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时期,幼儿的思想、动手能力都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手工课程对于他们动手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手工课程必不可少。本文以两个中班的幼儿手工课为例,针对手工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活动目标:
让幼儿通过制作脸谱锻炼动手能力,巩固对人体五官的认识,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经验准备:了解、认识过人的五官。物质准备:有关京剧脸谱的PPT,幼儿人手一份绘有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的五官图像和椭圆形的白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老师播放有关京剧脸谱图片的PPT,然后提问:“小朋友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提示:“这是唱戏时演员画的脸谱。”接着一边介绍,一边继续展示有关京剧脸谱的PPT。
二、联系生活经验
老师提问:“你们看过脸谱后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呢?”拿出事先画好的脸谱贴在黑板上,介绍:“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做的脸谱,它和PPT上的脸谱不太一样,却和小朋友长得有点像。”引导幼儿相互观察自己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分别长在脸的什么位置、与脸谱有何共同之处。
三、操作
老师拿出五官图像和椭圆形白纸,提示幼儿:“这张椭圆形白纸像人脸吗?但这张脸上什么也没有,请你们把五官图像上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和耳朵撕下来,粘在椭圆形的脸上好吗?”老师边说边做示范,再请幼儿操作,自己巡回指导。
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很多幼儿的动作精细化程度不高,出现了把五官图像撕烂的状况。于是老师给每个幼儿发放了剪刀,请他们把五官图像剪下来,再贴到椭圆形白纸上。
四、展示
老师把幼儿制作好的脸谱放在教室外的展览墙上,请家长观赏。
案例2:“种葡萄”
活动目标: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请幼儿以看看、说说的形式初步了解制作葡萄的不同方式。请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现葡萄,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成功与分享的喜悦。
活动准备:
《小猴子种葡萄》的动画视频、有关制作葡萄不同方法的PPT、葡萄架、画纸、蜡笔、皱纹纸、胶棒、颜料、饮料瓶盖、棉签、即时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老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猜一猜,它是谁呢?”播放动画视频《小猴子种葡萄》。然后提问:“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幼儿:“葡萄。”老师:“对,是动画片中一串串又圆又好吃的紫葡萄,那最后他种出葡萄没有?”幼儿说:“没有。”老师:“你们看,小猴子又浇水又施肥,还是没有种出葡萄来,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幼儿高兴地同意了。
二、介绍操作材料、方法
老师:“我给你们准备了画纸、蜡笔、皱纹纸、胶棒、颜料、瓶盖、棉签、即时贴等材料,现在我们来看几种制作葡萄的方式吧。一会儿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方式来制作葡萄,做好后可以把葡萄挂在葡萄架上。”老师播放各种制作葡萄方法的PPT,有用手指、棉签蘸颜料画葡萄的,还有用皱纹纸、即时贴制作葡萄的……
三、操作
幼儿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制作葡萄。在操作过程中,一开始多数幼儿选择用棉签、皱纹纸、即时贴等材料来制作,只有两个幼儿用瓶盖在纸上印出圆形的葡萄来。这时老师拿起其中一个幼儿的作品说:“你们看这个小朋友多棒,他用瓶盖画出了又大又圆的葡萄,我们来表扬一下他。”于是,其他的幼儿也开始用瓶盖画葡萄了。
四、展示
老师把幼儿做好的作品粘贴在葡萄架上,总结:“这就是今天小朋友们种出来的葡萄,你们都很聪明,用不同的方法种出了各种各样的葡萄。接下来请小朋友们观赏一下自己的作品吧。”
这是两节非常典型的手工课,老师按照传统手工课程“导入—幼儿操作—总结”的流程开展活动,下面我们来结合实例分析一下:
一、优点
1.导入部分激发幼儿兴趣
每个活动的导入环节对教学效果都起着关键作用。在案例1中,老师从幼儿熟悉的戏剧脸谱出发,请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手工制作。在案例2中,老师以事先设问的方式请幼儿带着问题看动画片,既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也为活动的开展创设了有趣的情境。这两位老师还都使用了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2.教学内容简单生动,衔接新旧经验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老师需要明确的是,幼儿的手工教学活动并不是培养他们参加某项比赛的竞技能力,而是要普遍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老师应尽可能选择简单有趣的活动内容。在这两个案例中,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结合了中班幼儿之前学过的知识,易于操作,难易适中,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3.材料丰富多样,为幼儿提供创作空间
中班年龄段的幼儿已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累了相对丰富的操作经验。在有丰富操作材料的基础上,再经过老师的启发和指点,他们便能把头脑中的想法在手工活动中表现出来。其中案例2的老师在确定了主题后,为幼儿提供了相对丰富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操作中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问题
1.目标表述与教学实际不符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检验教学活动效果的标准。在案例2中,老师预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请幼儿以看看、说说的形式初步了解制作葡萄的不同方式”,但在活动中老师以展示课件、自己描述的方式代替了幼儿的自由讨论;第二个教学目标是“请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现葡萄,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其中“尝试用喜欢的方式表现”也没有实现,在活动中大多数幼儿模仿了课件中展示的方法来进行操作,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
2.老师主导性过强,忽视了幼儿自主性
手工课的操作环节应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但在这两个案例中,幼儿的操作过程基本是在老师的要求和控制下进行的,老师的主导性过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幼儿的自主性。
案例1中的老师为幼儿提供的五官图,是按人五官的位置画好的,对幼儿来说缺乏挑战性,他们只要简单地进行“复制”“粘贴”即可;老师也没有考虑到幼儿已能较熟练地使用工具的实际情况,在操作中只是单纯地让幼儿用手撕,为幼儿提供的选择权、发展空间较小,限制了幼儿的自由发挥,影响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案例2中,老师虽然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却在幼儿创作前播放了有关葡萄制作方法的课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发挥想象力,使他们本应充满创意的操作变成了单纯的模仿。
3.对幼儿的发展水平不了解
幼儿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为使教学活动的开展符合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老师应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在案例1中,老师在进行教学前没有结合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情况,考虑到用手撕纸的难度高于使用剪刀,所以没有为幼儿事先提供可供选择的操作工具。
4.教学活动缺少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在系统地收集相关教学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它可以帮助师生发现自身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对活动和自身发展情况有更客观、清楚的认识,产生进一步学习、进步的愿望。但在这两个案例中,老师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缺乏评价,只是简单地把幼儿作品收集起来进行展示,不仅不利于幼儿了解自身的发展水平,也不利于老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建议
1.加强老师手工创作技能的培训
手工课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助于幼儿创造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老师应加强手工创作技能的培训,掌握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操作能力,从而提高自己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能力和对幼儿的指导水平。此外,老师还要注重在教学实践中的学习和反思,只接受培训但没有实践和反思等于纸上谈兵,对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不大。
2.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手工活动中,老师应该是材料的提供者、随时给予幼儿帮助的朋友,引导、促进、监督幼儿手工操作活动的开展,为幼儿留下自由发挥、发展的空间,不过多地限制幼儿。《纲要》中也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
3.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应该是与教育活动并行的一个过程,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导向和监督的作用,是课程成败的关键环节。任何一个活动的开展都直接指向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发展也是老师进行师幼互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在手工课中最常用的是观察评价法,老师与幼儿亲密接触,直接观察其言行,进而有针对性地跟据幼儿手工活动的发展情况和特点进行评价。
(2)做好观察记录。及时记录下幼儿较为突出的表现和活动中有教育价值的信息,通过这些记录把握幼儿的认知、发展的情况和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反思、改进教学活动,促进教育活动的日益完善。
(3)对幼儿表现做出及时的反馈。对幼儿的评价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好不好”等笼统化的语言,这样会使幼儿失去学习手工的兴趣。应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生动地评价,重视幼儿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本栏责编 叮 咛)
活动目标:
让幼儿通过制作脸谱锻炼动手能力,巩固对人体五官的认识,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经验准备:了解、认识过人的五官。物质准备:有关京剧脸谱的PPT,幼儿人手一份绘有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的五官图像和椭圆形的白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老师播放有关京剧脸谱图片的PPT,然后提问:“小朋友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提示:“这是唱戏时演员画的脸谱。”接着一边介绍,一边继续展示有关京剧脸谱的PPT。
二、联系生活经验
老师提问:“你们看过脸谱后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呢?”拿出事先画好的脸谱贴在黑板上,介绍:“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做的脸谱,它和PPT上的脸谱不太一样,却和小朋友长得有点像。”引导幼儿相互观察自己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分别长在脸的什么位置、与脸谱有何共同之处。
三、操作
老师拿出五官图像和椭圆形白纸,提示幼儿:“这张椭圆形白纸像人脸吗?但这张脸上什么也没有,请你们把五官图像上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和耳朵撕下来,粘在椭圆形的脸上好吗?”老师边说边做示范,再请幼儿操作,自己巡回指导。
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很多幼儿的动作精细化程度不高,出现了把五官图像撕烂的状况。于是老师给每个幼儿发放了剪刀,请他们把五官图像剪下来,再贴到椭圆形白纸上。
四、展示
老师把幼儿制作好的脸谱放在教室外的展览墙上,请家长观赏。
案例2:“种葡萄”
活动目标: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请幼儿以看看、说说的形式初步了解制作葡萄的不同方式。请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现葡萄,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成功与分享的喜悦。
活动准备:
《小猴子种葡萄》的动画视频、有关制作葡萄不同方法的PPT、葡萄架、画纸、蜡笔、皱纹纸、胶棒、颜料、饮料瓶盖、棉签、即时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老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猜一猜,它是谁呢?”播放动画视频《小猴子种葡萄》。然后提问:“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幼儿:“葡萄。”老师:“对,是动画片中一串串又圆又好吃的紫葡萄,那最后他种出葡萄没有?”幼儿说:“没有。”老师:“你们看,小猴子又浇水又施肥,还是没有种出葡萄来,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幼儿高兴地同意了。
二、介绍操作材料、方法
老师:“我给你们准备了画纸、蜡笔、皱纹纸、胶棒、颜料、瓶盖、棉签、即时贴等材料,现在我们来看几种制作葡萄的方式吧。一会儿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方式来制作葡萄,做好后可以把葡萄挂在葡萄架上。”老师播放各种制作葡萄方法的PPT,有用手指、棉签蘸颜料画葡萄的,还有用皱纹纸、即时贴制作葡萄的……
三、操作
幼儿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制作葡萄。在操作过程中,一开始多数幼儿选择用棉签、皱纹纸、即时贴等材料来制作,只有两个幼儿用瓶盖在纸上印出圆形的葡萄来。这时老师拿起其中一个幼儿的作品说:“你们看这个小朋友多棒,他用瓶盖画出了又大又圆的葡萄,我们来表扬一下他。”于是,其他的幼儿也开始用瓶盖画葡萄了。
四、展示
老师把幼儿做好的作品粘贴在葡萄架上,总结:“这就是今天小朋友们种出来的葡萄,你们都很聪明,用不同的方法种出了各种各样的葡萄。接下来请小朋友们观赏一下自己的作品吧。”
这是两节非常典型的手工课,老师按照传统手工课程“导入—幼儿操作—总结”的流程开展活动,下面我们来结合实例分析一下:
一、优点
1.导入部分激发幼儿兴趣
每个活动的导入环节对教学效果都起着关键作用。在案例1中,老师从幼儿熟悉的戏剧脸谱出发,请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手工制作。在案例2中,老师以事先设问的方式请幼儿带着问题看动画片,既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也为活动的开展创设了有趣的情境。这两位老师还都使用了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2.教学内容简单生动,衔接新旧经验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老师需要明确的是,幼儿的手工教学活动并不是培养他们参加某项比赛的竞技能力,而是要普遍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老师应尽可能选择简单有趣的活动内容。在这两个案例中,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结合了中班幼儿之前学过的知识,易于操作,难易适中,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3.材料丰富多样,为幼儿提供创作空间
中班年龄段的幼儿已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累了相对丰富的操作经验。在有丰富操作材料的基础上,再经过老师的启发和指点,他们便能把头脑中的想法在手工活动中表现出来。其中案例2的老师在确定了主题后,为幼儿提供了相对丰富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操作中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问题
1.目标表述与教学实际不符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检验教学活动效果的标准。在案例2中,老师预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请幼儿以看看、说说的形式初步了解制作葡萄的不同方式”,但在活动中老师以展示课件、自己描述的方式代替了幼儿的自由讨论;第二个教学目标是“请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现葡萄,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其中“尝试用喜欢的方式表现”也没有实现,在活动中大多数幼儿模仿了课件中展示的方法来进行操作,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
2.老师主导性过强,忽视了幼儿自主性
手工课的操作环节应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但在这两个案例中,幼儿的操作过程基本是在老师的要求和控制下进行的,老师的主导性过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幼儿的自主性。
案例1中的老师为幼儿提供的五官图,是按人五官的位置画好的,对幼儿来说缺乏挑战性,他们只要简单地进行“复制”“粘贴”即可;老师也没有考虑到幼儿已能较熟练地使用工具的实际情况,在操作中只是单纯地让幼儿用手撕,为幼儿提供的选择权、发展空间较小,限制了幼儿的自由发挥,影响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案例2中,老师虽然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却在幼儿创作前播放了有关葡萄制作方法的课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发挥想象力,使他们本应充满创意的操作变成了单纯的模仿。
3.对幼儿的发展水平不了解
幼儿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为使教学活动的开展符合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老师应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在案例1中,老师在进行教学前没有结合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情况,考虑到用手撕纸的难度高于使用剪刀,所以没有为幼儿事先提供可供选择的操作工具。
4.教学活动缺少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在系统地收集相关教学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它可以帮助师生发现自身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对活动和自身发展情况有更客观、清楚的认识,产生进一步学习、进步的愿望。但在这两个案例中,老师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缺乏评价,只是简单地把幼儿作品收集起来进行展示,不仅不利于幼儿了解自身的发展水平,也不利于老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建议
1.加强老师手工创作技能的培训
手工课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助于幼儿创造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老师应加强手工创作技能的培训,掌握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操作能力,从而提高自己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能力和对幼儿的指导水平。此外,老师还要注重在教学实践中的学习和反思,只接受培训但没有实践和反思等于纸上谈兵,对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不大。
2.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手工活动中,老师应该是材料的提供者、随时给予幼儿帮助的朋友,引导、促进、监督幼儿手工操作活动的开展,为幼儿留下自由发挥、发展的空间,不过多地限制幼儿。《纲要》中也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
3.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应该是与教育活动并行的一个过程,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导向和监督的作用,是课程成败的关键环节。任何一个活动的开展都直接指向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发展也是老师进行师幼互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在手工课中最常用的是观察评价法,老师与幼儿亲密接触,直接观察其言行,进而有针对性地跟据幼儿手工活动的发展情况和特点进行评价。
(2)做好观察记录。及时记录下幼儿较为突出的表现和活动中有教育价值的信息,通过这些记录把握幼儿的认知、发展的情况和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反思、改进教学活动,促进教育活动的日益完善。
(3)对幼儿表现做出及时的反馈。对幼儿的评价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好不好”等笼统化的语言,这样会使幼儿失去学习手工的兴趣。应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生动地评价,重视幼儿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本栏责编 叮 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