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无痕,润物无声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w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历史与社会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为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借用马克思的一个比喻:德育存在于历史教学之中,“就像价格是同商品一起存在着一样”。
  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对语文德育的艺术境界有过生动的描述:许多胸怀育人大目标的教师,把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性格培养、情操陶冶、个性发展交融起来,汇成一股推动学生天天向上的巨大力量;而且这交融浑然天成,不见人工掺杂痕迹。所以,观摩他们的课,每觉春风扑面,和煦宜人;犹如细雨无声,浸润心田……这令人神往的德育境界,不正是我们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德育追求的方向——德育无痕,润物无声吗?
  “无痕德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策划,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引发心灵共鸣。如果说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是一片片积雨云,那么教师的精心备课是阵阵春风,如何使德育润物无声,浸润学生心田?我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在关注与追求无痕德育中,一路探寻,一路思索,现将一些感悟与同行们分享。
  一、“春风化雨”——挖掘素材,精心备课
  历史与社会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有待我们教师去开发和利用。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的备课中不能停留在教材表面的内容上,应当认真钻研教材,从中发掘教材中可拓展、深化的德育资源,结合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以及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并将它与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德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年龄特征制约着德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新观点、新思想、新问题层出不穷,初中生的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觉醒,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先进,情感更加丰富。在备课时,我们教师设计德育目标要实,忌高、空,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情绪和情感,同时必须走在学生的前头,领先于教材,在细节拓展上下工夫。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构成,扩大阅读视野,要瞄准高校学刊、名人传记、回忆录,乃至最新的学术成果等,以淘金般的目光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点点滴滴,从而使春风源源不断,吹化片片积雨云。
  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以时政为契机,激情引学生入戏
  不分时机的说教必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厌恶,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抓住时机,寻求契机进行德育十分重要。
  初中生对每天都在发生的社会新闻以及大家极为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都充满好奇,非常希望了解这些现实问题,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以此为契机,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引入历史与社会课堂,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宝贵的课程资源,使之和历史事件有机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所以,教师首先需动情,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建立起自己与历史人物的情感联系,并将这份真挚感情,融入教学之中。教师只有动情了,才可能用丰富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感情,根据不同的情况,语态或欢快、或悲伤、或高亢、或低沉,让学生感受情感的熏陶与催化。在不知不觉中使得学生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与历史及其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升华为精神动力。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将德育融入知识情境之中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 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知识情境之于德育, 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德育需要融入知识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将德育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融入情境,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以史明理,以史怡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图片、史料、视频等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考历史的思维。
  案例展示: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了海啸,这一新闻迅速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学生也十分关注日本地震事件,课间听到了学生这么一段对话,“日本发生大地震了!”“对呀对呀,我也听说了,还很严重呢!”“日本人活该!”“日本挺可怜的,我们应该给些救助。”……我知道这些学生没有那样的坏心,但是可以肯定,有些学生的想法是错误的。既然学生这么关注这一问题,而且现在他们又充满着困惑,这个时候若结合相关历史事件对他们进行德育,岂不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天上课时,我将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屈辱的岁月”中的“甲午战争”和第七单元第五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先提上来上。一上课,我就问:“这两天,大家茶余饭后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日本地震、海啸。”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刚听说日本地震海啸时,你的反应是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说着……“归纳一下大家的想法,大体两种,一种是同情,要给予日本帮助,一种有点幸灾乐祸,老师也搜索了百度,中国人对日本地震的反应大体也是这两种,为什么我们有些人会幸灾乐祸呢?这样做对吗?”“谁让他们侵略过我们。”有同学说道。“能具体点说吗?”我问道。“甲午战争、全面侵华战争……”个别学生小声地说着,其他学生则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明显表现出对这段历史的不了解,以及对该问题的不确定,我顺势播放了甲午战争、全面侵华战争两段视频,之后请学生说出日本侵略中国的基本史实。再显示三则材料:东史郎公开侵华战争期间日记、小泉纯一郎祭拜靖国神社、日本在中国汶川大地震时对中国的援助。“看了史料,你又有何感想?”学生又议论开了。我说:“现在日本人最好不要到旅顺、南京来,这里被日本兵杀死的冤魂太多了。如果要来,一定要带着忏悔的心来,尽管我们对历史的问题不主张血债要用血来还,但日本政府至少要承认侵华罪行,给中国人一个交代,而不是像小泉纯一郎那样跑到靖国神社去祭拜战犯,伤害中国人的感情。侵略是侵略,天灾是天灾。侵略者的暴行我们当然不能忘,但普通日本民众有什么错?不要忘了他们还曾积极援助过我们,为汶川地震组织过很多捐款,日本救援队是第一个到中国的救援队。”这些话引起了学生深深的共鸣。事实证明,在教学中抓住契机,有意识、有目的地引进学生熟悉的时政要闻、社会热点,恰如其分地结合教材,创设知识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使德育与教学活动浑然天成,不露痕迹。
  当然,要做到“德育无痕”,远不止这些,这是一件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思考和探索。我们渴望德育无痕,期待享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德育!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颁发,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带来契机。其中,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的学生自主性小群体体育活动团体——啦啦操社团,以其积极的自主性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锻炼途径,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  关键词:啦啦操;社团活动;实施  一、我校啦啦操活动的发展现状  1.啦啦操发展简介  啦啦操的雏形是观众啦
摘 要:英语教学中阅读是一大板块,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值得深思和探究的问题。笔者想结合近几年的高三一线的教学经历和培训心得,从常见的阅读问题入手,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做好阅读笔记、开展专项训练等方面谈谈自己对于阅读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阅读问题;兴趣;学法指导;阅读笔记;专项训练;培训感悟    如今江苏120分的英语高考试卷,20分的完形填空,30分的阅读理解,再加上1
摘 要:“快乐德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型德育范式,是对德育课程的一次改革和突破。“快乐德育”的实施是快乐总动员,通过学生行,自主育德,在多彩的活动中快乐行知;通过教师行,探寻策略,架起快乐知行的桥梁;通过家长行,家校联动,开辟课外行知新渠道。三方同行,让学生充分感受德在自己身上逐渐丰满起来的乐,逐渐养成精细的道德行为习惯,成长为精致少年。  关键词:三方同行;知行合一;快乐养成;“快乐德育”  “
作文本不应是件难事,不外乎写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事。可有些农村的孩子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遇到作文觉得没什么可写,就像是“老鼠见了猫”,对作文“敬而远之”。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作文教学亦如此。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内在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才有可能写出高水平的文章。几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并且形成了一套系统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激发学生“说”的勇气;培养学生“说”的习惯;提高学生“说”的兴趣;发展学生“说”的能力。给学生一个“金话筒”,让学生想说,会说。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想说;会说  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因此,我们的习作教学必须与阅读教学建立密切联系。正如蜜蜂采蜜,阅读是花朵,只有多加采撷,才能够酿出甘甜的蜜汁。笔者认为,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不是靠教师课堂上的苦口婆心的灌输,而在于学生在阅读积累中的素材积累和感悟,只有坚持随文练笔,方能实现
国人对于我国当下的教育,难言满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一言以蔽之,在日益僵化的教育人事体制下,人的教育思想自由被钳制了,人的教育创造力被抑制了。破解这一难题,唯一的出路,就是要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新矛盾、新挑战,着力加快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来源:教师博雅)
摘 要: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这种养成教育对于小学阶段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借本文对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进行相关论述,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养成教育;小学阶段;行为习惯  一、关于养成教育的相关背景  养成教育的一切出发点与措施都是为了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从成长的角度来进行养成教育的实施,才能减少养成教育的盲目性,
摘 要:本文以2014年12月在南京市职业学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卷调查为背景,重点分析了所在学校的问卷结果,并与其他学校进行了数据比较后,得出职校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法治观方面存在的五个问题,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观;职校生;问题  2014年12月,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对旅游专业一年级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
摘 要:本文从湖南省花垣县民族中学(以下简称“花垣民族中学”)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出发,认真探索有效途径与方法,提出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三阶段,即复杂的课堂改革问题先简单化,简单化问题精细化,精细化问题规律化;提出解决问题的三个注重,一重课堂教学与评价,二重校本教研,三重新常规教学管理。  关键词: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简单化;精细化;规律化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个学校都在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