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影视文化事业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中国传统的“黑板”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国大多数地区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巨变,当代中学生的接触面也随之扩大。他们不再仅限于相对较为落后的教科书。作为当代教师,只有积极应对这种变化,并加以适当的引导,才能完成社会赋予教师的真正使命。
“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维,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是《历史与社会》课程基本框架的思路。
“我们生活的世界”,介绍构成社会的要素,描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线索;“我们传承的文明”介绍了文明的起源、传播和发展;“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人类最为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由此不难看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也决定了该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影视就是其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告别野蛮》中的第二框《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以古代埃及金字塔、古代中国司母戊鼎等几千年前的建筑与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为例,向我们展示了古老文明的辉煌成就。但在学习这一目时,我却遇到了麻烦。记得当时在讲完司母戊鼎的介绍后,让学生自学“商朝铸造青铜器示意图”。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司母戊鼎等商朝的青铜器究竟是如何铸造的?说句实话,对于青铜器的整个铸造过程,我所知道的也就只有课本及教参中所提及的,而且教参的介绍中,还涉及到一些词如“复合范”、“内膜与外膜的配置”等,我也不是很清楚。可想而知,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下课之后,我马上上网搜索有关青铜器铸造的影像资料,最后在新浪网上找到一个较为合适的视频资料——《国之重器——司母戊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将这一资料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在欣赏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发出了感慨:他们惊叹于在如此落后的生产条件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能应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世界闻名的灿烂青铜文化;面对盗墓者的无耻行径,他们愤慨不已;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文化的侵略,他們同样表现出痛恨无比……这一视频资料,不仅帮我解决了难题,更重要的是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从此,我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影视资源,并且不断尝试探究影视资源在这一学科中的应用。
一、应用影视资源,诠释课文,寓教育于其中
电影和电视虽有艺术加工,但也反映了很多真实的情况,有历史与社会现实的影子;电视节目更是贴近生活实际。在发挥影视资源的娱乐功能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中发掘社会原型,进一步理解教材。
面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的失误与挫折,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人,是无法体会那个年代的疯狂。因此,仅凭我对这段历史的“空白经历”的无力讲述,是无法让学生深切体会,更不用说引起他们的共鸣。但是,我一样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因为我播放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的一些片段:
“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这一场景很好地诠释了当时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
而“文化大革命”的混沌状态在凤霞生产的情节中活生生地再次上演。红卫兵以“反革命”的罪名关押了主管医院的医生和教授,因担心留守医生的经验的缺乏,凤霞家人从牛棚里请来了头颈里还挂着“反动学术权威王斌”牌子的王教授。但因饥饿而奄奄一息的王教授吃馒头吃到噎着,喝水喝到差点没气。这些情景深刻地反映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干部和知识分子所受的迫害。
《活着》包含了人生的百味,虽然只是截取了其中的一些片段,但这些深刻反映了那些年代的时代特征。这种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能理解教材中的“文字表述”。
二、发掘影视资源,再现历史史实,感悟历史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活生生的历史,具有不可再现的特点。因此,恰当地将一些影视作品引入课堂,绘声绘色地展现历史画面,远比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教学来的更具有效果。
在讲授《汉唐盛世》中“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内容时,教材只是简单地提到了张骞“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大月氏”。我通过播放了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张骞出使西域》这一片段。当向学生很好地诠释了当时的这段历史,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了张骞如何“持汉节不失”,如何“历尽千辛万苦”。当“衣衫褴褛的张骞出现汉都城长安的大门前而昏厥了过去,守城门的将领急忙过来扶持,并要来水放入张骞的嘴里,‘汉、汉、汉……’”这一画面呈现于大家面前时,他们深深感受到了这是一种坚贞、一种坚强信念的驱使的结果。同样,当汉武帝以“安排在承明殿接见,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都要到场,配以礼乐”的礼仪规格接见张骞时,足见汉武大帝的君主情怀。通过《张骞出使西域》的播放,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繁荣、强大的,也让学生明白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三、利用影视资源,开展情感教育
学校教育侧重给学生讲道理、传授知识,但我个人觉得影视教育更适合青少年的形象思维,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影视中所蕴含的情感去吸引、感染、熏陶学生,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实现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紧密结合,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维,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是《历史与社会》课程基本框架的思路。
“我们生活的世界”,介绍构成社会的要素,描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线索;“我们传承的文明”介绍了文明的起源、传播和发展;“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人类最为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由此不难看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也决定了该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影视就是其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告别野蛮》中的第二框《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以古代埃及金字塔、古代中国司母戊鼎等几千年前的建筑与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为例,向我们展示了古老文明的辉煌成就。但在学习这一目时,我却遇到了麻烦。记得当时在讲完司母戊鼎的介绍后,让学生自学“商朝铸造青铜器示意图”。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司母戊鼎等商朝的青铜器究竟是如何铸造的?说句实话,对于青铜器的整个铸造过程,我所知道的也就只有课本及教参中所提及的,而且教参的介绍中,还涉及到一些词如“复合范”、“内膜与外膜的配置”等,我也不是很清楚。可想而知,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下课之后,我马上上网搜索有关青铜器铸造的影像资料,最后在新浪网上找到一个较为合适的视频资料——《国之重器——司母戊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将这一资料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在欣赏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发出了感慨:他们惊叹于在如此落后的生产条件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能应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世界闻名的灿烂青铜文化;面对盗墓者的无耻行径,他们愤慨不已;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文化的侵略,他們同样表现出痛恨无比……这一视频资料,不仅帮我解决了难题,更重要的是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从此,我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影视资源,并且不断尝试探究影视资源在这一学科中的应用。
一、应用影视资源,诠释课文,寓教育于其中
电影和电视虽有艺术加工,但也反映了很多真实的情况,有历史与社会现实的影子;电视节目更是贴近生活实际。在发挥影视资源的娱乐功能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中发掘社会原型,进一步理解教材。
面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的失误与挫折,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人,是无法体会那个年代的疯狂。因此,仅凭我对这段历史的“空白经历”的无力讲述,是无法让学生深切体会,更不用说引起他们的共鸣。但是,我一样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因为我播放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的一些片段:
“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这一场景很好地诠释了当时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
而“文化大革命”的混沌状态在凤霞生产的情节中活生生地再次上演。红卫兵以“反革命”的罪名关押了主管医院的医生和教授,因担心留守医生的经验的缺乏,凤霞家人从牛棚里请来了头颈里还挂着“反动学术权威王斌”牌子的王教授。但因饥饿而奄奄一息的王教授吃馒头吃到噎着,喝水喝到差点没气。这些情景深刻地反映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干部和知识分子所受的迫害。
《活着》包含了人生的百味,虽然只是截取了其中的一些片段,但这些深刻反映了那些年代的时代特征。这种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能理解教材中的“文字表述”。
二、发掘影视资源,再现历史史实,感悟历史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活生生的历史,具有不可再现的特点。因此,恰当地将一些影视作品引入课堂,绘声绘色地展现历史画面,远比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教学来的更具有效果。
在讲授《汉唐盛世》中“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内容时,教材只是简单地提到了张骞“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大月氏”。我通过播放了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张骞出使西域》这一片段。当向学生很好地诠释了当时的这段历史,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了张骞如何“持汉节不失”,如何“历尽千辛万苦”。当“衣衫褴褛的张骞出现汉都城长安的大门前而昏厥了过去,守城门的将领急忙过来扶持,并要来水放入张骞的嘴里,‘汉、汉、汉……’”这一画面呈现于大家面前时,他们深深感受到了这是一种坚贞、一种坚强信念的驱使的结果。同样,当汉武帝以“安排在承明殿接见,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都要到场,配以礼乐”的礼仪规格接见张骞时,足见汉武大帝的君主情怀。通过《张骞出使西域》的播放,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繁荣、强大的,也让学生明白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三、利用影视资源,开展情感教育
学校教育侧重给学生讲道理、传授知识,但我个人觉得影视教育更适合青少年的形象思维,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影视中所蕴含的情感去吸引、感染、熏陶学生,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实现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紧密结合,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