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迈入所谓的大众化阶段,随着我国高校的资金量越来越大,财务的预算、收入、支出、监督等活动日趋复杂,财务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如何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中的问题,并对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思路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形势;高校;财务管理制度;问题;创新思路;对策
一、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问题
(一)领导体制不完善
1、经济责任难以落实
不管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还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都必须“统一领导”,即学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因此,校(院)长对学校财务工作承担总的责任。然而,在学校实际财务开销中发现,由于个别领导资产管理观念淡薄,容易造成办公经费的流失。譬如,在平时学校或学院自习室的开放中,只有少量学生分布在不同的教室里,却造成整个教学楼灯火通明的资源浪费情况。此外,一旦出现投资失误或资金流失,校长、副校長和财务处长、基建处长、资产处长等谁应负什么责任,谁是第一责任人,往往难以界定。“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早已在部分高校运行,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校内财务关系,调动了财务收支积极性,但是目前高校二级院系领导基本上只是享受权利,而无实质义务,经济责任难以真正落实到人。
2、总会计师定位笼统
近年来,高校财务改革措施频繁出台,而总会计师无疑是被高校部门和社会各界最为关注和期待的。虽然2012年财政部和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总会计师的职权职责,但是定位仍然笼统。其一,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管理学校财务工作,其实这也意味着总会计师接受
“统一领导”,只是校(院)长的“财务助理”,这也就模糊了总会计师的具体工作;其二,总会计师承担相应的领导和管理责任,也只是笼统的一种说法,没有从实质意义上规定其具体行为责任。总之,高校总会计师被定位成具有战略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策划者以及具有方向意义上的财务实施理念引导者,没有具体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内容,这种定位显得有些笼统。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也可以看到,有的高校管理者不情愿总会计师的参与,有的总会计师身兼数职,总会计师定位笼统也会导致其自身功能无法有效得以发挥。
(二)运行机制不科学
1、财务资源配置繁杂
从广义上来说,资源是指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而财务资源主要包括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保证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办公的物质基础以及保证财务正常运转的管理制度等。从现实情况看,扩招以来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规模逐年增大,相应的高校财务组织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并在学校的一级财务机构下设置后勤、科技开发、校办产业及基本建设等部门的二级财务机构。这样一来,高校就会出现财务资源配置繁杂的局面。首先,分级管理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学校形成一支庞大的会计队伍,并且这些人员来自不同级别的财务机构,数量较多容易造成财务人力资源利用效益不高;其次,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一定的办公空间(房屋设施、资料室等)和基本设备(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而会计人员的庞大和管理单位的增多无疑会扩大高校财务部门的物质基础建设,这更显得复杂又浪费;再次,高校财务集中管理的优点在于统一的财务方针政策、财务规章制度及财务事项,便于管理和执行,而分级核算由于各个财务单位和组织整体不一,管理难度加大,学校内部财务正常运转效率难以提高。
2、绩效评价管理缺乏
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九条明确要求高校应当加强支出管理,进行支出绩效评价。可以说,财务绩效评价是高校财务管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财务管理只是注重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缺乏事后控制,其实事前预测只是一种预算管理,而事后控制则属于绩效评价,在此意义上,事后控制才具有指导、激励、明示的作用。不容置疑,预算管理只是一种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的预测和筹划,并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对照和分析,并且预算目标往往由管理层决定,各个部门就是分解目标,配合编制,所以,高校预算管理财政运行机制是不科学的。而绩效评价能够根据指标计算出资金使用效率,量化财务责任人的考核结果,这也正是我国高校财政管理体制所缺乏的。
(三)队伍建设不重视
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强调:必须做好各级经济责任人和各级财会人员的上岗培训工作。然而,受固有体制和传统思想的影响,高校财政管理队伍建设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尤其在理财观念和管理方法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方面,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受陈旧思想的影响,只热衷于财务核算,缺乏正确的效益观念和理财意识,致使其“冷漠”于财务分析,即缺乏高校综合财务能力、校内各部门资源配置与利用能力、学校对外投资收益能力、高校社会贡献能力等分析,而这些正是当今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所急需的。另一方面,随着知识型社会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变短,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而高校一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积极性,依然整天“埋头苦干”,并且学校财政主管领导和部门也无心组织培训和考察,不重视财务人员队伍建设,事实上,这与时代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也跟不上我国高校改革的步伐。
二、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思路及其对策
(一)落实领导职权
完善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科学配置学校资源、节约支出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而落实领导职权作为健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关键部分,必须加以重视。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领导”主要包括校(院)长、总会计师、财务处处长以及基层财务负责人等。校(院)长作为高校财务的最高管理者和总负责人,必须认真审定学校的年度预算、决策和财务报告,提出可行性的财政方案规划,并对财务收支的可靠性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校(院)长一定要认清自己的权利,处理好和总会计师、财务处处长以及基层财务负责人等管理人员的关系,明确不同级别人员的职务和权利。总会计师作为校(院)长管理全校财务工作的协助者,一定要认清自身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参与全校财政方案、规划、决策等工作,审查和优化学校财务制度,提出财务体制改革设想,进一步推动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此外,财务处处长和基层财务负责人等领导也要做好本职工作,积极贯彻和执行上级领导的正确决定,并且管理好下级人员的工作范围,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二)优化运行机制
优化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运行机制,主要在于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绩效评价的管理设置。具体而言,合理配置财务资源一要优化组织,二要精简人员,三要统一制度。组织是实现目标的载体,优化组织则是优化运行机制的关键所在,因此,面对许多高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建议采用集中核算的办法,减少二级财务核算机构的设立,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人员是高校财务运行的主体,也是财务管理的对象之一,因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本身就涉及财务管理,目前个别高校财务人员冗多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所以,精简财政管理人员,实现最大化的人员效益,也是优化高校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主要途径。统一制度即是相同级别的财政机构尽量采用相同的财政规章制度,在组织机构、人员分工、业务记录以及财务事项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性,这样就可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统一管理,更加有利于全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高校财政管理的绩效评价,需要考虑设置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量化数据和实质性材料为依据做出最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为财务状况主要单项指标(教学事业收入、学术科研收入、教育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财务状况趋势分析指标(总资产发展速度、净资产发展速度等)、财务状况综合分析指标(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成本分析、资产使用效率、支出经费与事业发展的数量关系等)等。总之,依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校财政管理朝高效化方向发展。
(三)重视队伍建设
知识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而人作为知识时代的主体,是最活跃也是受其影响最大的群体,对于高校财政管理人员也是如此。知识型社会不仅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具备优良的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创新的意识与创新能力,还要求他们具备沟通与协调能力,善于处理各种财务关系。只有这样,才可以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形势下高校不断发展的需要,最终保证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完善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必须重视财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其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人员培训机制,使他们拥有科学的资金使用观念和理财意识,以及高深的财务分析能力,以此进一步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中的人力资源建设;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熟悉会计电算化知识,具备现代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已是财政管理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其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中,将此作为重点内容加以传授,培养财政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技术知识,推动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
三、结语
在新形势新情况下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只有与时俱进,树立高瞻遠瞩的高校发展观念,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促进高校高效健康有序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江.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21-25.
[2]陈冉冉.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32-34.
[3]李文姬.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探讨[J].中国市场,2011,05:39-40.
【关键词】 新形势;高校;财务管理制度;问题;创新思路;对策
一、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问题
(一)领导体制不完善
1、经济责任难以落实
不管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还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都必须“统一领导”,即学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因此,校(院)长对学校财务工作承担总的责任。然而,在学校实际财务开销中发现,由于个别领导资产管理观念淡薄,容易造成办公经费的流失。譬如,在平时学校或学院自习室的开放中,只有少量学生分布在不同的教室里,却造成整个教学楼灯火通明的资源浪费情况。此外,一旦出现投资失误或资金流失,校长、副校長和财务处长、基建处长、资产处长等谁应负什么责任,谁是第一责任人,往往难以界定。“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早已在部分高校运行,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校内财务关系,调动了财务收支积极性,但是目前高校二级院系领导基本上只是享受权利,而无实质义务,经济责任难以真正落实到人。
2、总会计师定位笼统
近年来,高校财务改革措施频繁出台,而总会计师无疑是被高校部门和社会各界最为关注和期待的。虽然2012年财政部和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总会计师的职权职责,但是定位仍然笼统。其一,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管理学校财务工作,其实这也意味着总会计师接受
“统一领导”,只是校(院)长的“财务助理”,这也就模糊了总会计师的具体工作;其二,总会计师承担相应的领导和管理责任,也只是笼统的一种说法,没有从实质意义上规定其具体行为责任。总之,高校总会计师被定位成具有战略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策划者以及具有方向意义上的财务实施理念引导者,没有具体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内容,这种定位显得有些笼统。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也可以看到,有的高校管理者不情愿总会计师的参与,有的总会计师身兼数职,总会计师定位笼统也会导致其自身功能无法有效得以发挥。
(二)运行机制不科学
1、财务资源配置繁杂
从广义上来说,资源是指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而财务资源主要包括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保证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办公的物质基础以及保证财务正常运转的管理制度等。从现实情况看,扩招以来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规模逐年增大,相应的高校财务组织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并在学校的一级财务机构下设置后勤、科技开发、校办产业及基本建设等部门的二级财务机构。这样一来,高校就会出现财务资源配置繁杂的局面。首先,分级管理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学校形成一支庞大的会计队伍,并且这些人员来自不同级别的财务机构,数量较多容易造成财务人力资源利用效益不高;其次,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一定的办公空间(房屋设施、资料室等)和基本设备(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而会计人员的庞大和管理单位的增多无疑会扩大高校财务部门的物质基础建设,这更显得复杂又浪费;再次,高校财务集中管理的优点在于统一的财务方针政策、财务规章制度及财务事项,便于管理和执行,而分级核算由于各个财务单位和组织整体不一,管理难度加大,学校内部财务正常运转效率难以提高。
2、绩效评价管理缺乏
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九条明确要求高校应当加强支出管理,进行支出绩效评价。可以说,财务绩效评价是高校财务管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财务管理只是注重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缺乏事后控制,其实事前预测只是一种预算管理,而事后控制则属于绩效评价,在此意义上,事后控制才具有指导、激励、明示的作用。不容置疑,预算管理只是一种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的预测和筹划,并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对照和分析,并且预算目标往往由管理层决定,各个部门就是分解目标,配合编制,所以,高校预算管理财政运行机制是不科学的。而绩效评价能够根据指标计算出资金使用效率,量化财务责任人的考核结果,这也正是我国高校财政管理体制所缺乏的。
(三)队伍建设不重视
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强调:必须做好各级经济责任人和各级财会人员的上岗培训工作。然而,受固有体制和传统思想的影响,高校财政管理队伍建设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尤其在理财观念和管理方法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方面,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受陈旧思想的影响,只热衷于财务核算,缺乏正确的效益观念和理财意识,致使其“冷漠”于财务分析,即缺乏高校综合财务能力、校内各部门资源配置与利用能力、学校对外投资收益能力、高校社会贡献能力等分析,而这些正是当今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所急需的。另一方面,随着知识型社会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变短,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而高校一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积极性,依然整天“埋头苦干”,并且学校财政主管领导和部门也无心组织培训和考察,不重视财务人员队伍建设,事实上,这与时代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也跟不上我国高校改革的步伐。
二、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思路及其对策
(一)落实领导职权
完善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科学配置学校资源、节约支出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而落实领导职权作为健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关键部分,必须加以重视。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领导”主要包括校(院)长、总会计师、财务处处长以及基层财务负责人等。校(院)长作为高校财务的最高管理者和总负责人,必须认真审定学校的年度预算、决策和财务报告,提出可行性的财政方案规划,并对财务收支的可靠性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校(院)长一定要认清自己的权利,处理好和总会计师、财务处处长以及基层财务负责人等管理人员的关系,明确不同级别人员的职务和权利。总会计师作为校(院)长管理全校财务工作的协助者,一定要认清自身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参与全校财政方案、规划、决策等工作,审查和优化学校财务制度,提出财务体制改革设想,进一步推动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此外,财务处处长和基层财务负责人等领导也要做好本职工作,积极贯彻和执行上级领导的正确决定,并且管理好下级人员的工作范围,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二)优化运行机制
优化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运行机制,主要在于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绩效评价的管理设置。具体而言,合理配置财务资源一要优化组织,二要精简人员,三要统一制度。组织是实现目标的载体,优化组织则是优化运行机制的关键所在,因此,面对许多高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建议采用集中核算的办法,减少二级财务核算机构的设立,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人员是高校财务运行的主体,也是财务管理的对象之一,因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本身就涉及财务管理,目前个别高校财务人员冗多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所以,精简财政管理人员,实现最大化的人员效益,也是优化高校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主要途径。统一制度即是相同级别的财政机构尽量采用相同的财政规章制度,在组织机构、人员分工、业务记录以及财务事项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性,这样就可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统一管理,更加有利于全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高校财政管理的绩效评价,需要考虑设置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量化数据和实质性材料为依据做出最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为财务状况主要单项指标(教学事业收入、学术科研收入、教育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财务状况趋势分析指标(总资产发展速度、净资产发展速度等)、财务状况综合分析指标(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成本分析、资产使用效率、支出经费与事业发展的数量关系等)等。总之,依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校财政管理朝高效化方向发展。
(三)重视队伍建设
知识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而人作为知识时代的主体,是最活跃也是受其影响最大的群体,对于高校财政管理人员也是如此。知识型社会不仅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具备优良的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创新的意识与创新能力,还要求他们具备沟通与协调能力,善于处理各种财务关系。只有这样,才可以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形势下高校不断发展的需要,最终保证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完善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必须重视财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其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人员培训机制,使他们拥有科学的资金使用观念和理财意识,以及高深的财务分析能力,以此进一步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中的人力资源建设;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熟悉会计电算化知识,具备现代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已是财政管理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其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中,将此作为重点内容加以传授,培养财政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技术知识,推动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
三、结语
在新形势新情况下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只有与时俱进,树立高瞻遠瞩的高校发展观念,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促进高校高效健康有序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江.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21-25.
[2]陈冉冉.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32-34.
[3]李文姬.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探讨[J].中国市场,2011,0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