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本身就具有多元的美学艺术属性,因而,与美术、音乐学科一样将审美列为其学科审美素养之一。但语文的美学特质又与美术、音乐的感官美学呈现不同,美的元素是经过文字抽象化的。这就需要师生具有从文字中发现、体悟、创造、再现美的能力,让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美学培养有自身独特的方法、方向。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美学;培养
语文本身是具有多元美学属性的,因而,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是一个重要内容。但是,与美术、音乐这两个同样将审美素养列为核心素养的学科有所不同,语文的美学呈现有其特殊性。美术和音乐主要是通过感官来呈现美,而语文则是将美的元素通过文字符号进行了抽象。因而,语文审美有其特殊性。美学培养的方法及方向与美术、音乐有共通之处,但更具有明显的差异。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美学培养,教师需要重点在如何引导学生构建语文的审美能力、如何把握语文审美方向上展开教学。
一、美学素养的产生和建设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语文美学教育来说,就是“语文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思维”。当学生没有审美意识和能力的时候,美学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是步履维艰的。所以,高中语文的美学培养,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由于语文美学元素是抽象的、非直观的,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可以围绕直观化、体验化这个途径来展开。
1.创设情境
高中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游历、游学的机会也很少。这样,他们对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场景,通常不能通过联想进行有效领悟,作品所呈现的美也就无法生成。因而,要想使学生能够捕捉到文字所描述的美,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帮助学生通过直观化途径来完成审美意识的建立。比如,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显然,绝大多数高中学生对剑桥大学只是停留在耳闻层面上。康桥到底是什么样子,作者离开剑桥的场景是怎样的?学生不可能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完成美学景象构建。这时,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剑桥大学的(特别是康桥)景物图片、视频,将那种充满着人文情趣、欧洲风格的静雅的文化环境之美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时,学生就容易捕捉到作者离开时,那种淡淡的眷恋和惆怅之美。
2.关联生活
《再别康桥》所描述的思想和景象与学生距离太远,但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文本所描述的情景和情感,其实是可以与学生的阅历产生某种关联的。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故事,从时间角度上看与学生有一段距离。学生对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情态并不了解。但是,这篇文章的美学节点,重心在父子的情感上,而不是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上。抓住了这一点,就找到了作品与学生间的审美通道。在带领学生欣赏这篇作品时,教師可引导学生探讨或进行内心反思,“想一想,你注意过自己父亲的生活细节吗?你观察过他的背影吗?你注意到他额头皱纹、鬓间白发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吗?”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父亲日常生活的提炼,引发其感恩之情,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作品上,从而捕捉到父子间情感简单、朴素的美。
经过这些直观化、体验化的美学引导,学生逐渐建立从文本中发现美的思维方式,从而产生并发展语文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二、素养导向下的美学方向
学生具有了一定语文审美能力之后,在语文的美学体验上还会遇到一个阻力,就是语文文本的美学呈现方式与美术、音乐是不同的,如果对语文的美学特征或方向不了解,就很难捕捉到文本中所蕴含的美。因此,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系统的归纳提炼。
虽然语文是个综合性学科,所涉及的美学范畴是宽泛的,但总体可以归纳为三个审美方向。
1.价值美
即,人的思想道德、精神品质、人文理念方面的美学元素。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位卑不忘忧国的家国思想之美;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对社会丑的揭露,所体现出关注民间疾苦的思想境界之美。
2.形式美
即,文学艺术通过文字本身组合所呈现出来的美。特别是我国的古典文学、诗词歌赋,大多具有明显的这种美学特征。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平仄、对仗、押韵、节律之美,在这一句中集中呈现。还有,散文、现代诗歌中所用的修辞技法,如排比、同文互义等,都体现出文字组合的形式美。
3.意象美
即,作品所描绘景象所呈现的物象美。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茂林修竹,流觞曲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给读者呈现的不同风格、具有视觉特征的美。还如,作品中所涉及的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都属于意象美的范畴。
教师带领学生掌握了语文美学的几个主要方向,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就容易切入并捕捉到审美对象。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审美特征,因而,审美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而要实现语文教学中有效的美学培养,教师需要抓住语文的美学特征以及学生美学素养构建规律。比如,将抽象美直观化及帮助学生梳理语文美学方向。
参考文献:
[1]闵秋洁.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态举隅[J].文教资料,2016(29):79-81.
[2]罗成国.借给我一双慧眼: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探讨[J].学周刊,2011(4):105.
编辑 冯志强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美学;培养
语文本身是具有多元美学属性的,因而,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是一个重要内容。但是,与美术、音乐这两个同样将审美素养列为核心素养的学科有所不同,语文的美学呈现有其特殊性。美术和音乐主要是通过感官来呈现美,而语文则是将美的元素通过文字符号进行了抽象。因而,语文审美有其特殊性。美学培养的方法及方向与美术、音乐有共通之处,但更具有明显的差异。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美学培养,教师需要重点在如何引导学生构建语文的审美能力、如何把握语文审美方向上展开教学。
一、美学素养的产生和建设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语文美学教育来说,就是“语文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思维”。当学生没有审美意识和能力的时候,美学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是步履维艰的。所以,高中语文的美学培养,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由于语文美学元素是抽象的、非直观的,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可以围绕直观化、体验化这个途径来展开。
1.创设情境
高中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游历、游学的机会也很少。这样,他们对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场景,通常不能通过联想进行有效领悟,作品所呈现的美也就无法生成。因而,要想使学生能够捕捉到文字所描述的美,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帮助学生通过直观化途径来完成审美意识的建立。比如,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显然,绝大多数高中学生对剑桥大学只是停留在耳闻层面上。康桥到底是什么样子,作者离开剑桥的场景是怎样的?学生不可能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完成美学景象构建。这时,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剑桥大学的(特别是康桥)景物图片、视频,将那种充满着人文情趣、欧洲风格的静雅的文化环境之美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时,学生就容易捕捉到作者离开时,那种淡淡的眷恋和惆怅之美。
2.关联生活
《再别康桥》所描述的思想和景象与学生距离太远,但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文本所描述的情景和情感,其实是可以与学生的阅历产生某种关联的。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故事,从时间角度上看与学生有一段距离。学生对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情态并不了解。但是,这篇文章的美学节点,重心在父子的情感上,而不是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上。抓住了这一点,就找到了作品与学生间的审美通道。在带领学生欣赏这篇作品时,教師可引导学生探讨或进行内心反思,“想一想,你注意过自己父亲的生活细节吗?你观察过他的背影吗?你注意到他额头皱纹、鬓间白发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吗?”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父亲日常生活的提炼,引发其感恩之情,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作品上,从而捕捉到父子间情感简单、朴素的美。
经过这些直观化、体验化的美学引导,学生逐渐建立从文本中发现美的思维方式,从而产生并发展语文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二、素养导向下的美学方向
学生具有了一定语文审美能力之后,在语文的美学体验上还会遇到一个阻力,就是语文文本的美学呈现方式与美术、音乐是不同的,如果对语文的美学特征或方向不了解,就很难捕捉到文本中所蕴含的美。因此,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系统的归纳提炼。
虽然语文是个综合性学科,所涉及的美学范畴是宽泛的,但总体可以归纳为三个审美方向。
1.价值美
即,人的思想道德、精神品质、人文理念方面的美学元素。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位卑不忘忧国的家国思想之美;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对社会丑的揭露,所体现出关注民间疾苦的思想境界之美。
2.形式美
即,文学艺术通过文字本身组合所呈现出来的美。特别是我国的古典文学、诗词歌赋,大多具有明显的这种美学特征。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平仄、对仗、押韵、节律之美,在这一句中集中呈现。还有,散文、现代诗歌中所用的修辞技法,如排比、同文互义等,都体现出文字组合的形式美。
3.意象美
即,作品所描绘景象所呈现的物象美。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茂林修竹,流觞曲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给读者呈现的不同风格、具有视觉特征的美。还如,作品中所涉及的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都属于意象美的范畴。
教师带领学生掌握了语文美学的几个主要方向,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就容易切入并捕捉到审美对象。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审美特征,因而,审美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而要实现语文教学中有效的美学培养,教师需要抓住语文的美学特征以及学生美学素养构建规律。比如,将抽象美直观化及帮助学生梳理语文美学方向。
参考文献:
[1]闵秋洁.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态举隅[J].文教资料,2016(29):79-81.
[2]罗成国.借给我一双慧眼: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探讨[J].学周刊,2011(4):105.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