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真的历史”到“效果的历史”

来源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369426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德格尔的“本真的历史”概念因其内在的矛盾而被伽达默尔弃之不用。在接受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学说以及意向性中的“先天相互关联”思想的基础上,借助于约克伯爵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现象学之间所架设的桥梁,伽达默尔成功地清除了黑格尔哲学中生命概念的形而上学色彩并将历史性的维度植入其中,从而完成从基础存在论的“本真的历史”向诠释学的“效果的历史”的转变。海德格尔早期历史观中的革命性意义及其新的突破方向也因此得到清晰的彰显。
  关键词:伽达默尔;海德格尔;“本真的历史”;“效果的历史”
  中图分类号:B5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2)03—0001-06
  众所周知,“本真的历史”或“本真的历史性”是海德格尔早期基础存在论中的历史观。笔者经过研究发现,这一表述并不像它以之为基础的另外两个概念“此在的本真状态”以及“本真的时间性”那么不言而喻。根据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观点,本真性的成立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属于自己;已经得到个别化;成为自由的能在。由这三个条件出发,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此在在“向死而在”中摆脱常人的控制、从沉沦状态中返回自身从而能够自由地作出决断,这就意味着此在回到了自己的本真状态,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时间性。可是,这种本真状态带来了新的问题:此在从非本真性中的被敉平的同质性状态过渡到本真性中的无区别状态,这意味着,处于本真状态中的这个“此在”与那个“此在”,在特质上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为同样的情绪“畏”、同样的“向死而在”、同样的“决断”和同样的有限性。为了解决这里的困难,海德格尔在《时间的概念》这篇文章中引入“解释学的处境”这一概念,就是说,此在并不是孤独突兀地在世中存在的,它拥有属于自己的“前结构”——在该文尤其是在《存在与时间》中,这种结构被看作是“前见”、“前有”和“前把握”。
  处境就是历史,此在正是通过自己的“前结构”,或者说,通过自己所承载的历史,而彼此区分。本真状态所带来的难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引入历史概念,特别是引入“本真的历史”这一说法,却引发了新的困难。诚然,要想获得“本真的历史”,此在必须在其“前结构”中“承受遗业”并“在先行的决心中”“以命运方式重演种种曾在的可能性”,同时“承担起本己的被抛境况”。可是,以这种方式赢得的历史充其量只是“本真的此在的历史”,而不是“本真的历史”本身,因为,无论如何,曾在的作为是第一性的,而此在后来的重演,即使是“以命运的方式”所展开的重演,也属于第二性的行为。为了理顺这里可能存在的纠结,海德格尔引入了“代际的历史”这一思想:历史由世代的此在所构成,但其构成方式并不是此在及其作为的简单的先后排列。由于此在总是具有自己的“前结构”,因此“老一代的个别人甚至可能远远走在新一代的人‘之前’”。初看起来,似乎“代际的历史”完满地说明了“本真的历史”的理想。曾在的作为是第一性的,但它又作为第二性的“重演”而活在当下的此在中,甚至预先影响到尚未来临的此在的道路。可是,如果深究起来,这样的本真历史恰恰违背了海德格尔自己对本真性的规定。我们看到,虽然这样的历史属于本真的此在,本真的此在也在自己的自由的能在中对过去进行重演并对未来做出决断,但这样的此在却不再是个别化了的此在,它处于向类的此在进行转化的危险之中,而个别化是本真性的基本条件之一。显然,从本真的此在和时间性并不能直接过渡到本真的历史性。
  为历史寻找一个承载者和行动主体,这对于哲学家来说是不可抵抗的诱惑。意向、心灵、主体、自我、精神、绝对观念等等,是哲学家们所提供的不同的解决方案。甚至在流俗的态度中,尽管人们像海德格尔所批评的那样,把历史理解为演历(Geschehen),但这种演历的主体也被理所当然地置于部落、民族、国家乃至人类之上。应该承认,海德格尔是起而拒绝这种诱惑的第一批先行者。从个体而不是从类出发,从有限性而不是从永恒出发,从出于本已而不是来自他人的抉择和行为出发,构成了海德格尔独树一帜的历史观。但是,由于基础存在论刚刚脱胎于胡塞尔的先验哲学,因此“本真的历史性”思想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先验哲学的烙印,这种印记在理论上就表现为此在地位的尴尬:既是个别化的,又有向类滑动的趋势;既是有限的,又存在向作为大全的共同体转化的危险。
  作为海德格尔的亲炙弟子,伽达默尔对其老师在这里面临的困难是了然于心的。一方面我们看到,他在《真理与方法》等著作中,对海德格尔在时间性、实存性、理解、解释、能在、上手状态和在手状态、此在的被抛和筹划、此在的前结构等方面所展开的生存论分析赞誉有加,甚至明确表示,必须将这一基础存在论的思路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去:“这种此在的生存论结构也必须在对历史传统的理解里找到它的表现,所以我们首先仍必须跟随海德格尔”;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发现,“本真的历史性”这个术语从未成为伽达默尔诠释学的语汇,更遑论是其哲学的关键词了。
  虽然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以及《哲学解释学》中没有对海德格尔的“本真的历史性”提出明确的批评,但他对“本真的历史性”这一术语的放弃以及对诠释学的历史观的阐明都表明,他已认识到并克服了海德格尔术语所蕴含的困难,解决了此在在历史中的左右两难的尴尬境地。伽达默尔谦恭而又自信地说道:“我们首先以海德格尔探究的先验意义为出发点,通过海德格尔对理解的先验解释,诠释学问题获得了某种普遍的框架,甚至增加了某种新的向度。
  伽达默尔是如何既沿着海德格尔的道路前行又克服了其中所包含的困难的呢?他为诠释学增加了哪一种新的向度呢?为了解决这里的问题,伽达默尔说:“在我们的讨论中必须插入胡塞尔的现象学。”实际上,仅有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来自约克伯爵对生命概念的分析。由于“约克伯爵……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现象学之间架设了一座一直被人忽视的桥梁”@,伽达默尔才批判地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最终建立起自己的诠释学的历史观。这样,重构胡塞尔和约克伯爵在伽达默尔思想形成中的作用史就成为本文的当务之急。   胡塞尔毕生所涉及的主题非常多,但根据伽达默尔本人的陈述,对他的思想发挥直接影响的有这样一些概念:“先天相互关联(Korrelationsapriori)”、“视域(Horizont)”、“匿名的意向性(anonyme Intentionalitat)”、“成就(Leistung)”以及“生活世界(Lebenswelt)”等等。
  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谈起了自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先天相互关联”指的是经验对象与其被给予方式之间的先天关系,这实际上也就是意向性的基本特征,它是胡塞尔现象学研究一直围绕的中轴,这个中轴确保胡塞尔始终走在一条既不同于客观主义也不同于心理主义的道路上。与意向性的“先天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是两个方向上的“视域”,它们分别位于关联方的两边。在体验流这边,每一次的意向性体验都包含了尚未被意指、尚未被课题化但通过调整意向的目光是可以成为对象的东西。这些东西作为空乏的视域存在,是个别的体验项得以被给出的基础;与此相对应,在另一边经验对象那里也存在着空乏的视域,它们组成了世界视域。视域与对象完全不同,对象具有自己的界限,而视域不是呆板固定的东西,它“是某种随同变化而继续向前移动的东西”。更为重要的不同在于,对象可以通过单个的意向性而得到构造,但视域却绝不能“以任何个人的名义”所完成,世界视域的构成是“匿名的意向性”的“成就”;这个意义上的世界视域就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它是我们经验和认识一切对象的基础,但它本身没有被对象化或课题化,它是自然科学的前提,因此比一切科学的世界更加源始。这一源始的和基础性的世界与“匿名的意向性”相关,就是说,它与主体相关。根据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基本原则,这种“先天相互关联”意味着生活世界一方面存在于永恒的当下之中,另一方面则处于不断的消逝之中,一言以蔽之,“生活世界存在于永久的相对有效性的运动之中”;因此,生活世界是历史的。
  由生活世界的历史性能不能直接过渡到诠释学的历史观呢?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的历史性中的真理是由先验主体性即“原自我(Ur-Ich)”来担保的,而这一点恰恰是伽达默尔所反对的。从伽达默尔的思路来看,相对于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诉求,胡塞尔诉诸“原自我”的做法是一个巨大的倒退,一个一直退回到费希特的倒退。对这种倒退的原因,伽达默尔将其归结为贯穿胡塞尔现象学始终的认识论理想:“胡塞尔试图从‘意识生命’里推出历史世界的构成。我们可以问……生命概念的真正内容是否过多地受到这种由最终的意识所与而进行推导的认识论模式的影响。”
  如果直接的过渡成为不可能,那么,胡塞尔的上述概念的意义何在呢?伽达默尔指认,必须通过一座桥梁、一座由约克伯爵“在思辨唯心论和本世纪的新经验观点之间”、准确地说“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现象学之间”所“架设”的“桥梁”,胡塞尔思想对诠释学历史观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凸显出来。
  伽达默尔指出,一个由黑格尔提出并在约克伯爵那里得到坚持和推进的重要观点是,生命和自我意识具有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生命与它所赖以为“生”的世界之间具有一种奇特的思辨关系:一方面,生命不同于它生存于其中的事物,只要生命存在,它便始终维持这种差异性;另一方面,生命是靠异于它自己的事物的滋养即靠同化异己的事物来维持自身的同一性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区分同时也是非区分。异己者被己所占有。”与生命的这种结构相适应,意识,特别是自我意识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即,“自我意识知道使所有东西成为它的知识的对象,并且在它所知的一切东西里认识它自身。因此,自我意识作为知识,它是一种自身与自身的区分,但作为自我意识,它同时又是一种合并,因为它把自己与自己结合在一起。”
  约克伯爵不仅发掘出黑格尔的这个思想,而且做出了对伽达默尔的新历史观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两个推进。第一,约克伯爵认为,黑格尔虽然认识到生命、意识或自我意识的同构性关联,但错误地将它们加以辩证形而上学化。第二,无论是意识还是自我意识,虽然它们在知识中都认识到知识的对象就是自身并因此而把自己与自身结合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认识者和被认识物之间有一种单纯的‘同类性,(Gleichartigkeit)”。它们之所以能彼此相适应地关联在一起,是因为它们的“隶属性(zugehorigkeit)”,即它们都隶属于历史性,这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历史性的存在。伽达默尔认为,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为了弄清约克伯爵在伽达默尔思路转变中的意义,我们需要对这两点推进作出进一步的解释。第一,认识到生命、意识或自我意识的同构性关联,或者说,认识到它们与其关联的异己对象的对应性和同一性,对于诠释学历史观的出现是远远不够的。相反,如果我们在“辩证形而上学”的意义上理解生命、意识和自我意识,就是说,把它们理解为其异己对象的永恒的占有者、承载者和发动者——尽管是在辩证法的意义上——,那么,我们将不可避免地重蹈实体形而上学的历史观的覆辙。第二,在滋养或认识中,生命或意识及自我意识与其异己对象获得同一,但这并不表明它们是同一个东西,甚至不能说明它们是同一类事物,因为在滋养或认识之前,它们是完全陌生的对象。它们之所以有公约数或交集,原因在于,它们是历史地交织在一起的,它们在历史中赢得了同一性,就是说,它们共同归属于历史。
  把对立的双方归为历史性,对于约克伯爵而言,由于缺乏完整的手稿,我们只能说,也许是一个深刻的洞见,但在伽达默尔那里,由于有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作为背景,洞见便演变为经得住证明、有着严格学术路径的理论。这场演变如何进行?它与胡塞尔的现象学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或者,套用伽达默尔的语言,为什么约克伯爵通过同构性关联和“隶属性”便在黑格尔和胡塞尔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会揭示出伽达默尔在诠释学历史观上的运思过程,而且也会把他和海德格尔在历史问题上的分歧带入眼帘。
  如果我们把黑格尔的生命、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同构性关联和历史性隶属看作是鸿沟一边的桥头堡,把胡塞尔的“先天相互关联”看作是鸿沟另一边的桥头堡,那么,当约克伯爵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时,一道特殊的理论景观便呈现出来了。
其他文献
摘要:罗纳德·德沃金认为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忽视了残障问题,同时福利平等对残障问题的关注方式是有误的。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直面残障问题,认为残障是人格资源的缺乏。文章认为资源平等对残障问题的关注方式亦是有缺陷的,一方面,资源平等对残障问题的关注方式会导致对残障者的歧视,另一方面,资源平等在残障问题上错置了关注的重心,资源平等不应该仅仅关注残障者在人格资源方面的缺陷,而且还应该关注残障者面临的社会环境问
期刊
摘要:集作家、翻译家和人文学者于一身的贾植芳先生,一生所经半个多世纪的苦难,成就了其从一个山村孩子到“七月派”知名作家和人文学者的炼狱之路,它不仅铸就了其作为一名现代知识分子丰富多面的形象和深厚的人格魅力,也形成了其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多元的文学观念,更以知行舍一的实践理性融入他的学术品格,其贯穿一生的翻译实践在这里承担了重要功能。  关键词:贾植芳;学术贡献;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大体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全面执政条件下的反腐倡廉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三个阶段。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主要是:不断推进反腐倡廉理论的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反腐倡廉实践;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
期刊
摘要:德里达后期的政治著作沿袭了其早期提出的解构哲学思想,在批判逻辑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驳斥政治在场本体论。以《马克思的幽灵》为例,德里达在此文本中展现了独特的政治哲学思想:用文本差异来反抗政治中的语音中心主义,用幽灵学来对抗政治的在场本体论,用无限的他者来拯救未来政治。  关键词:政治在场本体论;语音中心主义;幽灵学;无限的他者  中图分类号:B5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产业集群的聚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产业集群在其诞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等发展阶段中,受到资源、产业链、创新动力、组织内封闭和地域空间等因素的约束,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应针对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集约资源,推进集成创新,优化集群结构,拓展发展地域等手段突破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发展瓶颈;边
期刊
摘要:德国作家格拉斯强调自己既是作家也是公民,他把参与和批判视为自己的社会使命。在他看来,作家作为“同时代人”,应当抵抗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精神”;这基于他对荒诞现实的认识。他不断努力拓宽的现实主义概念,试图把下意识、想象、梦幻、虚构这些常被看做空幻的东西引入认识视野。他认为神话和童话具有某种领悟真实的创造性维度,能在碎片中亦即被打碎的真实中重建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审美与政治;荒
期刊
摘要:本文从认知主体——学习者角度,通过显性和隐性记忆力的工作原理,提出了频率效应是隐性记忆力发生作用的主要因素,而有意注意则是显性记忆力发生作用的主要机制的这一观点。本文因此提出了如有意注意策略、关键词策略、重复策略和间隔策略等一系列外语词汇学习的元认知策略。并指出,以往的“过度扩展式”讲解单词的方法“弊大于利”。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造句和搭配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识别向产出过渡,从而缩小
期刊
摘要:花费的概念在巴塔耶的理论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以花费为基础,他发展出了自己的普遍经济学。本文从花费的概念入手,具体分析巴塔耶的关于花费的思想,从而概括出他的普遍经济学的特征。  关键词:花费;消耗;普遍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1)03-0011-07    1933年,巴塔耶在《花费的概念》一文中提出了花费的观点,并对
期刊
摘要:德国著名表现主义诗人本恩(Gottfried Benn,1886-1956)生于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却没有受父亲的影响走进基督教会,而是成了一名医生。虽是如此,在他一生发表的近五百首诗歌中,上帝与众神仍然是重要的主题。无论是在生命的哪个阶段,本恩对神、对上帝、对神性与信仰的思索都没有停止。根据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人之所以会恩考宗教问题,是因为人有灵魂。作为一个医生诗人,本恩虽然没有在解剖人体的时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货币政策研究领域比较热门的货币政策透明度问题,并针对透明度理论提出了新的理解,即货币政策透明度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分别研究央行与公众在具有可为自己获利的私人信息时的反应。根据这一理解,本文对我国中央银行的信息驾驭能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控能力以及公众预期引导能力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透明度;私人信息;中央银行信息驾驭能力  中图分类号:F8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