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的就是那一点幻想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anCra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幻想——更高的真实
  幻想,在《玻璃动物园》中占有极大的重要性。作为叙事者的汤姆一上场便说,“他(魔术师)给你们的是伪装成真实的幻想。我给你们的是伪装成美丽幻想的真实。”这里,汤姆是在代替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说话。
  对威廉斯来说,幻想是远比现实中的细枝末节更为重要的东西。它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更高的真实。
  他在《上演笔记》一文中写道,“真实、生活或现实是一样活的东西。在根本上,只有通过变形,通过改变那些仅以表象的方式存在的事物的形式,诗人的想象力才能再现或者暗示真实。”
  《玻璃动物园》中的几个人物,都生活在各自的幻想之中。
  汤姆生活在有朝一日成为诗人,和参加商船队远航的幻想之中。他厌恶透顶自己在鞋厂仓库的工作。在没有能够逃离那个地方之前,他就靠晚上去没完没了地看电影,来生活在一个别人创造的幻想世界之中。
  母亲阿曼达呢,则生活在自己年轻时曾被许多南方大家子弟追求的回忆之中,尤其是自己曾在一下午接待了十七位“绅士追求者”的光荣记录。可这究竟是回忆还是幻想呢?我们知道,当现实不那么尽如人意的时候,回忆有时会变得富有创造性。
  从阿曼达的年龄来推算,她应该出生在20世纪初或19世纪末的时候。那时南北战争已过去许久,在比威廉斯年长14岁的福克纳的小说中,传统的南方早已分崩离析,阿曼达哪里还会有那么多讲究礼仪的南方种植园主家庭的富家子弟来追求她呢?
  至于汤姆的姐姐劳拉,更是全然生活于幻想之中。她无法应付外部世界,连去一所秘书学校学打字和速记也学不下去。她几乎全然生活于她的内心世界之中。那个由几只玻璃动物组成的玻璃动物园,就象征着她的幻想世界:它们是那么晶莹、透明、单纯,可又是那么脆弱、易碎,不堪一击。
  童年时的疾病让劳拉微微有些瘸腿,可是这个轻微的缺陷却在她的头脑中被放大成了她和外部世界交流的一个不可克服的障碍——她的外在或者说肉体的缺陷,是她更大的内在或者说心灵的缺陷的象征和对应物。
  还有那个轻薄的吉姆。他在中学时是个受人瞩目的运动员,长得帅气歌又唱得好听,大家都以为他会有远大前程。可是到了社会上以后衡量人的标准变了,那些令他在中学里大受欢迎的品质,到了社会上一文不值。毕业后多年吉姆一事无成,跟汤姆一样,不过是鞋厂仓库里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而已(想想看后来的美国电影里出现过多少个类似的人物吧)。
  吉姆也生活在幻想之中——不然他为什么要去上夜校,学习公开演讲呢?也许他梦想着有朝一日会成为一名政治家,并向世界证明他们在他中学时没有看错他,他确实是个有所作为的人物?
  吉姆已经有了未婚妻却还是忍不住要和劳拉调情并且吻了她,最后却又坦白自己已经有了未婚妻,不能跟劳拉交往下去。他是劳拉的内心世界里的一个闯入者、外来者,他扰动了劳拉内心的平静并且伤害了她——被他打碎的那只玻璃独角兽便是这种伤害的象征。
  即便是那个我们只看到照片,却从未出场的人物——那个温菲尔德先生,我们知道他年轻时英俊帅气,充满魅力,是什么让他在婚后开始喝酒,并最终抛弃了妻子和孩子,并且“爱上了远方”呢,如果不是关于远方的幻想?
  也许,幻想是让生活变得可以忍受的东西,是剧中汤姆所说的那种能让魔术师逃脱钉起来的棺材,却不用拔掉一根钉子的那种魔术。
  在威廉斯的这出戏里,每个人物都是单独的一出戏,或者说可以写成单独的一出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爱看这位伟大的剧作家的作品——他给我们的,总是物超所值。
  更现实,还是更抽象?
  导演埃斯比约恩松的工作做得细致、扎实。演出本几乎完全忠于威廉斯的原作,没有什么删改;连舞台布景也基本遵守了威廉斯在原作中的指示,只是去除了两堵墙和门帘,没有在墙上放温菲尔德先生的照片,并且省略了原作中的投影。
  投影也许是威廉斯当时从布莱希特的史诗现实主义那里借用的手法(还有一开头汤姆身兼叙述者的使用,但其实这个叙述者相当多余,如果删除的话对剧本的完整性几乎不会发生什么影响)。通过删除投影,导演把这出戏变得更现实主义了。但拿掉照片和去除墙和门帘,又让这出戏变得更抽象。关于这出戏,导演的思考也许并不是很深入,做了一些自相矛盾的事情。
  如果有了温菲尔德先生的照片,这位从未出场过的人物的在场感也许会更强,因为毕竟,汤姆最终的远走高飞,是对他在十六年前的远走高飞的模仿。
  而且墙和门帘组成的封闭的室内,我觉得是象征了劳拉乃至温菲尔德一家那封闭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所以去除墙和门帘,也许损害了这出戏的总体效果。
  从场景和人物来说,威廉斯的这部戏是极经济的。全部情节都在温菲尔德一家的家里发生,没有改变过场景。英国当代剧作家阿兰·艾克伯恩曾写道:“地点的统一总是很经济和令人满意的,不仅仅在费用上,也在戏剧上。”是的,威廉斯的这个剧本告诉我们,一出戏并不需要带我们去许多地方。
  时间也很集中。虽然我们不知道确切多长,但剧本中的所有事件都可以在几天或一两个星期之内发生。人物也是少到不能再少。
  但如前所说,这出戏的内容又是如此丰富。这是因为威廉斯只写出了他必须写出的,他只写出了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而把水面下的部分留给了观众的想象。
  所以,在这出戏里,威廉斯对观众的幻想能力其实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至于演员们,他们的演技娴熟,形象也够漂亮,可是我们总觉得还缺点什么。阿曼达的外表坚强可是她内心的痛苦和忧虑,劳拉的那种极度的羞怯和脆弱,汤姆无从实现自己的抱负的苦闷,和他在家庭负担的重压之下所感到的疲倦和内心压力,似乎都表现得有些不够。
  也许,缺的就是那一点幻想的强度和深度吧。
  (作者本名谈峥,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中澳创意写作中心主任)
其他文献
纱丽(Sari)是印度及印度次大陆地区女性的传统服饰。这条5-8米长、60-120厘米宽的长布有不同的材质、图案和颜色,可以非常简约也可以装饰奢华至极的刺绣和宝石。自从印度变成了英国殖民地,大量印裔移民涌入英国后,在不少英国人的认知里,它代表着印度文化优雅知性的一面;而在年轻人的眼里,它更可以直接和宝莱坞画上等号,代表着艳丽的色彩、热情的歌舞和异域风情。纱丽之于印度次大陆的服饰文化,或许就相当于和
期刊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浙江婺剧院给观众奉上了一台展示西路军浴血奋战、气壮山河的战斗历程的剧目——《血路芳华》,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共产党和他所领导的革命队伍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到革命过程的艰难与胜利的来之不易。  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主力所建成的西路军在执行河西走廊创建根据地和打通与苏联联系的任务时,与西北军阀拼死搏斗、最后大部分壮烈牺牲。而在西路军
期刊
《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死了》(以下简称《罗森和吉尔死了》)取材于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作品《哈姆雷特》,聚焦于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这两个在原作中只是作为信使出现的小人物在该剧中摇身一变成为了主人公。作者通过他们的视角,让我们所熟知的“王子复仇记”有了新的解读。  上话版的《罗森和吉尔死了》对剧作中传达的命运的颠沛感和人生的荒谬感,有着恰当的把握和再现,舞台上时时刻刻弥漫着一种荒诞、可笑的气氛。老戏
期刊
尽管地处三百公里之外的浙江金华,但婺剧距离上海观众并不遥远,2016年12月3日晚,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创作的现代戏《血路芳华》在虹桥艺术中心演出,这已经是该院连续第五年来沪演出。  《血路芳華》讲述的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女战士郝秀英与战友在荒原雪山奋勇杀敌、甘洒热血,解放后在烈士陵园做守墓人的感人故事,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扣人心弦的场面,艺术地再现了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是一曲充满悲情与豪情的英
期刊
滑稽戏《幸福的红萝卜》是常州市滑稽剧团新创作的一台好戏,它以扑面而来的当代生活气息,特色鲜明的滑稽表演风格,表面上看讲的是负债累累的公司用“富豪相亲会”骗钱的闹剧,骨子里却是一个父子两代人在传承手艺与如何创业上的喜剧故事,告诉人们什么是幸福以及寻找幸福的艰辛。  故事并不复杂,甚至有点荒诞。有一手腌制萝卜干好手艺的唐荣华来到上海,找已经“发财”的儿子金宝借钱,没想到金宝是“假富贵真骗钱”,于是闹出
期刊
黄佐临先生无疑是公认的上海话剧乃至中国话剧一个旗帜性、标志性的人物,是为上海话剧事业、中国话剧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位伟大艺术家。  环顾今天剧坛,在佐临先生走了以后,我们在生活当中很难再发现像佐临先生那样睿智、那样学术渊博、那样视野广阔、那样谦和、那样幽默、那样亲切的戏剧大师,希望我们若干年后能够再出现这样的戏剧大师。因为受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邀请,要做一个关于佐临先生与布莱希特戏剧观的公开讲座,所以
期刊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来沪演出他们新打造的《北国佳人》, 这是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首次来沪献演,但一鸣惊人,受到了观众的热情追捧。  河北梆子早就流传申城,与上海的舞台还有着一段特殊的历史因缘。清同治年间,京戏传入上海,上海的京班戏园就不断邀请山陕梆子和直隶梆子(河北梆子的前称)的名角前来搭班演出。光绪中叶,不少梆子艺人来沪后还搭入京班戏园,与京、徽艺人同台演出,甚至有皮黄、梆子合演(称为双下锅),而有
期刊
主要人物:  女 人 年轻的银行女职员(24岁)  男 人 中年的江湖男盗贼(48岁)  另有会说话的“光柱”、歌队……  [这是一个四周完全开放的圆形舞台,观众围绕舞台观摩。舞台上的主要布景由一支二十余人的载歌载舞的歌队不断变换造型来完成。  [漆黑的舞台,传来一只老猫一连串惊恐的叫声,一声清脆的枪声响起,猫的惨叫声久久回响……  [光亮,蓝天白云下的教堂外一角,一只老黑猫(由戴着黑猫面具的演员
期刊
新编沪剧《邓世昌》以甲午海战为背景,演出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作为沪剧一部难得的宏大壮美的史诗戏,青年演员朱俭饰演了主角邓世昌,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而又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很庆幸,这一次了解的是这么一个伟大的人,他叫邓世昌。”朱俭这样说道。  希望每一个细节都能符合“邓大人”  上海沪剧院曾在上世纪60年代排过一部《甲午海战》,但是这次的《邓世昌》完全是另起炉灶,新写新编。剧本策划了三年,经历
期刊
上海文化广场每年举办的 “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到2016年,已走入第五个年头,今年首次有中国台湾的音乐剧参与展演中。相对于大陆的创作,台湾对于华语音乐剧又有哪些创意之道呢?音乐剧《天天想你》以流行音乐史上的传奇音乐人张雨生为题,23首张雨生经典歌曲为串联。而音乐剧《向左走 向右走》由画家几米的绘本《向左走 向右走》改编而来。从整体上来看,《天天想你》和《向左走 向右走》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一个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