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6年来诊治的1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均发生在术后10 天内,经保守治疗均痊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4天。结论:早期诊断及积极的保守治疗是处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肠梗阻;炎性肠疾病;诊断;药物疗法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87-0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有报道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临床表现与术后肠梗阻有一定的相似性。炎症性肠梗阻有其临床特点,处理方法也不同。处理不当可引起肠瘘、感染等并发症。分析诊治的10例炎性肠梗阻病例,旨在加深对此病的认识,合理处置,减少并发症以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中,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24~62岁。发病前所行手术类别: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2例,阑尾穿孔行阑尾切除腹腔引流术3例,肠粘连松解术2例,胃溃疡穿孔修补术1例,腹部损伤肠破裂行肠段切除术2例。本组病例均在术后1周肠功能恢复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症状。10例肛门均停止排气、排便,腹胀明显伴恶心、呕吐4例,肠鸣音减弱6例、消失4例,进行性腹胀3例,6例有轻度腹痛但部位不固定,触不到明显的肠袢或包块,无气过水声或金属音。腹部X线平片:小肠均有不同程度的气液平,CT检查提示肠壁轻度水肿、增厚、肠腔积气。无低血钾等致麻痹性肠梗阻的因素。
1.2 治疗方法
均保守治疗行胃肠减压,应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减少肠道分泌,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炎症消退及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2 结果
经治疗后肠梗阻症状在6~18天解除。本组无死亡,无再手术,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概念最早由黎介寿于1995年首次提出[2],系在腹部手术后早期,由于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其发病率为0.69%~14%。常见于手术范围大,肠管暴露时间长,腹腔污染重的病例。本组病例均有上述特征。腹部手术对肠管损伤、腹腔内积血积液等致炎物质残留,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并形成粘连使肠腔通畅受限,影响了术后肠功能的恢复。这种肠梗阻既有机械性因素,又有肠动力障碍性因素,但少有绞窄的情况。
结合文献分析本组病例发现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①与年龄、性别无关,大多发生在术后1~2周,排气、排便后再次发生肠梗阻。②均存在腹膜炎或腹腔内的感染灶。急诊手术,创伤重、操作范围广,腹腔内广泛肠粘连易形成。③腹痛、腹胀相对较轻,腹胀症状比腹痛更显著。④未见肠型及蠕动波,体检时发现腹部质地坚韧,触不到明显的肠袢和包块,听不到明显的金属音或气过水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⑤排除腹腔感染、机械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和假性肠梗阻等[3]。⑥X线示小肠内有不同程度的气液平、CT示肠壁水肿增厚。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与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术后近期肠梗阻,90%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根据病史及其临床特点,诊断并无困难,但仍需与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相鉴别。二者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均发生在术后早期,肠蠕动恢复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的症状。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主要根据症状和体征,主要发生在术后7~14天内。多数由于手术操作范围广、创伤重或已有炎症,特别是腹腔内有广泛粘连、剥离后肠浆膜层有炎性渗出、肠袢相互粘着所致,本组10例患者均有以上特点。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李幼生等[4]认为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的时间较为固定,大部分出现在术后2周内,这是由创伤后炎症反应的病理变化决定的。本组10例早期炎性肠梗阻均发生在术后2周内,故我们也赞同此观点。其他类型的术后早期肠梗阻时间差异较大,因此,不应将早期炎性肠梗阻与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混淆不清。其他原因导致的术后早期肠梗阻有典型的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预防及治疗:①预防。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在预防上下功夫,腹部手术后都会引起腹腔内不同程度的粘连,腹部炎性疾病手术后更为明显,具体原因不详,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局部炎症、循环障碍、缺血、再灌注、腹膜受损,大量渗出改变了胶原合成和分解间的平衡而形成,虽然至今仍无确切的方法防止其发生,但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大多是可以预防的,手术方式力求简单有效、操作轻柔、解剖清楚,减少缺血组织存在,彻底止血。清除腹腔积血积液,防止腹腔污染。积极防治腹腔脏器炎症,术后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减少肠袢粘连机会。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一旦确诊,应积极行保守治疗。腹腔内广泛粘连,肠壁明显水肿,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理变化的特点,如手术可能形成新的或更严重的粘连。正规保守治疗,随着肠壁水肿不断减轻和腹腔内粘连逐步吸收,肠梗阻的症状也会随之慢慢消失。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经静脉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以解决术后高分解代谢所致营养不良,纠正低蛋白血症促进伤口愈合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短期小剂量应用激素促进炎症消退,减轻肠壁水肿并可适时应用利尿剂。应用抗生素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温生理盐水洗胃及灌肠,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VitB1加生理盐水[5,6],穴位封闭有助于肠神经节功能的恢复,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保守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机械性肠梗阻的症状即调整治疗方案,尤其是有可疑肠绞窄时应及早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特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
[2] 龚剑峰,朱维铭,李宁,等.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腹部外科杂志,2004,17(4):209.
[3] 李幼生,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38.
[4] 秦新裕,刘凤林.重视腹部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的诊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8):449.
[5] 贾康,王积良.人血白蛋白辅助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4 例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6,35(9):12231224.
【关键词】肠梗阻;炎性肠疾病;诊断;药物疗法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87-0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有报道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临床表现与术后肠梗阻有一定的相似性。炎症性肠梗阻有其临床特点,处理方法也不同。处理不当可引起肠瘘、感染等并发症。分析诊治的10例炎性肠梗阻病例,旨在加深对此病的认识,合理处置,减少并发症以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中,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24~62岁。发病前所行手术类别: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2例,阑尾穿孔行阑尾切除腹腔引流术3例,肠粘连松解术2例,胃溃疡穿孔修补术1例,腹部损伤肠破裂行肠段切除术2例。本组病例均在术后1周肠功能恢复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症状。10例肛门均停止排气、排便,腹胀明显伴恶心、呕吐4例,肠鸣音减弱6例、消失4例,进行性腹胀3例,6例有轻度腹痛但部位不固定,触不到明显的肠袢或包块,无气过水声或金属音。腹部X线平片:小肠均有不同程度的气液平,CT检查提示肠壁轻度水肿、增厚、肠腔积气。无低血钾等致麻痹性肠梗阻的因素。
1.2 治疗方法
均保守治疗行胃肠减压,应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减少肠道分泌,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炎症消退及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2 结果
经治疗后肠梗阻症状在6~18天解除。本组无死亡,无再手术,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概念最早由黎介寿于1995年首次提出[2],系在腹部手术后早期,由于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其发病率为0.69%~14%。常见于手术范围大,肠管暴露时间长,腹腔污染重的病例。本组病例均有上述特征。腹部手术对肠管损伤、腹腔内积血积液等致炎物质残留,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并形成粘连使肠腔通畅受限,影响了术后肠功能的恢复。这种肠梗阻既有机械性因素,又有肠动力障碍性因素,但少有绞窄的情况。
结合文献分析本组病例发现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①与年龄、性别无关,大多发生在术后1~2周,排气、排便后再次发生肠梗阻。②均存在腹膜炎或腹腔内的感染灶。急诊手术,创伤重、操作范围广,腹腔内广泛肠粘连易形成。③腹痛、腹胀相对较轻,腹胀症状比腹痛更显著。④未见肠型及蠕动波,体检时发现腹部质地坚韧,触不到明显的肠袢和包块,听不到明显的金属音或气过水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⑤排除腹腔感染、机械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和假性肠梗阻等[3]。⑥X线示小肠内有不同程度的气液平、CT示肠壁水肿增厚。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与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术后近期肠梗阻,90%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根据病史及其临床特点,诊断并无困难,但仍需与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相鉴别。二者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均发生在术后早期,肠蠕动恢复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的症状。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主要根据症状和体征,主要发生在术后7~14天内。多数由于手术操作范围广、创伤重或已有炎症,特别是腹腔内有广泛粘连、剥离后肠浆膜层有炎性渗出、肠袢相互粘着所致,本组10例患者均有以上特点。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李幼生等[4]认为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的时间较为固定,大部分出现在术后2周内,这是由创伤后炎症反应的病理变化决定的。本组10例早期炎性肠梗阻均发生在术后2周内,故我们也赞同此观点。其他类型的术后早期肠梗阻时间差异较大,因此,不应将早期炎性肠梗阻与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混淆不清。其他原因导致的术后早期肠梗阻有典型的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预防及治疗:①预防。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在预防上下功夫,腹部手术后都会引起腹腔内不同程度的粘连,腹部炎性疾病手术后更为明显,具体原因不详,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局部炎症、循环障碍、缺血、再灌注、腹膜受损,大量渗出改变了胶原合成和分解间的平衡而形成,虽然至今仍无确切的方法防止其发生,但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大多是可以预防的,手术方式力求简单有效、操作轻柔、解剖清楚,减少缺血组织存在,彻底止血。清除腹腔积血积液,防止腹腔污染。积极防治腹腔脏器炎症,术后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减少肠袢粘连机会。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一旦确诊,应积极行保守治疗。腹腔内广泛粘连,肠壁明显水肿,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理变化的特点,如手术可能形成新的或更严重的粘连。正规保守治疗,随着肠壁水肿不断减轻和腹腔内粘连逐步吸收,肠梗阻的症状也会随之慢慢消失。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经静脉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以解决术后高分解代谢所致营养不良,纠正低蛋白血症促进伤口愈合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短期小剂量应用激素促进炎症消退,减轻肠壁水肿并可适时应用利尿剂。应用抗生素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温生理盐水洗胃及灌肠,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VitB1加生理盐水[5,6],穴位封闭有助于肠神经节功能的恢复,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保守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机械性肠梗阻的症状即调整治疗方案,尤其是有可疑肠绞窄时应及早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特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
[2] 龚剑峰,朱维铭,李宁,等.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腹部外科杂志,2004,17(4):209.
[3] 李幼生,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38.
[4] 秦新裕,刘凤林.重视腹部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的诊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8):449.
[5] 贾康,王积良.人血白蛋白辅助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4 例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6,35(9):122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