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龙兴寺北朝时期佛造像艺术风格鉴赏研究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h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10月,在青州博物馆南侧建筑工地上,发现一处佛造像的大型窖藏,出土了大批佛教造像。发掘地表面积约六十平方米,深度可达三米半左右。最早造像纪年为北魏永安二年(529)。其中的北齐“薄衣贴体”式造像,风格独特,被学术界称为“青州样式”。这次考古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备受学术界关注,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极大的研究兴趣。本文基于前人的考古发掘资料和历史文献,结合实地调查,重点以青州龙兴寺佛造像的开相、形体结构、背光纹饰等多方面为切入点,就其艺术风格的鉴赏和鉴定方法加以探讨。
  青州龙兴寺佛像的开相特征
  行话“开相”即佛或菩萨的面相。北魏时期的青州佛像,面相方圆、下颚稍收、发根较低,以至于额部虽宽但见短、双眉修长,是通过额面转至上眼睑形成的一个折线,连同鼻梁线一起,使鼻梁中间出现一条宽线直至鼻尖。双目呈杏核状,眼睑较宽,眼睑沿上下均有棱线,给人一种平视的感觉。双唇不厚,嘴角上翘,嘴型较大,作微笑状。整个脸部表情颇为恬美,不论主尊佛陀,还是胁侍菩萨,都带有一点女性的特征。北齐时期的青州佛像的面相较为端庄,表情宁静,含笑而不甚外露。其发根较高,故使额际显得颇宽,双眉的刻法虽与北魏佛像雷同,但鼻梁不再是一条宽线,而是一条抛线,与常人相同。眼睑微启,已呈下视状。厚唇小嘴,嘴角内收,十分含蓄。整个脸型较为圆润,有的甚至与印度佛像中的“童子脸”相一致。这或许是青州佛像受到外来造像模式影响的重要佐证之一。
  总的来说,青州佛像的面相清丽典雅,青州当地人通俗地形容为两种:一种是“女相”,即面相清秀,带着微笑;另一种就是“童子像”,即如受印度造像风格影响的北齐流行圆脸。眉线的刻法和眼睑的刻法都是鉴定其真假的要诀。
  青州龙兴寺佛像的形体结构
  北魏时期的造像,形体端庄,上身较为平坦,宽肩稍削。人的比例与常人不符,头部偏大,姿势挺直显得有些呆板,主尊的手印多为施无畏与愿印。北齐佛像体格魁伟,人体把握比较准确,特别强调肉感的表达,由于袈裟轻薄贴体、犹如细纱般透明,所以人体结构明确;整个姿态颇为生动,那微微鼓起的腹部和柔美的手姿,是极富生命力的表现;更耐人寻味的是,作者特别注重于手指的细微动作,如拇指和中指轻轻提起衣裙、拇指和食指轻轻拈起衣角,这其实就是一种神的人格化、生活化。
  青州佛像的形体结构就北魏和北齐两个时期而言,其区分的要点为:北魏头发多呈驼峰状,北齐则呈半圆型;北魏身躯过于平坦,北齐较圆润、尤其是腹部鼓起;北魏穿戴宽舒、体形舍而不露,北齐衣着轻薄柔软、肌体的肉感表达强烈。更值得一提的是,青州佛像用料较薄,有的立像测量只有五厘米左右,这也是辨定其青州佛像真假的一个要点之一。
  同时,在考察青州佛像时还发现,古青州人造像技术独到,拼合修整的手法也很特殊。比如,有的佛像双手断掉,臂心中间都留有一个圆孔,可以推测出当时匠人在造像时,就将身、手分开雕刻,再拼合起來。而拼合的材料,青州佛像常用的是灌铅技术,即臂和手首先凿刻成雌雄榫,然后在臂侧钻小孔,将铅灌入,当铅冷却凝固产生膨胀后,臂和手就自然拼合了。了解这一点,对于鉴别青州佛像的真假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有些赝品也雕成断手,臂中留孔,但由于作假不知拼合的原理,所以我们也可以从留孔的真实与否去辨定作品的可靠性。
  青州龙兴寺佛像的服饰与纹饰
  北魏造像基本是“褒衣博带”样式,这已经是由南至北、由北至东的规范化服饰。其质地刻画得较为厚实,褶襞交叠,层次感很强,早期之作下摆展开呈燕尾状,稍后或如东魏造像则开始内收,褶纹过于垂直,下摆呈波曲纹。
  北齐造像以佛像为主,其衣着大致表现为两种:一种是通肩垂领式法衣,质感较为厚实,衣褶棱线突出,如层层推进的水波纹,很有规律,个别的也有以双阴线刻出,给人一种典雅端庄的感觉;另一种则是印度秣菟罗式的轻薄贴体,充分显露出人体的肉感,衣褶的纹理或单线细刻、或呈棱条状突出,或光平无纹,用以着色表达,有的甚至像汉代的裸俑,真可谓随心所欲、各施其技。
  青州作品中有三尊北齐佛像,袈裟作画满工,其中一为双线阴刻,将袈裟分为十三个长方格图案,内刻山峦、宫殿、树木、人物和动物等,格与格的间隙处也刻有人物、树木等图像,这些都与有人所谓的“曼陀罗”“针灸图”完全没有关系。如果从造像的形式特征分析,其身份应该是释迦如来。
  另两件则是贴金彩绘的立像,其中一件以贴金长条将袈裟分裂为若干块面,每个块面涂以红彩,中间绘作说法图,主尊善跏依坐,当为弥勒佛之表征,高肉髻,施黑彩,裸露的肉体部分都贴金,足踏双莲,神情端庄。左右各两胁侍菩萨,姿态生动,装饰华美。在前身袈裟的下缘有一幅牛头人身像;后身则有一恶鬼形象,它们分别代表着地狱道和恶鬼道。另一件的袈裟中间亦为说法图,左右有各种人物形象,下端还绘七级佛塔。
  过去有人曾经研究这类佛衣画,认为图案中的内容是指“华严教主卢舍那佛”,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其一,华严宗始创于唐初,青州佛衣画在北齐,尽管华严学说在北朝晚期已经兴起,但经像的完善创作恐怕为时还早;其二,青州佛衣画绘有弥勒形象,这说明佛衣画并不会只限定于某个法相。当然,我们可以通过青州北齐佛像袈裟上出现佛画进一步证实:它的流行时间和产生地点,基本与以前知道的佛衣画作品产生于隋代前后的山东、河南、河北三地间的情况相符合。
  关于青州龙兴寺背光式佛像雕刻中飞天、飞龙纹饰的流行
  青州出土的大背光式佛像雕刻,主要集中在北魏、东魏的作品里。在这些引人注目的大背光上,往往会出现飞天和飞龙,而且形象雷同、布局基本统一。比如飞天,浮雕在背光上端,或四个,或六个,甚至八个,它们左右对分,逐渐向顶尖处聚拢。至于飞天的形象,更是生动优美,或戴高冠,或发式中分,面相丰圆,微笑感人,整个身躯如手捏出的泥条,柔软修长,均匀圆润;其身后的飘带层层交叠,如随风扬起、又似熊熊燃烧的火焰,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关于飞龙的刻画,青州背光式佛像上反映得十分显著,除了前述在顶端雕有飞龙外,主尊下侧左右亦常常雕有一对飞龙,其身躯扭曲呈倒挂状,龙尾折动向上,龙颈修长作S状,龙头向下,龙口吐水,与两侧胁侍菩萨下的莲蒂相接,又恰似龙衔莲蒂、吐出莲叶和莲花,这种组合生动自然又别具一格,也可算作是青州佛像的一大特色。
  飞龙的不断出现是否与主尊形象的表征有关联?因为从青州佛像的实物形状来看,它们似乎都遵循着相同的艺术准则,有规律、有程式、有蓝本、有范例、有相对一致的信仰主题和膜拜对象。所以,飞龙形象的表达不能只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装饰,更应与造像的主题思想有关。
  在北魏太昌元年(532)之比丘尼惠照造弥勒佛的背光上端有飞龙形象;而在河北曲阳石刻佛像中,也找到一些佐证,比如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有一尊出于河北的北齐河清四年(565)造“弥勒菩萨双身思惟像”,其菩提树式的背光上,顶端有宝塔,两侧刻飞龙,坐像两侧的树干上亦刻有二飞龙;再如河北临漳县出土的弥勒坐像上端,八飞天伴着飞龙,十分壮观。因此,飞龙的配置恐怕与对弥勒的信仰有一定的关系。
  结语
  纵观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脉络,第一个鼎盛时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北朝时期的佛造像,以鄴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和青州(今山东半岛中部)最具代表性。青州龙兴寺造像的出土,为世人展示南北朝时期古青州佛造像精彩绝伦的艺术魅力。自1996年四百余件窖藏佛像的出土,过去已经二十余年,对于这批佛像的关注、研究从未中断。对于青州佛像的鉴赏和辨别需从多方面去考虑,包括形象的准确性、刀法的成熟度、皮壳的色泽感等,当然经验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及懂得作假者的一些手段和心态。青州北朝佛像可谓是中国佛教造像的精品,对其工艺、造像等研究仍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作者汪苡恝,单位: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职务/职称:院长助理/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佛教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华庆、夏名采等编.青州龙兴寺佛造像艺术[M],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2)季崇建,拈花微笑——中国千年佛雕艺术[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
  (3)金维诺,青州佛造像的艺术成就[J],美术,2002(12);
  (4)邱忠鸣,北齐佛像“青州样式”新探[J],民族艺术,2006(01);
  (5)李森,龙兴寺历史与窖藏佛教造像研究[D],山东大学,2005。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的酒文化和酒器文明发展历史悠久,在很早之前就出现了陶瓷质地的酒器。而首先使用瓷质酒器的年代是在商周时期,后来逐渐在东汉时得到了普及,到唐代的时候,酒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辽代是酒器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因受到契丹族的影响,所以当时的酒器在造型上和其他时期不同。本文调查研究了辽代酒器的造型和审美,并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希望能够丰富现阶段我国在酒器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现代酒器的造型设计提供更多的
期刊
摘要:商周以来的祭祀习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至清代,祭祀礼器更加趋于写实风格。本文通过对三件清代铜尊艺术风格及铸造工艺的阐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云南铜器对中国古代铜器铸造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牺尊;祭祀;铸造工艺;造型;装饰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殷商的青铜时代,酒器便已流行,且成为一种体现古代礼制秩序、祭祀仪式活动里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在考古出现的大量酒器中,尊是一种最为典型的盛酒器
期刊
2020年12月25日至2021年1月10日,“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纪念宋省予先生诞辰110周年书画作品展”在福建省美术馆开幕,吸引社会各界众多的书画艺术爱好者前往观展。该展览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龙岩市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美术馆、龙岩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杭县人民政府、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是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倾力打造的一项文化品牌,该项目自2011年启动以来,先
期刊
清代外销银器,通常指鸦片战争前后100年间中国销往欧美和印度等地区的银器。由于早期的外销银器上没有款识,故西方人历来误以为此器产于西方国家。其产业形成有着多方面因素,既受全球白银贸易的影响,又受西方国家“中国热”时尚的熏染,还与清政府的海关贸易政策密切相关。此种产业的崛起,标志着清代外销银器形成了产业链,并成功地开拓了海外市场。它以西式实用器型结合独特的中国传统纹饰,形成了“中体西用”的独特风格。
期刊
倪瓒的《江亭山色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被作为“国宝级古物”多次展出,如参加2017年“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等,但另有一件《江亭山色图》为私人收藏,与台北本笔墨、构图相近,即书画鉴定中常见的“双胞胎”。对于这种情况,应进一步探讨以区分真伪。本文从倪瓒的绘画特点切入,进而对两件作品的画面、题跋、印鉴、著录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判断真伪的同时,以期对倪瓒的绘画有更深入的解读。  倪瓒及其艺术  
期刊
摘要:汉画像石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反映出了汉代的社会文化风貌,在艺术、美学、历史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武梁祠西壁汉画像石为研究对象,从画像石题材与内容方面入手,在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范畴中,探究了武梁祠西壁画像石中西王母与东王公形象中所蕴含的阴阳观念;同时对武梁碑、忠孝故事图像与车马出行图像进行了研究,从美学角度证明了东汉画像石艺术与政治之间的緊密联系。  武梁祠画像石概况  汉代
期刊
摘要:中西方文物修复因认知、技术、目的、文化渊源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了不同的理念和方法。与其他类别的文物修复一样,中西陶瓷类文物修复在不同时期遵循着不同的修复原则。陶瓷类文物质地脆弱,其器型、纹饰、色彩等中外有较大差别,在修复使用手段及追求的效果等方面也有较多的差异,但应在继承传统基础上遵循国际通行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中西方;修复理念;陶瓷;修复技法;基本原则  中西文物修复因认知、技术、目的
期刊
摘要:在楷书开始走向造型奇谲、风格多变、意象雄强的时候,北朝时期的山东摩崖刻经成为了魏碑大军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圆浑融转的隶书为主,杂糅以楷、篆,成为了风格迥异的刻经体。它是政治下僧人们在精神上的支柱,是紧握在手中的宗教信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将宗教与艺术紧紧地绑在一起,形成了浑然天成、大气磅礴的书法艺术。在北朝高压的“废佛”政策下,僧人们为寻求传教护法之道所开辟出的新书风,不仅为中国书法添上了浓墨
期刊
摘要:文物保护工作不可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化、系统化的工程,要落实在文物管理的方方面面之中。特别是博物馆的文物陈列管理工作,更需要基于文化保护理念,注重文物的科学陈列和高效保护。本文对博物馆文物陈列方案和加强文物保护意识的要求加以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借此有效地提升文物保护水平,继而促进博物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陈列;文物保护;意识;分析;研究  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
期刊
摘要:当代坦培拉山水创作可以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和中国的宋代等当中汲取营养。素材准备阶段以国内名山大川为主,各个景点山峰或方或圆,形态各异,疏密各有不同。这些形态都可以与单色素描形体塑造相结合,与宋代古画和文艺复兴绘画中的山石相结合。植物的选择方面,一般以松树、梅兰竹菊等为主,较为细碎的树容易过于体现中国画意境,而不容易承載更多元的感受。以宋代绘画的棕色素描为主,可以适度搭配蓝紫色远山绿水黄天等元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