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教学,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而应适当地、有效地进行拓展。“新课标”中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在确定课程目标时,要在“应用·拓展”部分“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应用综合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一堂语文课中,好的拓展能让课堂有更多生成,也能使探究更为深入,更能点燃学生思考的激情。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地拓展?
拓展先要立足文本,要注重拓展的内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带来思考的活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对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拓展的一些看法。
一、立足文本,联系热点文化现象
高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阅读鉴赏部分的内容时,由于一些字面内容与当今的现代化生活看似距离较远,学习时兴趣不高,热情也不足,学习起来认知的程度就会打了一些折扣。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和深入探究之后,学生对文本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时可以就文中的“老观点”,生发出新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比如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学生了解到本文塑造这样一个胆小、虚弱、保守、固执、害怕变革、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别里科夫,讽刺批判的是当时的沙皇专制统治对人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也预示了新思想必定能战胜旧观念的历史大势。但现今社会,没有沙皇专制了,本文的现实意义又是什么呢?学生经过思考可以答出,是批判那些盲目自大,满足于现状不知进取的人,等等。但学生的理解流于概念性的表述,比较空泛,不够具体。此时,我这样引导他们:“联系最近电影院中热映上座率极高的,在网上评分零差评的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再联系本课所学,你想到了什么?”给学生一些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学生们兴奋至极,一下子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有学生开心地回答:“我觉得别里科夫和《疯狂原始人》里的穴居人瓜哥很像,他们都很保守,有一成不变的规矩,都害怕打压新生事物,拒绝变革。比如,他用各种祖辈传下来的禁令控制全家人的思想,规定了许多不能做的事。阻止女儿去追寻光明……他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学生们鼓掌。我继续追问“那么他们的结局一样吗?为什么?”立即有学生回答:“不一样,穴居人接受了新事物,学会了思考,想出了主意,最终带领全家人走向了光明的新世界!”在其他学生的补充下,学生们顿时理解了,课文借这么一个古怪扭曲的别里科夫告诉了我们什么,它的现实意义又是什么。将流行的动画电影与课文联系起来,拓展延伸去思考,既让学生学会用课堂所学思考文化生活中的问题,也让学生领会到经典的文章,穿越时空的魅力和反思现实的价值。
二、依据文本,联系本土生活
文学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它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艺术门类。文学通过作家的想象活动把经过选择的生活经验体现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之中,以表达人对自己生存方式的某种发现和体验,因此它是一种艺术创造,而非机械地复制现实。语文的教学需要高于生活的审美鉴赏,也需要联系现实,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还要多接地气。怎样从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中,挖掘内容,来关照现实呢?
在学习《边城》时,我做了一些拓展。因为本课的意境淡雅、悠远,描写的生活是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让生活在拥挤、喧嚣、快节奏的城市里的孩子理解和品味,较有难度,学生也觉得本文描写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距离较远,每次引导起来我都觉得力不从心。在学习和归纳“风俗美”这一部分时,由于篇幅较长,分散在文章各处的风俗环境的描写,不是很好找,并且线索不清。当然,教参提示教师让学生通过端午节、新年、中秋、婚假,这几个节日来感受风俗美,但是能不能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个联系呢?这样对学生观察事物、积累素材、培养思维习惯,都有很大的益处。我提示学生,“如果你向一个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介绍中国的风俗,你会介绍中国人的那些典型活动?”有学生回答说,吃饺子、放鞭炮、拜年、还有说结婚、葬礼……“很好,同学们非常善于发现,介绍节日或婚丧嫁娶,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俗,那本文呢?”学生们明白了,应从文中的节日和迎新娘的活动中去找。在找到各个节日的主要活动和风俗后,再让学生品味描写的语句中营造了怎样的人文环境之美。课后我又就风俗美,设置了一个拓展问题:新疆的石油、煤矿、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我们吃、穿、用、住、行的许多东西,你注意看看包装,产地基本上都在内地,我们的制造业落后。你能否结合本文,想一想,乌鲁木齐市政府将二道桥市场改建为“国际大巴扎”,最近几年将原来的“七一纺织厂”的厂房打造成“七坊街”的用意何在?你有什么建议?反馈回来的答案,让我非常欣慰——体现了新疆人的主人翁精神,充满想象力。学生们明白了决策者的良苦用心和长远打算,意识到了“文化兴疆”重要性、走新疆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的重要性。这个拓展问题似乎与语文学习无关,但就新课改后,高考作文命题导向来看,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些典型事例,而是让学生的眼光更加关注现实的生活,学会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分析生活。
三、深挖文本,联系教材内容
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常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所举事例很少能够挖掘所学教材内容。一方面我们要反思,是否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了文本,没有有效的拓展,没有引起学生更广泛和深入的思考:一方面还应反思教师在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有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联系。
《作为生物的社会》这一课,文本属于论述类文本,一般的教学过程是,除了准确搜索、概括、理解信息和文意外,还要通过品味语言,研究写作特点。本文还是一篇具有反思精神的文章,重点在于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反思。文中较多的笔墨写到了作者对于蚂蚁(包括白蚁)的社会行为的描述与分析,其中有一句“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就随之增加”,而个体的蚂蚁则象“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这是作者对蚂蚁的行为所下的结论,结合文末作者对人们在科研领域的行为反思,我们人类是否做到了将群体价值最大化了呢?为什么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三条虫”呢?结合教材中“表达交流”部分“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议论文训练,课后写作练习第二题《来自大自然的启示》命题作文,思考这篇文章该如何立意,如何组织材料才能写得深刻呢?让学生将学习本课所得到的启示,诉诸笔端,写成一篇文章。这样的拓展,既帮助他们拓宽了视野,加深了对问题的思考,也有助于学生联系教材,获得写作素材,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有效的教学拓展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新的提升,使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新的提高,但是与语文无关或只是想当然地从某处随意生发开去的泛化拓展,会削弱对文本的解读,起到喧宾夺主的反作用,必须要忍痛割爱。每一位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引申和拓展,引导学生走入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到社会和生活中汲取精华的思想和文化精神。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
拓展先要立足文本,要注重拓展的内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带来思考的活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对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拓展的一些看法。
一、立足文本,联系热点文化现象
高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阅读鉴赏部分的内容时,由于一些字面内容与当今的现代化生活看似距离较远,学习时兴趣不高,热情也不足,学习起来认知的程度就会打了一些折扣。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和深入探究之后,学生对文本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时可以就文中的“老观点”,生发出新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比如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学生了解到本文塑造这样一个胆小、虚弱、保守、固执、害怕变革、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别里科夫,讽刺批判的是当时的沙皇专制统治对人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也预示了新思想必定能战胜旧观念的历史大势。但现今社会,没有沙皇专制了,本文的现实意义又是什么呢?学生经过思考可以答出,是批判那些盲目自大,满足于现状不知进取的人,等等。但学生的理解流于概念性的表述,比较空泛,不够具体。此时,我这样引导他们:“联系最近电影院中热映上座率极高的,在网上评分零差评的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再联系本课所学,你想到了什么?”给学生一些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学生们兴奋至极,一下子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有学生开心地回答:“我觉得别里科夫和《疯狂原始人》里的穴居人瓜哥很像,他们都很保守,有一成不变的规矩,都害怕打压新生事物,拒绝变革。比如,他用各种祖辈传下来的禁令控制全家人的思想,规定了许多不能做的事。阻止女儿去追寻光明……他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学生们鼓掌。我继续追问“那么他们的结局一样吗?为什么?”立即有学生回答:“不一样,穴居人接受了新事物,学会了思考,想出了主意,最终带领全家人走向了光明的新世界!”在其他学生的补充下,学生们顿时理解了,课文借这么一个古怪扭曲的别里科夫告诉了我们什么,它的现实意义又是什么。将流行的动画电影与课文联系起来,拓展延伸去思考,既让学生学会用课堂所学思考文化生活中的问题,也让学生领会到经典的文章,穿越时空的魅力和反思现实的价值。
二、依据文本,联系本土生活
文学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它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艺术门类。文学通过作家的想象活动把经过选择的生活经验体现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之中,以表达人对自己生存方式的某种发现和体验,因此它是一种艺术创造,而非机械地复制现实。语文的教学需要高于生活的审美鉴赏,也需要联系现实,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还要多接地气。怎样从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中,挖掘内容,来关照现实呢?
在学习《边城》时,我做了一些拓展。因为本课的意境淡雅、悠远,描写的生活是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让生活在拥挤、喧嚣、快节奏的城市里的孩子理解和品味,较有难度,学生也觉得本文描写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距离较远,每次引导起来我都觉得力不从心。在学习和归纳“风俗美”这一部分时,由于篇幅较长,分散在文章各处的风俗环境的描写,不是很好找,并且线索不清。当然,教参提示教师让学生通过端午节、新年、中秋、婚假,这几个节日来感受风俗美,但是能不能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个联系呢?这样对学生观察事物、积累素材、培养思维习惯,都有很大的益处。我提示学生,“如果你向一个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介绍中国的风俗,你会介绍中国人的那些典型活动?”有学生回答说,吃饺子、放鞭炮、拜年、还有说结婚、葬礼……“很好,同学们非常善于发现,介绍节日或婚丧嫁娶,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俗,那本文呢?”学生们明白了,应从文中的节日和迎新娘的活动中去找。在找到各个节日的主要活动和风俗后,再让学生品味描写的语句中营造了怎样的人文环境之美。课后我又就风俗美,设置了一个拓展问题:新疆的石油、煤矿、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我们吃、穿、用、住、行的许多东西,你注意看看包装,产地基本上都在内地,我们的制造业落后。你能否结合本文,想一想,乌鲁木齐市政府将二道桥市场改建为“国际大巴扎”,最近几年将原来的“七一纺织厂”的厂房打造成“七坊街”的用意何在?你有什么建议?反馈回来的答案,让我非常欣慰——体现了新疆人的主人翁精神,充满想象力。学生们明白了决策者的良苦用心和长远打算,意识到了“文化兴疆”重要性、走新疆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的重要性。这个拓展问题似乎与语文学习无关,但就新课改后,高考作文命题导向来看,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些典型事例,而是让学生的眼光更加关注现实的生活,学会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分析生活。
三、深挖文本,联系教材内容
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常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所举事例很少能够挖掘所学教材内容。一方面我们要反思,是否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了文本,没有有效的拓展,没有引起学生更广泛和深入的思考:一方面还应反思教师在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有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联系。
《作为生物的社会》这一课,文本属于论述类文本,一般的教学过程是,除了准确搜索、概括、理解信息和文意外,还要通过品味语言,研究写作特点。本文还是一篇具有反思精神的文章,重点在于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反思。文中较多的笔墨写到了作者对于蚂蚁(包括白蚁)的社会行为的描述与分析,其中有一句“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就随之增加”,而个体的蚂蚁则象“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这是作者对蚂蚁的行为所下的结论,结合文末作者对人们在科研领域的行为反思,我们人类是否做到了将群体价值最大化了呢?为什么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三条虫”呢?结合教材中“表达交流”部分“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议论文训练,课后写作练习第二题《来自大自然的启示》命题作文,思考这篇文章该如何立意,如何组织材料才能写得深刻呢?让学生将学习本课所得到的启示,诉诸笔端,写成一篇文章。这样的拓展,既帮助他们拓宽了视野,加深了对问题的思考,也有助于学生联系教材,获得写作素材,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有效的教学拓展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新的提升,使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新的提高,但是与语文无关或只是想当然地从某处随意生发开去的泛化拓展,会削弱对文本的解读,起到喧宾夺主的反作用,必须要忍痛割爱。每一位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引申和拓展,引导学生走入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到社会和生活中汲取精华的思想和文化精神。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