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高专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期为促进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方法,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一般认为,“2+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职高专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2+1”不完全是一个时间概念,不是两年和一年的简单叠加。它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中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目的是使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拍,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然而,无论是实习生、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的大量反馈信息均表明,这种模式的培养结果并没有让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即并没有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那么,这种目前被广泛认可并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问题吗?如果有,又是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然而,事实往往只是学校一方情愿,企業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多方压力,他们更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其他与企业发展无直接相关的问题,难以将校企合作列入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企业为了应付学校,节省时间和精力,只将实习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使用,安排在并不重要的岗位进行着重复性劳动,与学校初衷相去甚远。另外,企业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机制,不能对实习岗位“师傅”的指导工作进行很好的考核,也不能很好进行实习过程跟踪和实习效果评价。只能采用粗放型的管理,致使好多实习管理过程过于形式化,指导教师的参与度也不高,责任心不强,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态度。
(二)校企合作双方利益难于协调
“2+1”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和立足点是校企双方内在需要的互补,但由于双方合作的出发点不同,使合作存在较大难度。学校是以育人为主要目的,追求社会效益,而企业则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学校更多考虑的是学生,企业更多考虑的是效益,有些企业只知道分配工作,而不愿作长期培养的计划,不愿加以精心培养,不愿意给实习生轮岗,有时没有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久而久之,费了很大周折联系成的企业,也只是一个短期合作者,形成不了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给这种培养模式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三)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主要来是高等院校毕业生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生,他们大部分都是从一个校门走进另一个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理论基础很扎实,但缺乏指导学生的实践技能,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为改变这一现状,部门学校从企业聘请高技能的兼职教师,但这种办法同样存在很多弊端。这些兼职教授虽然经验丰富、技能高超,授课生动,普遍得到学生的欢迎。但他们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教育理念不高,与学生接触时间也不长,缺乏对学生基本情况的深入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
(四)学校普遍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现象
班级容量大、师生比例大几乎是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普遍特色。再加上“职业生涯压力、科研压力、学校管理压力、学生管理压力”等致使教师们负担普遍偏重。如此负荷下,“不在学校的实习生”无人照管也就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了。此外,不少高职高专的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据了解,不少学校之所以选择“2+1”人才培养模式,也实为无奈之举,因为不少高职高专院校是从中专学校升格转型的,正值高职高专院校扩招,现有的教室、学生宿舍等配套设施根本就无法满足3个年级学生的同时使用。因此,在第3学年把学生推向社会企业,也不失为学校的权宜之计。
二、解决“2+1”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社会对“2+1”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国内外实践证明,“2+1”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合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一种有效方式。“2+1”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便于检验自己而发现不足,及时补充或改正,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这对于国家、社会、学校、学生都有利,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要做好“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工作,提高教师、学生、家庭和企业的对该模式的认识,争取得到各方的密切配合。另外,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途径,也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媒体宣传等手段,在全社会营造企业支持教育、增强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服务的责任和义务的氛围,激发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保障
笔者以为,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健全的保障机制,才能达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学生管理机制。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实习制度,规范学生工作环节,确保实习成效;二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根据专业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委员会,监督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一个由学生、实习单位培训指导人员、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的信息反馈通道,及时反应信息,学校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教学调整内容,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双赢的目的;四是建立健全政府引导机制。我国可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对实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比如可减免部分税收,政府给予适当补贴,贷款优惠等,政府还应该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特别是发挥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协调作用。 (三)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方面,可以利用职称评定、课酬、学习进修等政策,鼓励教师们向“双师型”教师发展。每学期都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可以由专业教师一人承担;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发挥企业生产场地、设备的作用,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实训基地或培训基地接受相关培训。另方面,积极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鉴于兼职教师身上的不足,为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经验,学校应定期组织专门培训,对其进行教育理论、教学设计方法、教育技术运用和教学工作規范化培训;组织他们走进名师课堂听课,并进行有效的沟通,鼓励他们参与教学研究,提高其教育理论和执教水平。总之,就是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建立健全校外指导的管理制度
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受益。在学校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解决好学生定岗实习间的管理工作关系着校企合作的成败。笔者以为,建立健全“三位一体”、全面监控的校外指导管理制度是一条有效途径。“三位一体”就是由各个专业的系领导、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以及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从点、线、面三位一体全面监控负责跟踪学生实习全程:外聘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从点上负责对所在单位的实习生进行实习指导和管理,由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从线上负责专业指导和管理,系领导按地区从面上负责指导和管理。同时,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实习管理规范,采取实地指导、电话指导、网上了解、短信沟通等方式对定岗实习学生毕业实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全面掌握情况。建立实习学生回校日制度,要求他们定期回校汇报实习情况,进行阶段小结及参加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活动。
参考文献:
[1]周瑾.高职商务英语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考试周刊,2009年第6期;
[2]潘艾华.对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03期;
[3]王春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4]覃远霞.对“2+1”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运行模式建设的思考.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10期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方法,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一般认为,“2+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职高专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2+1”不完全是一个时间概念,不是两年和一年的简单叠加。它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中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目的是使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拍,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然而,无论是实习生、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的大量反馈信息均表明,这种模式的培养结果并没有让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即并没有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那么,这种目前被广泛认可并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问题吗?如果有,又是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然而,事实往往只是学校一方情愿,企業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多方压力,他们更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其他与企业发展无直接相关的问题,难以将校企合作列入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企业为了应付学校,节省时间和精力,只将实习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使用,安排在并不重要的岗位进行着重复性劳动,与学校初衷相去甚远。另外,企业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机制,不能对实习岗位“师傅”的指导工作进行很好的考核,也不能很好进行实习过程跟踪和实习效果评价。只能采用粗放型的管理,致使好多实习管理过程过于形式化,指导教师的参与度也不高,责任心不强,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态度。
(二)校企合作双方利益难于协调
“2+1”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和立足点是校企双方内在需要的互补,但由于双方合作的出发点不同,使合作存在较大难度。学校是以育人为主要目的,追求社会效益,而企业则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学校更多考虑的是学生,企业更多考虑的是效益,有些企业只知道分配工作,而不愿作长期培养的计划,不愿加以精心培养,不愿意给实习生轮岗,有时没有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久而久之,费了很大周折联系成的企业,也只是一个短期合作者,形成不了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给这种培养模式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三)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主要来是高等院校毕业生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生,他们大部分都是从一个校门走进另一个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理论基础很扎实,但缺乏指导学生的实践技能,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为改变这一现状,部门学校从企业聘请高技能的兼职教师,但这种办法同样存在很多弊端。这些兼职教授虽然经验丰富、技能高超,授课生动,普遍得到学生的欢迎。但他们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教育理念不高,与学生接触时间也不长,缺乏对学生基本情况的深入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
(四)学校普遍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现象
班级容量大、师生比例大几乎是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普遍特色。再加上“职业生涯压力、科研压力、学校管理压力、学生管理压力”等致使教师们负担普遍偏重。如此负荷下,“不在学校的实习生”无人照管也就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了。此外,不少高职高专的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据了解,不少学校之所以选择“2+1”人才培养模式,也实为无奈之举,因为不少高职高专院校是从中专学校升格转型的,正值高职高专院校扩招,现有的教室、学生宿舍等配套设施根本就无法满足3个年级学生的同时使用。因此,在第3学年把学生推向社会企业,也不失为学校的权宜之计。
二、解决“2+1”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社会对“2+1”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国内外实践证明,“2+1”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合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一种有效方式。“2+1”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便于检验自己而发现不足,及时补充或改正,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这对于国家、社会、学校、学生都有利,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要做好“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工作,提高教师、学生、家庭和企业的对该模式的认识,争取得到各方的密切配合。另外,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途径,也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媒体宣传等手段,在全社会营造企业支持教育、增强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服务的责任和义务的氛围,激发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保障
笔者以为,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健全的保障机制,才能达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学生管理机制。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实习制度,规范学生工作环节,确保实习成效;二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根据专业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委员会,监督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一个由学生、实习单位培训指导人员、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的信息反馈通道,及时反应信息,学校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教学调整内容,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双赢的目的;四是建立健全政府引导机制。我国可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对实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比如可减免部分税收,政府给予适当补贴,贷款优惠等,政府还应该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特别是发挥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协调作用。 (三)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方面,可以利用职称评定、课酬、学习进修等政策,鼓励教师们向“双师型”教师发展。每学期都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可以由专业教师一人承担;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发挥企业生产场地、设备的作用,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实训基地或培训基地接受相关培训。另方面,积极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鉴于兼职教师身上的不足,为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经验,学校应定期组织专门培训,对其进行教育理论、教学设计方法、教育技术运用和教学工作規范化培训;组织他们走进名师课堂听课,并进行有效的沟通,鼓励他们参与教学研究,提高其教育理论和执教水平。总之,就是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建立健全校外指导的管理制度
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受益。在学校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解决好学生定岗实习间的管理工作关系着校企合作的成败。笔者以为,建立健全“三位一体”、全面监控的校外指导管理制度是一条有效途径。“三位一体”就是由各个专业的系领导、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以及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从点、线、面三位一体全面监控负责跟踪学生实习全程:外聘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从点上负责对所在单位的实习生进行实习指导和管理,由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从线上负责专业指导和管理,系领导按地区从面上负责指导和管理。同时,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实习管理规范,采取实地指导、电话指导、网上了解、短信沟通等方式对定岗实习学生毕业实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全面掌握情况。建立实习学生回校日制度,要求他们定期回校汇报实习情况,进行阶段小结及参加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活动。
参考文献:
[1]周瑾.高职商务英语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考试周刊,2009年第6期;
[2]潘艾华.对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03期;
[3]王春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4]覃远霞.对“2+1”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运行模式建设的思考.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