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为急迫的需要是解决生活难、看病难、就业难、读书难等四类问题。各种困境交织在一起,导致他们内心出现焦虑与矛盾,容易产生对心理失衡、产生厌恶、对抗社会的心态,甚至作出一些偏激的行为,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为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帮扶的力度,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来抓。要实施好这个帮扶工程,本文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有五条措施来进行。
一、加强领导,深入基层,重视帮扶信息的调研
第一,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帮扶工程领导机构。为了实施好社会弱势群体帮扶工程,我们应该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层层动员,营造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的氛围。从上至下要围绕社会弱势群体帮扶工程层层制定帮扶目标,层层制定帮扶计划,层层落实帮扶机构,落实帮扶责任人。第二,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帮扶的信息。一是机关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在8小时上班以外,与社区居民一道生活,参加适当的社区公益活动,由街道社区党组织主动与报到的党员单位党组织加强联系,反馈党员参加社区服务的情况。二是机关党支部和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还要主动以适当的形式进入社区,调查了解社会弱势群体情况,同时还要畅通信息反饋渠道,看他们究竟需要哪些帮助,开展各种宣传和开设各种咨询点活动。主要了解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帮扶的内容,帮扶需求产生的原因。
二、科学研究,体现保障,重视帮扶政策的制定
一是要确定科学推审程序。在具体对象的确定中严格遵循“两推一示一审”的程序。由社区(村)、街道(镇)推荐,然后在其所在社区(村)进行公示推荐名单的具体生活困难情况,最后由县委(区委,或者市委)统一对每一位入选对象进行严格审查,确定了需救助家庭。“两推一示一审”的程序可以确保被帮扶的群众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众,可以确保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同时,对帮扶对象实施动态管理,通过扶贫济困,特困家庭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后,再对其它困难家庭实施帮扶,确定新的帮扶对象。二是对需要帮扶的对象进行“规范化”。针对各街道、镇收集的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情况,确定患重大疾病的家庭,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家庭,小孩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单亲家庭,遭受意外事故或灾祸的家庭,有高龄老人且该老人无退休金或其他收入的家庭,以及有其它特殊困难的家庭等群众作为帮扶对象。
三、形式多样,内容灵活,重视帮扶措施的到位
第一,要重视帮扶形式的多样性。帮扶形式多样性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作为社会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帮扶的方面对多样化的。比如,有的看病难,有的读书难,有的出行难,有的就业难等。第二、要帮扶主体具有多样性,比如,有的能解决就业,有的懂医学,有的有知识等等。其次,要重视帮扶效果的明显性。比如,一个很需要解决就业难的社会弱势群体,仅仅给他买水果,送一点钱可能效果不是很好。第三,要重视措施的针对性。针对出行难的需要要解决道路的修建,针对生活难问题要捐款捐物,针对看病难问题要捐款和减免费用、针对就业难问题要解决技术培训和提供就业信息、针对读书难问题要动员教委一起解决,针对依法难问题要动员司法系统和相关部门一起解决、针对文化难问题要动员工会和科协一起解决,针对信仰难问题要动员政府和学校一起解决。第四、针对对特别困难的群众还可以建立帮扶联系卡,做到精准帮扶。在帮扶联系卡上标明帮扶对象的一些基本情况,指定党组织或者党员帮扶这些特殊困难群众。
四、成立基金,广泛协调,重视帮扶合力的铸造
帮扶工程要实施仅靠一部分人来进行,其帮扶力量是渺小的,帮扶效果是不明显的,因此,我们应当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让大家都来关心帮扶社会弱势群体,形成一种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的强大合力。首先,在机关,各级政府和各级单位要形成一种帮扶启动基金,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家捐款,形成一种帮扶资金。在社会,可以鼓励社会各界捐款形成社会帮扶资金。其次,在机关,要形成民政、科委、计委、建委、科协、教委、卫生、劳动、司法、残联、工会、团委、妇联等职能部门多方共助,形成帮扶合力,构建起“单位部门负责帮、党员干部直接帮、社会力量参与帮、完善制度长期帮”的扶贫济困工作格局。在社会,还要进一步带动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最后,形成一种机关牵头,党员带头,企业占大头的社会帮扶新格局。
五、形成制度,落实考评,重视帮扶机制的建立
在帮扶过程中,仅靠一种宣传和靠自觉去帮扶效果可能是短暂的,不深入的,因为这种帮扶缺乏监督和促进。要注意帮扶效果“长远化”。坚持把帮助贫困户解决眼前困难与解决长远发展问题结合起来,立足既扶贫又扶智,把开展送科技教育、送就业岗位、送实用技术、送发展项目和解决贫困户子女入学等问题作为帮扶的重点项目,切实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从根本上防止出现返贫现象。因此,有必要形成一种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的长效机制。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条措施:第一,目标牵动。在实施办法中,对每一项措施、每一户困难家庭都实行定人、定责、定标,提出“三不脱钩”的要求,即帮扶群众的自救思想认识不形成不脱钩,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解决不脱钩,生活没有明显改变不脱钩。在“三不脱钩”的目标要求下,各部门和每一位党员都认识到扶贫先要转变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同时,要认真解决好困难家庭眼前实际困难与长远发展问题,最终有效地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使困难家庭真正脱贫。第二,督查驱动。要成立相关的督查组对党员服务群众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定期通报情况,就群众迫切需要问题是不是得到适当解决,进行回访和督查。促进帮扶主体对帮扶对象的帮扶。第三,考评促动。在加强督查的同时,党委部门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专门建卡,就各单位以及党员开展服务群众的情况,进行登记。第四,奖惩带动。对于机关干部,可以建立“干部提拔意见征求进社区,提拔公示公告进社区,和党员评优意见征集进社区”等一系列制度,将考评的情况纳入评先评优、纳入干部提拔、纳入民主评议、纳入年度考核,作为干部评先评优、提拨任用的一项重要依据。
一、加强领导,深入基层,重视帮扶信息的调研
第一,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帮扶工程领导机构。为了实施好社会弱势群体帮扶工程,我们应该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层层动员,营造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的氛围。从上至下要围绕社会弱势群体帮扶工程层层制定帮扶目标,层层制定帮扶计划,层层落实帮扶机构,落实帮扶责任人。第二,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帮扶的信息。一是机关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在8小时上班以外,与社区居民一道生活,参加适当的社区公益活动,由街道社区党组织主动与报到的党员单位党组织加强联系,反馈党员参加社区服务的情况。二是机关党支部和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还要主动以适当的形式进入社区,调查了解社会弱势群体情况,同时还要畅通信息反饋渠道,看他们究竟需要哪些帮助,开展各种宣传和开设各种咨询点活动。主要了解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帮扶的内容,帮扶需求产生的原因。
二、科学研究,体现保障,重视帮扶政策的制定
一是要确定科学推审程序。在具体对象的确定中严格遵循“两推一示一审”的程序。由社区(村)、街道(镇)推荐,然后在其所在社区(村)进行公示推荐名单的具体生活困难情况,最后由县委(区委,或者市委)统一对每一位入选对象进行严格审查,确定了需救助家庭。“两推一示一审”的程序可以确保被帮扶的群众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众,可以确保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同时,对帮扶对象实施动态管理,通过扶贫济困,特困家庭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后,再对其它困难家庭实施帮扶,确定新的帮扶对象。二是对需要帮扶的对象进行“规范化”。针对各街道、镇收集的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情况,确定患重大疾病的家庭,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家庭,小孩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单亲家庭,遭受意外事故或灾祸的家庭,有高龄老人且该老人无退休金或其他收入的家庭,以及有其它特殊困难的家庭等群众作为帮扶对象。
三、形式多样,内容灵活,重视帮扶措施的到位
第一,要重视帮扶形式的多样性。帮扶形式多样性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作为社会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帮扶的方面对多样化的。比如,有的看病难,有的读书难,有的出行难,有的就业难等。第二、要帮扶主体具有多样性,比如,有的能解决就业,有的懂医学,有的有知识等等。其次,要重视帮扶效果的明显性。比如,一个很需要解决就业难的社会弱势群体,仅仅给他买水果,送一点钱可能效果不是很好。第三,要重视措施的针对性。针对出行难的需要要解决道路的修建,针对生活难问题要捐款捐物,针对看病难问题要捐款和减免费用、针对就业难问题要解决技术培训和提供就业信息、针对读书难问题要动员教委一起解决,针对依法难问题要动员司法系统和相关部门一起解决、针对文化难问题要动员工会和科协一起解决,针对信仰难问题要动员政府和学校一起解决。第四、针对对特别困难的群众还可以建立帮扶联系卡,做到精准帮扶。在帮扶联系卡上标明帮扶对象的一些基本情况,指定党组织或者党员帮扶这些特殊困难群众。
四、成立基金,广泛协调,重视帮扶合力的铸造
帮扶工程要实施仅靠一部分人来进行,其帮扶力量是渺小的,帮扶效果是不明显的,因此,我们应当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让大家都来关心帮扶社会弱势群体,形成一种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的强大合力。首先,在机关,各级政府和各级单位要形成一种帮扶启动基金,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家捐款,形成一种帮扶资金。在社会,可以鼓励社会各界捐款形成社会帮扶资金。其次,在机关,要形成民政、科委、计委、建委、科协、教委、卫生、劳动、司法、残联、工会、团委、妇联等职能部门多方共助,形成帮扶合力,构建起“单位部门负责帮、党员干部直接帮、社会力量参与帮、完善制度长期帮”的扶贫济困工作格局。在社会,还要进一步带动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最后,形成一种机关牵头,党员带头,企业占大头的社会帮扶新格局。
五、形成制度,落实考评,重视帮扶机制的建立
在帮扶过程中,仅靠一种宣传和靠自觉去帮扶效果可能是短暂的,不深入的,因为这种帮扶缺乏监督和促进。要注意帮扶效果“长远化”。坚持把帮助贫困户解决眼前困难与解决长远发展问题结合起来,立足既扶贫又扶智,把开展送科技教育、送就业岗位、送实用技术、送发展项目和解决贫困户子女入学等问题作为帮扶的重点项目,切实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从根本上防止出现返贫现象。因此,有必要形成一种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的长效机制。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条措施:第一,目标牵动。在实施办法中,对每一项措施、每一户困难家庭都实行定人、定责、定标,提出“三不脱钩”的要求,即帮扶群众的自救思想认识不形成不脱钩,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解决不脱钩,生活没有明显改变不脱钩。在“三不脱钩”的目标要求下,各部门和每一位党员都认识到扶贫先要转变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同时,要认真解决好困难家庭眼前实际困难与长远发展问题,最终有效地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使困难家庭真正脱贫。第二,督查驱动。要成立相关的督查组对党员服务群众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定期通报情况,就群众迫切需要问题是不是得到适当解决,进行回访和督查。促进帮扶主体对帮扶对象的帮扶。第三,考评促动。在加强督查的同时,党委部门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专门建卡,就各单位以及党员开展服务群众的情况,进行登记。第四,奖惩带动。对于机关干部,可以建立“干部提拔意见征求进社区,提拔公示公告进社区,和党员评优意见征集进社区”等一系列制度,将考评的情况纳入评先评优、纳入干部提拔、纳入民主评议、纳入年度考核,作为干部评先评优、提拨任用的一项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