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应用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每位教师都必须正视这一发展过程对自身提出的新挑战,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将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教学;积极发挥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0-0100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儿童的受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及人口素质的整体水平。但是由于残疾人群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了特殊教育过程的复杂、艰难。我们应该公平地对待残疾儿童,尊重他们的发展。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独特的优势为特殊教育做出贡献。
一、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必要性
1. 教育技术运用到特殊教育领域遇到的问题
(1)教育技术工作者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其研究和实践领域一般是在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面向的对象也是普通教育及成人教育的学习者,因此特殊教育领域成为了教育技术研究应用的盲区。
(2)教育技术应用环境的制约
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在供残疾人群专用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方面投资较少。使得随班就读的残疾学习者和特教学校中的残疾学习者在学校教育技术环境中进行学习时产生较大的困难。另外,网络教育中虚拟学习环境的易访问性差也增加了残疾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的难度。
(3)残疾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低
由于感官和运动功能上的限制,残疾学习者获取信息技能并参与学习的难度远比普通学习者复杂、困难,同时教育技术工作者在运用教育技术到残疾人群的学习中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4)辅助科技手段的开发和应用的不足
残疾学习者的学习往往要借助于一定的辅助科技手段来进行,如盲文打字机、语音输入软件等。尽管我国也有在辅助科技手段的开发和应用推广,但是我国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另外,对于我国庞大的残疾人人群,我国在这方面开发的产品远远不足。
2. 教育技术运用到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不仅仅面向普通教育学习者,而且面向残疾学习者,要使残疾学习者能够很好地适应并融入社会。现代教育技术应当发挥其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教育方面的优势,让残疾学习者获取信息、参与到学习中更加容易方便。全纳的教育技术环境要求在进行学校教育技术环境设计时,既要标准化,又要满足残疾学习者的特殊需求。
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特殊教育中的实例分析
1. 面向听觉障碍学生的iBaldi学习软件
iBaldi是由加州大学开发的一款帮助听力缺陷学生学习语言的软件,它可以兼容iPhone和iPad,可以通过拖拽、捏合等手势改变3D人物的面部方向和大小,触屏、滑动等操作即可完成,该软件有自动朗读文本功能,对听觉或认知障碍学习者都有帮助。该软件提供“面部”和“剖面图”两种视图,使用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发音时口腔和舌头的变化。但由于特殊群体用户狭窄,开发成本高,在人群中无法深度普及,因而现阶段在中国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
2. 基于仿真技术的聋教学平台
该教学平台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面向听障大学生的计算机语言学习。同时运用身心障碍补偿和技能训练的方法,对有听力障碍的学生进行现代技术知识的传授,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
首先,聋教学平台设计采用了屏幕机器人仿真和流程图与计算机语言对照的方式来讲解计算机高级语言,将语言的学习变成屏幕游戏的编写,用简单的图面对比来告诉聋生指令的意义和用法。
其次,聋教育仿真教学平台的教学内容在其知识内涵和组成中是根据聋生的身心特点由简单到复杂,使聋生能够挖掘出自身的能力,增强信心。
另外,聋教育仿真教学平台的使用能够让学生充当主角。聋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的水平检验学习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1. 合理选取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要求
在教学中有学生选择并完成了基本任务,提交后当堂打分,如果做得很好,这时笔者会让他继续挑战提高任务、拓展任务;若是做得不是很好,就要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将最基本的任务完成。有学生选择并完成了拓展任务,很显然这部分学生就是程度比较好的学生,经过打分,做得很好的可推荐给全體学生,如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就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因生而异,对症下药,让所有的学生都“吃得了”“吃得饱”“吃得好”。
2. 做足、做好特教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多媒体不可能取代教师的教,那种认为信息技术运用越多越好的想法也是不正确的。很多时候,教师过多地运用了多媒体,一节课下来,收效甚微。这就是只重视了整合的形式,而忽视了整合的效果,可以说是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义。
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然要求我们有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譬如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化,教学行为的转变,还有对教师信息能力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明确不能为了运用技术而用技术,真正目的是有一个高效课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学更多的东西,所以在备课的时候要兼顾到方方面面,既要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 网络环境下开发适合听力与语言障碍人群使用的软件,提高特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视频一定要有字幕。现在更多的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对于笔者身边的这个特殊群体,他们听不到、说不出来,只能靠眼睛来看,倘若视频没有字幕,学生只是看到视频中的专家、学者嘴巴不停地一张一合,却不知道他们在表达什么意思,当然作为教师,完全有义务将视频中的内容用手语翻译给学生,但是这样,浪费时间不说,学生要电脑与教师两边兼顾,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同样对于教师,也希望有字幕的配合。我们在听一些专家的讲座时,常常对一些很专业的术语感到困惑,听不懂、不理解,想要记下来查一下却又无法确定正确的写法,但是如果有了字幕,这些来自学生、教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网上有手语学习的相关资料,也有视频,这些是供教师看和学习的,但是却没有适合学生的学习软件,希望有一款软件,学生可以找到任意他想了解、知道的词语的口形,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笔者相信学生可以看懂更多人要表达的意思,不再仅仅是教师手语展示给他们的。
此外,写作是聋哑学生的弱项,通过校园论坛这一版块,学生可以留言咨询,可以向教师讲述一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可以要求教师帮忙辅导,这样,教师既了解了学生,又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写得多了,教师帮忙改得多了,暴露出来的问题自然就会越来越少。再者,我们可以在网上提供一些适合学生的精品课程,比如教师讲的优质课,教师对教材中重、难点的解读,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总之,我国残疾人群不在少数,特殊教育也在不断发展扩大,但相比较于普通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投入还是较少,尤其在教育资源方面。因此,我们要重视特殊教育资源的建设,也要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一些丰富经验,开发尖端技术,为残疾学习者创造无障碍学习环境。与此同时,注意特殊需要者的缺陷与硬件设施的相互适应性,丰富适应残疾学习者软件资源,促进其生涯发展,教育技术工作者也要接受相应的培训,促进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1] 朴永馨.与时俱进,做创新型特殊教育教师[J].现代特殊教育,2006(3).
[2] 赵丽娜.论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J].教育导刊,2013(2).
[3] 吕明臣.言语过程与聋哑儿童自然语言获得的若干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教学;积极发挥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0-0100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儿童的受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及人口素质的整体水平。但是由于残疾人群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了特殊教育过程的复杂、艰难。我们应该公平地对待残疾儿童,尊重他们的发展。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独特的优势为特殊教育做出贡献。
一、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必要性
1. 教育技术运用到特殊教育领域遇到的问题
(1)教育技术工作者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其研究和实践领域一般是在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面向的对象也是普通教育及成人教育的学习者,因此特殊教育领域成为了教育技术研究应用的盲区。
(2)教育技术应用环境的制约
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在供残疾人群专用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方面投资较少。使得随班就读的残疾学习者和特教学校中的残疾学习者在学校教育技术环境中进行学习时产生较大的困难。另外,网络教育中虚拟学习环境的易访问性差也增加了残疾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的难度。
(3)残疾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低
由于感官和运动功能上的限制,残疾学习者获取信息技能并参与学习的难度远比普通学习者复杂、困难,同时教育技术工作者在运用教育技术到残疾人群的学习中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4)辅助科技手段的开发和应用的不足
残疾学习者的学习往往要借助于一定的辅助科技手段来进行,如盲文打字机、语音输入软件等。尽管我国也有在辅助科技手段的开发和应用推广,但是我国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另外,对于我国庞大的残疾人人群,我国在这方面开发的产品远远不足。
2. 教育技术运用到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不仅仅面向普通教育学习者,而且面向残疾学习者,要使残疾学习者能够很好地适应并融入社会。现代教育技术应当发挥其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教育方面的优势,让残疾学习者获取信息、参与到学习中更加容易方便。全纳的教育技术环境要求在进行学校教育技术环境设计时,既要标准化,又要满足残疾学习者的特殊需求。
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特殊教育中的实例分析
1. 面向听觉障碍学生的iBaldi学习软件
iBaldi是由加州大学开发的一款帮助听力缺陷学生学习语言的软件,它可以兼容iPhone和iPad,可以通过拖拽、捏合等手势改变3D人物的面部方向和大小,触屏、滑动等操作即可完成,该软件有自动朗读文本功能,对听觉或认知障碍学习者都有帮助。该软件提供“面部”和“剖面图”两种视图,使用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发音时口腔和舌头的变化。但由于特殊群体用户狭窄,开发成本高,在人群中无法深度普及,因而现阶段在中国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
2. 基于仿真技术的聋教学平台
该教学平台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面向听障大学生的计算机语言学习。同时运用身心障碍补偿和技能训练的方法,对有听力障碍的学生进行现代技术知识的传授,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
首先,聋教学平台设计采用了屏幕机器人仿真和流程图与计算机语言对照的方式来讲解计算机高级语言,将语言的学习变成屏幕游戏的编写,用简单的图面对比来告诉聋生指令的意义和用法。
其次,聋教育仿真教学平台的教学内容在其知识内涵和组成中是根据聋生的身心特点由简单到复杂,使聋生能够挖掘出自身的能力,增强信心。
另外,聋教育仿真教学平台的使用能够让学生充当主角。聋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的水平检验学习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1. 合理选取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要求
在教学中有学生选择并完成了基本任务,提交后当堂打分,如果做得很好,这时笔者会让他继续挑战提高任务、拓展任务;若是做得不是很好,就要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将最基本的任务完成。有学生选择并完成了拓展任务,很显然这部分学生就是程度比较好的学生,经过打分,做得很好的可推荐给全體学生,如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就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因生而异,对症下药,让所有的学生都“吃得了”“吃得饱”“吃得好”。
2. 做足、做好特教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多媒体不可能取代教师的教,那种认为信息技术运用越多越好的想法也是不正确的。很多时候,教师过多地运用了多媒体,一节课下来,收效甚微。这就是只重视了整合的形式,而忽视了整合的效果,可以说是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义。
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然要求我们有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譬如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化,教学行为的转变,还有对教师信息能力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明确不能为了运用技术而用技术,真正目的是有一个高效课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学更多的东西,所以在备课的时候要兼顾到方方面面,既要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 网络环境下开发适合听力与语言障碍人群使用的软件,提高特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视频一定要有字幕。现在更多的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对于笔者身边的这个特殊群体,他们听不到、说不出来,只能靠眼睛来看,倘若视频没有字幕,学生只是看到视频中的专家、学者嘴巴不停地一张一合,却不知道他们在表达什么意思,当然作为教师,完全有义务将视频中的内容用手语翻译给学生,但是这样,浪费时间不说,学生要电脑与教师两边兼顾,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同样对于教师,也希望有字幕的配合。我们在听一些专家的讲座时,常常对一些很专业的术语感到困惑,听不懂、不理解,想要记下来查一下却又无法确定正确的写法,但是如果有了字幕,这些来自学生、教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网上有手语学习的相关资料,也有视频,这些是供教师看和学习的,但是却没有适合学生的学习软件,希望有一款软件,学生可以找到任意他想了解、知道的词语的口形,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笔者相信学生可以看懂更多人要表达的意思,不再仅仅是教师手语展示给他们的。
此外,写作是聋哑学生的弱项,通过校园论坛这一版块,学生可以留言咨询,可以向教师讲述一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可以要求教师帮忙辅导,这样,教师既了解了学生,又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写得多了,教师帮忙改得多了,暴露出来的问题自然就会越来越少。再者,我们可以在网上提供一些适合学生的精品课程,比如教师讲的优质课,教师对教材中重、难点的解读,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总之,我国残疾人群不在少数,特殊教育也在不断发展扩大,但相比较于普通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投入还是较少,尤其在教育资源方面。因此,我们要重视特殊教育资源的建设,也要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一些丰富经验,开发尖端技术,为残疾学习者创造无障碍学习环境。与此同时,注意特殊需要者的缺陷与硬件设施的相互适应性,丰富适应残疾学习者软件资源,促进其生涯发展,教育技术工作者也要接受相应的培训,促进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1] 朴永馨.与时俱进,做创新型特殊教育教师[J].现代特殊教育,2006(3).
[2] 赵丽娜.论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J].教育导刊,2013(2).
[3] 吕明臣.言语过程与聋哑儿童自然语言获得的若干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