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独立性问题越发的突出,需要企事业单位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以更好的利用会计独立性原则为自身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会计独立性
一、会计独立性的双重内涵
会计独立性最早始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问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注册会计师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是指与被审查的单位或个人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实质上的独立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自信心及在判断时不依赖和从属于外界压力和影响的精神。
具体来说,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微观方面,从企业内部委托代理关系而言,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委托人)要能够有效监督经营者(受托人)的管理情况,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是其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但会计人员往往受制于经理人员的控制,这就把会计人员置于一种两难的境地,此时会计人员相对于经理人员具有一定独立性就成为一种关键的安排。二是宏观方面,从企业外部规范其会计核算行为的会计准则、制度而言,会计是对企业经营轨迹的描述,如果描述经营活动的会计只是被动地执行国家的行政命令,不能根据企业自身的理财环境及实际的经营情况进行会计核算和反映,那么,会计核算的结果就可能因为过分执著于刻板的行政命令而偏离了经济业务的实质,反而不利于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有用的决策信息。此时的会计独立性主要表现为要求会计准则制定者能够给会计人员一定的选择空间,让他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更自主地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之所以要保证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相对独立性,是为了让会计人员能够更自主地进行会计核算。如果此时的会计人员仍被要求严格按照会计命令来进行经济业务的核算,那么会计人员仍然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千差万别的经济业务进行判断,并选择一种最为有效的核算方法。这样就不利于会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二、新会计准则给会计独立性面临的问题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会计信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以及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世界潮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应用指南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与旧会计准则相比较,新会计准则给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在相应制度约束下的灵活应用以更大的空间,会计标准愈加准确、简练。
在会计原则选择方面,会计原则对会计业务的处理是指导性的,所涉及到的具体环节需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给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以上只是一个原则说明,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并没有明确定义,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会计估计方面,记录的交易或事项涉及未来不确定性事项时,不得不对许多尚在延续中、其结果尚未确定的交易或事项根据经验予以估计入账。如企业应于期末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但计提比例并没有明确规定,需根据历史资料并结合债务单位当前的还债能力来判断可能发生多少坏帐,进而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计提比例不合理,直接影响企业整体状况的公允表达,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作出正确判断。另外,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从理论上讲,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会使资产和负债的反映更为公允、更为相关,然而公允价值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反映公平交易中双方交换资产或者清偿债务的依据。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特殊性,葛家澍教授认为:“通常需要合理的估计,较难可靠计量,需要找到能可靠计量且可具体把握的计量属性作为它的代表。”这样公允价值就更多的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可以说,新会计准则赋予了会计从业人员更多职业判断的内容,也即在宏观方面保证了会计的独立性。但我们从会计宏观方面的独立性和微观方面独立性的关系可以看出,原本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独立性,根据每个企业、每笔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做出更好、更具经济解释力的会计处理,以达到提供更相关、更可靠的财务信息的目的。但由于缺乏有效内部治理结构对企业内部会计独立性的支持,这种由会计准则的原则指导性替代行政命令而给予的自由空间反而助长了经理人员的造假动机。这样只有从微观方面更好地进行会计独立性建设,才能真正有利于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独立性。
三、微观方面加强會计的独立性建设的措施
1.健全并完善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没有独立性的专门规定,会计实务经常受到来自各方的干扰和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会计造假、财务欺诈频繁。如果会计中有专门的独立性原则,会计过程(确认、计量、记录、披露)能按独立性规定去排除各种干扰和影响,那么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才具有可靠性、相关性。为了使得会计活动能独立地开展,我们必须要加强制度建设,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规定独立性原则。唯有这样才能使会计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会计活动的独立开展才有制度的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有用才有可能。
2.完善产权制度。产权界定清晰是会计信息生成的基础,是实现会计独立性的重要制度保证。产权明晰才可调动产权人尽职监督产权,公司产权明晰就可以通过股东的监督保障会计独立性,这相当于将会计人员与管理层的双方博弈转变为包括股东的三方博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会计人员对管理层的依赖。西方各国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依靠其比较有效的产权制度,而这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因此,我国可以借鉴他们成功的做法,减持国有股,形成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结合的产权结构。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以有效解决“内部人控制”现象,形成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约束。
3.提高审计质量,加大外部对会计独立性的监督。内部审计无论在隶属关系上还是在利益关系上,都始终未能解决其真正的独立性问题,因而这种审计监督无法从根本上保证会计的独立性。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加大外部监督对保证会计独立性是十分有效的。因此,可以采取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力度的措施。首先,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执业水平,使其能够胜任不断创新的会计行为。其次,审计与咨询相分离,保证审计行业的独立性。最后,审计不仅要鉴证企业提供信息的公允性,还要对企业是否有舞弊行为进行专门的审核,切实起到监督、保障会计独立性的作用。
四、结语
会计执业者在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要想实现其自身的独立地位,使其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企业的管理者就必须充分保持会计执业者的独立性并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以使会计执业者独立客观有效的进行会计信息核算,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促进企业决策的有效性,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瑞涛.再谈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J].商业经济,2010(07).
[2]王丽.具有双重含义的会计独立性初探.财会月刊,2004.11.
[3]刘乃菁:我国财务管理体制创新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8).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会计独立性
一、会计独立性的双重内涵
会计独立性最早始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问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注册会计师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是指与被审查的单位或个人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实质上的独立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自信心及在判断时不依赖和从属于外界压力和影响的精神。
具体来说,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微观方面,从企业内部委托代理关系而言,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委托人)要能够有效监督经营者(受托人)的管理情况,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是其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但会计人员往往受制于经理人员的控制,这就把会计人员置于一种两难的境地,此时会计人员相对于经理人员具有一定独立性就成为一种关键的安排。二是宏观方面,从企业外部规范其会计核算行为的会计准则、制度而言,会计是对企业经营轨迹的描述,如果描述经营活动的会计只是被动地执行国家的行政命令,不能根据企业自身的理财环境及实际的经营情况进行会计核算和反映,那么,会计核算的结果就可能因为过分执著于刻板的行政命令而偏离了经济业务的实质,反而不利于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有用的决策信息。此时的会计独立性主要表现为要求会计准则制定者能够给会计人员一定的选择空间,让他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更自主地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之所以要保证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相对独立性,是为了让会计人员能够更自主地进行会计核算。如果此时的会计人员仍被要求严格按照会计命令来进行经济业务的核算,那么会计人员仍然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千差万别的经济业务进行判断,并选择一种最为有效的核算方法。这样就不利于会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二、新会计准则给会计独立性面临的问题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会计信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以及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世界潮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应用指南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与旧会计准则相比较,新会计准则给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在相应制度约束下的灵活应用以更大的空间,会计标准愈加准确、简练。
在会计原则选择方面,会计原则对会计业务的处理是指导性的,所涉及到的具体环节需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给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以上只是一个原则说明,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并没有明确定义,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会计估计方面,记录的交易或事项涉及未来不确定性事项时,不得不对许多尚在延续中、其结果尚未确定的交易或事项根据经验予以估计入账。如企业应于期末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但计提比例并没有明确规定,需根据历史资料并结合债务单位当前的还债能力来判断可能发生多少坏帐,进而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计提比例不合理,直接影响企业整体状况的公允表达,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作出正确判断。另外,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从理论上讲,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会使资产和负债的反映更为公允、更为相关,然而公允价值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反映公平交易中双方交换资产或者清偿债务的依据。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特殊性,葛家澍教授认为:“通常需要合理的估计,较难可靠计量,需要找到能可靠计量且可具体把握的计量属性作为它的代表。”这样公允价值就更多的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可以说,新会计准则赋予了会计从业人员更多职业判断的内容,也即在宏观方面保证了会计的独立性。但我们从会计宏观方面的独立性和微观方面独立性的关系可以看出,原本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独立性,根据每个企业、每笔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做出更好、更具经济解释力的会计处理,以达到提供更相关、更可靠的财务信息的目的。但由于缺乏有效内部治理结构对企业内部会计独立性的支持,这种由会计准则的原则指导性替代行政命令而给予的自由空间反而助长了经理人员的造假动机。这样只有从微观方面更好地进行会计独立性建设,才能真正有利于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独立性。
三、微观方面加强會计的独立性建设的措施
1.健全并完善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没有独立性的专门规定,会计实务经常受到来自各方的干扰和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会计造假、财务欺诈频繁。如果会计中有专门的独立性原则,会计过程(确认、计量、记录、披露)能按独立性规定去排除各种干扰和影响,那么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才具有可靠性、相关性。为了使得会计活动能独立地开展,我们必须要加强制度建设,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规定独立性原则。唯有这样才能使会计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会计活动的独立开展才有制度的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有用才有可能。
2.完善产权制度。产权界定清晰是会计信息生成的基础,是实现会计独立性的重要制度保证。产权明晰才可调动产权人尽职监督产权,公司产权明晰就可以通过股东的监督保障会计独立性,这相当于将会计人员与管理层的双方博弈转变为包括股东的三方博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会计人员对管理层的依赖。西方各国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依靠其比较有效的产权制度,而这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因此,我国可以借鉴他们成功的做法,减持国有股,形成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结合的产权结构。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以有效解决“内部人控制”现象,形成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约束。
3.提高审计质量,加大外部对会计独立性的监督。内部审计无论在隶属关系上还是在利益关系上,都始终未能解决其真正的独立性问题,因而这种审计监督无法从根本上保证会计的独立性。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加大外部监督对保证会计独立性是十分有效的。因此,可以采取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力度的措施。首先,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执业水平,使其能够胜任不断创新的会计行为。其次,审计与咨询相分离,保证审计行业的独立性。最后,审计不仅要鉴证企业提供信息的公允性,还要对企业是否有舞弊行为进行专门的审核,切实起到监督、保障会计独立性的作用。
四、结语
会计执业者在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要想实现其自身的独立地位,使其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企业的管理者就必须充分保持会计执业者的独立性并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以使会计执业者独立客观有效的进行会计信息核算,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促进企业决策的有效性,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瑞涛.再谈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J].商业经济,2010(07).
[2]王丽.具有双重含义的会计独立性初探.财会月刊,2004.11.
[3]刘乃菁:我国财务管理体制创新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