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为目的,针对设计学专业的学生,从毕业设计指导过程入手,分析现有院校普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通过运用选题优化;导师负责、联合指导;团队合作及新模式与评价体系来指导毕业设计,以期提高设计学专业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与市场适应性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新型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型;设计学;毕业设计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设计作为服务社会、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创新能力的手段逐步被社会认知。艺术设计教育作为设计教学的基础,更要注重市场需求分析、教学机制改良等多因素的改革创新,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任务,真正为社会培育出具有应用型与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实践检验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体现,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性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因此,如何针对设计学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他们潜在的设计能力,激发创新欲望和创造能力,完成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美设计,成为每一位专业课程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 设计学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学生选题盲目性比较突出,有的同学甚至在设计中途频繁更改题目,这样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
(2)毕业设计的作品过于注重形式化表现,强调视觉冲击力与个性表达,虽然有利于答辩的效果展示,但是与市场、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3)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是虚拟题目,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缺少提高应用能力的针对性。
(4)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对毕业设计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有限。
(5)毕业设计被认为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学生缺乏整体设计和团队合作思想。
(6)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师指导模式和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 基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设计学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索
2.1 优化选题模式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毕业设计作为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教学手段,更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接受新的挑战,深入探讨与研究现状,为培育新时代的设计工作者提供更好地教育平台。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发现设计学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关注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指导工作,通过开展关于毕业设计如何选题的讲座、座谈等形式,提高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有效地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2)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可以来自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或产学研的课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于今后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为指导老师的课题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3)以相关专业的国内外竞赛为毕业设计题目,加强了学生对于市场的了解,有效地防止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完成一些虚拟的设计;同时也为教师积累一些指导设计竞赛的实践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能为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带动低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术环境。(4)题目由学生自定,一方面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就业的单位或已有意向的单位为背景,尽快熟悉将要工作单位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与单位项目相结合,或者运用自己的知识为单位的创新提供一些设计。这样既满足了对学生能力的鉴定,又使学生尽快的融入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开题报告形式来陈述自己对选题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选题所做相关的前期准备,特别是对自拟题目创新性、可行性等进行分析,指导教师要在内容、形式、可行性等多方面严格审核,使学生的毕业设计在专业设计范围内与自己的兴趣相结合,展示学生专业创新性与个性化设计相结合的能力。
2.2 开展“导师负责、联合指导”的模式
由于选题注重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因此采用学校导师负责和企业联合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和对市场现状的分析、就业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模式克服了传统毕业设计虚拟化的缺点,有利于锻炼学生与企业间的沟通合作能力,便于学生进行调研实习,了解相关行业最新的发展现状,为今后的就业提供实践经验;同时也有效地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为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指导老师而言,应具有教师和设计师的双师角色,既有利于最新设计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与沟通,又提高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价值,为今后的设计课程指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实时掌握设计类专业国内外前沿理论和业内动态,同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设计公司多多交流,从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相关交流、总结指导方式方法,为培育出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做充足的准备。学院也可利用与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真正了解市场的人才动态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缩短学校与社会的差距,培养出更切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3 培养团队合作的设计模式
设计学专业涉及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跨越艺术、机械、建筑环境等多学科,同时也包含材料、结构、工艺、市场、销售等相关知识,因此从整体的教学程度而言,应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应用型、创新性的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比如一个完整的市场产品设计过程需要有市场调研、设计定位、草图概念设计阶段、设计材料学期、结构力学分析、工艺选取、优化设计、包装、销售等多方面的人才相互协作完成,因此学生可根据四年的知识积累及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情况,可跨院系由3~5人组成跨学院间的创新团队模式,各个学院的指导教师共同协作来共同完成一项毕业设计项目,既有利于把设计做的更深入和全面,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
2.4 毕业设计的新模式与评定
为了全方位地锻炼学生,并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事研究、写作、创意和设计制作的综合能力,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确定新型毕业论文/设计的项目模式为:A+Dx[其中A:毕业论文(广告学)D:毕业设计(依据专业进行详细分类)]和Bx+C[其中B:毕业设计(依据专业进行详细分类)C:策划书或设计说明书(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由于专业特性而选定的A+Dx和Bx+C模式应分别设定成绩评定方式A+Dx模式以A*80%+Dx*20%评定;Bx+C模式以Bx*70%+c*30%评定。
其中:A=A11+A12+A13+A14。A11: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考核≤15分;A12:毕业论文质量由指导教师评定≤25分;A13:毕业论文质量由评阅教师评定≤20分;A14:毕业论文答辩成绩≤40分,Bx=B11+B12+B13+B14+B15;B11:毕业设计过程考核≤10分;B12:毕业设计质量由指导教师评定≤15分;B13:毕业设计质量由评阅教师评定≤20分;B14:毕业设计展示成绩≤15分;B15:毕业设计答辩成绩≤40分;C:策划书或设计说明书成绩≤100分,Dx=D11+D12;D11:毕业设计过程考核≤40分;D12:毕业设计质量由指导教师评定≤60分。特别是针对在国内外参加竞赛获奖的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的同学,在评分标准钟加入创新能力评价因子,视工作量的情况予以奖励。
3 结论
面对社会市场日益需求的变化,毕业设计设置环节也要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性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基础知识为基本出发点,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高,以此形成一个由精选题、多指导、重实践、新模式、新评价、立体式的毕业设计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若鸿.工科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创新改革[J].设计教育.
[2] 傅黎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的研讨[J].装饰,2002(10).
[3] 周静.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探索与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1).
[4] 付晓莉.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性研究[J].大学教育,2013(06).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型;设计学;毕业设计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设计作为服务社会、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创新能力的手段逐步被社会认知。艺术设计教育作为设计教学的基础,更要注重市场需求分析、教学机制改良等多因素的改革创新,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任务,真正为社会培育出具有应用型与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实践检验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体现,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性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因此,如何针对设计学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他们潜在的设计能力,激发创新欲望和创造能力,完成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美设计,成为每一位专业课程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 设计学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学生选题盲目性比较突出,有的同学甚至在设计中途频繁更改题目,这样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
(2)毕业设计的作品过于注重形式化表现,强调视觉冲击力与个性表达,虽然有利于答辩的效果展示,但是与市场、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3)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是虚拟题目,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缺少提高应用能力的针对性。
(4)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对毕业设计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有限。
(5)毕业设计被认为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学生缺乏整体设计和团队合作思想。
(6)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师指导模式和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 基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设计学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索
2.1 优化选题模式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毕业设计作为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教学手段,更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接受新的挑战,深入探讨与研究现状,为培育新时代的设计工作者提供更好地教育平台。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发现设计学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关注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指导工作,通过开展关于毕业设计如何选题的讲座、座谈等形式,提高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有效地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2)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可以来自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或产学研的课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于今后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为指导老师的课题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3)以相关专业的国内外竞赛为毕业设计题目,加强了学生对于市场的了解,有效地防止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完成一些虚拟的设计;同时也为教师积累一些指导设计竞赛的实践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能为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带动低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术环境。(4)题目由学生自定,一方面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就业的单位或已有意向的单位为背景,尽快熟悉将要工作单位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与单位项目相结合,或者运用自己的知识为单位的创新提供一些设计。这样既满足了对学生能力的鉴定,又使学生尽快的融入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开题报告形式来陈述自己对选题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选题所做相关的前期准备,特别是对自拟题目创新性、可行性等进行分析,指导教师要在内容、形式、可行性等多方面严格审核,使学生的毕业设计在专业设计范围内与自己的兴趣相结合,展示学生专业创新性与个性化设计相结合的能力。
2.2 开展“导师负责、联合指导”的模式
由于选题注重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因此采用学校导师负责和企业联合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和对市场现状的分析、就业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模式克服了传统毕业设计虚拟化的缺点,有利于锻炼学生与企业间的沟通合作能力,便于学生进行调研实习,了解相关行业最新的发展现状,为今后的就业提供实践经验;同时也有效地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为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指导老师而言,应具有教师和设计师的双师角色,既有利于最新设计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与沟通,又提高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价值,为今后的设计课程指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实时掌握设计类专业国内外前沿理论和业内动态,同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设计公司多多交流,从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相关交流、总结指导方式方法,为培育出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做充足的准备。学院也可利用与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真正了解市场的人才动态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缩短学校与社会的差距,培养出更切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3 培养团队合作的设计模式
设计学专业涉及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跨越艺术、机械、建筑环境等多学科,同时也包含材料、结构、工艺、市场、销售等相关知识,因此从整体的教学程度而言,应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应用型、创新性的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比如一个完整的市场产品设计过程需要有市场调研、设计定位、草图概念设计阶段、设计材料学期、结构力学分析、工艺选取、优化设计、包装、销售等多方面的人才相互协作完成,因此学生可根据四年的知识积累及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情况,可跨院系由3~5人组成跨学院间的创新团队模式,各个学院的指导教师共同协作来共同完成一项毕业设计项目,既有利于把设计做的更深入和全面,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
2.4 毕业设计的新模式与评定
为了全方位地锻炼学生,并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事研究、写作、创意和设计制作的综合能力,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确定新型毕业论文/设计的项目模式为:A+Dx[其中A:毕业论文(广告学)D:毕业设计(依据专业进行详细分类)]和Bx+C[其中B:毕业设计(依据专业进行详细分类)C:策划书或设计说明书(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由于专业特性而选定的A+Dx和Bx+C模式应分别设定成绩评定方式A+Dx模式以A*80%+Dx*20%评定;Bx+C模式以Bx*70%+c*30%评定。
其中:A=A11+A12+A13+A14。A11: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考核≤15分;A12:毕业论文质量由指导教师评定≤25分;A13:毕业论文质量由评阅教师评定≤20分;A14:毕业论文答辩成绩≤40分,Bx=B11+B12+B13+B14+B15;B11:毕业设计过程考核≤10分;B12:毕业设计质量由指导教师评定≤15分;B13:毕业设计质量由评阅教师评定≤20分;B14:毕业设计展示成绩≤15分;B15:毕业设计答辩成绩≤40分;C:策划书或设计说明书成绩≤100分,Dx=D11+D12;D11:毕业设计过程考核≤40分;D12:毕业设计质量由指导教师评定≤60分。特别是针对在国内外参加竞赛获奖的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的同学,在评分标准钟加入创新能力评价因子,视工作量的情况予以奖励。
3 结论
面对社会市场日益需求的变化,毕业设计设置环节也要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性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基础知识为基本出发点,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高,以此形成一个由精选题、多指导、重实践、新模式、新评价、立体式的毕业设计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若鸿.工科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创新改革[J].设计教育.
[2] 傅黎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的研讨[J].装饰,2002(10).
[3] 周静.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探索与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1).
[4] 付晓莉.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性研究[J].大学教育,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