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毕业生普遍择业期望值较高,自动放弃自认为不好的单位,因此失去了很多就业的机会,影响了高校的就业率。本文通过对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简析,指出高校毕业生错误的择业观念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要提高就业率就要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从根本上转变高校毕业生错误的择业观念,增强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提高他们的职业成熟度和可雇用能力。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择业观;社会经济
中国分类号:F121
一、大学生不良择业观的表现
择业观念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形成的对择业目的和意义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和态度的体现。它是大学生择业行动的先导,在择业过程中起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方面的集中体现。不良择业观念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消极择业观念,制约了大学生的择业。当前大学生的不良择业观念,主要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
1.1“等”的观念
一些大学生面对社会、学校提供的就业机会顾虑重重,经不起磨难和挫折,不能独立地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的工作,依赖性过大,有的干脆依靠父母和亲属通过各种关系为自己联系单位,自己似乎成了双向择业的“局外人”。
1.2求“稳”观念
大学生在择业时,总是设想找到一份环境舒适、收入稳定、生活安定的工作,存在“一次选择,终身就业”的观念。在实际择业中,很多学生都把目光盯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
1.3“漂”的观念
部分毕业生有能力就业、有机会就业而不想就业。在毕业生中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不主动就业,考研失败却仍选择了准备,明年再考研,甚至有少部分女生准备毕业后结婚,成為全职太太。二是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较强,或是毕业于重点高校的部分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挑三拣四。三是受自身能力限制暂时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不能就业。
1.4从众就业的观念
少数大学生认识问题能力差,缺乏主见,别人找什么样的工作,自己也找什么样的工作,什么工作热门就找什么工作,别人说什么工作好,就选择什么工作,没有自己的主见,择业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1.5攀比的观念
在大学生求职中,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是“三高”、“三点”。“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三点”即工作名声要好一点,牌子要响一点,管理松一点。
1.6怕苦的观念。尽管国家近年来一直鼓励大家到西部去建功立业,但仍有一部分人依然坚持“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一套房”。有的毕业生因工作单位不满足他们的要求,宁愿让父母养着,也不去上班。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大学生择业取向中各种问题的产生,绝非偶然,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2.1区域经济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学生择业地域集中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仍不平衡。京沪、沿海等开放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岗位多,待遇好。为了追求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大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地点时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从而造成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偏远山区人才匮乏的无奈现状。
2.2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学校培养与实际就业脱节
目前,高校存在专业增长盲目、专业类型层次结构性缺失、产销不对路、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造成了多数高校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发现自身所学专业缺乏职业针对性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形成一边是企业招不到人,一边是学生找不到合适企业的现象,社会适应性随之下降。
2.3社会传统观念造成大学生择业意向单一,女大学生择业压力偏大
受传统观念的左右,人们往往认为职业具有高低贵贱之分,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更倾向于管理者、高级技术人员、公务员等工作条件较为优越且“体面”、“高尚”的职业,从而造成高校大学生择业意向过于单一集中。此外,女性就业呈“边缘化”趋势,她们面临着比男生更大的就业压力。
2.4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滞后导致大学生择业准备不足,缺乏信心
当前高校中专门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明显不足,就业指导工作多表现出阶段性,指导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此外,职业生涯规划在多数高校中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体系。大学生无法真正了解自身发展的正确途径及当前的就业形势,以至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缺乏自信,驻足不前,难以成功。
2.5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由于社会对高学历的要求,高校毕业生已越来越不满足于目前的学历,许多学生已将继续求学作为毕业后的第一选择。但由于其他各方面的原因,仍有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强,或者心理发展不成熟,承受不起挫折与失败;或者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践经验;或者胸无大志,只考虑眼前利益;或者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三、对策研究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分析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出现的诸多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对策研究,对症下药,加强教育引导,积极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及有力措施,以期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
3.1政府与社会相关机制的完善和政策的激励
首先,国家应提倡创业精神,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其次,在就业激励方面,国家应强化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激励机制,扩大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再次,在改进政策效能方面,消除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的政策抑制,实行自由就业政策,促进自主供给与自主需求的实现。最后,政府须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
3.2学校的积极有效引导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观念。开设大学生生涯辅导课,增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和生涯规划技巧,建立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评体系,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指导和方向。其次,高等学校就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再次,开展毕业生心理咨询。积极开展大学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
3.3毕业生要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
首先,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培养雄厚的竞争实力,坚持正确的竞争原则,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其次,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再次,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农村、服务基层的观念。最后,树立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并重的观念。
四、结束语
在择业时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既满足自身利益,也要考虑国家需要。不排斥到需要人才的基层、偏远地区及农村去就业。同时要树立竞争观念,主动谋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主动寻求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结合点,主动展示自己的特长和实力,勇于“推销”自己,积极参与竞争。
参考文献:
[1]艾军,黄志荣.大学生就业新形势分析及指导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刘燕.浅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J].宿州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择业观;社会经济
中国分类号:F121
一、大学生不良择业观的表现
择业观念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形成的对择业目的和意义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和态度的体现。它是大学生择业行动的先导,在择业过程中起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方面的集中体现。不良择业观念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消极择业观念,制约了大学生的择业。当前大学生的不良择业观念,主要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
1.1“等”的观念
一些大学生面对社会、学校提供的就业机会顾虑重重,经不起磨难和挫折,不能独立地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的工作,依赖性过大,有的干脆依靠父母和亲属通过各种关系为自己联系单位,自己似乎成了双向择业的“局外人”。
1.2求“稳”观念
大学生在择业时,总是设想找到一份环境舒适、收入稳定、生活安定的工作,存在“一次选择,终身就业”的观念。在实际择业中,很多学生都把目光盯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
1.3“漂”的观念
部分毕业生有能力就业、有机会就业而不想就业。在毕业生中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不主动就业,考研失败却仍选择了准备,明年再考研,甚至有少部分女生准备毕业后结婚,成為全职太太。二是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较强,或是毕业于重点高校的部分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挑三拣四。三是受自身能力限制暂时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不能就业。
1.4从众就业的观念
少数大学生认识问题能力差,缺乏主见,别人找什么样的工作,自己也找什么样的工作,什么工作热门就找什么工作,别人说什么工作好,就选择什么工作,没有自己的主见,择业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1.5攀比的观念
在大学生求职中,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是“三高”、“三点”。“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三点”即工作名声要好一点,牌子要响一点,管理松一点。
1.6怕苦的观念。尽管国家近年来一直鼓励大家到西部去建功立业,但仍有一部分人依然坚持“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一套房”。有的毕业生因工作单位不满足他们的要求,宁愿让父母养着,也不去上班。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大学生择业取向中各种问题的产生,绝非偶然,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2.1区域经济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学生择业地域集中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仍不平衡。京沪、沿海等开放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岗位多,待遇好。为了追求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大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地点时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从而造成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偏远山区人才匮乏的无奈现状。
2.2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学校培养与实际就业脱节
目前,高校存在专业增长盲目、专业类型层次结构性缺失、产销不对路、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造成了多数高校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发现自身所学专业缺乏职业针对性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形成一边是企业招不到人,一边是学生找不到合适企业的现象,社会适应性随之下降。
2.3社会传统观念造成大学生择业意向单一,女大学生择业压力偏大
受传统观念的左右,人们往往认为职业具有高低贵贱之分,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更倾向于管理者、高级技术人员、公务员等工作条件较为优越且“体面”、“高尚”的职业,从而造成高校大学生择业意向过于单一集中。此外,女性就业呈“边缘化”趋势,她们面临着比男生更大的就业压力。
2.4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滞后导致大学生择业准备不足,缺乏信心
当前高校中专门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明显不足,就业指导工作多表现出阶段性,指导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此外,职业生涯规划在多数高校中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体系。大学生无法真正了解自身发展的正确途径及当前的就业形势,以至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缺乏自信,驻足不前,难以成功。
2.5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由于社会对高学历的要求,高校毕业生已越来越不满足于目前的学历,许多学生已将继续求学作为毕业后的第一选择。但由于其他各方面的原因,仍有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强,或者心理发展不成熟,承受不起挫折与失败;或者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践经验;或者胸无大志,只考虑眼前利益;或者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三、对策研究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分析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出现的诸多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对策研究,对症下药,加强教育引导,积极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及有力措施,以期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
3.1政府与社会相关机制的完善和政策的激励
首先,国家应提倡创业精神,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其次,在就业激励方面,国家应强化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激励机制,扩大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再次,在改进政策效能方面,消除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的政策抑制,实行自由就业政策,促进自主供给与自主需求的实现。最后,政府须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
3.2学校的积极有效引导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观念。开设大学生生涯辅导课,增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和生涯规划技巧,建立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评体系,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指导和方向。其次,高等学校就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再次,开展毕业生心理咨询。积极开展大学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
3.3毕业生要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
首先,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培养雄厚的竞争实力,坚持正确的竞争原则,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其次,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再次,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农村、服务基层的观念。最后,树立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并重的观念。
四、结束语
在择业时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既满足自身利益,也要考虑国家需要。不排斥到需要人才的基层、偏远地区及农村去就业。同时要树立竞争观念,主动谋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主动寻求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结合点,主动展示自己的特长和实力,勇于“推销”自己,积极参与竞争。
参考文献:
[1]艾军,黄志荣.大学生就业新形势分析及指导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刘燕.浅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J].宿州学院学报200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