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策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合作博弈分析

来源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eiB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从过去的命令与附庸走向现在的协商与合作的转变已经成为现代政治治理文明的大势所趋,也是区域一体化的要求,走出过去行政区划治理的非合作博弈的困境,探求中央与地方合作博弈新型关系的条件和可能,成为本问题思考的重点。如果能够把政策制定的合法性与政策执行的高效性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放在多次重复博弈的框架中进行博弈,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和论证说明。
  关键词:政策;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重复博弈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0)03-0104-06
  
  随着地方政府越来越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之后,思考新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成为本论文思考的出发点,如何改善过去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政策制定模式”的不足,引发对自下而上的“诱致性政策制定模式”合法性的思考。然而,有人可能会问这样一个老问题,在政策执行阶段,如何解决地方政府逆道德性选择而导致的委托代理链条的断裂呢?加大作为中立的第三方的中央政府的权威和裁决能力,这是一种传统的解决方案,有其有效性,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即难以解决“谁来治理治理者”的难题。能否另辟蹊径,建立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兼容激励机制,从政策制定到执行的动态全过程来重塑中央与地方奖惩机制和责任关系,是本论文论证的重点所在。也即构建中央与地方的竞争与合作的重复博弈的制度化框架,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借助对政策的重新理解,从政策过程分析的视角来解析和构建新型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成为本文思考的归宿。
  
  一、决策的含蕴:由单方决策到多方参与的转变
  
  现代政治的合法性基础越来越由过去的“权力之争”走向“政策之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越来越由“追求统治的稳定性”走向“追求治理的绩效性”,统治方式也越来越由单一式的行政命令走向依赖多元参与的协商式共同治理,新型的央地关系也表现为互动的政策关系。这也是我们基于政策来思考央地关系的原因所在。对政策的认识也由过去的刚性政策,即作为红头文件的政策与法律具有同等功效,甚至优先于法律,到越来越认识到政策的决策有限性、时效滞后性和参与多元性等特点。
  
  我们对政策的认识经历下面转变: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R·戴伊曾对政策的经典定义为“就是政府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政策是经过政府过程这个“黑箱”的产物,正如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伊斯顿所做的政治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人们的需求、冷漠和支持经过输入进入政治系统,但并不能决定政治系统内部如何运转,难于涉及到对政府过程有效监督,人们经常埋怨“民意一经选举后也即宣告结束”,政府操纵或替代民意的事也是常事。
  然而,人们发现政策的形成往往又是由多元主体参与、调试、纠偏和日积月累变化的结果,尤其在人们要求政府过程透明化,积极要求了解政府内幕和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后,“也许我们应该将政策界定为政府正在‘试图’去做的事情”。政府对政策的选择要取决于外部实际环境的变迁和民众的博弈策略,“将政策界定为政府试图要做的事情和实际发生的事情之间的一种关系”。修正后的政策模型如图2所示:既包括社会外循环,也包括政府内循环,这样,政策的制定与现实更契合,也使政府过程更加透明,有利于民众对政策制定的全程保持有效的参与和监督。
  从要求揭开“政治黑箱”到强调“政府内循环”与“政府外循环”之间的关系的转变,说明政策越来越要求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多元的参与主体和透明化的参与过程。可见,政策不再仅仅是由国家制定的,要求全体人民普遍遵守的带有强制性的大政方针或指导原则,还是多样化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混合物,经过人们多次重复博弈的参与制订,既要共同遵守,又可以不断修正的开放的博弈规则、程序原则或制度框架。对政策的意蕴取宽泛的理解,可以理解为需要共同遵守的制度、博弈规则和行为的原则等。这样,政策制定的过程就更趋民主,政策的制定更趋科学,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阻力也会越小,因为政策是自己参与制定和认同的结果。基于这种新的政策观去解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会呈现出一派新景象,从政府系统内部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这种变化的趋势,比以社会危机迫使政府去接受这种变化要有利得多,这样,也既能强化中央的权威,又能很好地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一种持久的动态平衡。
  
  二、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讨价还价博弈”
  
  作为博弈主体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孰先孰后对政策作出博弈策略,对博弈的结果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带来两种不同的制度变迁模式,通过比较“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这两种模式的不同,可看出我国政治治理方法的变革,从政策制定层面提供新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合法性基础。
  
  1.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强制性的制度变迁”
  如图3所示,第一层博弈:中央政府先制定一个政策,再看地方政府如何反应?地方政府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情况是被动接受,习惯于中央与地方的领导与附庸的关系,老老实实服从中央政策安排,管好辖区范围内部的事,不越“雷池一步”,这种“路径依赖”现象在很多地方政府那里很普遍,导致行政区划治理模式的“锁定”,意味着博弈结束。另一种情况是主动拒绝,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人文传统、教育科技交通等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善于学习和积极创新的地方政府会扬长避短,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治理模式,这也可以看作是对中央政策的创新性执行。
  第二层博弈:面对地方政府的拒绝,中央政府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有条件的接受,把地方创新吸纳到体制框架内,这是在行政分权的改革下,全能型的中央政府日益学会兼容地方政府的利益表达,给予地方政府适度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另一种情况是拒绝,可能由于担心中央权威的流失,失去对地方的政治控制,而导致政治不稳定,也可能习惯于简单的“一刀切”的行政命令的统治模式,习惯于“不求创新只求无过”的明哲保身的工作态度,也可能出于对地方政府政策创新的不了解,对未来政策的预期缺乏信心等考虑,在中央集权型政府治理模式下,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被拒绝也是常有的事。
  第三层博弈:面对中央政府新的拒绝,地方政府又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情况是被迫接受,不愿再做“枪打的出头鸟”,也想“搭便车”,等着其他地方政府去推进制度创新和政策改进,导致很多新的想法被“扼杀在摇篮中”,丧失地方自主经济所创造的活力,不是“遍地开花”、“藏富于民”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是体制僵化、毫无特色的集体贫困的局面;另一种情况是依然拒绝,积极尝试制度创新,改变策略,增强谈判能力和谈判协商的技巧,去说服中央政府,在“夹缝中求生存”、“打政策的擦边球”、甚至“冒险性地寻求体制外的制度生长的空间”等;中央政府又面临
其他文献
摘要:海德格尔的“本真的历史”概念因其内在的矛盾而被伽达默尔弃之不用。在接受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学说以及意向性中的“先天相互关联”思想的基础上,借助于约克伯爵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现象学之间所架设的桥梁,伽达默尔成功地清除了黑格尔哲学中生命概念的形而上学色彩并将历史性的维度植入其中,从而完成从基础存在论的“本真的历史”向诠释学的“效果的历史”的转变。海德格尔早期历史观中的革命性意义及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实现和谐发展,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区域发展。仅在2009年,国务院就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11个区域规划纳入国家发展战略;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又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6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下发了《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
期刊
摘要:自然与礼法的关系是政治哲学的重要主题。古希腊悲剧是描述城邦中自然与礼法冲突的典范。本文试图以《安提戈涅》为例,在黑格尔与海德格尔实践哲学解读的基础上,从城邦立法与政治智慧的角度,重新审视如何处理城邦中自然与礼法的冲突。  关键词:自然;礼法;安提戈涅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1)02-0080-07    诗人是城邦的教化者。从荷马与赫希俄
期刊
摘要:本文凸显西方元思维的“逻各斯秘索思”结构,强调德国思想史的“启蒙思脉-浪漫思脉”二元对立。同时选择作为德国知识精英代表的瓦尔泽、格拉斯、哈贝马斯,对其“文学话语一哲学话语”对话结构进行梳理,既凸显其为20世纪后期精英难以回避的“战争背景”,同时也揭示他们面对历史浩劫与民族重生勇于承担的“智识勇气”和“创辟实绩”。最后,仍归结为一个基本追问,就是在至今为止的20世纪后半期的西方思想史进程中,虽
期刊
摘要:本文从康德和黑格尔的相关论点中勾勒出德国哲学传统对启蒙的独特反思路向,并且证明,《启蒙辩证法》本身是在前:者所奠定的概念框架中展开的,它对启蒙的批判既是德国唯心主义传统的延续又是对它的消解,这种对总体性的总体化批判本身陷入“说谎者悼论”般的悖谬境地,构成启蒙之后意识哲学自我否定的最后一击。  关键词:启蒙辩证法;康德;黑格尔;霍克海默;阿多诺  中图分类号:B516.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住房改革引起的房屋产权的转化(从国家所有到私人所有),并不意味着房屋使用管理权的完全移转(从政府管理到私人自治),但私权进入传统的公权管制领域,私权与公权在房屋使用管理中形成既相互区分又相互促进的合作关系。私权成为房屋使用管理中的支配力量,私人自治是私权行使的主要方式;公权的作用在于公用部分以及公益需求的公共事项上,促进和保证私权意思的形成以及在法定范围内的正确行使。房屋使用管理在立法上的完
期刊
摘要:如何强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作关系,是目前国际上的热点问题。文章基于2007~2009年对浙江兰溪诸葛村板凳龙、建德新叶村“三月三”和武义俞源村圆梦节三个乡土节日的调查,归纳总结出与古村落节日空间相关的自然边界、物候秩序、社会组织、公共产权的关系。提出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乡土节日空间是独特的拥有公共产权的文化现象,是周期性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体演练,也是民间自
期刊
编者按:  由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及德国DAAD基金会同济中心合作举办的“海德格尔论坛”于2013年3月21日-22日在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顺利举行。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关子尹教授、王庆节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陈嘉映教授,四川大学哲学系熊林教授,同济大学哲学系孙周兴教授、陈家琪教授、韩潮教授等在此次论坛上做了主题报告,众多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就当前国内海德格尔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激烈的学
期刊
摘 要:“死亡”问题是海德格尔哲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死亡之于存在意义的投射具有三个维度:建构死亡自身的源始根据,即“存在维度”;终极可能性问题的生存论筹划,即“此在维度”;历史性“能在”的死亡现象学还原,即“人之维度”。从这三个维度洞察“死亡”,可以将诠释学和现象学融汇于同一参照系。而海德格尔在“死亡”思想意蕴上的变迁,则是“存在”意义在这三个维度框架中的交错重现。  关键词:存在;此在;人;海德
期刊
摘要:日本国自1950年制定《文化财保护法》以来,在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实践方面已取得国际公认的成就。本文通过回顾日本无形文化财保护制度建设的历程,梳理无形文化财指定、认定的程序、标准及其制度特征,通过比较分析中日两国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在法规制度和实践成果上的差异,思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设与完善的原则和方向。  关键词: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财保护法》;整合性保护;日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