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疫区的日子里

来源 :湘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xx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送别林军
  今天刚查完房,脱下防护服,在清洁区喘口气,看看同事微信群,惊闻,林军走了!
  林军,何许人也?我都不知道他叫林军,还是林君,还是林均!但是每个武汉市中心医院老职工,基本都知道他。
  他不是院长,也不是书记,只是我们南京路院区门口的小卖部老板。
  记得十几年前,我刚来医院,还在麻醉科,那时有些医生熟人,做手术,要表示谢意,同事之间送红包显得太生疏,往往就打一电话,“林军啊,你给麻醉科手术室,各送一箱水!再给某某科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丢一箱,下班我去结账!”然后电话那边就是一声熟悉的“好嘞!”要不了多久,一个脸圆圆的,黑黑的,一脸和气的汉子,推着车就把东西送上来,准确地告诉我们,是某某某医生送的。再匆匆地去往下一站!
  再过几年,快遞越来越多,我们医生又忙,经常快递小哥等不了,我们就告诉快递小哥,“你就把快递放门口小卖部,找那个叫林军的老板接着!”
  这么多年,他从来都是憨厚地对着我们笑,从未有怨言。曾几何时,我们医生白大褂不带钱,那时候微信付款还不大流行的时候,就直接去他的小卖部,拿水喝,拿饼干吃,以后给!以后到多久有时候都忘了,突然路过,“老板,我差你多少钱呀?”他从来都是憨厚地一笑,记得清楚就说个数,记不清楚,就跟我们商量个数。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医院的院长、书记换了一茬,但林军还在。可今天突闻噩耗,他走了!前两天,我清楚记得,我们老麻醉科主任打电话问我有没有床位,这次疫情,老主任知道我难做,这是第一次为要床位向我开口。我当时实在没床位了,就婉拒了,顺口问了一下,是谁?老主任带了一句,小卖部的林军感染了,想问问你能不能安排一张。我想他那么年轻,也没怎么在意。仅仅过了两天,他就走了,走在我们医院急诊留观室,双肺,全白!我心怀内疚,问了问急诊兄弟,他们说也没办法,发展太快了,除非有ECMO,也许才有一线生机。这才让我的愧疚,略微减少了一丝。
  我们医院,才多少台ECMO?加上我们的老院长夏家红从韩红基金“化缘”来的一台,一共才两台!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等床位尚且困难,如何有机会,用上ECMO续命?
  又听说,他爱人也感染了。
  其实,很多这样的小人物就在我们身边,不那么起眼,突然,人没了,我们才发现,原来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也是如此地重要!
  大疫,就是这么无情!不仅仅对大人物,不仅仅对医生,也无情地砸在这些小人物的身上。大疫面前,众生平等。谁撑得过,谁撑不过,三分人为,七分天意!
  眨眼间,我上一线,已经工作了十二天,管理着32张床位,到现在这个时间,已经出院了25位患者,临床治愈22位。非临床治愈的3位,已经永远离开了。
  李文亮走了,同济医院林正斌教授走了,全国皆知。一个小卖部老板走了,我那非临床治愈的3位患者走了,谁又知道?我们都是小人物,在这场疫情的洗礼下,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承受生离死别。
  逝者已矣,但活着的人,还要继续!
  医生工作累吗?我跟你说不累,你是不是不信?但真的不累!起码现在的工作时间,比我开刀的日子,轻松多了。外科医生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这么多年,我们都过来了。但是陌生的疾病,被感染的恐惧,物资的不足,疫情看不到尾的惊慌,患者濒临死亡的无助,身边同事的倒下,这些心理的压力,给我们套上一层一层无形的枷锁!很多医生都有一种感觉,当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穿上防护服时,突然感到一身酸软!这不仅仅是累啊!好在还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战友,彼此鼓励,一起前行。好在还有一群可爱的武汉市民,好在还有全国中华民族同胞的亲情,温暖着我们,支撑着我们。
  眨眼间,医院通知,我可以带着我的团队下来了,由康复科医生顶上!这个14天,我的团队,出院患者数管理患者数,在各个院区数一数二,退下来,也是理所当然。但我听说康复科人手不足,康复科老主任要亲自上岗时,我又做了一件违背原则的事情,带着四个小伙子,继续下一个14天!帮助康复科医生,继续发热二病区下一班岗!好多老师关心我,问我,何时轮换,我都说,我不想换,我怕无聊,在家会闷出问题!但真实的答案是,我就想站在这里,站在第一线,没有为什么。即使康复科人够,我也不想下来。我觉得,我还可以,我能扛住压力,尽快尽多地救治更多的人、更多的小人物、更多的武汉市民!
  李文亮走了,林军走了,也许还有我的同事,在被抢救;也许哪天,我也会顶不住压力;也许哪一天,我也会被感染。但是,那又如何呢?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医生,承担着目前仅次于金银潭医院全省第二的救治任务,大疫当前,有何惧哉!
  林军老板,我就这么送你了,感谢你,这么多年对我们中心医院兄弟们的帮助和陪伴。不要怪我,最后时刻,没有送你一程!
  通往天堂的路上,兄弟,一路走好!
  女人长城
  今天上午查房,尽管面临医生换岗,新老交替,对接工作比较繁琐,且我还没来得及好好培训新来的几个菜鸟,收治患者任务,一夜间,加到40张床位!尽管任务繁重,但查房后,心情格外开朗起来,两个重症病人,已经在准备脱氧了。他们在病房里面遛弯嗨得不行,我跟他们说,能起来走动,就起来走动,这个病,肺血管床破坏,肺栓了特别难治。两个老爷子,渡过了一场生死大劫,扶着氧面罩乐得不行!
  记得两个年轻的中年少妇,来的时候被病吓得不行,哭得梨花带雨,看了我的朋友圈后又为我们医生伤心落泪。今天,病情终于好转了,情绪回复,在患者小群里开始讨论瑜伽操了。其他新病人,病情基本稳定,病房得到了好心人捐赠的呼吸机,基本也能在氧压支持的前提下,满足重症病人辅助呼吸的需求。
  昨天央视采访了我之后,要我录一段查房视频给他们,我愉快地答应了。包括我们的同事在我防护服后面写“毒王”,也一并录了,播出去了是不是把病人吓得不敢来我们发热二区,那就不是我的事了。   治病是其次,心情也很重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药物也没多大作用,治疗方法千万种,最后还是靠自己身体扛!比如,我在患者微信群,经常推荐患友看电影流感啊,流行病啥的,建议患者充分了解,最差的情况是啥,当然了,前提是他们敢看,毕竟我自己看完都吓得不行。
  作为医生,不仅仅要提高患者身体免疫力,更要提高他们心理抗压能力。什么时候我的患者,有了如我这个外科医生一样的抗压能力了,那么啥病毒,都不会是个事!
  今天,我脱了防护服,刚下楼,一身的汗,还没喘口气,就接到一位在岗护士的微信。说是发烧了,做了个CT,电脑输名字一看,右肺,白一大片!
  此刻,什么安慰的语言,都已经无力了,只有安排尽快住院吧。想到她的病,我心里很是难过,但还是问她,是否需要我给予言语的安慰。她说不需要。这位同事,在来我们发热二病区之前,已经在汉口医院支援了两周。汉口医院当时是最早的定点医院,工作非常繁忙。本来准备来我们发热二病区放松一下的,可惜世事不如人愿。
  我还清楚地记得,前三天她才做了CT,没事。前两天还跟我说,老大,你这么会闹,能不能弄点日达仙给我们打几针,加强点免疫力防护一下。没想到,现在啥都不需要了!
  该死的潜伏期,该死的潜伏期人传人,该死的武汉市护理人员更加紧缺的现状!从更累更危险的一线到相对轻松的一线,就是中心医院护士轮岗休息的方式。
  医生,能够轮岗,一批换掉一批,除了我这种不想下来的例外,基本可以保证工作两周,休息两周。护士呢,没有足够的后备军,所以只能轮换,不能轮岗。尽管我天天对医生发脾气,叫他们开医嘱轻病人尽量统一,医嘱尽量不要出错加重护理量;尽管我到处捞酒精,捞口罩,捞防护服保护她们;尽管我组建医患微信群,让患者有问题微信跟医生反映,减少护士被按铃的次数;尽管我天天在工作群发段子,发红包逗她们开心。但是她们,还是要在污染区工作六小时以上,还是要给每位患者打针、送药,帮家属送患者吃喝,给重症患者端屎端尿。甚至,还要接到某些不理解这场疫情的家属电话投诉。她们在工作中上厕所都不行,喝水,更谈不上。而我在家休息,有事就喊妈,在医院里,医生有事病人有事,都喊护士。甚至有个护士同事跟我说,压力太大,疫情过后,可能受不了要辞职。我问她,现在吗?她轻轻地说,疫情之后。
  这群女人,用她们的坚韧和担当,承担着比医生更大的压力,医生在台前,她们在幕后,默默地抹泪,默默地付出。想想孟姜女曾经哭倒了长城。而这群女人啊,用她们的坚韧与勇气,铸造了对抗疫情、挡在武汉市民前面的一座坚不可摧的女人长城。
  我总想轻松,总想给大家带来正能量,但是,我的同事们,都在负重前行!我必须要让大家知道,是这么一群不起眼的小人物们,在支撑着武汉,在保卫着我们的家乡!
  此刻,真想呐喊一声,大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护士姐妹们,感谢你们在危急之时筑就的女人长城,这将是人间最美好最温情最靓丽的风景线……
  久违的太阳
  武汉的太阳,终于大大方方地出来了!
  今天,我们发热二病区又出院了两位患者,我都忘记了我是几号开科来着,到今天累计有十位患友达到出院标准,康复回家了。病房患者眨眼间已经换了一半,那些恢复良好的,好转出院的,就以自己为例子,给新来的病友做思想工作,比我们去说强多了!此时,病房一扫往日的阴霾,变得温暖生动,阳光普照。
  既然心情好,那就发发段子。前两天走了一位战友,我在朋友圈又怨天动地地发了一通牢骚,这几天每天查房,都会碰到几位多愁善感的中老年妇女,以泪拂面,自己吸着个氧气病得不知道东南西北不说,还要对我安慰,要我不要太过于忧伤!搞得我都有点怀疑,到底谁有病,谁没病啊?不对,这话有歧义,应该是,到底是谁染了病毒,谁要去安慰谁呀!看来以后朋友圈也不能乱发,还是要以积极向上正能量为主。比如说,有些专家猜测疫情可能到二月底,三月初来到拐点啊,有些专家猜测可能要到四五月份才能全面控制啊,这些话,还是不要乱说。
  有些患者出院的时候,因为实在是太啰嗦了,我有时也小小地玩笑一下,比如建议针管就不拔了吧,带回去留个纪念,免得以后喝水麻烦,就自己往里面推牛奶吧。
  从医院回来的路上,会碰到警察抽查,他们先是一脸严肃极不耐烦地问我,干什么的,把车开出来干嘛的?我小心翼翼地出示工作证,答道,医生。警察叔叔顿时立正,大声对我说,医生,您辛苦了!这一刻,感动之情,无以复加。我记得以前被查酒驾或违章时,警察同志从未这么好,大不了虚伪地对着我微笑,敬个礼,期待我吹个警报出来。
  其实,不只是我们辛苦,警察在维持秩序,辛不辛苦?建筑工人在抢修医院,不辛苦?领导们天天被我们狂轰乱炸得焦头烂额,辛不辛苦?武汉市的市民,天天关在家里,还要配合我们,给医生的朋友圈点赞,不辛苦?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大武汉,以及奔忙于疫情工作的人们都很辛苦。无论是前线,还是后防,乃至全国各地,都是一次全国总动员的全民行动,大家都在挺身而出,都在默默地付出。
  我们的大武汉,何时才能再次运转起来?我在心里祈祷,祈祷大家早日战胜疫情,人们康乐平安!毕竟,大家都在积蓄能量!毕竟,太阳,已经出来了!
  此时此刻,全国各地的医疗人员奔赴武汉,成千上万的国内外同胞心系武汉!
   我从未像现在这样,有着高度的职业认同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疫情肆虐,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挺身而出的时刻,我们这些白衣战士没有畏缩,而是勇担使命,毫不犹豫地冲锋在前,救死扶伤,无畏个人生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看到身边的战友倒下,无数的外援不顾生命安危奔赴前线,我饱含热泪,不能自已。这是一段多么刻骨铭心的疼痛经历,那些默默的奉献者,那些为之献出生命的勇士战友,将会在我有限的生命中永放光芒!
  真正是疫情无情人有情!面对可怕的疫情病毒,我们医疗人员,就是对抗疫情的排头兵,是这个时代的领航者。虽然有时也会心情低落,也会心痛忧伤,也会担心恐慌,但我们绝不会临阵退缩,一定会坚持到底,与患者一起度过这段最艰难的时光。虽然此刻,大武汉的每一个角落被疫情覆盖,但同时也被温情覆盖,医疗人员和武汉民众的心,牢牢地贴在一起。
  太阳出来了,春天的讯息带给我们温暖和力量,武汉不怕!因为我们始终与你在一起,因为祖国与我们心连心!
  蔡毅,1980年出生,武汉市中心医院疼痛科主任。2020年1月28日开始,主动申请到抗疫一線,成为一名“抗疫医生”,管理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发热二区病房。2020年2月3日,接受了《人物》的采访。
其他文献
尖尾巴大山雀唧唧地叫着  从一根枝条跳越另一根枝条  枝条弯曲、柔软地回弹着  枝头指向辽远的天空  天空湛蓝,洒下和煦的春晖  春光普照大地  大地上出现三三二二的行人  默默地走向各自的远方  行人的口罩掩住大半张面孔  步履缓慢又稳健  没人停步没人张望  没人致意更没人握手  相识的人在迅速的眼神交换中  完成了千言万语的问候  脚步赶往春天  举止留在冬季  垂柳披上了嫩绿细密的发辫
期刊
长椅空谈   这件小事情就发生在父亲去世后不久,所以我还记得起来。   那是一个天气不错的双休日,我和李小艾带儿子去小区对过的公园里散步。公园和小区隔河相望,当中有架人造木桥,倒也方便。我在桥上逗留了片刻,无奈儿子急着要去爬山,我们只好跟在他后边,一溜小跑着追过去。所谓山,其实就是一块冲积岩的大石头,不到两米高。   我蹲在岩石上抽了一根烟,看着谢志豪爬上爬下。很快他就满头大汗,仍然没有要停
期刊
他们的世界  进了医院的隔离病房  他们的世界也经不起疏忽  口罩护目镜防护服始终警觉  呼吸还需要小心翼翼  无影却迅猛传播的新冠病毒  让他们的生命同样脆弱  抢救病人也需隔离自己  只有责任和爱的血管神经  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  进了医院隔离病房  封闭空间铺开无数的未知  化验检测治疗设备与药物忙而不乱  每点声响都牵动警惕的神经  病情诊断无微不至的护理  救治绵绵发力而有条不紊  在
期刊
1  打算去印度的  机票都订了  想想,不去了  留下来,陪家人  也陪陪这片  生病的土地  两只山楂娘  比一个班的学生还吵  打开窗帘  看到天门山  苍劲踊跃的线条  又对人世  恢复了信心  “宁愿打游戏  不要打点滴  宁愿躺成葛优  不要躺在ICU”  ——某社区标语  时间突然多了起来  可以问候那些  久不问候的朋友  张二棍说在研究时间  发来照片一看  满屋子钟表  在学维
期刊
三月的一个上午,天空飘洒着细雨,是一个适宜送别亡灵的日子。我们把父亲安葬在西郊的墓地——美地园。这是一处僻静、幽美的处所,前面有水草茂盛的小湖,湖面有水鸟闲游;后面是连绵的青山,山上有野花成片绽放;南侧是小河流淌。这实在算得是一个休养的好地方了,如果灵魂真的不死的话。   参加葬礼的人不多,四五十人吧,我认识的没几个。丧礼现场一如所有丧事现场一样的肃穆、宁静。男人们脸色比较凝重,看不出太多的表情
期刊
以往的冬天  我们都曾从容地度过  望满天飞雪  赏腊梅吐艳  看江河扬帆  任寒风拂衣  听车马喧鸣  踏冰霜前行  一道欢度新春佳节  一起迎来柳暗花明  伴着灿烂的焰火  我们纵情欢歌  在闪亮的灯笼前  我们曼舞翩跹  在围坐的电视机旁  我们欢聚畅谈  在碰杯的笑声中  我们幸福地过大年  今年的冬天  异常而特殊  沉重而冷峻  突如其来的疫情  像冰雪封锁大地  人们的心上  铺满了
期刊
肺炎疫情以来,我一直  都在疾控中心值守  一直没有心情和时间  去看看楼道的窗口  指挥部来电,又有几个人  解除了隔离,我忽然发现  春天越来越近了,几株花蕾  在悄悄地绽开,遠方  是一望无际的晴空  窗口的正下方,轮值的护士  正在去防护和消杀的现场  疫情猖獗,她们彻夜未眠  一直在这里默默地坚守  恰逢立春,我在四楼的窗口  看见她们,坚定地迈向朝阳  我知道  四楼以外,有我期待的春
期刊
“喂,章局长,明天有什么安排?”  “哦,沙粒子,沙总,社区人,还能有什么安排,在家无聊呗。”  “您人缘关系好,退下来每日行程满满的。吃顿饭都要跑场,您想闲,朋友能让您闲?”  “沙总莫调我的口味,过年到现在,没出门。你有什么喜事好事要捧场?”  “您就是这么一贯亲民,我家大凡小事都劳您捧场。是这样,开春了,明天天气好,我抢在其他朋友前插个队,请您去乡下钓鲫鱼,呼吸新鲜空气,照老样,明天上午八点
期刊
一篇很别致的小说。以童年视角写就,貌似闲淡,但复杂的家庭关系就在这童音孩气里慢慢呈现。这一家子人: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姥爷、患病的母亲、离家出走的父亲;大舅妈对姥爷时有不恭;小舅呢,是姥爷续弦后女方带过来的拖油瓶……杂七杂八混在一起写了。当然有亲情,虽然淡得很,但一旦冒出来,会使人感泣。   得亏是童年视角,否则这小说会写得很“重”,接近于不幸。虽然他们过的确实是不幸的生活,但经由孩子的视角一过滤,
期刊
几年前,我还在解放军日报当记者。那年五月,我随海岛巡诊队的军医们去了马蹄岛。在那里,我认识了一名叫司月光的士官。很多年过去,那次见面的场景我依然记得。  马蹄岛是一座孤岛。用官方的话来讲,那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四无岛”,没有居民、没有淡水、没有耕地、没有航班。当我们抵达马蹄岛的时候,司月光已经在那里待了十三年,度过了从士兵到士官的最初几年。也就是说,他所有的军旅生涯都是在那个岛上度过的。  在去马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