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在元代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sw3_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元史研究会理事、作家申万里《教育士人社会:元史新探》一书的出版,使读者首次了解到元代读书人的生活状态。做为商务印书馆“珞珈史学文库”中的一册,该书体现了学者在“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研究”中的成果。对于读者而言,可以了解到资料稀少的元代教育制度、元代读书人处境、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元代的相处等。
  元代教育制度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社会因素,具有教育学、社会学、战争学等方面的价值。蒙古灭金不久,实行了对读书人(儒户)免征劳役的政策。由于对读书人进行户籍登记,加上元代对儒家文化的弱化,反而促进了读书人以学习为目的的游历,这在现代称作留学,而在古代则称为游学。对元代读书人游学这个题材,在这之前只有零散的记录。申万里先生在该书中细致地讲述民间儒学机构、儒学名士对游学的政策与待遇,第一次较为明确地将这历史记录了下来。
  元代教育因其统治政权、文化特点不同,而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例如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是古代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制度,这项制度在元初因儒学处境的恶化,发展比较困难,路、州、县多有小学荒废、缺损。这种情况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19年后方有所转变,国家多次下令重修、新建小学书塾。于是官办小学在元代演变成民间教育形式——社学,并且仅在农闲的冬季开学,这与元代对农业的重视和每50家为一社的地方基层组织制度紧密相连。
  作者对元代教育的叙述采用学术研究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对儒学、游学、文庙、考试、读书人处境、关羽崇拜现象多有描述,并做了详细的参考资料备注,方便读者进一步探索。
  该书具有较强的文明研究价值,对元代读书人的生存状态作了历史的反映。作者不仅写到了读书人的境况,在书中还收录元末皇族与朝鲜的往来,触及皇族的没落等许多方面。
  目前有关元代读书人的图书稀少,史料记载与实物较为罕见。该书呈现的是作者眼中的元代。他以对元代读书人的出色描绘,积极地告诉我们:在元代,读书人尽管遇到前所未有的恶劣社会环境,依然不忘国家,不忘求学。任何时代,读书都可以令知识分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这才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
其他文献
上元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春节序列节日的最后一个,过完了“十五”,“年”才能算是过完了。但这“最后一个”却是最热闹的,如果新年是一台精彩的晚会,那上元就是高潮迭起的节目展演中最后的那个大轴。美国汉学家蒲安迪在《中国叙事学》中谈到奇书《金瓶梅》时说:“小说的骨架相当引人注目地镶嵌在年复一年的惯例性节日庆典的框架里。”和诗歌相比,小说的篇幅和叙述方式更适宜记述节日,一方面为情节的展开规
上世纪80年代初,钟叔河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出版,引起学术、思想乃至文化界高度重视。这套丛书见证了百多年前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对于开展近代思想史、文化史、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史研究,意义和价值巨大。因其对思想解放起了推动作用,这套丛书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最大的丛书之一,毫无疑问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在文化出版界的体现和标志。时隔三十多年,《走向世界丛书》续编问世,汇集了65种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
今年4 月,是本报《博览群书》杂志出版第400 期。王蒙、徐光春、詹福瑞、傅谨、马勇、赵勇、钱振文等前辈大家或当代名家都发来情真意切的作品,不少名家和知识界朋友积极参与《博览群书》主办的“寻找400 位400 字美文高手”和“寻找400 位悦读书画家”活动。一篇篇深情的文字,一幅幅动人的作品,让《博览群书》同人和所有光明人深受感动和教益。在此,请允许我向所有支持《博览群书》的领导和朋友表达由衷的感
留心处处皆学问。正史野史,小说笔记,诗词歌赋,“八百里”字样,随处可见。初不以为意,见得多了,也就稍加留意,却发现其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八百里”作为一个数量词,通常指距离,如《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写到“宛城离洛阳约八百里”。然而,仅笔者所知,大致上至少还有以下几种意思。  其一,指速度,形容人、动物速度快,或者事情紧急。《水浒传》第三十五回,借吴用之口说戴宗“有道术,一日能行八百里,人都唤他做
儿子还小的时候,我每年都写一篇《新春寄语》,为了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给儿子,也给自己。转眼间儿子大了,像小鸟一样扑棱扑棱地飞了,而我自己也是人生过半了,总结也写大了,自觉不觉地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盘点。倒不是刻意想把过去的一切都弄明白,只是,不眠之夜,总是与过去的一切不期而遇。青春,爱情,事业上的得失,等等等等,就像电影镜头一样闪过,瞬间擦亮在生存的夹缝里日益暗淡的记忆。我喜欢这种感觉,与过去相遇,
对于日本,许多中国人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想说爱你不容易,想说恨你也不尽然。秦砖汉瓦、唐风宋韵,漂洋过海浸染了整个日本文化,日本人的根在中国,日本就像一个从中国分家出去的孩子;倭寇侵扰,甲午风云、卢沟晓月,数百年来历史上结下的仇雠,远不止一次,想赖都赖不掉;林林总总制作精良的日货,早已渗透进当今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想抵制也抵制不住……于是,仅在中国人内部,几乎从来就不乏仇日、憎日、反日的,也更有亲日、
一些经典的学说、著作和学者,因为顺应了某些现实的需要,往往容易被抽象成为神化的符号,由各种“光环”所笼罩,让人不能直观清晰地看到他本真的面貌。更因为这种日积月累的浅层甚至庸俗化评价形成了一些刻板印象,使人逐渐失去了探究本真的愿望,产生了对这些“神坛”上人物不同程度的扭曲和误解。“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若不是中唐韩愈以降对杜甫的推崇,这位潦倒一生、埋名一世的诗人也不会被后人所发掘而推为“诗圣”。
故宫出版社2013,年的出版目录中,有两本比较特别的书《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二辑和《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三辑。说特别是因为,2003年,丛书的第一辑即面世。同年,第一辑的选编者,我的父亲朱家溍先生辞世。十年前,对于一个庞大的档案整理工作尚不能有一个出版规划,只在一个开放性的书名格式上——“第一辑雍正朝”——预示着丛书的可能性和选编者长久的心愿。  选编者、编辑者、出版形式在十年中都有很大变
公元1077年大年初一,一个风雪交加的新春佳节,伟大的苏东坡登上了壮美的表海亭,顶天立地地站在了青州城的制高点,视全城如掌中。他极目远眺,早已是豪情万丈,一首《和人登表海亭》诗自心底喷薄而出:  谯门对耸压危坡,览胜无如此得多!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花时千圃堆红锦,雪昼双城叠白波。回首毬场尤醒眼,一番风送鉴重磨。  这首诗是苏轼卸任密州知州西赴汴京途中,从潍州道经青州时的作品。苏轼(10
2018年8月,秋高气爽。我和几位朋友驱车行程2400公里,来到了东北的第一所传统书院——铁岭银冈书院,追寻少年时周恩来足迹。这所书院始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由广西巡抚郝浴所建。郝浴理学造诣很深,移居铁岭十五年,为扬鹅湖、白鹿易简理,传教致知格物为学方,而创办银冈书院,把程朱理学文化带到铁岭,填补了东北有史以来的书院教育的空白。使偏远的辽北大地有了儒家文化正统的传播。用儒家思想教化育民,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