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在小学阶段的落实,小学数学教育的格局由曾经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而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数学教育,其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中建立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数学学习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否让数学教学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已然成为当今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热切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思维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0-0134-01
1.引言
我国数学教育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框架下,小学数学新式理论研究仍然存在不充分、不成体系的问题,通过教育实践和相关的调查发现,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在主流层面呼唤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育理念,与此同时,这两种观念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带来了一些灵感,但就实际的情况而言,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仍然存在步伐缓慢的问题。
2.当前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深度不够
首先,许多数学教师认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难度不是很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他们认为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地推进教材的讲解就可以,然而这种形式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无法深入知识点的表面掌握数学的规律,学生也不能对表面化的教学进行充分地思考;其次,当下我国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师资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的教材研读能力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的课堂教学思路随意和敷衍也就成了规律使然;在这,应试化的教育体系,让当下许多教师的教学思路围绕题目的答案来展开,这种方式容易造成机械化的诟病,学生在这样的思路框架中进行思考,难免会产生惯性思维,难以形成发散的数学思维能力。
(2)教师无法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
就实际的情况而言,当下我国许多小学仍存在着大班化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往往无法涵盖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部分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地顺利推进,经常会照顾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例如,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提问环节的收获程度也十分迥异,与此同时,这样难保公平的提問方式,也会对那些经常不被提问的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心理的负面影响,十分不利于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无法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策略
(1)教育方式由浅入深,增加学生思考比例
新课程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注重“以学定教”,即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开展教育活动,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明晰,其在课堂中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时候要尽可能由浅入深,做到以简单入手,让学生能够层层递进地了解数学学习对象的本质规律。
例如,在小学数学阶段《圆的周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先在屏幕上呈现一个圆形,然后在圆的边上放一个点,并让这个点亮起来围着圆的边绕一周。首先,引导学生:“孩子们,你们当时看了这个大屏幕,有没有发现这个围着圆跑了的点呢?”这时候学生会很容易地发现并回答“是的”,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顺势引导,“那你们知道这个点在圆的边上跑了多久呢?”学生会再重新看了一遍回答,“一圈。”其次,教师继续对学生提出难度更高的问题:“那你们知道这个小点在圆跑一圈,它跑了多长呢?”学生在这个时候会思考,因为他们的数学知识难以直接算出来,在这时候,教师变换一下图形,“孩子们,我把这个圆从中间剪开了,变成了一个线段,那你们可以量出来小点跑动的距离了吗?”在这个时候,学生会回答用尺子量线段长度或者用绳子变成圆再拆开量绳长的办法。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入教育:“那你们知道,小点围绕圆跑一周的长度叫做什么吗?”然后教师再告诉学生,“圆的周长就是圆这条边的总长度。”这种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教育方式,十分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小组合作提问,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新课程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除了“以学定教”之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还应当体现在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尤其是对提问环节而言,倘若教师无法实现提问的公平,数学课堂的提问环节仅仅是部分学生参与,那么,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必将极大降低。面对大班化的问题,该如何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基数呢?小组合作探究无疑是一种捷径。
例如,在学习《质数与合数》的知识点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情境布局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四个小正方形,并对学生提出问题“孩子们,你们能否用这四个小正方形一起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呢?”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发现四个小正方形要一起拼,只能拼成一个。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你们知道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学生小组讨论之后的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也有一些小组的答案是错误的,在这时候,教师鼓励不同小组彼此纠错。在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下,教师将提问的对象由学生个人变成了不同的主体,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虽然也是部分学生代表小组来回答问题,但每几乎每一位学生都会参与到对老师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这样的方式,实则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环节。
4.总结
本文为了确保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以当下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现状为现实背景,分别从由浅入深地教学以及小组合作式的创新提问方式,充分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2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55-161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思维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0-0134-01
1.引言
我国数学教育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框架下,小学数学新式理论研究仍然存在不充分、不成体系的问题,通过教育实践和相关的调查发现,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在主流层面呼唤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育理念,与此同时,这两种观念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带来了一些灵感,但就实际的情况而言,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仍然存在步伐缓慢的问题。
2.当前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深度不够
首先,许多数学教师认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难度不是很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他们认为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地推进教材的讲解就可以,然而这种形式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无法深入知识点的表面掌握数学的规律,学生也不能对表面化的教学进行充分地思考;其次,当下我国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师资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的教材研读能力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的课堂教学思路随意和敷衍也就成了规律使然;在这,应试化的教育体系,让当下许多教师的教学思路围绕题目的答案来展开,这种方式容易造成机械化的诟病,学生在这样的思路框架中进行思考,难免会产生惯性思维,难以形成发散的数学思维能力。
(2)教师无法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
就实际的情况而言,当下我国许多小学仍存在着大班化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往往无法涵盖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部分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地顺利推进,经常会照顾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例如,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提问环节的收获程度也十分迥异,与此同时,这样难保公平的提問方式,也会对那些经常不被提问的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心理的负面影响,十分不利于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无法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策略
(1)教育方式由浅入深,增加学生思考比例
新课程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注重“以学定教”,即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开展教育活动,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明晰,其在课堂中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时候要尽可能由浅入深,做到以简单入手,让学生能够层层递进地了解数学学习对象的本质规律。
例如,在小学数学阶段《圆的周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先在屏幕上呈现一个圆形,然后在圆的边上放一个点,并让这个点亮起来围着圆的边绕一周。首先,引导学生:“孩子们,你们当时看了这个大屏幕,有没有发现这个围着圆跑了的点呢?”这时候学生会很容易地发现并回答“是的”,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顺势引导,“那你们知道这个点在圆的边上跑了多久呢?”学生会再重新看了一遍回答,“一圈。”其次,教师继续对学生提出难度更高的问题:“那你们知道这个小点在圆跑一圈,它跑了多长呢?”学生在这个时候会思考,因为他们的数学知识难以直接算出来,在这时候,教师变换一下图形,“孩子们,我把这个圆从中间剪开了,变成了一个线段,那你们可以量出来小点跑动的距离了吗?”在这个时候,学生会回答用尺子量线段长度或者用绳子变成圆再拆开量绳长的办法。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入教育:“那你们知道,小点围绕圆跑一周的长度叫做什么吗?”然后教师再告诉学生,“圆的周长就是圆这条边的总长度。”这种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教育方式,十分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小组合作提问,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新课程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除了“以学定教”之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还应当体现在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尤其是对提问环节而言,倘若教师无法实现提问的公平,数学课堂的提问环节仅仅是部分学生参与,那么,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必将极大降低。面对大班化的问题,该如何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基数呢?小组合作探究无疑是一种捷径。
例如,在学习《质数与合数》的知识点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情境布局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四个小正方形,并对学生提出问题“孩子们,你们能否用这四个小正方形一起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呢?”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发现四个小正方形要一起拼,只能拼成一个。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你们知道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学生小组讨论之后的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也有一些小组的答案是错误的,在这时候,教师鼓励不同小组彼此纠错。在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下,教师将提问的对象由学生个人变成了不同的主体,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虽然也是部分学生代表小组来回答问题,但每几乎每一位学生都会参与到对老师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这样的方式,实则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环节。
4.总结
本文为了确保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以当下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现状为现实背景,分别从由浅入深地教学以及小组合作式的创新提问方式,充分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2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5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