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3-336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中从小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以“疑”启思,以“疑”激智 ,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校小学语文教学研討的主课题[1]。那么如何在激疑、质疑阶段改变以往教师盲目激疑,学生胡乱质疑的现象,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浅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激疑——启思
激疑指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运用各种手段,激疑引思,使学生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2]。
在激疑阶段,教师的主要活动是要注意使“任务”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1.通过故事巧设悬念,激疑启思。如《美丽的公鸡》一文,开课时,老师可配乐讲故事:一只公鸡自以为很美丽,整天昂头唱着:“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要比漂亮我第一。”后来这只美丽的公鸡是怎样做的呢[3]?学生兴趣盎然,欲读为快。2.在游戏比赛,引旧探新中激疑启思。如教学《我是什么》时通过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教学《长征》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记叙长征故事的课文,如《丰碑》、《倔强的小红军》……迁移导入。3.利用多媒体、挂图激疑启思。如《北京》及《我们成功了》等课文,多媒体的展示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4.抓住课题题眼,激疑启思。如《小壁虎借尾巴》中扣住“借”,学生很容易会提出“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怎样借尾巴?”“借的结果怎样?”等疑问。5.教师创设情境,激趣带疑启思。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描绘精彩片断,或解题透视中心,或观察图片、幻灯,或观察实物,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再造的情景之中激趣带疑导入。6、交待学习目标,激疑启思。
二、质疑——激智
质疑指学生经过自学,合作讨论后尚未解决的问题向老师询疑问难和教师引导学生释疑解难的过程。
质疑阶段,教师的活动主要有三:
〈一〉组织学生质疑,梳理问题,引导学生疑深、疑透、疑广,拓展学生思路,培养思维品质。
爱国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在具体实践中许多老师发现,质疑阶段,学生不是什么问题都提不出,就是提出的问题满天飞不着边际,毫无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多方面的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4]。
1.对字词的音、形、义提出质疑。学生在合作议疑后,可能会对某些艰涩难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如《劳动最有滋味》中,“劳动使我们穷人骨头硬,有自信心。”与“我们过年的那一点费用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来得硬正。”两句中的“硬”意思有何不同?
2.对句子的表达上的质疑,即在深入理解课文时引导学生对蕴含较深的,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提出异议。如《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这一句话中,“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盯着”一词而不用“看着”?
3.对文章内容的质疑。文章内容往往是课文的重、难点,是表达中心的主体部分,也是教师授课的关键。如《我们家的猫》可抓住第一句引发这样的思考:“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从哪儿看出猫的性格古怪?”老师再引导学生通过读、议、划、点来释疑解难,学生对第一段内分涵的领悟便会水到渠成。
4.对“空白”处,想象处质疑。课文中往往会有一些“空白”处,教师可借此提供思维空间,启发学生再造想象。如《坐井观天》一文中,品读青蛙与小鸟的对话后,老师可提出“假如让小鸟与青蛙互相换个位置,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邱少云被烈火烧身却“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
5.结合课后思考题质疑。课后思考题往往是文章的重、难点所在,结合思考题提出质疑,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一定要争气》中可就课后思考题提出:“一定要争气”这句话童第周说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圈画词句,品词析句,朗读体会,达到突破难点、长文短教的目的。
6.对课文插图想象质疑。文章的插图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小猫种鱼》一文,第一句话配有两幅图,可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大胆质疑:“第一幅图讲的是农民刚把玉米种在地里,为什么图上的那个农民伯伯脸上已经笑眯眯的?”
另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标点符号、写作手法等提出质疑。
〈二〉设计有一定思维空间的读练内容,教师从中点拨、点破、点化,启发学生的思维。
1.设计一定的读练内容。教师依据学生年龄、年级特点,教材的重、难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个板块作为一个读练内容,引导学生质疑时找准读练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关健点、精妙点,解惑时善导学生围绕“点”品析理解,涵咏体会。如《群鸟学艺》一文,可引导学生把描写“猫头鹰”、“乌鸦”、“老鹰”、“麻雀”学艺的部分作为一个读练内容,把描写“小燕子”学艺的部分作为一个读练内容,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读、可议、可演,学习课文,提供思维的空间,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2.设计一定的读练活动。教师在质疑解惑阶段,可借助各种媒体(或声或画或色),渲染问题情境,体现“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深化扩展”的经过,再现思维过程。
〈三〉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疑是思之始,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思维方式的指导,要鼓励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去提问题,锻练思维能力。同时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我们教师尽可能做到:同一意思,不同表达,应当提倡;同一意思,不同角度,应当表扬;意思不同,言之有理,应当称赞;意思不同,没有大错,应当尊重;意思不同,错误不小,应当疏导。教师切不可用固定的答案去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只要合理并说明理由,教师要给予肯定,对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更要多加鼓励,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条理性和创造性。
需要强调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活动并非独立的、单一的,教师的教学活动总是因时、因情、因势、因学而定,师生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质疑、深思、多练”的学习过程,也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激疑、善导、启思、精讲”的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认知失调理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钟群娟-《福建教育》-2001
[2] 关于农村小学数学课的导入艺术探究 李盈军-《新校园(中旬刊)》-2014
[3] 白雪公主课本剧剧本_精选100篇_精品文库网 -《网页》-
[4]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尝试 侯亚丽;雷淑会-《陕西教育》-2002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中从小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以“疑”启思,以“疑”激智 ,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校小学语文教学研討的主课题[1]。那么如何在激疑、质疑阶段改变以往教师盲目激疑,学生胡乱质疑的现象,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浅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激疑——启思
激疑指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运用各种手段,激疑引思,使学生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2]。
在激疑阶段,教师的主要活动是要注意使“任务”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1.通过故事巧设悬念,激疑启思。如《美丽的公鸡》一文,开课时,老师可配乐讲故事:一只公鸡自以为很美丽,整天昂头唱着:“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要比漂亮我第一。”后来这只美丽的公鸡是怎样做的呢[3]?学生兴趣盎然,欲读为快。2.在游戏比赛,引旧探新中激疑启思。如教学《我是什么》时通过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教学《长征》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记叙长征故事的课文,如《丰碑》、《倔强的小红军》……迁移导入。3.利用多媒体、挂图激疑启思。如《北京》及《我们成功了》等课文,多媒体的展示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4.抓住课题题眼,激疑启思。如《小壁虎借尾巴》中扣住“借”,学生很容易会提出“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怎样借尾巴?”“借的结果怎样?”等疑问。5.教师创设情境,激趣带疑启思。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描绘精彩片断,或解题透视中心,或观察图片、幻灯,或观察实物,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再造的情景之中激趣带疑导入。6、交待学习目标,激疑启思。
二、质疑——激智
质疑指学生经过自学,合作讨论后尚未解决的问题向老师询疑问难和教师引导学生释疑解难的过程。
质疑阶段,教师的活动主要有三:
〈一〉组织学生质疑,梳理问题,引导学生疑深、疑透、疑广,拓展学生思路,培养思维品质。
爱国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在具体实践中许多老师发现,质疑阶段,学生不是什么问题都提不出,就是提出的问题满天飞不着边际,毫无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多方面的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4]。
1.对字词的音、形、义提出质疑。学生在合作议疑后,可能会对某些艰涩难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如《劳动最有滋味》中,“劳动使我们穷人骨头硬,有自信心。”与“我们过年的那一点费用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来得硬正。”两句中的“硬”意思有何不同?
2.对句子的表达上的质疑,即在深入理解课文时引导学生对蕴含较深的,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提出异议。如《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这一句话中,“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盯着”一词而不用“看着”?
3.对文章内容的质疑。文章内容往往是课文的重、难点,是表达中心的主体部分,也是教师授课的关键。如《我们家的猫》可抓住第一句引发这样的思考:“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从哪儿看出猫的性格古怪?”老师再引导学生通过读、议、划、点来释疑解难,学生对第一段内分涵的领悟便会水到渠成。
4.对“空白”处,想象处质疑。课文中往往会有一些“空白”处,教师可借此提供思维空间,启发学生再造想象。如《坐井观天》一文中,品读青蛙与小鸟的对话后,老师可提出“假如让小鸟与青蛙互相换个位置,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邱少云被烈火烧身却“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
5.结合课后思考题质疑。课后思考题往往是文章的重、难点所在,结合思考题提出质疑,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一定要争气》中可就课后思考题提出:“一定要争气”这句话童第周说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圈画词句,品词析句,朗读体会,达到突破难点、长文短教的目的。
6.对课文插图想象质疑。文章的插图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小猫种鱼》一文,第一句话配有两幅图,可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大胆质疑:“第一幅图讲的是农民刚把玉米种在地里,为什么图上的那个农民伯伯脸上已经笑眯眯的?”
另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标点符号、写作手法等提出质疑。
〈二〉设计有一定思维空间的读练内容,教师从中点拨、点破、点化,启发学生的思维。
1.设计一定的读练内容。教师依据学生年龄、年级特点,教材的重、难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个板块作为一个读练内容,引导学生质疑时找准读练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关健点、精妙点,解惑时善导学生围绕“点”品析理解,涵咏体会。如《群鸟学艺》一文,可引导学生把描写“猫头鹰”、“乌鸦”、“老鹰”、“麻雀”学艺的部分作为一个读练内容,把描写“小燕子”学艺的部分作为一个读练内容,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读、可议、可演,学习课文,提供思维的空间,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2.设计一定的读练活动。教师在质疑解惑阶段,可借助各种媒体(或声或画或色),渲染问题情境,体现“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深化扩展”的经过,再现思维过程。
〈三〉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疑是思之始,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思维方式的指导,要鼓励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去提问题,锻练思维能力。同时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我们教师尽可能做到:同一意思,不同表达,应当提倡;同一意思,不同角度,应当表扬;意思不同,言之有理,应当称赞;意思不同,没有大错,应当尊重;意思不同,错误不小,应当疏导。教师切不可用固定的答案去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只要合理并说明理由,教师要给予肯定,对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更要多加鼓励,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条理性和创造性。
需要强调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活动并非独立的、单一的,教师的教学活动总是因时、因情、因势、因学而定,师生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质疑、深思、多练”的学习过程,也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激疑、善导、启思、精讲”的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认知失调理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钟群娟-《福建教育》-2001
[2] 关于农村小学数学课的导入艺术探究 李盈军-《新校园(中旬刊)》-2014
[3] 白雪公主课本剧剧本_精选100篇_精品文库网 -《网页》-
[4]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尝试 侯亚丽;雷淑会-《陕西教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