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交际能力
光阴在荐,自从小学开始普及英语课程以来,英语教学工作在探索、试验与总结中已经走过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并取得骄人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令人堪优。许多英语教师秉承中国传道、授业、解惑之文化传统,着重讲解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或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时带来诸多麻烦与交际障碍。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看法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1.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它也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的方方面面,从风俗习惯到历史宗教,从物质文明到社会制度,从价值观念到审美情趣等等。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即语言的变化反映文化的变化,同时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变化,二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所以语言教学必然离不开文化教学。我国著名翻译学家王佐良先生曾讲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拉多也曾说过:“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内涵,而且又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探究,从而真正地理解、使用和掌握英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2语言知识本身;语言可由语音、音系、形态、句法语意等不同层面构成。语言又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那么不同国家的文化所运用的语言蕴涵的东西必然有其独特性。即在语言的这些层面中,就会有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文化差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小学生对于同一事物看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将母语文化知识直接迁移到目标语中,势必造成学习和交际困难,将会出现语言的负迁移现象。
2.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策略
文化本身就是难以界定的,蕴涵着丰富的宝藏,等待世人挖掘。那么文化意识的培养更非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跳而就,只能细水长流。教师在实施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去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2.1教师需建立文化和语言平等观;传统的外语教学更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而忽视语言所在的文化背景,从而出现了语言能力强的人,而语用能力强、语言知识高深的人,不一定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的现象。可见文化知识的传播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但作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教师,则需建立平等的文化观和语言观。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同时人们的思维表达方式也各有千秋。但英语教学者既不能过度崇拜西方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不能醉心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因为教师的文化观和语言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观和语言观。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偏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因而,只有建立平等的文化观和语言观,才能保证文化意识培养的顺利展开。
2.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文化意识。
2.2.1利用体态语培养文化意识;体态语属于“非语言”交际范畴,包括姿势、手势、目光交流、面目表情等。据估计,人体可以做出270,001)种姿势和动作,所以不同文化所蕴涵体态语的意义就不同。例如我们在叫唤某人时常用手心向下,五指向内弯曲,而英语国家则常用手心向上,五指向内弯曲,这一动作在中国人看来则有挑衅的味道。我们教师上课时手撑讲台讲课,给人一种威严、正式的印象,而英语国家则半边身子坐在课桌上讲课,给人以随和、非正式的印象。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逐渐灌输这样的知识,增加学生在文化方面的积累。
2.2.2利用称呼语培养文化意识;英汉称呼语的最大差异就在于汉语称呼语丰富而复杂,而英语称呼语简单而粗疏。通过称呼语这面镜子,可以看到中西不同的文化。中国称呼语带有浓重的文化色彩,通常讲究“三纲五常”,等级森严,甚至连姑表亲、姨表亲都要分清楚。例如叔、伯、舅、婶、姑、姨等。而在英国文化中Uncle和Aunt即可代替。而且上下级之间,同辈之间虽有长幼之分,均可直呼其名。他们的人际交往是不分高下的,在假定平等的情况下进行的。通过对英国文化称呼语的学习,就不至于因为称呼语选用不当而陷人尴尬局面,从而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
2.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知识时进行。
例如在词汇方面,教师在讲解动物时,可以讲解特殊动物的特殊寓意。昆虫类cricket一词在我国民族文化中预示萧索凄凉,孤寂难耐。例如岳飞《小重山》里的“昨夜寒蛋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而在英美文化中,会以“欢乐”、“愉快”形象出现,它的叫声给人带来一种舒适幸福的感觉。
其它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知识,并渗透到教学的环节当中去,激发学生探究西方语言文化奥秘的兴趣,培养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交际能力。
语言的习得离不开文化意识的培养,培养的方法多种多样,培养的过程漫长曲折,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究文化因素,以文化促进语言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才能使他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英语,最终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收稿日期:2011-04-20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交际能力
光阴在荐,自从小学开始普及英语课程以来,英语教学工作在探索、试验与总结中已经走过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并取得骄人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令人堪优。许多英语教师秉承中国传道、授业、解惑之文化传统,着重讲解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或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时带来诸多麻烦与交际障碍。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看法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1.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它也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的方方面面,从风俗习惯到历史宗教,从物质文明到社会制度,从价值观念到审美情趣等等。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即语言的变化反映文化的变化,同时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变化,二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所以语言教学必然离不开文化教学。我国著名翻译学家王佐良先生曾讲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拉多也曾说过:“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内涵,而且又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探究,从而真正地理解、使用和掌握英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2语言知识本身;语言可由语音、音系、形态、句法语意等不同层面构成。语言又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那么不同国家的文化所运用的语言蕴涵的东西必然有其独特性。即在语言的这些层面中,就会有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文化差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小学生对于同一事物看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将母语文化知识直接迁移到目标语中,势必造成学习和交际困难,将会出现语言的负迁移现象。
2.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策略
文化本身就是难以界定的,蕴涵着丰富的宝藏,等待世人挖掘。那么文化意识的培养更非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跳而就,只能细水长流。教师在实施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去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2.1教师需建立文化和语言平等观;传统的外语教学更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而忽视语言所在的文化背景,从而出现了语言能力强的人,而语用能力强、语言知识高深的人,不一定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的现象。可见文化知识的传播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但作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教师,则需建立平等的文化观和语言观。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同时人们的思维表达方式也各有千秋。但英语教学者既不能过度崇拜西方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不能醉心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因为教师的文化观和语言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观和语言观。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偏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因而,只有建立平等的文化观和语言观,才能保证文化意识培养的顺利展开。
2.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文化意识。
2.2.1利用体态语培养文化意识;体态语属于“非语言”交际范畴,包括姿势、手势、目光交流、面目表情等。据估计,人体可以做出270,001)种姿势和动作,所以不同文化所蕴涵体态语的意义就不同。例如我们在叫唤某人时常用手心向下,五指向内弯曲,而英语国家则常用手心向上,五指向内弯曲,这一动作在中国人看来则有挑衅的味道。我们教师上课时手撑讲台讲课,给人一种威严、正式的印象,而英语国家则半边身子坐在课桌上讲课,给人以随和、非正式的印象。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逐渐灌输这样的知识,增加学生在文化方面的积累。
2.2.2利用称呼语培养文化意识;英汉称呼语的最大差异就在于汉语称呼语丰富而复杂,而英语称呼语简单而粗疏。通过称呼语这面镜子,可以看到中西不同的文化。中国称呼语带有浓重的文化色彩,通常讲究“三纲五常”,等级森严,甚至连姑表亲、姨表亲都要分清楚。例如叔、伯、舅、婶、姑、姨等。而在英国文化中Uncle和Aunt即可代替。而且上下级之间,同辈之间虽有长幼之分,均可直呼其名。他们的人际交往是不分高下的,在假定平等的情况下进行的。通过对英国文化称呼语的学习,就不至于因为称呼语选用不当而陷人尴尬局面,从而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
2.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知识时进行。
例如在词汇方面,教师在讲解动物时,可以讲解特殊动物的特殊寓意。昆虫类cricket一词在我国民族文化中预示萧索凄凉,孤寂难耐。例如岳飞《小重山》里的“昨夜寒蛋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而在英美文化中,会以“欢乐”、“愉快”形象出现,它的叫声给人带来一种舒适幸福的感觉。
其它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知识,并渗透到教学的环节当中去,激发学生探究西方语言文化奥秘的兴趣,培养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交际能力。
语言的习得离不开文化意识的培养,培养的方法多种多样,培养的过程漫长曲折,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究文化因素,以文化促进语言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才能使他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英语,最终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收稿日期:201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