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照耀永恒的苹果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se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至今,中国诗坛创造了许多奇迹: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是奇迹,它们高耸于文学的高原之上;白话进入诗歌是奇迹,它拓展了诗歌的空间,开始了诗歌的新纪元;朦胧诗是奇迹,它打破了诗歌的封闭状态,丰富了诗歌的艺术手法;口语进入诗歌也是奇迹,它解构了诗歌的传统主张,开启了诗歌的新生之门。20世纪80年代中期,诗歌形态与诗歌精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朦胧诗派挥手告别的“第三代诗人”,刻意追求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使诗歌呈现出通俗平易的审美特征。于坚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作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在平易中蕴含深意,常能达到一种哲学深度。他的《苹果的法则》给我们带来思想的光芒和阅读的喜悦——
  一只苹果 出生于云南南方
  在太阳 泉水 和少女们的手中间长大
  根据永恒的法则被种植 培育
  它永恒地长成球体 充满汁液
  在红色的光辉中熟睡
  神的第一个水果
  神的最后一个水果
  当它被摘下装进箩筐
  少女们再次陷入怀孕的期待与绝望中
  她们和土地都无法预测
  下一回下一个秋天
  坠落在箩筐中的果实
  是否仍然来自神赐
  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14岁辍学,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等。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1994年长诗《O档案》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和散文集《棕皮手记》等10余部作品集。曾获《联合报》第14届诗歌奖、《人民文学》诗歌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多项奖励。
  全诗13行,没有分节,给人一气呵成之感。从诗意上看,可以分为四层。诗的一至五行为第一层,叙说一只苹果的生长。“一只苹果 出生于云南南方”,云南南方就是苹果的籍贯,如同人的籍贯一样,它是生命的印记,与生俱来。“在太阳 泉水 和少女们的手中间长大”,阳光充足,泉水充沛,再加上少女们的精心呵护,苹果渐渐长大成熟。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法则,这只苹果“根据永恒的法则被种植 培育”,但你无论怎么种植或培育,“它永恒地长成球体”而不是方形,并且饱含生命的原汁,富有成熟的风韵。“充满汁液/在红色的光辉中熟睡”,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呈现了这只苹果作为生命体的鲜活特征。
  第二层为诗的六至七行,“神的第一个水果/神的最后一个水果”。神即自然,自然即神,自然的力量就是神的力量,自然规律就是神的指引,从起初的第一只苹果到最后的一只苹果,它的生命特征不可能发生改变,这是神灵赋予的,这是规律决定的。这一层是对上一层的哲学归结,也是诗意的再度深化。
  第三层为诗的八至九行,“当它被摘下装进箩筐/少女们再次陷入怀孕的期待与绝望中”。收获时节来临,少女们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她们将成熟的红苹果一一摘进了箩筐;这时候,她们又开始筹划未来,筹划来年的耕耘播种,就像她们自身期待着结婚受孕一样;同时,苹果告诉我们,成熟虽然美丽,但意味着死亡,就像怀孕意味着少女时代的结束一样,少女们陷入了莫名的绝望之中。在这里,人和自然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从分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一脉相通,这是神的意志。“再次”,意为不止一次,有反复多次之意,表示人的情感在生命的轮回中起伏。在这里,自然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的相遇并融合,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遐想与期待:苹果的生长历程与少女们的生命历程是一致的,在薪火相传的梦幻和现实之中,人类要始终保持冷静。
  诗的最后四行为第四层。“她们和土地都无法预测/下一回下一个秋天/坠落在箩筐中的果实/是否仍然来自神赐”,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神灵的造化与赐予,但自然界是神秘莫测的,今年的丰收不等于明年的丰收,今天的付出也不等于明天的收获,所以,少女们和土地一样都“无法预测”未来,“无法预测”来年秋天的果实是否还是神赐。自然还没有完全被认知,一切皆有可能被未知,特别是当自然规律被人肆意破坏的时候,人类就会自食其果,这只果子就不会再是甜蜜的,而是充满了苦涩;它只能是人为,决不是神赐,神是决不会赐予人类以苦果的。诗人以一种怀疑的口吻叙写“下一个秋天”,是希望所有的秋天果实都是自然的恩赐,都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一旦果实不是神的赠予,那就会出现麻烦,那就是人类的悲哀。
  法则就是规律,规律就要遵循。诗歌以《苹果的法则》为题,意在从一只苹果的生长规律揭示自然的法则,从而使人从中受到启迪。自然是个包容性的概念,是一个神、人与自然共存的空间,是天、地、人、神的一体化。高原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在于坚的笔下都有灵性即神性,都与我们紧密相连,但在切近之中仍然保持着敬畏的距离。于坚说:“在云南,山峰、河流以及负载着一切的大地,自古以来一直被当地人崇拜和敬畏着。神灵住在大地之上,而不是天国或者寺庙里……即使彻底的唯物主义流行于这个世界,依然没有完全动摇人们对大地的迷信和敬畏之心。”(《苍山青碧溪遭遇神灵记》)他认为,宗教或者信仰不是高高在上,不染人间烟火,而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劳动、婚礼甚至游戏活动中。神性照耀着万事万物,当然也照耀着他的诗歌。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舟可说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发明,它将水的覆没之势一转而为托承之力,人才得以凌万顷碧波,御风而行。也正因为如此,它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对其牵念不已。  舟是散心遣怀的凭借。“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陈风》)那该是怎样的无法排遣的忧愁啊,然而“我”拿起桧木船桨,坐上松木小船,去那泛着波光的淇水中转一转,这愁绪就消失了大半。舟行在水上特有的轻盈之感,让船上人身体里的压力和烦恼得到了缓
期刊
一、新材料作文  1.全国课标卷Ⅰ:对接时事,呼唤和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期刊
宇宙世界,灾难不可避免,人们往往惧怕灾难。然而,灾难并非就只有一副狰狞的面孔,它也有着可值得称道的一面,甚或还可以说,世界上的一切美好和美丽皆与灾难相伴相随。据科学研究推论,人类居住的地球已有着45亿年的历史。可打地球诞生之日起,就没少过灾难,譬如火山、陨星以及冰期,地球不知有多少次几乎毁于这些灾难之中。  那还是在地球诞生约五千万年左右,一次,一颗类行星天体误入了地球的轨道。蓦然间,它与地球相撞
期刊
她和普通人有些不一样。  从出生那天起,她就只能坐在轮椅上,舞动着比别人短很多的胳膊。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推着轮椅上的她找到学校,却没有一位老师接收她,无论母亲怎样苦苦哀求,都于事无补。  一个残疾孩子,再不学点知识,这辈子可怎么过啊?母亲不甘心,买了书本,自己在家做起了私塾先生。没想到,母亲的教鞭居然把她送进了大学的校门。从此,她变成了父母的骄傲。她确实和别人不一样,她上完了大学,学会了唱歌,在
期刊
读清袁枚诗《推窗》:“连霄风雨恶,蓬户不轻开。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叹其用词精准,其一“扑”字,活脱脱将一窗风雨后的远山美景跃入作者眼中时的欣喜之情,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今晨,打开临江的这扇窗,见一窗的湖光山色,裹着晨曦扑面而来,那份欣喜,使我一整天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只见,儿时一弯玉带似的蜿蜒曲折的浣江,已变成有着上千亩湖面的宽阔江面。以前因乌桕林高大茂密,遮挡住了人们观察的视线,而今,彩云
期刊
在论证过程中,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这就是论证的层递式,又称推进式结构。它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一般议论文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体现了层递式结构的特点。  层递式的基本结构分为两类:  一、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路线结构文章,展开议论分析。这种结构纵向开拓,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期刊
如果我们把小小说比作百花园中的花朵,那么王永春的《娘心里没啥》,就该是一朵色香味俱全的奇葩,特别值得我们欣赏。  其色首先表现在情节的设计上使用了多种手法。一是误会法。儿媳的两千元钱不见了踪影,便认为是婆婆偷了自己的,而实际上呢,是忘了放的地方,后来,自己找到了,真相大白。二是一波三折法。公安局来人问是否被盗过两千元钱,我们读到这里,会认为儿媳的钱是小偷偷走的,可再往下读,知道儿媳的钱没有被偷走,
期刊
优雅是件很难的事情,比矜持难,比无赖也难。矜持能装,无赖更容易,不要脸就无赖了,可是,优雅不行。优雅要气质,要资历,要岁月沉淀,要那份从容和风淡云轻、闲云野鹤。优雅地老去就更难。老了,难免长了皱纹,衣服也不讲究了,妆也不化了。也说东道西了,忘性也大了,所以,翻着旧照和别人说,看,他年轻时追求我,我不同意。因为老了,所以,也许什么都可以原谅。  记得小区里有个老人,一头银发,大红的衣服多,时常穿牛仔
期刊
红尘中为你和一曲歌谣  林小耳  哥哥,我要为你擦亮锈剑  引出几丝星光,替你温一壶好酒  你且饮七分入肠  风从哪一片原野吹来  远比酒气更为迷人,你嗅见草香  世界持续消瘦,天涯的尽头  两千年前的传说至今游走  虞姬和乌骓都已成云烟,哪管它世事  白云苍狗,你只在纸上成就  自己的江湖。你一直就是霸王  哥哥,你坐拥的城池  尘世的浮华被一再抽走  我不是美人,舞不出倾城水袖  但我还有歌喉
期刊
许多人都会陶醉于山水之中,杭州的“老市长”白居易中意西湖,写下了“未曾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明代大才子袁宏道说过“青山可以健脾”。这种对山水的热爱,是切身之感。清代文人金圣叹平生倒不见得怎么爱山水风物,但到了要砍头时,却遥望山水,说了一句“好山色”即告别人间。可见金圣叹能视死如归,却抛不下大好河山。  其实,久在世俗中挣扎,累累地讨着生活的人,静心思索,常有一种摆脱喧嚣的意念。我们都会有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