋著名学者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三《纪年兆祥》中对当时改元一事有记述:“及甲午改纯熙,既已布告天下,予时守赣,贺表云:‘天永命而中兴,方茂卜年之统;时纯熙而用大介,载新纪号之文’。迨诏至,乃为淳熙,盖以出处有告成《大武》之语,故不欲用。”由此知,甲午年(1174)改元时,原本是用纯熙年号,而且已经布告天下,为此,时任赣州知州的洪迈还特意写了贺表,可是等到诏书下达后才知新年号是淳熙而非纯熙,这大概是因为其出处有“告成《大武》”之语,所以孝宗不愿意采用之故。(按:纯熙一词,原本出自《诗经·周颂·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这是叙述周武王克商时的《大武》乐歌之一,内容是歌颂武王率军伐纣,取得天下的功绩。其纯含“大”之义,熙为“光明”,意为明朗国运,天降大祥。时因南宋朝廷害怕此年号寓意刺激金国,故廷议后改之。)
洪迈,字景庐,号容斋,饶州鄱阳人,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其父洪皓曾官至礼部尚书,兄洪适、洪遵都是进士出身的朝廷命官,尤其是洪遵尚有《泉志》问世。洪迈所撰写的笔记体名著《容斋随笔》,始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辍笔于宁宗嘉泰二年(1202),前后历时四十余年。南宋人洪假在为此书写的跋中说:“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参订品藻,精审该洽。”可见其记述之严谨和准确性不谬。另据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三《年号》云:乾道九年(1173)“时认为乾道用九之数已极,乃改为纯熙,寻又易纯为淳,言欲致淳化、雍熙之美也”。同书乙集卷七对此亦有记述:“乾道癸巳岁冬至日,上祀南郊肆赦,改明年元为纯熙,既宣制矣。后六日甲辰,中书门下省会,若合淳化、雍熙言之,当用淳熙字,庶几仰体主上取祖宗之意。”南宋高宗、孝宗两朝的编年史著作《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五十二》乾道九年十一月戊戌载:“诏以明年正月朔为淳熙元年,初诏改元纯熙,寻以取法淳化、雍熙为义,改元淳熙。”从史料知,南宋自孝宗以来,改元多采用唐贞元法,此法为唐德宗在位时,因建中、兴元年间发生动乱,便借用太宗贞观和玄宗开元年号中的各一字组成贞元,以示对盛世的效法和向往。这在洪迈《三笔》卷十六《纪年用先代名》中亦有载:“孝宗以来,始一切用贞元故事。隆兴以建隆、绍兴;乾道以乾德、至道;淳熙以淳化、雍熙。”孝宗赵奋原本是太祖少子赵德芳一系后裔,太宗一系的高宗禅位于他后,曾任用主战派重臣张浚主持北伐,并追复岳飞功名以鼓舞士气,以图收复中原失地。由于参战将领不和,导致“符离之战”失利,孝宗抗金信心受到打击,在秦桧余党主和派汤思退的蛊惑下,与金国达成“隆兴和议”,将已收复的州郡又重新割让出去。自此,宋金两国战事暂告平息,出现了南北长期对峙之局面。为防止金人南侵,孝宗在沿长江以北两淮一线布置了大量屯兵,并着手恢复因战争对淮楚地区造成的破坏。由于孝宗收复中原之志尚存,时刻不忘积极备战;修边城,造军器,训练士卒,选拔将领,但这些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由于财政困难,军费开支浩大,加上铜源匮乏,铸造原料严重不足,铜钱的铸量有限,且民间多毁钱夹以沙泥重铸,号“沙尾钱”。为此,颁诏严禁之,又以新铸钱觳杂,责降有关官员。为解决通货问题,并铸钱司归发运司,同时诏令两淮、京西悉用铁钱,由司农寺丞许子中措置铁钱监,陆续在舒州、蕲州、黄州、江州、抚州、临江军、兴国军等产铁之地开铸大小铁钱。同时大力推行两淮铁钱之流通使用范围,严禁铜钱流入敌境,“令江南钱不得至江北,违者治于罪”,并逐渐在边境地带由东向西形成了一道经济隔离屏障。
是时,为区别各铁钱监铸钱质量和流通范围,钱背一般多铸有监名。从存世铁钱实物上看,舒州同安监钱背为“同”;蕲州蕲春监为“春”;黄州齐安监为“安”;江州广宁监为“广”;抚州裕国监为“裕”;临江军丰余监为“丰”;兴国军富民监为“冶”。据史料载:舒州同安监原系铜钱监,乾道六年(1170)二月,诏令许子中措置铁钱监时改为铸行铁钱。由于铁钱质低,铜、铁钱兑换比价失调,铸铁钱可获得丰厚利润,以致诸监铸量过剩,“淮民为之大扰”。淳熙元年(1174)十二月,遂颁令“罢铁钱,改铸铜钱”。翌年正月,“废同安、蕲春监”。至淳熙五年,两淮钱监又重新恢复开铸铁钱。从淳熙七年开始,又“诏令诸监逐年于钱背上加铸年数以别之”。铁钱的背文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充实,除钱背穿上纪监名外,穿下则纪年份,这种形制自此成为两淮路铸钱范本,故钱背没有纪年者多铸于此前。
是品“纯熙元宝”背“同”小平铁钱,直径24毫米,重5.2克。其钱文楷书旋读,字体清晰,形制规范;钱背穿上“同”字,系纪监名。其原品拓片最早见于孙仲汇、胡薇编著的《古钱币图解》书中198页,定级为一上R8,存世仅数枚,极为珍罕,是当之无愧的南宋铁钱之翘楚。后华光普主编的《中国古钱目录》予以转载,始广为人知。这枚“纯熙元宝”背“同”小平铁钱系当时淮南西路舒州同安监(今安徽潜山县山口镇)所铸,当为拟用而未用之年号钱。根据文献中记载推断,从“乾道癸巳岁冬至日”宣制天下改元“纯熙”始,到“后六日甲辰”被淳熙年号所取代,前后仅六天时间,然地处安徽的同安监便铸造出了“纯熙元宝”背“同”小平铁钱。按说虽已宣制改元,但多以明年正朔为元年,所铸新年号钱,也只有在过了年后才开始实施,可见舒州同安监是在接到宣制后便开始实施了明年的铸钱,且铸成后参与了外流。由于其铸期相当短暂,惟宣制至廷议更改前的六天时间而已,故其无论是史料价值、学术价值、文物价值还是收藏价值、观赏价值都很高,在品种繁多的南宋铁钱中,可称得上是独具特色。其珍贵之处一可澄清历史上确有“纯熙”改“淳熙”之变故,揭示了史实之真相;二可佐证文献资料记述之不谬,对了解当时的典章制度大有裨益,故而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嘉德2008春拍古钱币专场中,有一枚南宋孝宗时期所铸的“纯熙元宝”背“同”小平铁钱甚为引人瞩目;其钱文中的“纯”字与史载年号之“淳”字,音同字不同,字意解释亦不同。由于这枚铁钱前人谱录中从未见著述,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邮出土铁钱中首次面世,故而充满了诱惑力和神秘感,被泉界定为拟用而未用之年号钱。据有关资料载,1985年7月,江苏高邮疏浚大运河时,在御码头河段附近发现了大批历代古钱币,其中以南宋铁钱数量为最多,除有不少谱录失载的珍稀品外,尚有数枚创见品——“纯熙元宝”背“同”小平铁钱问世。高邮铁钱的出土,曾引起钱币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1987年《中国钱币》第2期和第3期连载了高邮铁钱清理报告,后又陆续发表了补充资料和相关论文,使长期冷落的铁钱研究得到了开拓。
据考,南宋著名学者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三《纪年兆祥》中对当时改元一事有记述:“及甲午改纯熙,既已布告天下,予时守赣,贺表云:‘天永命而中兴,方茂卜年之统;时纯熙而用大介,载新纪号之文’。迨诏至,乃为淳熙,盖以出处有告成《大武》之语,故不欲用。”由此知,甲午年(1174)改元时,原本是用纯熙年号,而且已经布告天下,为此,时任赣州知州的洪迈还特意写了贺表,可是等到诏书下达后才知新年号是淳熙而非纯熙,这大概是因为其出处有“告成《大武》”之语,所以孝宗不愿意采用之故。(按:纯熙一词,原本出自《诗经·周颂·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这是叙述周武王克商时的《大武》乐歌之一,内容是歌颂武王率军伐纣,取得天下的功绩。其纯含“大”之义,熙为“光明”,意为明朗国运,天降大祥。时因南宋朝廷害怕此年号寓意刺激金国,故廷议后改之。)
洪迈,字景庐,号容斋,饶州鄱阳人,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其父洪皓曾官至礼部尚书,兄洪适、洪遵都是进士出身的朝廷命官,尤其是洪遵尚有《泉志》问世。洪迈所撰写的笔记体名著《容斋随笔》,始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辍笔于宁宗嘉泰二年(1202),前后历时四十余年。南宋人洪假在为此书写的跋中说:“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参订品藻,精审该洽。”可见其记述之严谨和准确性不谬。另据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三《年号》云:乾道九年(1173)“时认为乾道用九之数已极,乃改为纯熙,寻又易纯为淳,言欲致淳化、雍熙之美也”。同书乙集卷七对此亦有记述:“乾道癸巳岁冬至日,上祀南郊肆赦,改明年元为纯熙,既宣制矣。后六日甲辰,中书门下省会,若合淳化、雍熙言之,当用淳熙字,庶几仰体主上取祖宗之意。”南宋高宗、孝宗两朝的编年史著作《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五十二》乾道九年十一月戊戌载:“诏以明年正月朔为淳熙元年,初诏改元纯熙,寻以取法淳化、雍熙为义,改元淳熙。”从史料知,南宋自孝宗以来,改元多采用唐贞元法,此法为唐德宗在位时,因建中、兴元年间发生动乱,便借用太宗贞观和玄宗开元年号中的各一字组成贞元,以示对盛世的效法和向往。这在洪迈《三笔》卷十六《纪年用先代名》中亦有载:“孝宗以来,始一切用贞元故事。隆兴以建隆、绍兴;乾道以乾德、至道;淳熙以淳化、雍熙。”孝宗赵奋原本是太祖少子赵德芳一系后裔,太宗一系的高宗禅位于他后,曾任用主战派重臣张浚主持北伐,并追复岳飞功名以鼓舞士气,以图收复中原失地。由于参战将领不和,导致“符离之战”失利,孝宗抗金信心受到打击,在秦桧余党主和派汤思退的蛊惑下,与金国达成“隆兴和议”,将已收复的州郡又重新割让出去。自此,宋金两国战事暂告平息,出现了南北长期对峙之局面。为防止金人南侵,孝宗在沿长江以北两淮一线布置了大量屯兵,并着手恢复因战争对淮楚地区造成的破坏。由于孝宗收复中原之志尚存,时刻不忘积极备战;修边城,造军器,训练士卒,选拔将领,但这些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由于财政困难,军费开支浩大,加上铜源匮乏,铸造原料严重不足,铜钱的铸量有限,且民间多毁钱夹以沙泥重铸,号“沙尾钱”。为此,颁诏严禁之,又以新铸钱觳杂,责降有关官员。为解决通货问题,并铸钱司归发运司,同时诏令两淮、京西悉用铁钱,由司农寺丞许子中措置铁钱监,陆续在舒州、蕲州、黄州、江州、抚州、临江军、兴国军等产铁之地开铸大小铁钱。同时大力推行两淮铁钱之流通使用范围,严禁铜钱流入敌境,“令江南钱不得至江北,违者治于罪”,并逐渐在边境地带由东向西形成了一道经济隔离屏障。
是时,为区别各铁钱监铸钱质量和流通范围,钱背一般多铸有监名。从存世铁钱实物上看,舒州同安监钱背为“同”;蕲州蕲春监为“春”;黄州齐安监为“安”;江州广宁监为“广”;抚州裕国监为“裕”;临江军丰余监为“丰”;兴国军富民监为“冶”。据史料载:舒州同安监原系铜钱监,乾道六年(1170)二月,诏令许子中措置铁钱监时改为铸行铁钱。由于铁钱质低,铜、铁钱兑换比价失调,铸铁钱可获得丰厚利润,以致诸监铸量过剩,“淮民为之大扰”。淳熙元年(1174)十二月,遂颁令“罢铁钱,改铸铜钱”。翌年正月,“废同安、蕲春监”。至淳熙五年,两淮钱监又重新恢复开铸铁钱。从淳熙七年开始,又“诏令诸监逐年于钱背上加铸年数以别之”。铁钱的背文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充实,除钱背穿上纪监名外,穿下则纪年份,这种形制自此成为两淮路铸钱范本,故钱背没有纪年者多铸于此前。
是品“纯熙元宝”背“同”小平铁钱,直径24毫米,重5.2克。其钱文楷书旋读,字体清晰,形制规范;钱背穿上“同”字,系纪监名。其原品拓片最早见于孙仲汇、胡薇编著的《古钱币图解》书中198页,定级为一上R8,存世仅数枚,极为珍罕,是当之无愧的南宋铁钱之翘楚。后华光普主编的《中国古钱目录》予以转载,始广为人知。这枚“纯熙元宝”背“同”小平铁钱系当时淮南西路舒州同安监(今安徽潜山县山口镇)所铸,当为拟用而未用之年号钱。根据文献中记载推断,从“乾道癸巳岁冬至日”宣制天下改元“纯熙”始,到“后六日甲辰”被淳熙年号所取代,前后仅六天时间,然地处安徽的同安监便铸造出了“纯熙元宝”背“同”小平铁钱。按说虽已宣制改元,但多以明年正朔为元年,所铸新年号钱,也只有在过了年后才开始实施,可见舒州同安监是在接到宣制后便开始实施了明年的铸钱,且铸成后参与了外流。由于其铸期相当短暂,惟宣制至廷议更改前的六天时间而已,故其无论是史料价值、学术价值、文物价值还是收藏价值、观赏价值都很高,在品种繁多的南宋铁钱中,可称得上是独具特色。其珍贵之处一可澄清历史上确有“纯熙”改“淳熙”之变故,揭示了史实之真相;二可佐证文献资料记述之不谬,对了解当时的典章制度大有裨益,故而意义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