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柴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ch94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说,今天闲着,下午咱们拔柴去。
  我说,这年头,哪里还有拔柴的人。家家不是用蜂窝煤炉子就是用煤气灶,要么就是用电磁炉,都啥年代了。
  母亲说,烧填大过吃穿。这几年家里没种麦,没柴烧。今年雨水多,野狐沟畔有块麻椒地,长满了黄蒿,我问过了主人,人家让我们去拔。
  野狐沟就在霍家坪和温家集以及我们村的交界处,沟这边正是我们村的“十字路地”,这里原先就有我们家的地。黄昏时分,我和母亲引着儿子,拿好镰刀,拉着架子车出发了。说是拔柴,其实往往要用到镰刀,因为有些柴草没有它还真的拔不了。
  出了村,一条刚刚被硬化的水泥路延伸到邻村霍家坪。一路上,两边的玉米“站”在地里,骄傲地展示着自己壮实的身体。一行行的葡萄藤鼓劲攀登,吃力地拖着大串的葡萄果实。葡萄上面覆盖着白色网,让上面成群的麻雀面对着下面心爱的食物干着急,麻雀只能在上面探头探脑。庄稼地里不时地传出一两声鸟叫,偶尔有看葡萄的人为吓唬鸟儿放出的爆竹声,惊起一只野鸡,咯咯地叫着,飞窜起老高,引来庵房里老狗的汪汪声。也有三两只野兔在黄豆地里时隐时现。这些年,国家对农民的政策好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植被破坏少了,走在田野,你不得不赞叹生态的完好。
  走着走着,我记起了第一次拔柴时的情景来。9岁时,一次,我和同巷道两个大我三四岁的同伴去拔柴,一大早我们就出发了,来到烂山湾里,据说这里的柴草是很多的,簸箕形的山湾里还有个泉眼。结果到了这里一看,干地里,除了冰草,就是些老灰苕、沙棘,很少见到黄蒿。黄蒿是很惹人爱的,它的火烟子大。原来我们晓得的,人家早就晓得了,哪里还能等到我们来呢。半天过去,我们又饿又渴,找到泉眼旁,准备挖出水来。用镰刀挖了小半天,只见泉眼越来越湿,却并没流出一滴水。换了我正挖着,突见一个伙伴大叫一声,拿起镰刀飞跑了,另一个几乎是同时的一声惊叫,也飞跑了。我惊呆在原地,挪不动脚步,很是害怕,不知道他们是突然见到了大蛇还是传说里的抽小孩子血的人。紧接着,我看见他们奔到了同一个地方:一个高高的田埂。那里有几棵很大的黄蒿在正午的日头下耷拉着脑袋。他们几乎同时到达,然后就抢夺,接着扭打起来,然后一块儿抱着滚下了田埂。那天,我们连野生小榆钱树也拔了,都没能填满背篓。多年以后,这一幕深深刻在我的记忆深处。经历了那个年月,平添了一份执着和坚强,岁月早已磨平了当年我手上的老茧,但那种精神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强健起来。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一大块花椒地里,满地的黄蒿长得密不透风,还有水蒿、沙棘,里面夹杂着芦苇、冰草等,高过了人,把整地的麻椒给围了个严严实实,来不得半点呼吸。我想,麻椒虽然喜欢干旱,但这种让荒草吸干水分的旱法,最终会要了麻椒的命。它们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坐着聊天;也有的干脆手拉着手,连成一片,笑看着你。它们放肆地疯长,蟋蟀不间断地在里面唱歌,时不时地从中飞出。
  母亲早已经拿起了镰刀,分开黄蒿割了起来,炕大点的地方,也可以割许多捆呢。我给儿子指了个玩耍的位置,然后也拿把镰刀,没割几捆,母亲嫌我慢,就让我束捆。我捡起些长黄蒿,把他们的头绾在一起,做成一捆的腰,然后抱来一捆黄蒿放在腰上,束捆。束捆了些,一边转运到路边的架子车下。麻椒地旁就是野狐沟畔,有条小路,草深得人都有些挪不开脚步,行人宁可绕行,也不去割,我建议母亲割了它们,母亲说,正割的还没割呢,割完了再说吧。
  一大片地的黄蒿终于割完了,我转运到车子旁边的也够一车了。母亲说,装吧,剩在地里的明天拉,我这就去拾掇拾掇地里的。儿子抬着车杆,我装了车。一个地邻见了,打趣母亲说:“你尽给娃娃丢脸呢!你家里的光阴能成嘛!不歇着,往地里瞎跑干啥哩嘛!”母亲说:“敖就是个贱命嘛,有啥说呆!”儿子硬要自己拉车过过瘾,我从小路上拉到了水泥路上,然后把车杆交给了儿子,我和母亲帮扶着。
  夕阳洒在田野,一片金黄。我给儿子说:“想听故事吗?”儿子说:“又要说爷爷了!”我说:“对了!记得你爷爷说,困难时期,缺吃少穿,没烧填的……”儿子打断说:“啥是‘困难时期’?”“就是有点粮食也没啥烧着做熟的时候嘛!人们就到距离我们村10里远的四沟里去拔柴。有次你爷和村里的伙伴去拔柴,结果半途遇到大雨,只得返回。一个人说‘回去要挨我妈的骂了’,又一个人说‘挨骂是小事,我妈为今天的拔柴给我做了干粮,白浪费了许多柴禾!’”
  儿子听了,半天不吱声后说:“我爷那时咋不烧煤啊。”
  母亲无语,我也无语。
  儿子不明白,过去的日子比今天差远了。他还不明白,正是在艰难的劳作中,人们维系着自己贫穷的日子,维持着自己生命的最低限度,都要挣扎着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最终会明白:走入田野,一天天拔柴,总能拔出一片开阔的地来。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好声音》为2012年浙江卫视播出的中国首档大型励志音乐评论电视节目,赢得了成功的收视率和好评。《我是歌手》为2013年湖南卫视制作并播出的中国首档专业流行歌手音乐对决综艺秀电视节目,目前在荧屏上掀起一阵收视狂潮。比较这两个成功的都为国外原版引进、辅以本土化改造的电视选秀节目,其在内容和表现形式有着相同和不同之处,但却体现出共同和独到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
期刊
[摘要]20世纪30年代的新文学,随着“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逐渐向革命文学演变,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革命浪漫主义倾向的左翼文学成为文坛的主流。作家施蛰存在普罗小说盛行之时也试图做过这方面的努力,但“实在是自觉到自己没有向这方面发展的可能”,“想在创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①他先后接受了显尼志勒、蔼里斯以及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大胆探索性心理,尤其是变态性心理,创作了一批颇有影响力的心理分析小说,
期刊
[摘要]女性文化散文创作在甘肃有着一定的代际传承,几年来,涌现出一批散文功底较好的女作家。她们用女性细腻的心理体验书写着对生活的诸种感受,间接表达出对社会变迁的个人思考,其开拓精神与先锋性质不容忽视。孙海芳也是其中一员,她的集子《这些年,那些事》是一部颇为用心的文化散文集,作者以对方块汉字的个人解读为主要体例,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女性文化散文世界。阅读这部作品,可启发我们去思考甘肃女性散文的创作现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学校出现大量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引起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广泛关注。笔者以所支教学校的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教育;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D69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159-02  近年来,随着
期刊
光阴荏苒,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原西北师范学院副院长马竞先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他一生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他留给世人的书法遗墨,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马竞先同志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位老干部,他于1939年参加革命,次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在晋、冀、鲁、豫边区和华北人民政府工作,解放后在中央教育部任职10多年。20世纪60年代初,他支援大西北建设来到甘肃,历任甘肃教育学院、
期刊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或飞绕在佛陀的头顶;或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上;或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或昂首振臂,腾空而上;或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或手托花盘,横空飘游。衣裙飘曳 ,舞带飞卷。  敦煌文化在国际上影响很大,也有相关题材的电影、纪录片,但是将敦煌文化以动漫形式呈现出来还未有人涉及。此次由甘肃省著名作家与兰州大学影视编导专业硕士生胡潇联合创作的动漫电影剧本《敦
期刊
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  银沙四面山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  游鱼数尾崩明镜,飞鹭一只破轻烟。  芦苇萧萧折腰舞,荇藻拂拂抱头眠。  此是人间抑天上?太虚幻境庶几焉。  沙柳几行掩楼阁,斜阳一抹投鞍鞭。  人影紧随山影后,山影偷渡马影前。  人影马影兼山影,踏破波光半月圆。  天马腾空早飞去,一梦不觉二千年。  汉时明月秦时郡,秋风吹冷玉门边。  何当化为萧寺一老衲,要使满天仙佛尽读吾诗
期刊
远来西北何所求?第一心愿是古州。  石窟千佛震天下,三十年来梦里游。  一朝心愿竟实现,钩沉古史穷探幽。  溪水潺潺洞累累,白杨萧萧风嗖嗖。  飘舞蹁跹化蝴蝶,攀登矫健疑猿猴。  洞上有洞洞下洞,洞中复向洞中搜。  大洞之中有小洞,小洞大洞艞珠球。  其数何止有六百?更上大佛九层楼。  两魏隋唐观之遍,宋元西夏无遗留。  八宝庄严何代建?大千灿烂此中收。  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飞越足难周。  行云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某重点大学大二学生对生涯规划知识的了解情况、生涯设计的具体内容,分析当前“90后”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现状与特点,并提出了促进其更好地规划生涯的策略。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生涯规划;课堂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157-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迅速变迁,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生
期刊
[摘要]动词重叠是汉语词汇的一种普遍现象。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情况非常复杂,而且是一种富有特色与表现力的语言形式。动词重叠现象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比如动词重叠的结构类型、哪些动词可以重叠、哪些动词不能重叠、重叠后具有怎样的语法意义等,需要我们对汉语词汇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找到理据。本文以“变”和“变”开头的动词为例,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动词重叠;语用角度;语体风格;动词“变”  [中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