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分析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物保护工作不可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化、系统化的工程,要落实在文物管理的方方面面之中。特别是博物馆的文物陈列管理工作,更需要基于文化保护理念,注重文物的科学陈列和高效保护。本文对博物馆文物陈列方案和加强文物保护意识的要求加以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借此有效地提升文物保护水平,继而促进博物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陈列;文物保护;意识;分析;研究
  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对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透过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人们可以从不同侧面去审视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从中受到启发和熏陶。从博物馆来说,文物保护管理和陈列展出,不单单是其自身向外界呈现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理念、社会职能的一种方式,也是博物馆日常工作中的重点事项。唯有如此,才能够彰显出博物馆的社会形象和精神内涵,促进博物馆和外界的良好互动与交流。
  当前博物馆文物陈列和保护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在当前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对文物的展出和价值发挥具有较大影响:
  第一,存在过度追求效益的情况。极少数博物馆过度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馆藏文物进行超负荷的利用和开发,导致部分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此外,部分博物馆的文物陈列方式并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导致许多文物处于闲置的状态,影响了人们的参观积极性,这也严重影响到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导致具体的保护工作难以落到实处。还有些博物馆在将文物带到各地举办展览的过程当中不加以注意,文物在长途运输或布展过程中得不到合理有效的保护。
  第二,不注重优化文物的陈列环境。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加强了文物保护力度,在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加大了各项资源的投入,但文物受损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主要是由于保存和陈列方式不当所致。比如展柜老化现象严重,有的文物连最基本的保护措施都没有做好,馆方没有全面考虑到文物保护的防雷、防震、防火、防潮、防盗以及防虫要求。
  第三,部分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薄弱。在眼下,许多博物馆的管理人员都能够熟练掌握文物保护的基本理论知识,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却未能做到位,忽略了许多工作细节,无法做到及时发现并记录文物的状态,如此也会严重影响文物保护的效果,并可能给文物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对博物馆文物保护意识相关要求的阐述
  第一,要强化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提升综合工作能力。为推动博物馆文物陈列、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工作团队务必要具备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并要注重提升综合工作能力,精读、理解《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博物馆可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外出学习及参加培训,使之树立起良好的文物保护意识。
  第二,实时了解、掌握文物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处理。身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全面且及时地掌握文物状态,对文物进行实时管理,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迅速对其进行修复和处理,从而在最大限度上降低文物的受损程度。工作过程当中要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中的有关规定,实施及时的文物监测、优化文物展览工作若干细节。博物馆工作人员需做到提前规划,对馆藏文物展示、存储期间的潜在问题予以深度剖析和做好預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继而实现对文物的全方位保护。
  博物馆加强文物陈列和文物保护的举措分析
  (一)加强文物保存环境的温度、湿度调节
  要全面加强文物的陈列和保护力度,博物馆需要确保文物的保存环境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馆内的温度和湿度均需要维持在一个稳定合理的状态,这样才能保障文物的安全陈列。从眼下的情况来看,一般文物陈列环境的室内温度需要稳定在15℃—25℃左右,湿度则要保持在40%—65%之间,假设超出上述标准的话,那么就会对文物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在进行文物保存环境的调节时,要注重室内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匹配,如果发生了变化,发现之后务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让文物的保存环境保持稳定。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馆方因为资金匮乏不能按时购入专业化的恒温恒湿设备,那么就需要在密封陈列柜内安置温湿度的化学调节剂,保证温度和湿度达标。
  (二)避免文物和空气直接接触
  游客在进馆的过程中会引起博物馆外部和内部的空气对流,对文物的保护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博物馆在进行陈列柜的购入和设置时,要将密封性作为首选条件。
  (三)防止文物因接触热源而受损
  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和保存工作中,还要防止文物接触热源而受损。明火是主要的热源,除此之外还包括照明和暖气等发热工具。展馆内的光源一般情况下都属于光纤照明,这样的光源不能直接照射在文物上,要和文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四)日常除尘
  文物陈列展厅对外开放期间,在空气大量流通的同时,也会带来很多的灰尘和污垢等,当文物接触到灰尘时,其氧化速度会加快,会对文物产生破坏,影响保护和陈列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所以博物馆要做好日常防尘、除尘等工作,工作人员也需要定期对文物进行除尘。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在展馆中安放空气净化器,最大限度避免文物因灰尘遭受损害。
  (五)绿色环保材料的应用
  让文物受损的外界因素不单单只有热源、温度、空气氧化这三种,文物展示材料若不合规范,亦会对文物安全造成威胁。如果使用的展示材料,出现了超标的甲醛等化学物质,就会对文物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陈列材料选择上要以绿色环保类材料为主,对陈列馆中的建筑、设计以及展示材料等严把质量关,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博物馆的相关规定去认真筛选和严格检查,防止劣质材料入馆,继而全面保障馆藏文物的安全。
  (六)现代化博物馆建设
  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博物馆应做到与时俱进,立足于自身发展情况,基于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大前提,合理设计博物馆展览内容,不断优化馆藏文物的陈列形式,激发受众的观赏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博物馆可以利用先进科技和媒介载体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发现民众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以此作为策展的参考依据。
  第二,博物馆可以不断创新博物馆的展陈形式,如组织在线展览馆以及智能展览馆等,同时在文物展出期间可融入3D、4D和AI等技术,赋予受众一个崭新的、形象化的参观体验,从而吸引广大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
  第三,博物馆要利用好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为之展示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了解文物,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第四,博物馆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推广活动,加强和老百姓之间的沟通交流,譬如可将文物制作成宣传画册,或是开发文创产品,这样才能让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继而提升文化输出效果,为全民文化素养的提升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在加强博物馆陈列文物的保护过程中,提高相关人员的文物保护理念是工作的根本内容。博物馆应当将文物保护意识逐渐渗透到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中,积极提高他们的文物保护技能,引导他们积极创新和丰富文物保护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在实践工作中实施有效的预防对策,避免文物受到不良影响,进一步降低文物的受损程度,从而有效地提升博物馆文物陈列工作质量,实现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徐静,单位:孟津县文物考古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朱进,浅谈博物馆陈列艺术与观众欣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5):118—120;
  (2)吕军、夏千惠、何文娟,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战略研讨——以陕西历史博物馆获精品奖项目为例[J],博物院,2018(03):95—102;
  (3)张静,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光元素应用问题与措施探讨[J],艺术科技,2017(30):324—324。
其他文献
摘要:辽代佛像是一种宗教艺术,其不仅具有自身的风格艺术,并且有宗教的特点。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和宗教寓意的象征性相互融合统一,能够将宗教的神圣气度和人文世俗表现出来,以此流传至今,存在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辽代;佛像;塑造风格  想象在宗教内容和艺术中进行形象塑造的运用较多,这就能够将艺术和宗教之间联系起来,所以,学者黑格尔认为,与艺术领域内的内容非常接近的就是宗教。佛教在辽代的影响非常大,并且
期刊
清代广作外销扇,是中西海贸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艺术品,为广州工匠根据海外市场需求而生产制作的中西艺术风格共融的扇子。其材质名贵、工艺奇巧、纹饰华美、色彩绚丽,充满了浓郁的东方风情。早在1699年,当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就在广州一次性订制了8万件外销扇,这些扇子一到欧洲市场就备受青睐、被抢购一空。欧洲的宫廷贵妇,皆竞相以拥有一柄精致华美、充满异国情调的广州外销扇为最新时尚。时至19世纪,美国东部海岸城
期刊
摘要:我国的酒文化和酒器文明发展历史悠久,在很早之前就出现了陶瓷质地的酒器。而首先使用瓷质酒器的年代是在商周时期,后来逐渐在东汉时得到了普及,到唐代的时候,酒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辽代是酒器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因受到契丹族的影响,所以当时的酒器在造型上和其他时期不同。本文调查研究了辽代酒器的造型和审美,并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希望能够丰富现阶段我国在酒器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现代酒器的造型设计提供更多的
期刊
摘要:商周以来的祭祀习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至清代,祭祀礼器更加趋于写实风格。本文通过对三件清代铜尊艺术风格及铸造工艺的阐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云南铜器对中国古代铜器铸造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牺尊;祭祀;铸造工艺;造型;装饰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殷商的青铜时代,酒器便已流行,且成为一种体现古代礼制秩序、祭祀仪式活动里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在考古出现的大量酒器中,尊是一种最为典型的盛酒器
期刊
2020年12月25日至2021年1月10日,“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纪念宋省予先生诞辰110周年书画作品展”在福建省美术馆开幕,吸引社会各界众多的书画艺术爱好者前往观展。该展览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龙岩市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美术馆、龙岩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杭县人民政府、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是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倾力打造的一项文化品牌,该项目自2011年启动以来,先
期刊
清代外销银器,通常指鸦片战争前后100年间中国销往欧美和印度等地区的银器。由于早期的外销银器上没有款识,故西方人历来误以为此器产于西方国家。其产业形成有着多方面因素,既受全球白银贸易的影响,又受西方国家“中国热”时尚的熏染,还与清政府的海关贸易政策密切相关。此种产业的崛起,标志着清代外销银器形成了产业链,并成功地开拓了海外市场。它以西式实用器型结合独特的中国传统纹饰,形成了“中体西用”的独特风格。
期刊
倪瓒的《江亭山色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被作为“国宝级古物”多次展出,如参加2017年“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等,但另有一件《江亭山色图》为私人收藏,与台北本笔墨、构图相近,即书画鉴定中常见的“双胞胎”。对于这种情况,应进一步探讨以区分真伪。本文从倪瓒的绘画特点切入,进而对两件作品的画面、题跋、印鉴、著录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判断真伪的同时,以期对倪瓒的绘画有更深入的解读。  倪瓒及其艺术  
期刊
摘要:汉画像石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反映出了汉代的社会文化风貌,在艺术、美学、历史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武梁祠西壁汉画像石为研究对象,从画像石题材与内容方面入手,在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范畴中,探究了武梁祠西壁画像石中西王母与东王公形象中所蕴含的阴阳观念;同时对武梁碑、忠孝故事图像与车马出行图像进行了研究,从美学角度证明了东汉画像石艺术与政治之间的緊密联系。  武梁祠画像石概况  汉代
期刊
摘要:中西方文物修复因认知、技术、目的、文化渊源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了不同的理念和方法。与其他类别的文物修复一样,中西陶瓷类文物修复在不同时期遵循着不同的修复原则。陶瓷类文物质地脆弱,其器型、纹饰、色彩等中外有较大差别,在修复使用手段及追求的效果等方面也有较多的差异,但应在继承传统基础上遵循国际通行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中西方;修复理念;陶瓷;修复技法;基本原则  中西文物修复因认知、技术、目的
期刊
摘要:在楷书开始走向造型奇谲、风格多变、意象雄强的时候,北朝时期的山东摩崖刻经成为了魏碑大军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圆浑融转的隶书为主,杂糅以楷、篆,成为了风格迥异的刻经体。它是政治下僧人们在精神上的支柱,是紧握在手中的宗教信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将宗教与艺术紧紧地绑在一起,形成了浑然天成、大气磅礴的书法艺术。在北朝高压的“废佛”政策下,僧人们为寻求传教护法之道所开辟出的新书风,不仅为中国书法添上了浓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