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美龄欲从溥心畲习画,溥坚持拜师须行大礼,遂作罢。如遏他人,定会自寻变通方式,而绝不丢失这个向上攀附的“机会”,溥偏不。后宋改从黄君璧习画。如此才是溥心畲,变通便不是溥心畲了。
大清覆灭之时,溥不过是个不谙世事的大孩子,而宋欲拜师之时,溥已过“知天命”之年。在溥的潜意识里,王爷一定是终身制。拜师事小,关乎国体,难怪入门一定要行大礼,原来背后另有一层道不出来的君臣观念隐于其中。
五岁那年进宫,慈禧把他抱在膝上,出了上联让他对下联,他居然对答从容。慈禧大喜。除赏赐外,又言,本朝的灵气都集于此灵童身上!日后此子必以文才传大名。老佛爷果然灵验?!
心畲是庶出,同父异母兄溥伟承袭了恭亲王。民国后溥伟一心想当皇上,是保皇的宗社党急先锋,还差一点当了伪满洲国的儿皇帝,与民国结了仇。溥心畲因此被寄在庙里长大。距京四十里的京郊名刹戒台寺,便是恭亲王的家庙。溥从小的这段经历无形之中给他的心灵附上了一层终身与世无争的淡彩。
由于戒台地处京西从山之中,溥心畲因号“西山逸士”。世人喜大红大绿,世人追大富大贵。旧王孙恰降生在众人慕求的那种“富贵”之中,谁会把与生俱来的东西当回事呢?每个人要追求的正是他不曾得到的东西。除了物质,世界上还有很大很大一块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呢!这正是逸士的索求。
老恭王对大清的贡献,是怎么说也不为过。如果没有他与洋人的周旋,大清恐怕撑不到20世纪;“老佛爷”如果没有他辅佐,根本上不了台;再说深了,中国近代史如果没有他推行的洋务政策阶段,今天还不知是何等模样。
偏偏就有不识趣的人,喜欢自夸,而撞到了王爷的“枪口”上。逸士毫不相让地回答,只须拿家珍两件,即可敌自夸者的全部家藏。这位极不知趣者便是大风堂主张大千。一个还拿张大风奉若神明的初出茅庐者,怎么能读懂“第二家庭”收藏的唐画《照夜白》,怎么能理解被喻为天下第一的晋人《平复帖》?!
张大千初到北京,除了与陈半丁闹了一起真假石涛的公案,与徐燕荪闹了一场笔墨官司外,再有就是与溥心畲的“隔案传画”了。他们两人隔着画案,你在这边画几笔传给他,他在那边画几笔再传给你,速度相当快,两个人又都没商量,而最终是一下子玩出一批合作之画。 “南张北溥”的名声便从一些小报记者的笔下流传开。在“王爷”逸士浑然不觉之中,张大干则是假借媒体,导演着一出王爷王府忽悠自己的大戏!而这些合作之画最终又也成了炒作者、好事者哄抬价格的猎奇之物。
怎么相信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能把心放在肚子里,踏踏实实地干一件大人也难干成的大事儿?又怎么能设想一位任性的小王爷面对那么多的诱惑,从十二岁起遍临府内的晋唐名迹,光是用高古游丝就双钩了百卷之多!溥没当回事都遗失了,后来他的弟弟溥惠有感于兄此功此志,便请其兄重摹一纸装裱成卷,这便是《溥心畲临定武兰亭双钩卷》。有幸观赏此卷的人无不赞叹,功力醇厚,形神兼备,心平如镜。如今的书法界、绘画界的“腕儿”,恐怕还不如逸士当年的小胳膊“粗”呢!
每下一笔都有己意,笔笔融到画里去,才有整幅画传达的境界。如果万笔能再现作者的心,那必定每下一笔时,作者都运足了气。由此顿悟:无气,或者根本没有本事把气注入到笔道里头去,那就不能叫“写意”,而只能叫“描绘”了。
“一”与“万”的心笔关系,就是写和意的关系。从小就悟到这种关系,并做到了心与笔之间的浑然一体,便是溥心畲绘画、书法的“底儿”。
皇宗贵胄之男丁必修骑、射,这是满人看家的“底儿”,不掌握一马中三箭,不可授将军以上之职。此外溥还拜了太极名家“鼻子李”为师,据曾见过溥练拳的人讲,溥心畲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之下,打过来,打过去!虽然拳架过低会损寿,这搁一边。单单是功夫练到如此深度,恐怕不会输给今天的“专业”名家吧!
骑射、拳架,与写字画画何干?不但有关,而且关系重大。古人把习文练武者归为“士”。所谓士、农、工、商。士便是那些重道义而轻生死的人,是可以豁出性命去为一种精神献身的人。没有这个气度,没有文才武略,没有过硬功夫,何谈成功?荆轲便是一例。
吃相不佳,食量大而偏。凡他所好,便要吃够,不顾他人。菜一上,便被他霸住,直到盘光碗净,如若有人向他喜欢的菜伸筷,他便会怒目相见。由此可见,这位逸士有的时候也“想不开”,而且非常的“率真可爱”!
当年松风画会雅集,外屋书画,里屋琴弦。外屋人忽闻弦有“钢声”,众人惊异。随目望去,正是逸士在操弦。如无功力,琴音便不会如此亮。如不带品性,弦外便不会如此“钢”。
溥画钟馗,文憨武威,亦文亦武,堪称一绝。也许就是在画自画像吧。曾在宝古斋见溥六尺整张的巨幅钟馗,笔道气壮如虹,力能扛鼎。若麓台之笔被喻为金刚杵,则心畲之笔则应呼为“杵(楚)霸王”了。(待续)
大清覆灭之时,溥不过是个不谙世事的大孩子,而宋欲拜师之时,溥已过“知天命”之年。在溥的潜意识里,王爷一定是终身制。拜师事小,关乎国体,难怪入门一定要行大礼,原来背后另有一层道不出来的君臣观念隐于其中。
五岁那年进宫,慈禧把他抱在膝上,出了上联让他对下联,他居然对答从容。慈禧大喜。除赏赐外,又言,本朝的灵气都集于此灵童身上!日后此子必以文才传大名。老佛爷果然灵验?!
心畲是庶出,同父异母兄溥伟承袭了恭亲王。民国后溥伟一心想当皇上,是保皇的宗社党急先锋,还差一点当了伪满洲国的儿皇帝,与民国结了仇。溥心畲因此被寄在庙里长大。距京四十里的京郊名刹戒台寺,便是恭亲王的家庙。溥从小的这段经历无形之中给他的心灵附上了一层终身与世无争的淡彩。
由于戒台地处京西从山之中,溥心畲因号“西山逸士”。世人喜大红大绿,世人追大富大贵。旧王孙恰降生在众人慕求的那种“富贵”之中,谁会把与生俱来的东西当回事呢?每个人要追求的正是他不曾得到的东西。除了物质,世界上还有很大很大一块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呢!这正是逸士的索求。
老恭王对大清的贡献,是怎么说也不为过。如果没有他与洋人的周旋,大清恐怕撑不到20世纪;“老佛爷”如果没有他辅佐,根本上不了台;再说深了,中国近代史如果没有他推行的洋务政策阶段,今天还不知是何等模样。
偏偏就有不识趣的人,喜欢自夸,而撞到了王爷的“枪口”上。逸士毫不相让地回答,只须拿家珍两件,即可敌自夸者的全部家藏。这位极不知趣者便是大风堂主张大千。一个还拿张大风奉若神明的初出茅庐者,怎么能读懂“第二家庭”收藏的唐画《照夜白》,怎么能理解被喻为天下第一的晋人《平复帖》?!
张大千初到北京,除了与陈半丁闹了一起真假石涛的公案,与徐燕荪闹了一场笔墨官司外,再有就是与溥心畲的“隔案传画”了。他们两人隔着画案,你在这边画几笔传给他,他在那边画几笔再传给你,速度相当快,两个人又都没商量,而最终是一下子玩出一批合作之画。 “南张北溥”的名声便从一些小报记者的笔下流传开。在“王爷”逸士浑然不觉之中,张大干则是假借媒体,导演着一出王爷王府忽悠自己的大戏!而这些合作之画最终又也成了炒作者、好事者哄抬价格的猎奇之物。
怎么相信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能把心放在肚子里,踏踏实实地干一件大人也难干成的大事儿?又怎么能设想一位任性的小王爷面对那么多的诱惑,从十二岁起遍临府内的晋唐名迹,光是用高古游丝就双钩了百卷之多!溥没当回事都遗失了,后来他的弟弟溥惠有感于兄此功此志,便请其兄重摹一纸装裱成卷,这便是《溥心畲临定武兰亭双钩卷》。有幸观赏此卷的人无不赞叹,功力醇厚,形神兼备,心平如镜。如今的书法界、绘画界的“腕儿”,恐怕还不如逸士当年的小胳膊“粗”呢!
每下一笔都有己意,笔笔融到画里去,才有整幅画传达的境界。如果万笔能再现作者的心,那必定每下一笔时,作者都运足了气。由此顿悟:无气,或者根本没有本事把气注入到笔道里头去,那就不能叫“写意”,而只能叫“描绘”了。
“一”与“万”的心笔关系,就是写和意的关系。从小就悟到这种关系,并做到了心与笔之间的浑然一体,便是溥心畲绘画、书法的“底儿”。
皇宗贵胄之男丁必修骑、射,这是满人看家的“底儿”,不掌握一马中三箭,不可授将军以上之职。此外溥还拜了太极名家“鼻子李”为师,据曾见过溥练拳的人讲,溥心畲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之下,打过来,打过去!虽然拳架过低会损寿,这搁一边。单单是功夫练到如此深度,恐怕不会输给今天的“专业”名家吧!
骑射、拳架,与写字画画何干?不但有关,而且关系重大。古人把习文练武者归为“士”。所谓士、农、工、商。士便是那些重道义而轻生死的人,是可以豁出性命去为一种精神献身的人。没有这个气度,没有文才武略,没有过硬功夫,何谈成功?荆轲便是一例。
吃相不佳,食量大而偏。凡他所好,便要吃够,不顾他人。菜一上,便被他霸住,直到盘光碗净,如若有人向他喜欢的菜伸筷,他便会怒目相见。由此可见,这位逸士有的时候也“想不开”,而且非常的“率真可爱”!
当年松风画会雅集,外屋书画,里屋琴弦。外屋人忽闻弦有“钢声”,众人惊异。随目望去,正是逸士在操弦。如无功力,琴音便不会如此亮。如不带品性,弦外便不会如此“钢”。
溥画钟馗,文憨武威,亦文亦武,堪称一绝。也许就是在画自画像吧。曾在宝古斋见溥六尺整张的巨幅钟馗,笔道气壮如虹,力能扛鼎。若麓台之笔被喻为金刚杵,则心畲之笔则应呼为“杵(楚)霸王”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