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至今,中国诗坛创造了许多奇迹: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是奇迹,它们高耸于文学的高原之上;白话进入诗歌是奇迹,它拓展了诗歌的空间,开始了诗歌的新纪元;朦胧诗是奇迹,它打破了诗歌的封闭状态,丰富了诗歌的艺术手法;口语进入诗歌也是奇迹,它解构了诗歌的传统主张,开启了诗歌的新生之门。20世纪80年代中期,诗歌形态与诗歌精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朦胧诗派挥手告别的“第三代诗人”,刻意追求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使诗歌呈现出通俗平易的审美特征。于坚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作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在平易中蕴含深意,常能达到一种哲学深度。他的《苹果的法则》给我们带来思想的光芒和阅读的喜悦——
一只苹果 出生于云南南方
在太阳 泉水 和少女们的手中间长大
根据永恒的法则被种植 培育
它永恒地长成球体 充满汁液
在红色的光辉中熟睡
神的第一个水果
神的最后一个水果
当它被摘下装进箩筐
少女们再次陷入怀孕的期待与绝望中
她们和土地都无法预测
下一回下一个秋天
坠落在箩筐中的果实
是否仍然来自神赐
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14岁辍学,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等。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1994年长诗《O档案》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和散文集《棕皮手记》等10余部作品集。曾获《联合报》第14届诗歌奖、《人民文学》诗歌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多项奖励。
全诗13行,没有分节,给人一气呵成之感。从诗意上看,可以分为四层。诗的一至五行为第一层,叙说一只苹果的生长。“一只苹果 出生于云南南方”,云南南方就是苹果的籍贯,如同人的籍贯一样,它是生命的印记,与生俱来。“在太阳 泉水 和少女们的手中间长大”,阳光充足,泉水充沛,再加上少女们的精心呵护,苹果渐渐长大成熟。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法则,这只苹果“根据永恒的法则被种植 培育”,但你无论怎么种植或培育,“它永恒地长成球体”而不是方形,并且饱含生命的原汁,富有成熟的风韵。“充满汁液/在红色的光辉中熟睡”,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呈现了这只苹果作为生命体的鲜活特征。
第二层为诗的六至七行,“神的第一个水果/神的最后一个水果”。神即自然,自然即神,自然的力量就是神的力量,自然规律就是神的指引,从起初的第一只苹果到最后的一只苹果,它的生命特征不可能发生改变,这是神灵赋予的,这是规律决定的。这一层是对上一层的哲学归结,也是诗意的再度深化。
第三层为诗的八至九行,“当它被摘下装进箩筐/少女们再次陷入怀孕的期待与绝望中”。收获时节来临,少女们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她们将成熟的红苹果一一摘进了箩筐;这时候,她们又开始筹划未来,筹划来年的耕耘播种,就像她们自身期待着结婚受孕一样;同时,苹果告诉我们,成熟虽然美丽,但意味着死亡,就像怀孕意味着少女时代的结束一样,少女们陷入了莫名的绝望之中。在这里,人和自然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从分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一脉相通,这是神的意志。“再次”,意为不止一次,有反复多次之意,表示人的情感在生命的轮回中起伏。在这里,自然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的相遇并融合,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遐想与期待:苹果的生长历程与少女们的生命历程是一致的,在薪火相传的梦幻和现实之中,人类要始终保持冷静。
诗的最后四行为第四层。“她们和土地都无法预测/下一回下一个秋天/坠落在箩筐中的果实/是否仍然来自神赐”,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神灵的造化与赐予,但自然界是神秘莫测的,今年的丰收不等于明年的丰收,今天的付出也不等于明天的收获,所以,少女们和土地一样都“无法预测”未来,“无法预测”来年秋天的果实是否还是神赐。自然还没有完全被认知,一切皆有可能被未知,特别是当自然规律被人肆意破坏的时候,人类就会自食其果,这只果子就不会再是甜蜜的,而是充满了苦涩;它只能是人为,决不是神赐,神是决不会赐予人类以苦果的。诗人以一种怀疑的口吻叙写“下一个秋天”,是希望所有的秋天果实都是自然的恩赐,都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一旦果实不是神的赠予,那就会出现麻烦,那就是人类的悲哀。
法则就是规律,规律就要遵循。诗歌以《苹果的法则》为题,意在从一只苹果的生长规律揭示自然的法则,从而使人从中受到启迪。自然是个包容性的概念,是一个神、人与自然共存的空间,是天、地、人、神的一体化。高原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在于坚的笔下都有灵性即神性,都与我们紧密相连,但在切近之中仍然保持着敬畏的距离。于坚说:“在云南,山峰、河流以及负载着一切的大地,自古以来一直被当地人崇拜和敬畏着。神灵住在大地之上,而不是天国或者寺庙里……即使彻底的唯物主义流行于这个世界,依然没有完全动摇人们对大地的迷信和敬畏之心。”(《苍山青碧溪遭遇神灵记》)他认为,宗教或者信仰不是高高在上,不染人间烟火,而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劳动、婚礼甚至游戏活动中。神性照耀着万事万物,当然也照耀着他的诗歌。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
一只苹果 出生于云南南方
在太阳 泉水 和少女们的手中间长大
根据永恒的法则被种植 培育
它永恒地长成球体 充满汁液
在红色的光辉中熟睡
神的第一个水果
神的最后一个水果
当它被摘下装进箩筐
少女们再次陷入怀孕的期待与绝望中
她们和土地都无法预测
下一回下一个秋天
坠落在箩筐中的果实
是否仍然来自神赐
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14岁辍学,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等。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1994年长诗《O档案》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和散文集《棕皮手记》等10余部作品集。曾获《联合报》第14届诗歌奖、《人民文学》诗歌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多项奖励。
全诗13行,没有分节,给人一气呵成之感。从诗意上看,可以分为四层。诗的一至五行为第一层,叙说一只苹果的生长。“一只苹果 出生于云南南方”,云南南方就是苹果的籍贯,如同人的籍贯一样,它是生命的印记,与生俱来。“在太阳 泉水 和少女们的手中间长大”,阳光充足,泉水充沛,再加上少女们的精心呵护,苹果渐渐长大成熟。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法则,这只苹果“根据永恒的法则被种植 培育”,但你无论怎么种植或培育,“它永恒地长成球体”而不是方形,并且饱含生命的原汁,富有成熟的风韵。“充满汁液/在红色的光辉中熟睡”,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呈现了这只苹果作为生命体的鲜活特征。
第二层为诗的六至七行,“神的第一个水果/神的最后一个水果”。神即自然,自然即神,自然的力量就是神的力量,自然规律就是神的指引,从起初的第一只苹果到最后的一只苹果,它的生命特征不可能发生改变,这是神灵赋予的,这是规律决定的。这一层是对上一层的哲学归结,也是诗意的再度深化。
第三层为诗的八至九行,“当它被摘下装进箩筐/少女们再次陷入怀孕的期待与绝望中”。收获时节来临,少女们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她们将成熟的红苹果一一摘进了箩筐;这时候,她们又开始筹划未来,筹划来年的耕耘播种,就像她们自身期待着结婚受孕一样;同时,苹果告诉我们,成熟虽然美丽,但意味着死亡,就像怀孕意味着少女时代的结束一样,少女们陷入了莫名的绝望之中。在这里,人和自然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从分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一脉相通,这是神的意志。“再次”,意为不止一次,有反复多次之意,表示人的情感在生命的轮回中起伏。在这里,自然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的相遇并融合,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遐想与期待:苹果的生长历程与少女们的生命历程是一致的,在薪火相传的梦幻和现实之中,人类要始终保持冷静。
诗的最后四行为第四层。“她们和土地都无法预测/下一回下一个秋天/坠落在箩筐中的果实/是否仍然来自神赐”,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神灵的造化与赐予,但自然界是神秘莫测的,今年的丰收不等于明年的丰收,今天的付出也不等于明天的收获,所以,少女们和土地一样都“无法预测”未来,“无法预测”来年秋天的果实是否还是神赐。自然还没有完全被认知,一切皆有可能被未知,特别是当自然规律被人肆意破坏的时候,人类就会自食其果,这只果子就不会再是甜蜜的,而是充满了苦涩;它只能是人为,决不是神赐,神是决不会赐予人类以苦果的。诗人以一种怀疑的口吻叙写“下一个秋天”,是希望所有的秋天果实都是自然的恩赐,都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一旦果实不是神的赠予,那就会出现麻烦,那就是人类的悲哀。
法则就是规律,规律就要遵循。诗歌以《苹果的法则》为题,意在从一只苹果的生长规律揭示自然的法则,从而使人从中受到启迪。自然是个包容性的概念,是一个神、人与自然共存的空间,是天、地、人、神的一体化。高原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在于坚的笔下都有灵性即神性,都与我们紧密相连,但在切近之中仍然保持着敬畏的距离。于坚说:“在云南,山峰、河流以及负载着一切的大地,自古以来一直被当地人崇拜和敬畏着。神灵住在大地之上,而不是天国或者寺庙里……即使彻底的唯物主义流行于这个世界,依然没有完全动摇人们对大地的迷信和敬畏之心。”(《苍山青碧溪遭遇神灵记》)他认为,宗教或者信仰不是高高在上,不染人间烟火,而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劳动、婚礼甚至游戏活动中。神性照耀着万事万物,当然也照耀着他的诗歌。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