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非语言形式,沉默是一种传达和接收信息的方式。每一个信息都是符号,作为一种信息传达和接收的方式,沉默也是一种符号。文化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的。不通过符号中介,人就无法认识、理解和掌握文化,没有符号,文化就缺乏传延的功能,就无法传承、交流、储存和增值,文化就无法生存,无法发挥其功能。本文从符号学角度讲述了对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沉默;符号学;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028-04
一、引言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人们说而不言)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
(人们听而不闻)
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
(人们创造歌曲却唱不出声来)
And no one dare 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
(没有人敢打扰这寂静的声音)
——The Sound of Silence
(美国歌曲 《寂静之声》)
有声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手段,而无声语言同样也能传达丰富的信息,甚至是难以言说的内容。美国人类学家伯德斯特尔认为,至少65%的交际信息是由非语言方式传递的。他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高达65%~70%的信息是通过无声语言获得的,有声语言传递的信息仅占30%~35%。①事实是,日常会话中沉默占总会话时间的比例为5%~65%不等,一般在40%~50%左右。②许多会话研究者已注意到,沉默是自然会话的显著特征。作为非语言交际手段之一的“沉默”,在交际中传达着丰富的信息。海明威曾经说,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60年来学会闭嘴。沉默往往会说话,甚至超越了说话的力量。对此,中国古时候就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说法。沉默既能代替关切,也能传递冷漠,还能传送不尊重不在乎甚至是反感。可见,沉默有时候是一种包容,有时候却是在掩饰不耐烦。沉默有时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有时说得越多,错得越多;有时也是在思考, 因为暂时还没有想到办法,或者未拿定主义,所以沉默。开口可以是一时冲动,闭嘴却需要意志力来控制。沉默是理智的,一是有话说但不说,二是让说不想说,三是并非没话说。作为人际交往手段和交往符号,沉默蕴涵着丰富的符号学意义。“懒得说”是不愿争辩的沉默,“羞于说”是无法开口的尴尬,而“不屑说”则是对对方充满蔑视的无言。
作为一门显学,今日的符号学已经成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科学,它将动物的叫声、诗歌、病症、各种媒体信息、建筑、营销,以及肢体语言都囊括在它的研究范围之内。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符号学受到了国内外文化界的重视,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新角度。由于符号学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如研究动物的交流行为的动物符号学,研究“气味代码”的嗅觉符号,电视、电影符号学、绘画、雕塑、建筑符号学等跨学科的边缘符号学。
二、沉默符号之学理
《科林斯英语词典》如此定义“沉默”:沉默的状态,声音或噪音的缺失,拒绝说话。③杰沃斯基认为,沉默是“话语的停顿,一种未被回答的问题,一种对交流的拒绝,一种第三方听不到的耳语,是对话中对某个话题、震耳的噪音、不相关谈话的回避,或者是舞台上艺术家某种卡住的动作,它们均为沉默的表征”。④德里达指出:“沉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承载着语言并出没于其中,语言只能依赖于沉默并产生于沉默之外。”⑤海德格尔认为沉默也是一种言说,他说:“作为言说的一种方式,缄默是对他人的一种特点的关于某物的自我道说。”⑥ 而福柯提出沉默是“沉默自身——拒绝表达,或者是通过保持沉默来强制人们缄口”。⑦丹尼斯·科圳对雅克布森理论的解释具有重要意义。在《沉默的话语》中,科圳介绍了雅克布森关于零是语言符号并具有意义的理论。他提出:“我们应该首先把零(或者沉默)作为能指,和零作为所指区分开来。零是沉默的先驱者,因为一个明显的语言元素缺席,而该缺席又与在场的语言元素形成对比,该缺席就是有意义的,这是沉默富有意义的一般观点。”⑧这意味着沉默虽然不发声,也不是一个语言表征,但却是内涵丰富的符号。雅各布森指出:“普通符号学注定要密切研究‘符号’和‘零’这两个交织在一起的概念之间复杂和奇怪的关系。”⑨科圳认为:“沉默可以分为有意沉默和无意沉默,而意义只存在于有意沉默之中。”⑩美国文化学者霍尔在其《无声的语言》更是强调了无声语言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重要作用。11
哈维·萨克斯等人总结了沉默的三种不同模式:第一种,空白(lapse)。当没有人继续谈话时,或是没有人愿意或能够接替谈话之时,此时出现的空白往往给人一种不舒服或难堪的感觉。第二种,空隙(gap)。一个讲话者结束了谈话,大家也知道下一个人是谁,可这个人还没开始上场。这种沉默属于传播过程中的停顿和间歇行为,如果持续时间较长,也会令人感到难受。第三种,停顿(pause)。主要发生在一个人说话的过程中,属于比较自然的沉默范围,是谈话者停下来,用于思考或用于谈话内容的改变。一般来说,此类沉默可以避免语言表达的平铺直叙,反映了说话人的心理活动。12
布鲁诺说:“一间空屋子是谈不上沉默的,有人的地方才有沉默。”13沉默是有意味的,沉默中也有信息的传递。也就是说,沉默是非语言传播的一种方式。布鲁诺把沉默现象在交际过程中的语用特征分为三类。首先,其表现为实实在在的交流中的停顿以及演讲中的间歇行为。说话需要讲究抑扬顿挫,同时交际者也需要时间进行判断、推理等思考活动来理顺思路。话语中短暂的停顿往往可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其本身也预示话题的转换或更为重要的信息。其次,其表现社会文化特征的间歇行为。沉默是一种文化现象,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团体成员对待沉默的态度是不同的。例如在中国,我们从小就被教育“食不言,寝不语”和“大人说话,小孩儿不要插嘴”。沉默的第三个语用特征表现为传达心理活动过程的间歇行为,用以反映交际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如交际者需要时间组织思想以便向对方做出反应,传送言语信息,他们同样需要时间来揣测对方的话意。在这种情况下,沉默可能被视为深思熟虑、三思以备后言,也可能被视为支吾迟疑、编造谎言。14 詹森指出,沉默可起到五种不同的交际功能,并且每一种功能又都具有正反两个方面:合分功能,包括连接或分离交际双方的关系;情感功能,包括敬仰、友善、认可或冷淡、敌意和仇恨等;启示功能,包括理解对方、自我意识或掩饰个人情感、思想和观点;判断功能,包括同意某种看法或提出反对意见;思想展示功能,包括体现缺乏思考或深思的过程。15
三、每个信息都是符号
在人类社会中,语言明显地起支配作用并被普遍认为是占支配地位的交流手段。但是同样明显的是,人类也借助非语言手段进行交流,因而可以说所使用的方式或者是非语言的(尽管语言的模式仍然是规范的而且是占支配地位的),或者是能够“扩展”的恰好是符号学的伟大成就。换句话说,“没有一个人只是说话。任何言语行为都包含了通过手势、姿势、服饰、发饰、香味、口音、社会背景等的‘语言’来完成信息传达,甚至还利用语言的实际含义来达到多种目的。甚至当我们不在对别人说话时,或别人不在和我们说话时,来自其他‘语言’的信息也争先恐后地涌向我们:号角、灯光、广告、香味、臭气,甚至连客体的“感受”也有系统地把某种有意义的东西传达给我们”。16卡西尔认为,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符号体系。“文化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的……符号系统的原理,由于其普遍性、有效性和全面适用性,成了打开特殊的人类世界——人类文化世界大门的开门秘诀!”17
沉默也是一种符号,沉默“传递着一些与我们的交流情境相关的的非语言信息”。18人类交往中的许多甚至绝大多数关键的意义是由触摸、眼神、声音的细微差别、手势、说话或无语时的面部表情传达出来的。19沉默是个体同环境相结合所发出的信息,如空间、时间同样是传达和接收信息的方式,属于非语言交流的一种形式。既然是非言语,那么它也是一种话语方式,也自然是符号学所研究的一个话题。
沉默影响人际交流,它可使交流稍有停顿给参与者一些时间去思考,去反思或者去压制一种情感,去编制一个冗长的答案或引入一个新的话题。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沉默也有助于反馈信息——告知交谈双方某个思想是否表达清楚或者这个思想的重要性。沉默可释义为同意、缺乏兴趣、感情受到伤害或者轻蔑。像嗅觉信号、触觉信号一样,沉默也会超越语言渠道,解释话语中隐含的内容。同其他非语言符号一样,对沉默的跨文化含义也多种多样。20
波雅多斯将沉默分为零所指、 确切所指以及前述行为的载体。零所指意味着活动时没有声音,即发话人不想说话,用沉默来应付他人的问题。这种沉默自身不包含确切的信息(所指意义漂浮),但有时却暗含某些信息(受语境制约),受话人只能依据一定的语境来推断其意义。确切所指说明了具体真实的信息,受话人可以用具体的言语来说明沉默所代表的意义。前述行为的载体则是沉默代表刚刚发生的事情。21可见,沉默的能指相对固定,所指则根据语境、文化、民族习俗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所指的意义是漂浮的,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确切其含义。
四、不同文化中的沉默
沉默也有声音。作为能指的沉默,在不同文化中具有多个指向的所指,可以表示思考、赞成、谦恭、沉着、允诺、酝酿、算计、压抑、蔑视、厌倦、反对、责备、抗议、原谅、拒绝、悲伤等众多不同的意义,并由此成为跨文化交际研究较为关注的一种非言语符号。
从历时的角度看,东方文化赋予沉默较多的正面意义。中国古训便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说,表明了中国人对沉默的依赖和推崇。国人也深谙沉默的趋吉避祸功用,古训中多有“讷言”、“慎言”、“寡言”、“多闻”、“出处语默”、“言多必失”和“恭默守静”等,把“闭口不言”作为安身处世之道。“伶牙俐齿”、“巧舌如簧”、“油嘴滑舌”多有贬义,而“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则告诫人们少说话。在这一传统的影响下,东亚其他国家在人际交往中也趋于沉默。金英润认为,沉默在东方文化中的作用在于“在表达强烈的恭或爱慕时,沉默有时甚至比动人的语言更受欢迎。东方人不太相信过度的语赞美或恭维,因为他们认为,最真切的感情必须是一种直觉的外露,因此不需要,也不可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22
克里斯特尔认为,何时讲话、何时保持沉默或某种沉默有何意义等此类问题存在着广泛的跨文化差异。
因此,美国作家索罗这样说:“在人际交往中,悲剧的开始并不是当人们误解词汇时,而是当人们不理解沉默时。”24
一个文化群体的社会语境不同于另一个文化群体,一个文化群体所接受的沉默意义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总的来说,东方人和西方人对沉默的态度和理解是不同的,东方人喜欢将沉默解释为敬意、顺从、同意、深恩和友好等,而多数西方人将其理解为冷淡、气愤、敌视、反对、羞怯、难堪、轻视、厌烦和冷漠等。美国人普遍认为,谈话是一个重要社会交际活动,他们以谈话为乐趣。美国的课堂气氛与中国的课堂气氛大不相同。美国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老师也是有问必答。而中国学生习惯于安静地倾听,极少有人打断老师讲课。在中国人眼中,美国的课堂秩序看上去有些混乱;而在美国人眼中,中国学生的静默是对教师授课内容的冷漠。
自古希腊时代起,语言在西方人眼里就被视为一种探索和表达真理、延伸自我和影响他人的工具。在亚里斯多德时代就已发展的修辞学就是一门在用语言劝导和影响他人的艺术。因此,对诸多西方人而言,静默是不可忍受的,是一种缺乏交往诚意、无礼的消极行为。而对于深受儒道思想影响的东方人而言,语言的力量是有限的,“沉默寡言”则被广为倡导和称颂。
孙英春认为:“沉默是表现社会文化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话语真空行为”,存在着形和意义结合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文化差异。”25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力。正因为受特殊场合心理的制约,有些话在某些特定环境中说效果比较好,但有些话说出来就未必好。同样的一句话,在此时此地说与在彼时彼地的效果就大不一样。因此,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说话的语境制约,如果环境不相宜,时机未到,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与得体的语言一样,恰到好处的沉默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运用好了常会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无意的沉默表现为无话可说,而有意的沉默则表现为不可言说。当表现为无话可说时,沉默指无声和无言。当表现为不可言说时,沉默的世界里反而蕴涵着更多的声音,是一种“沉默的声音”。沉默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其意义便由语境来决定。此时,沉默的内涵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词义规定的本身,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可以表达与文化背景相关的不同意义,成为文化无声的载体。因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则体现为沉默的文化符号。沉默的意义是有条件的,随着文化语境的不同而变化。作为能指,它貌似空洞无物,但作为所指,它包容丰富内涵。
五、结语
语言的伟大毋庸置疑,沉默的力量也不可忽视。沉默同言说一样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之一。作为人类交流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沉默一直是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研究的热点。不同文化中传递着不同信息,作为一种符号,沉默本身也是一种交流方式、一种讲话。对沉默符号的理解和态度决定了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认识也不相同。成功的交际不仅需要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也需要正确地理解沉默的声音。
[注释]
①美·Birdwhistell,R. L. Kinesics and Context[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0。
②左岩:《英语会话中沉默的研究》,《国外语言学》,1996第2期,第13~21页。
③Collins Shorter English Dictionary[C].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3:1085.
④英·Jaworski,A. Silence: Interdisplinary Perspectives[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1997.
⑤梁中贤:《权力阴影下沉默的符号意义——析〈斯可比先生的谜语〉》,《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4期,第118页。
⑥德·海德格尔·马丁著、欧东明译:《时间概念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70~371页。
⑦法·福柯·米歇尔著、张廷琛等译:《性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⑧⑩美·Kurzon, D. Discourse of Silence[M]. Amsterdam/Philo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8:6.
⑨俄·雅柯布森·罗曼著,钱军、王力译注:《雅柯布森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页。
11美·霍尔·爱德华著、何道宽译:《无声的语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124页。
12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5~76页。
13人民网.传播中的隐者—Tom?Bruneau教授印象[EB/OL]. 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9856/39859/2941220.html.
14Bruneau,T. J. Communication Silence: Forms and Functions [J]. Th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73,(23):17~46.
15杨平:《“沉默”的语用功能和文化内涵》,《山东外语教学》,1996第2期,第78~81页。
16英·霍克斯·特伦斯著、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27~128页。
17德·卡西尔·恩斯特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1820美·萨默瓦·A·拉里、理查德·E·波特著、闵惠泉等译:《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
19美·Barnlund,D.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urvey and Studies[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1968:536.
21加·Poyatos,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cross Disciplines——Paralanguage,kinesics,silence,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2:281.
22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传播与传播方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4页。
23英·Crystal, D.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2nd ed)[M]. Beijing: FLTRP & CUP,2002:174.
24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拆解文化的围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
25孙英春:《 跨文化传播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关键词]沉默;符号学;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028-04
一、引言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人们说而不言)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
(人们听而不闻)
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
(人们创造歌曲却唱不出声来)
And no one dare 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
(没有人敢打扰这寂静的声音)
——The Sound of Silence
(美国歌曲 《寂静之声》)
有声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手段,而无声语言同样也能传达丰富的信息,甚至是难以言说的内容。美国人类学家伯德斯特尔认为,至少65%的交际信息是由非语言方式传递的。他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高达65%~70%的信息是通过无声语言获得的,有声语言传递的信息仅占30%~35%。①事实是,日常会话中沉默占总会话时间的比例为5%~65%不等,一般在40%~50%左右。②许多会话研究者已注意到,沉默是自然会话的显著特征。作为非语言交际手段之一的“沉默”,在交际中传达着丰富的信息。海明威曾经说,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60年来学会闭嘴。沉默往往会说话,甚至超越了说话的力量。对此,中国古时候就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说法。沉默既能代替关切,也能传递冷漠,还能传送不尊重不在乎甚至是反感。可见,沉默有时候是一种包容,有时候却是在掩饰不耐烦。沉默有时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有时说得越多,错得越多;有时也是在思考, 因为暂时还没有想到办法,或者未拿定主义,所以沉默。开口可以是一时冲动,闭嘴却需要意志力来控制。沉默是理智的,一是有话说但不说,二是让说不想说,三是并非没话说。作为人际交往手段和交往符号,沉默蕴涵着丰富的符号学意义。“懒得说”是不愿争辩的沉默,“羞于说”是无法开口的尴尬,而“不屑说”则是对对方充满蔑视的无言。
作为一门显学,今日的符号学已经成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科学,它将动物的叫声、诗歌、病症、各种媒体信息、建筑、营销,以及肢体语言都囊括在它的研究范围之内。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符号学受到了国内外文化界的重视,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新角度。由于符号学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如研究动物的交流行为的动物符号学,研究“气味代码”的嗅觉符号,电视、电影符号学、绘画、雕塑、建筑符号学等跨学科的边缘符号学。
二、沉默符号之学理
《科林斯英语词典》如此定义“沉默”:沉默的状态,声音或噪音的缺失,拒绝说话。③杰沃斯基认为,沉默是“话语的停顿,一种未被回答的问题,一种对交流的拒绝,一种第三方听不到的耳语,是对话中对某个话题、震耳的噪音、不相关谈话的回避,或者是舞台上艺术家某种卡住的动作,它们均为沉默的表征”。④德里达指出:“沉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承载着语言并出没于其中,语言只能依赖于沉默并产生于沉默之外。”⑤海德格尔认为沉默也是一种言说,他说:“作为言说的一种方式,缄默是对他人的一种特点的关于某物的自我道说。”⑥ 而福柯提出沉默是“沉默自身——拒绝表达,或者是通过保持沉默来强制人们缄口”。⑦丹尼斯·科圳对雅克布森理论的解释具有重要意义。在《沉默的话语》中,科圳介绍了雅克布森关于零是语言符号并具有意义的理论。他提出:“我们应该首先把零(或者沉默)作为能指,和零作为所指区分开来。零是沉默的先驱者,因为一个明显的语言元素缺席,而该缺席又与在场的语言元素形成对比,该缺席就是有意义的,这是沉默富有意义的一般观点。”⑧这意味着沉默虽然不发声,也不是一个语言表征,但却是内涵丰富的符号。雅各布森指出:“普通符号学注定要密切研究‘符号’和‘零’这两个交织在一起的概念之间复杂和奇怪的关系。”⑨科圳认为:“沉默可以分为有意沉默和无意沉默,而意义只存在于有意沉默之中。”⑩美国文化学者霍尔在其《无声的语言》更是强调了无声语言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重要作用。11
哈维·萨克斯等人总结了沉默的三种不同模式:第一种,空白(lapse)。当没有人继续谈话时,或是没有人愿意或能够接替谈话之时,此时出现的空白往往给人一种不舒服或难堪的感觉。第二种,空隙(gap)。一个讲话者结束了谈话,大家也知道下一个人是谁,可这个人还没开始上场。这种沉默属于传播过程中的停顿和间歇行为,如果持续时间较长,也会令人感到难受。第三种,停顿(pause)。主要发生在一个人说话的过程中,属于比较自然的沉默范围,是谈话者停下来,用于思考或用于谈话内容的改变。一般来说,此类沉默可以避免语言表达的平铺直叙,反映了说话人的心理活动。12
布鲁诺说:“一间空屋子是谈不上沉默的,有人的地方才有沉默。”13沉默是有意味的,沉默中也有信息的传递。也就是说,沉默是非语言传播的一种方式。布鲁诺把沉默现象在交际过程中的语用特征分为三类。首先,其表现为实实在在的交流中的停顿以及演讲中的间歇行为。说话需要讲究抑扬顿挫,同时交际者也需要时间进行判断、推理等思考活动来理顺思路。话语中短暂的停顿往往可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其本身也预示话题的转换或更为重要的信息。其次,其表现社会文化特征的间歇行为。沉默是一种文化现象,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团体成员对待沉默的态度是不同的。例如在中国,我们从小就被教育“食不言,寝不语”和“大人说话,小孩儿不要插嘴”。沉默的第三个语用特征表现为传达心理活动过程的间歇行为,用以反映交际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如交际者需要时间组织思想以便向对方做出反应,传送言语信息,他们同样需要时间来揣测对方的话意。在这种情况下,沉默可能被视为深思熟虑、三思以备后言,也可能被视为支吾迟疑、编造谎言。14 詹森指出,沉默可起到五种不同的交际功能,并且每一种功能又都具有正反两个方面:合分功能,包括连接或分离交际双方的关系;情感功能,包括敬仰、友善、认可或冷淡、敌意和仇恨等;启示功能,包括理解对方、自我意识或掩饰个人情感、思想和观点;判断功能,包括同意某种看法或提出反对意见;思想展示功能,包括体现缺乏思考或深思的过程。15
三、每个信息都是符号
在人类社会中,语言明显地起支配作用并被普遍认为是占支配地位的交流手段。但是同样明显的是,人类也借助非语言手段进行交流,因而可以说所使用的方式或者是非语言的(尽管语言的模式仍然是规范的而且是占支配地位的),或者是能够“扩展”的恰好是符号学的伟大成就。换句话说,“没有一个人只是说话。任何言语行为都包含了通过手势、姿势、服饰、发饰、香味、口音、社会背景等的‘语言’来完成信息传达,甚至还利用语言的实际含义来达到多种目的。甚至当我们不在对别人说话时,或别人不在和我们说话时,来自其他‘语言’的信息也争先恐后地涌向我们:号角、灯光、广告、香味、臭气,甚至连客体的“感受”也有系统地把某种有意义的东西传达给我们”。16卡西尔认为,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符号体系。“文化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的……符号系统的原理,由于其普遍性、有效性和全面适用性,成了打开特殊的人类世界——人类文化世界大门的开门秘诀!”17
沉默也是一种符号,沉默“传递着一些与我们的交流情境相关的的非语言信息”。18人类交往中的许多甚至绝大多数关键的意义是由触摸、眼神、声音的细微差别、手势、说话或无语时的面部表情传达出来的。19沉默是个体同环境相结合所发出的信息,如空间、时间同样是传达和接收信息的方式,属于非语言交流的一种形式。既然是非言语,那么它也是一种话语方式,也自然是符号学所研究的一个话题。
沉默影响人际交流,它可使交流稍有停顿给参与者一些时间去思考,去反思或者去压制一种情感,去编制一个冗长的答案或引入一个新的话题。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沉默也有助于反馈信息——告知交谈双方某个思想是否表达清楚或者这个思想的重要性。沉默可释义为同意、缺乏兴趣、感情受到伤害或者轻蔑。像嗅觉信号、触觉信号一样,沉默也会超越语言渠道,解释话语中隐含的内容。同其他非语言符号一样,对沉默的跨文化含义也多种多样。20
波雅多斯将沉默分为零所指、 确切所指以及前述行为的载体。零所指意味着活动时没有声音,即发话人不想说话,用沉默来应付他人的问题。这种沉默自身不包含确切的信息(所指意义漂浮),但有时却暗含某些信息(受语境制约),受话人只能依据一定的语境来推断其意义。确切所指说明了具体真实的信息,受话人可以用具体的言语来说明沉默所代表的意义。前述行为的载体则是沉默代表刚刚发生的事情。21可见,沉默的能指相对固定,所指则根据语境、文化、民族习俗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所指的意义是漂浮的,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确切其含义。
四、不同文化中的沉默
沉默也有声音。作为能指的沉默,在不同文化中具有多个指向的所指,可以表示思考、赞成、谦恭、沉着、允诺、酝酿、算计、压抑、蔑视、厌倦、反对、责备、抗议、原谅、拒绝、悲伤等众多不同的意义,并由此成为跨文化交际研究较为关注的一种非言语符号。
从历时的角度看,东方文化赋予沉默较多的正面意义。中国古训便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说,表明了中国人对沉默的依赖和推崇。国人也深谙沉默的趋吉避祸功用,古训中多有“讷言”、“慎言”、“寡言”、“多闻”、“出处语默”、“言多必失”和“恭默守静”等,把“闭口不言”作为安身处世之道。“伶牙俐齿”、“巧舌如簧”、“油嘴滑舌”多有贬义,而“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则告诫人们少说话。在这一传统的影响下,东亚其他国家在人际交往中也趋于沉默。金英润认为,沉默在东方文化中的作用在于“在表达强烈的恭或爱慕时,沉默有时甚至比动人的语言更受欢迎。东方人不太相信过度的语赞美或恭维,因为他们认为,最真切的感情必须是一种直觉的外露,因此不需要,也不可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22
克里斯特尔认为,何时讲话、何时保持沉默或某种沉默有何意义等此类问题存在着广泛的跨文化差异。
因此,美国作家索罗这样说:“在人际交往中,悲剧的开始并不是当人们误解词汇时,而是当人们不理解沉默时。”24
一个文化群体的社会语境不同于另一个文化群体,一个文化群体所接受的沉默意义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总的来说,东方人和西方人对沉默的态度和理解是不同的,东方人喜欢将沉默解释为敬意、顺从、同意、深恩和友好等,而多数西方人将其理解为冷淡、气愤、敌视、反对、羞怯、难堪、轻视、厌烦和冷漠等。美国人普遍认为,谈话是一个重要社会交际活动,他们以谈话为乐趣。美国的课堂气氛与中国的课堂气氛大不相同。美国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老师也是有问必答。而中国学生习惯于安静地倾听,极少有人打断老师讲课。在中国人眼中,美国的课堂秩序看上去有些混乱;而在美国人眼中,中国学生的静默是对教师授课内容的冷漠。
自古希腊时代起,语言在西方人眼里就被视为一种探索和表达真理、延伸自我和影响他人的工具。在亚里斯多德时代就已发展的修辞学就是一门在用语言劝导和影响他人的艺术。因此,对诸多西方人而言,静默是不可忍受的,是一种缺乏交往诚意、无礼的消极行为。而对于深受儒道思想影响的东方人而言,语言的力量是有限的,“沉默寡言”则被广为倡导和称颂。
孙英春认为:“沉默是表现社会文化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话语真空行为”,存在着形和意义结合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文化差异。”25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力。正因为受特殊场合心理的制约,有些话在某些特定环境中说效果比较好,但有些话说出来就未必好。同样的一句话,在此时此地说与在彼时彼地的效果就大不一样。因此,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说话的语境制约,如果环境不相宜,时机未到,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与得体的语言一样,恰到好处的沉默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运用好了常会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无意的沉默表现为无话可说,而有意的沉默则表现为不可言说。当表现为无话可说时,沉默指无声和无言。当表现为不可言说时,沉默的世界里反而蕴涵着更多的声音,是一种“沉默的声音”。沉默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其意义便由语境来决定。此时,沉默的内涵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词义规定的本身,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可以表达与文化背景相关的不同意义,成为文化无声的载体。因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则体现为沉默的文化符号。沉默的意义是有条件的,随着文化语境的不同而变化。作为能指,它貌似空洞无物,但作为所指,它包容丰富内涵。
五、结语
语言的伟大毋庸置疑,沉默的力量也不可忽视。沉默同言说一样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之一。作为人类交流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沉默一直是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研究的热点。不同文化中传递着不同信息,作为一种符号,沉默本身也是一种交流方式、一种讲话。对沉默符号的理解和态度决定了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认识也不相同。成功的交际不仅需要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也需要正确地理解沉默的声音。
[注释]
①美·Birdwhistell,R. L. Kinesics and Context[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0。
②左岩:《英语会话中沉默的研究》,《国外语言学》,1996第2期,第13~21页。
③Collins Shorter English Dictionary[C].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3:1085.
④英·Jaworski,A. Silence: Interdisplinary Perspectives[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1997.
⑤梁中贤:《权力阴影下沉默的符号意义——析〈斯可比先生的谜语〉》,《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4期,第118页。
⑥德·海德格尔·马丁著、欧东明译:《时间概念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70~371页。
⑦法·福柯·米歇尔著、张廷琛等译:《性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⑧⑩美·Kurzon, D. Discourse of Silence[M]. Amsterdam/Philo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8:6.
⑨俄·雅柯布森·罗曼著,钱军、王力译注:《雅柯布森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页。
11美·霍尔·爱德华著、何道宽译:《无声的语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124页。
12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5~76页。
13人民网.传播中的隐者—Tom?Bruneau教授印象[EB/OL]. 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9856/39859/2941220.html.
14Bruneau,T. J. Communication Silence: Forms and Functions [J]. Th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73,(23):17~46.
15杨平:《“沉默”的语用功能和文化内涵》,《山东外语教学》,1996第2期,第78~81页。
16英·霍克斯·特伦斯著、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27~128页。
17德·卡西尔·恩斯特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1820美·萨默瓦·A·拉里、理查德·E·波特著、闵惠泉等译:《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
19美·Barnlund,D.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urvey and Studies[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1968:536.
21加·Poyatos,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cross Disciplines——Paralanguage,kinesics,silence,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2:281.
22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传播与传播方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4页。
23英·Crystal, D.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2nd ed)[M]. Beijing: FLTRP & CUP,2002:174.
24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拆解文化的围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
25孙英春:《 跨文化传播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