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潜艇是一个海上强国力量的象征。中国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世界大国的国际地位,没有核潜艇就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今天中国已经拥有了一支核潜艇舰队。不过,回想当年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的诞生,那可是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
元帅的报告
1955年5月,美国第一艘核潜艇在水下远航成功的消息,震动了全世界。其实在此前后的一段时间内,苏联、英国、法国也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研制核动力潜艇。
当时,新中国建国不到10年, 由于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政治、经济、军事封锁,给新中国的发展建设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美国的军舰、飞机在中国的沿海游弋,对年轻的新中国构成了严重的海上威胁。1958年6月, 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开始运转之后,负责领导国防科研工作的聂荣臻元帅指示,中国要建立强大的海上国防,也要有自己的核潜艇。他多次召集海军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门讨论核潜艇的建造问题。6月27日,聂帅亲自向党中央写了关于研制导弹核潜艇的报告。
研制核潜艇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要具备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坚实的工业基础。当时的中国, 国民生产总值只及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也十分落后。在这种条件下要搞核潜艇,谈何容易, 中国曾希望从苏联那里得到援助,可苏联不仅不提供技术支持,还在1959年10月以后,撤走了援助中国建设的专家。此时,在中国科研人员手里的核潜艇资料,只是两张美国核潜艇在海面上浮航的模糊不清的照片。但是,从100多年来的屈辱中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没有向困难低头,面对着战争恶魔的威胁,别无选择,唯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出了“核潜艇,1万年也要搞出来”的钢铁誓言。
几番沉浮
专门负责核潜艇研制工作的中国舰船研究院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成立了,与之相关的试验基地、水声研究所、热动力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也相继建立起来了,一批批专业人员和大学生们聚集到了刚刚建起的研究所。但是,当人们踌躇满志地正要为中国自己的核潜艇事业大干一番时,国家的经济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实在没有资金投入到核潜艇的研究工作中,工程被迫下马。中国船舶研究院院长无可奈何地到车站亲自为离去的战友们送行。
凛冽的寒风中,这位正值;隆年的将军,久久地立在站台上,仿佛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1965年3月20日,周恩来总理批准了恢复研制核潜艇的报告。中央对有关部门作出了 “大力协同,立足国内,先行研制核动力攻击型潜艇”的指示。
在不遮风挡雨的简陋房舍里,来自四面八方的科技工作者们,重新聚在一起埋头做着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攀登着一座又一座高峰。核潜艇到底是什么模样,谁也没见过。但独具慧眼的中国仿生学专家认定,在水下高速航行的核潜艇应采用水滴线型。据悉,为了选中这个线型,美国和苏联都历经了多年的努力。随后,中国的专家和学者们把成千张设计图汇集在一处,并对全艇舱室制作出1比1的实体模型,人们惊叹它的壮美。在这条巨鲸模型的身上,设计师、建造师们精确地检查、印证着他们的设计思想,描绘着一幅幅设计蓝图。
正当核动力鱼雷攻击潜艇总体方案即将完成之时,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席卷了全国。负责研制工作的领导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一夜间都被打成“牛鬼蛇神”,刚刚起步的核潜艇工程重又面临着夭折的厄运,然而,工程的组织者和研制者们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下,心系国防建设,顶邪风、战恶浪,凭着对祖国赤诚的心,并未中断研制工作。为确保核潜艇的隐蔽性、机动性和良好的反潜作战性能,他们群策群力突破了七大关键项目,其中包括潜艇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形舰体、大直径高强度艇体结构、远程水声系统、新型自导鱼雷及大深度发射系统、综合空调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
“长征一号”
1970年12月26日, 中国人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下水了,1974年8月1日, 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这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长征一号”的总体设计从1966年开始,边设计边建造,共历时5年。1968年5月,首制艇在造船厂放样,当年11月实体建造动工。第一阶段是分段建艇体,全艇共分成1l段,1970年4月完成了总体试水。第二阶段是设备安装,从主机、电缆、仪表到核反应堆部件采取平行交叉的方式作业。第三阶段是码头系泊试验,1971年3月完成了水中舾装工作,紧接着是进行反应堆装料。6月,反应堆达到临界状态。8月23日,核潜艇首次出海进行航行试验,先后进行了水面航行,潜望镜深度潜水和深潜试航,一切顺利,潜艇航行性能良好。1974年1月,核潜艇加入海军,进行检验性试航,同年8月服役。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舰艇装备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表明了中国人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心。中国海军从此拥有了核潜艇,中国从此成为了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长征一号”核潜艇从服役至今已有29年历史了,其装备早巳比不上后来者,但是,它对于我国海防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元帅的报告
1955年5月,美国第一艘核潜艇在水下远航成功的消息,震动了全世界。其实在此前后的一段时间内,苏联、英国、法国也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研制核动力潜艇。
当时,新中国建国不到10年, 由于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政治、经济、军事封锁,给新中国的发展建设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美国的军舰、飞机在中国的沿海游弋,对年轻的新中国构成了严重的海上威胁。1958年6月, 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开始运转之后,负责领导国防科研工作的聂荣臻元帅指示,中国要建立强大的海上国防,也要有自己的核潜艇。他多次召集海军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门讨论核潜艇的建造问题。6月27日,聂帅亲自向党中央写了关于研制导弹核潜艇的报告。
研制核潜艇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要具备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坚实的工业基础。当时的中国, 国民生产总值只及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也十分落后。在这种条件下要搞核潜艇,谈何容易, 中国曾希望从苏联那里得到援助,可苏联不仅不提供技术支持,还在1959年10月以后,撤走了援助中国建设的专家。此时,在中国科研人员手里的核潜艇资料,只是两张美国核潜艇在海面上浮航的模糊不清的照片。但是,从100多年来的屈辱中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没有向困难低头,面对着战争恶魔的威胁,别无选择,唯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出了“核潜艇,1万年也要搞出来”的钢铁誓言。
几番沉浮
专门负责核潜艇研制工作的中国舰船研究院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成立了,与之相关的试验基地、水声研究所、热动力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也相继建立起来了,一批批专业人员和大学生们聚集到了刚刚建起的研究所。但是,当人们踌躇满志地正要为中国自己的核潜艇事业大干一番时,国家的经济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实在没有资金投入到核潜艇的研究工作中,工程被迫下马。中国船舶研究院院长无可奈何地到车站亲自为离去的战友们送行。
凛冽的寒风中,这位正值;隆年的将军,久久地立在站台上,仿佛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1965年3月20日,周恩来总理批准了恢复研制核潜艇的报告。中央对有关部门作出了 “大力协同,立足国内,先行研制核动力攻击型潜艇”的指示。
在不遮风挡雨的简陋房舍里,来自四面八方的科技工作者们,重新聚在一起埋头做着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攀登着一座又一座高峰。核潜艇到底是什么模样,谁也没见过。但独具慧眼的中国仿生学专家认定,在水下高速航行的核潜艇应采用水滴线型。据悉,为了选中这个线型,美国和苏联都历经了多年的努力。随后,中国的专家和学者们把成千张设计图汇集在一处,并对全艇舱室制作出1比1的实体模型,人们惊叹它的壮美。在这条巨鲸模型的身上,设计师、建造师们精确地检查、印证着他们的设计思想,描绘着一幅幅设计蓝图。
正当核动力鱼雷攻击潜艇总体方案即将完成之时,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席卷了全国。负责研制工作的领导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一夜间都被打成“牛鬼蛇神”,刚刚起步的核潜艇工程重又面临着夭折的厄运,然而,工程的组织者和研制者们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下,心系国防建设,顶邪风、战恶浪,凭着对祖国赤诚的心,并未中断研制工作。为确保核潜艇的隐蔽性、机动性和良好的反潜作战性能,他们群策群力突破了七大关键项目,其中包括潜艇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形舰体、大直径高强度艇体结构、远程水声系统、新型自导鱼雷及大深度发射系统、综合空调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
“长征一号”
1970年12月26日, 中国人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下水了,1974年8月1日, 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这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长征一号”的总体设计从1966年开始,边设计边建造,共历时5年。1968年5月,首制艇在造船厂放样,当年11月实体建造动工。第一阶段是分段建艇体,全艇共分成1l段,1970年4月完成了总体试水。第二阶段是设备安装,从主机、电缆、仪表到核反应堆部件采取平行交叉的方式作业。第三阶段是码头系泊试验,1971年3月完成了水中舾装工作,紧接着是进行反应堆装料。6月,反应堆达到临界状态。8月23日,核潜艇首次出海进行航行试验,先后进行了水面航行,潜望镜深度潜水和深潜试航,一切顺利,潜艇航行性能良好。1974年1月,核潜艇加入海军,进行检验性试航,同年8月服役。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舰艇装备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表明了中国人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心。中国海军从此拥有了核潜艇,中国从此成为了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长征一号”核潜艇从服役至今已有29年历史了,其装备早巳比不上后来者,但是,它对于我国海防的贡献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