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传佛教艺术“擦擦”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qi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擦擦”,即脱模泥塑小佛像、小佛塔,它是佛陀思想视觉化表现形式的中心内容,是藏民们实现精神寄托的物质载体。作为雪域高原地域文化独特的艺术珍品,为藏传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人文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藏传佛教;擦擦;泥塑
  “擦擦”,指的是一种小型的泥塔或泥佛像,源于印度,在吐蕃王朝时期之前传入西藏地区。据学者统计已出土的擦擦,其大者不过盈尺,其小者,仅有大拇指甲大小,为一微型的藏传佛教的神祇世界。
  西藏词典学认为“擦擦”源于梵文音译,即该词原型是sancaka,意思是模具。有关“擦擦”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元代汉文史籍《元史·释老志》,其文曰“……擦擦者,以泥作小浮屠也……作擦擦者,或十万二十万以至三十万”①。此处“浮屠”即佛像、佛塔。据考证,古印度摩揭陀国超岩寺的上座高僧、佛学家阿底峡(Atisa)入藏地传教,“《阿底峡大师传记》就记有他曾从印度带来擦擦印模,在西藏期间还亲自制作过擦擦”②。这一时期“擦擦”盛行对藏传佛教后弘期影响深远。
  从工艺流程来看,“擦擦”(tsha—tsha)的基本原料是泥土,将其制成坯泥,装入材质为木、铜或者铁的模具(即擦模,也叫擦子)中,经过挤压成型的泥塑作品。例如,最为常见的泥擦大体可分为五道工序,即选土、和泥,揉至粘状;模具(擦油)印制并用小铲子修正泥擦擦外形;通风处阴干处理(如图1);低温烧制;彩绘着色。这种就地取材的黏土材料、工艺简单的制作方式,在民间供奉擦擦中最为普及、常见,使其遍及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构成当地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景。而唐时,在中原地区也有类似模质的泥造像,称为“善业泥”③。例如,在西安慈恩寺出土的唐代小泥佛像,背面印着“大唐善业泥,压得真如妙色深”字样。
  “擦擦”品类繁多、制作精良,承载着宗教意念和藏民朴素的生存愿望,形成蔚为大观的藏族擦擦文化,对世俗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制作者大多是一些游僧或贫穷的信徒,制作擦擦既可积累善业功德,亦是谋生的手段。根据材质的不同,常见的“擦擦”类型分为泥擦、药擦、布擦、骨擦、砖擦、香灰擦擦、名擦(也称“恰擦”)等。例如药擦,意大利东方学者朱赛佩·图奇(Giuseppe Tucci)也曾提过西藏擦擦中这一情况:“擦擦一般用土和水捏制,有时也添加大喇嘛的身骨。”④根据擦擦着色的不同,又可分为素色擦擦、单色擦擦、彩色擦擦。例如,出土于西藏古格地区的释迦牟尼彩色泥质擦擦,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擦擦,距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
  擦擦所表现题材引人注目,以佛像、佛塔、经文持咒图符等构成,是一种浓缩于方寸之间的高原文化神佛世界,造像风格从题材到造型皆严格遵照“三经一疏”仪轨程序,是高原佛教造像艺术中极具生命力的宗教圣物。佛塔类造型和神佛造像类题材是“擦擦”艺术表现的主要形象,其中以“天降塔”“菩提塔”“门塔”“金刚宝座塔”及佛陀、菩萨、护法神的单尊造像为主。如2018年度对西藏阿里札达县曲龙遗址琼隆地点的考古发掘,出土的5000余件擦擦中,8种类型的擦擦,单尊占5种。由于擦擦源于印度,又根据藏学家图奇教授所采集的拉达克地区的擦擦样本,能大致勾勒出藏西地区擦擦造像艺术的基本轮廓,即造像风格呈现出较为纯正的印度等南亚样式,以及吸纳周边这些多元样式形成的新样貌。后期擦擦逐渐渗透西藏本土丰富独特的艺术观念与高原文化,传达着僧俗信众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和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的精神寄托。
  “擦擦”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都紧随着佛教思想、教义的变化而发展。不同时期的擦擦作品无不投射出其背后隐藏的、无尽的美学价值和宗教人文情怀,是贯穿藏传佛教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民俗文化气息的媒介物。在佛教看来,佛塔意为“佛身”的再生,是作为佛陀的象征和佛陀思想的代表而出现的。简言之,佛即塔,塔即佛,是“擦擦”作为佛陀思想的视觉化表现形式的中心内容。“擦擦”随佛教传至藏地及中原,按照藏传佛教的仪轨和传统不断地传承。佛教的偶像崇拜以及擦擦的传播形式非常契合西藏原始宗仰习俗。如藏学家图奇教授所言,佛塔内装藏和存放“擦擦”的习俗起源于古印度石板塔肚存放佛教圣物的风俗习惯,这样可以起到保护和隐匿佛教圣物的作用。西藏古代擦擦伴随藏传佛教文化绵延发展,在吸收其他文化精髓的同时融入本土文化,进而传承着悠久独特的藏民族文化体系。
  “擦擦”更多地体现一种民族的信仰,供广大信徒朝圣顶礼,祈求得到神灵的驱魔除邪保平安,最后演变成藏传佛教信众活动的具体而重要的宗教方式。如唐代高僧义净法师在其著作《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记载:“通过对‘擦擦’造像的膜拜、祈祷等形式,以达到释放内心的压力或负罪感,最终达到精神上的解脱。”⑤出于元代开创的治藏先河,至清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清代对西藏有着强力有效的管控,政教合一的管理政策使西藏通过朝贡等多渠道的方式与中央政府取得密切联系。在清代《国朝宫史》卷十八中有记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皇太后七十寿辰寿礼中有“慧福同尊擦擦无量寿佛”“光彻大千擦擦无量寿佛”“法镜长圆擦擦无量寿佛”等贡品⑥。如图2造像整体协调且局部到位,有藏汉结合的特征。在民间,藏民们将擦擦随身佩戴,以利于随时观想礼赞,视若神灵。另外,“擦擦”还可陈放于“神山”“圣湖”、寺庙、石窟塔院、擦康、玛尼石堆、拉则神宫建筑、僧人修行窟、巨树穴、天然崖洞、石缝、祭坛路口、转经道旁等处。出于便携和忠实仪轨的特点,被誉为“一种方便的修行法门”。时至今日,虔诚的佛教徒在山上或居所边修建名为“擦康”的类似房屋的建筑,其内部堆放大量为礼佛积善而大量制作的“擦擦”。
  “擦擦”作为传播佛教哲理和教义仪规的较为普及的大众民间宗教艺术品,是宗教文化重要的宣传媒介与物质载体,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及艺术表现力,对佛教的传扬达到最佳效果。它是无比圣洁和崇高的,是人们在信仰实践基础上所依附的一种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物,借以表达信众们简单、虔诚的宗教信仰。在西藏历史上擦擦不但有过辉煌的历史,时至今日,在西藏民间凭借信仰的力量形成了藏族美学无与伦比的魅力,影响深远。所以,无论从藏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宗教亦或是艺术审美来看,“擦擦”都具有认识历史和审美的双重价值及影响。作为高原地域文化独特的艺术珍品,是藏传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人文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解丹,美术学硕士,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研究)
  注释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M],中华书局,1760:2871—2872;
  ②阿米·海勒著、耿江萍译,印度风格·克什米尔风格——西藏11世纪的美学选择[C]//张长虹主编,越过喜马拉雅——西藏西部佛教艺术与考古译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17;
  ③李翎,擦擦与善业泥考辨[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艺术史研究,2011,(6):115;
  ④图奇,梵天佛地·第一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2;
  ⑤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w(卷下)[A],大正藏,第54册[O],411;
  ⑥清鄂尔泰,国朝宫史[M],张廷玉等编纂,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G·图奇著,西藏考古[M],向红笳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
  [2]張亚莎,西藏美术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6;
  [3]张建林,藏传佛教后弘期早期擦擦的特征——兼谈吐蕃擦擦[J],中国藏学,2010,(1):24。
其他文献
摘要:汉画像石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反映出了汉代的社会文化风貌,在艺术、美学、历史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武梁祠西壁汉画像石为研究对象,从画像石题材与内容方面入手,在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范畴中,探究了武梁祠西壁画像石中西王母与东王公形象中所蕴含的阴阳观念;同时对武梁碑、忠孝故事图像与车马出行图像进行了研究,从美学角度证明了东汉画像石艺术与政治之间的緊密联系。  武梁祠画像石概况  汉代
期刊
摘要:中西方文物修复因认知、技术、目的、文化渊源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了不同的理念和方法。与其他类别的文物修复一样,中西陶瓷类文物修复在不同时期遵循着不同的修复原则。陶瓷类文物质地脆弱,其器型、纹饰、色彩等中外有较大差别,在修复使用手段及追求的效果等方面也有较多的差异,但应在继承传统基础上遵循国际通行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中西方;修复理念;陶瓷;修复技法;基本原则  中西文物修复因认知、技术、目的
期刊
摘要:在楷书开始走向造型奇谲、风格多变、意象雄强的时候,北朝时期的山东摩崖刻经成为了魏碑大军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圆浑融转的隶书为主,杂糅以楷、篆,成为了风格迥异的刻经体。它是政治下僧人们在精神上的支柱,是紧握在手中的宗教信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将宗教与艺术紧紧地绑在一起,形成了浑然天成、大气磅礴的书法艺术。在北朝高压的“废佛”政策下,僧人们为寻求传教护法之道所开辟出的新书风,不仅为中国书法添上了浓墨
期刊
摘要:文物保护工作不可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化、系统化的工程,要落实在文物管理的方方面面之中。特别是博物馆的文物陈列管理工作,更需要基于文化保护理念,注重文物的科学陈列和高效保护。本文对博物馆文物陈列方案和加强文物保护意识的要求加以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借此有效地提升文物保护水平,继而促进博物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陈列;文物保护;意识;分析;研究  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
期刊
摘要:当代坦培拉山水创作可以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和中国的宋代等当中汲取营养。素材准备阶段以国内名山大川为主,各个景点山峰或方或圆,形态各异,疏密各有不同。这些形态都可以与单色素描形体塑造相结合,与宋代古画和文艺复兴绘画中的山石相结合。植物的选择方面,一般以松树、梅兰竹菊等为主,较为细碎的树容易过于体现中国画意境,而不容易承載更多元的感受。以宋代绘画的棕色素描为主,可以适度搭配蓝紫色远山绿水黄天等元素
期刊
1996年10月,在青州博物馆南侧建筑工地上,发现一处佛造像的大型窖藏,出土了大批佛教造像。发掘地表面积约六十平方米,深度可达三米半左右。最早造像纪年为北魏永安二年(529)。其中的北齐“薄衣贴体”式造像,风格独特,被学术界称为“青州样式”。这次考古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备受学术界关注,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极大的研究兴趣。本文基于前人的考古发掘资料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新疆和布克赛尔县档案馆藏的6件锁子甲,遵循文物保护修复的“最小干预”原则,借鉴相关铁器及锁子甲的保护修复经验,对锁子甲的锈蚀病害,通过机械和化学方法进行清理后,用微晶石蜡和松节油的混合物进行封护。  关键词:铁器;锁子甲;保护修复  锁子甲是一种古代战甲,又有“锁甲”“连环甲”“环锁铠”等名,《正字通·金部》言其基本结构为“五环相互”,由金属小环密密套扣互联,并依人体形状连缀如衣形的
期刊
摘要:现代艺术设计进入多元化时期,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出现,让设计师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们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设计作品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件设计作品的好与不好,在于其功能性和外在的表现形式。优秀的设计,不仅仅是能够为人们提供有用的物品,也被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如今,设计领域开始探索民族化和个性化的语言。因此,本文将从苗族图案的角度分析民族文化的形式语言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以此探
期刊
摘要:沙特尔大教堂作为法国哥特式教堂的代表,现存数量巨大、制作精美的各种彩色玻璃花窗。本文以沙特尔大教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堂中耶西树形象、圣母形象和赞助人形象的彩色玻璃花窗深入讨论,分析沙特尔大教堂彩色玻璃窗题材背后的含义。  关键词: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  沙特尔大教堂及玻璃工艺  1.1 沙特尔大教堂  沙特尔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重要教堂之一,是第一座完全成熟的法国哥特式主教座堂。沙特
期刊
2007年12月27日,作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南宋时期远洋贸易商船“南海一号”正式出水。随着相关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这艘始发港很可能就是福建泉州的远洋贸易商船逐渐露出了真容,其所装载的瓷器主要汇集了来自当时四个著名窑口的产品——福建德化窑的青白瓷、磁灶窑的瓷器,以及江西景德镇的影青瓷和浙江龙泉的青瓷。  如果按照个体数量计算,目前出水的“南海一号”瓷器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