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逐步进入了信息时代,教育致力于综合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对于高校的大学生。但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进入岗位后不能很好地运用知识去解决职场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且由于在校所积累的实践经历不足,大部分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容易导致就业难。下面,就对这一困境与现象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如何更好地培养在校大学生汉语言能力,以便在就业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汉语言能力;影响;作用
引言
近些年来,高校生毕业后就业状况始终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从实际来看,并非想象那么乐观。比如,很多大学生在临近毕业的前几个月都会找工作,跑各种招聘会等。却不能遇到让自己满意的岗位,这与他们在面试的时候没法很自然地介绍自己、表达迟钝抓不住重点有很大的关系。作为中国人,我们都知道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不仅是母语,同时也关系着生活的各方面。其中的文字表述以及运用能力是在展开社会实践行为的基础,也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对学生未来就业有非常好的影响。
一、 影响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
当前,随着教育的改革,各高校也都将注意力放在了培养更多综合人才方面,因此关注知识与技能在就业中的有效作用也就成为了重点。然而,尽管各大高校为了强化在校生的综合能力与语言表达水平均设立了《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等学科,但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他们在具体运用方面还是相当的欠缺,下面就对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做了详细的分析。
(一) 课程有关资源十分匮乏
高校开展语言能力的相关课程是教学的主要方式,可以说也是培养学生实际表达的关键环节。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说,这都只是“纸上谈兵”,绝大多数的普通高校都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并未设立相关的实践内容,准确地讲是没有将其作为主修。《公众演说》《社交礼仪》等科目,通常是零散分布在各个高校的选读课里面。要知道,真正改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从思想上提高重视程度,才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
(二) 高校未将在校生语言技能培养归入教学计划中
在实际行动的过程,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很多学校并没有依据自身的特点,对教师、课程时间做出合理的安排,缺乏实用性。特别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如果他们接受的都是千篇一律的训练,而且与之前每届或者其他学校没有区别,根本不适用于自身,只会适得其反,导致实际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所以,高校必须将培养在校生语言技能的想法列入教学计划,并且逐步落实,针对大学四年每个阶段不同的学生制定合理的方案。
(三) 教学方式单调枯燥,对在校生缺少吸引力
由于长期受旧的教学模式影响,从学生接触到课堂那一刻起,教师都是作为核心,他们讲述知识,学生都是负责聽取并且记忆。不管是在原来“黑板 粉笔”的组合,还是现在的“课件 鼠标”。因为,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手段在提升,但是从目前来看本质并没有得到改变。尤其是到了大学阶段,我们是应该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 高校生语言技能培养缺少对应考核评价系统
高等院校对于怎样衡量语言表达与运用水平并未设立统一的考试标准,所以,使得学生在这方面的技能显得十分薄弱也是自然结果。此外,由于实际的培训不够,真正的技能也是非常薄弱的,这就会导致在进入岗位之后无法适应。
二、 提高大学生就业中汉语言能力的措施
首先,就是要改革现有的教育招生机制。无论是什么专业,都要考虑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在课程培训上也不能只关注汉语言文学的学生。从体制上注重对模式的改革,推广讨论和启发式的教学,要培养他们敢于同教师交流的习惯与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其次,在大学生汉语言能力培养中,要为他们提供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结合本人的经验,建议将时间课程设置贯穿到整个高校学习阶段,同时在大三就可以让一些有意愿的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这样有利于他们更早地接触到社会,积累经验。这样,就能够与那些缺少这方面锻炼的人拉开差距,在就业中获得优势与更多的机会。
第三,建立对高校大学生汉语言能力培养的考核机制。针对目前主要以笔试成绩为主的模式,我建议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但要将理论的考核作为标准,同时还应该设定口语表达的测试,此外有条件的仍可以把课外实习的表现作为评定的内容之一。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对汉语言能力的重视程度,这样才有助于后期的就业。在大学生教育中,我们必须将汉语言实际表述以及运用的能力渗透到各学科中,并且提醒他们明确其重要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致。
第四,可以在大学教学中设置关于大学语文类似的课程,因为理论的学习可以说是最基础的,为今后的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在目前的高校中,构建有效的语言文字能力教学体系,是解决目前大学生缺乏实际水准和就业难的主要手段。具体来说,就是强化文字的训练,突出实践的课程,并且适当地融入文化的传承,提高当前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也满足我们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第五,大学生语言能力的深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因此应该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能力,将此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培养大学生在汉语言上的能力,训练学生对词句的运用以及对文章的写作和口头表述能力,发挥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审美功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素养。
第六,应该尽快制定相应的语言文字能力评价标准。作为高校的领导,必须将这个观念贯彻到实际,需要让每个学科的老师都明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以及运用能力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分析他们的特点,并且做出全面的了解,制定科学的测评体系。从而才可以将培养人才作为系统的工程。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应当明白提高他们与人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就应该加强文字表述的培养。这样不但能够有利于在毕业时候找工作,在与其他人交流的同时还可以学到很多有益的品质,比如坚定、果敢等。当他们遇就业困难的时候,就会不惧竞争压力,将自己最好的东西都展示出来。 第七,强化实践训练,促进高校文化活动多样化。首先,我们要明白,思想上的重视是基础,而且这只是第一步。要想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在实践中训练。因此,高等院校应当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的,并且针对目前社会的需求,对就业形势作出适当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将语言的培训作为主要内容,逐步地展开各类课堂的活动。同时,应该为他们提供优良的氛围与环境,组建多层次、领域的训练。此外,还可以利用主体社团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做到将课堂教学和实践的活动相融合。例如,组织开展各种征文大赛,这样不但能够让高校的学生通过文笔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同时在这样的方式下得奖还能激发他们的信心,就算只是参与也可以成为宝贵的经验与记忆;此外,还可展开例如“演说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致与激情。通过长时间的语言积淀,来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各个院系还可依据自己专业的特色,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相关技能比赛,这样能够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和效果。例如,文学院可展开古典诗歌吟诵比赛、政法学院可展开法庭辩论比赛等。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众多优秀文学作品,其體现的不仅仅是作品的语言之美、艺术之美,更多的为人们展现了作品背后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境界。比如《爱莲说》中着重描绘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的品格,其实就为人们展示出了人生基本素质和修养的重要性,那就是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情操,轻易不可动摇。大凡此类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还有很多,其根本的诉求就是培养大学生们优秀的个人品格与思想素质。对此,我们可以看到,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明显而重大的。这种作用,虽然不具备剧烈的显性力量,但是其蕴含的思想渗透能力和潜移默化的感悟能力,却是不容忽视的。
结束语
优良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上是当代精英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素养。精准掌握这门技能,并很好地使用这门技能是 高校生才能、素养的具体展现,同时也是求职应聘就业中得到理想职位的关键秘诀。
参考文献:
[1] 黄铃.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文学月刊,2016(12):139-140.
[2] 王蓓.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2(21):254.
[3] 王平.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教育,2016(2):0009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汉语言能力;影响;作用
引言
近些年来,高校生毕业后就业状况始终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从实际来看,并非想象那么乐观。比如,很多大学生在临近毕业的前几个月都会找工作,跑各种招聘会等。却不能遇到让自己满意的岗位,这与他们在面试的时候没法很自然地介绍自己、表达迟钝抓不住重点有很大的关系。作为中国人,我们都知道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不仅是母语,同时也关系着生活的各方面。其中的文字表述以及运用能力是在展开社会实践行为的基础,也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对学生未来就业有非常好的影响。
一、 影响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
当前,随着教育的改革,各高校也都将注意力放在了培养更多综合人才方面,因此关注知识与技能在就业中的有效作用也就成为了重点。然而,尽管各大高校为了强化在校生的综合能力与语言表达水平均设立了《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等学科,但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他们在具体运用方面还是相当的欠缺,下面就对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做了详细的分析。
(一) 课程有关资源十分匮乏
高校开展语言能力的相关课程是教学的主要方式,可以说也是培养学生实际表达的关键环节。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说,这都只是“纸上谈兵”,绝大多数的普通高校都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并未设立相关的实践内容,准确地讲是没有将其作为主修。《公众演说》《社交礼仪》等科目,通常是零散分布在各个高校的选读课里面。要知道,真正改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从思想上提高重视程度,才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
(二) 高校未将在校生语言技能培养归入教学计划中
在实际行动的过程,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很多学校并没有依据自身的特点,对教师、课程时间做出合理的安排,缺乏实用性。特别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如果他们接受的都是千篇一律的训练,而且与之前每届或者其他学校没有区别,根本不适用于自身,只会适得其反,导致实际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所以,高校必须将培养在校生语言技能的想法列入教学计划,并且逐步落实,针对大学四年每个阶段不同的学生制定合理的方案。
(三) 教学方式单调枯燥,对在校生缺少吸引力
由于长期受旧的教学模式影响,从学生接触到课堂那一刻起,教师都是作为核心,他们讲述知识,学生都是负责聽取并且记忆。不管是在原来“黑板 粉笔”的组合,还是现在的“课件 鼠标”。因为,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手段在提升,但是从目前来看本质并没有得到改变。尤其是到了大学阶段,我们是应该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 高校生语言技能培养缺少对应考核评价系统
高等院校对于怎样衡量语言表达与运用水平并未设立统一的考试标准,所以,使得学生在这方面的技能显得十分薄弱也是自然结果。此外,由于实际的培训不够,真正的技能也是非常薄弱的,这就会导致在进入岗位之后无法适应。
二、 提高大学生就业中汉语言能力的措施
首先,就是要改革现有的教育招生机制。无论是什么专业,都要考虑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在课程培训上也不能只关注汉语言文学的学生。从体制上注重对模式的改革,推广讨论和启发式的教学,要培养他们敢于同教师交流的习惯与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其次,在大学生汉语言能力培养中,要为他们提供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结合本人的经验,建议将时间课程设置贯穿到整个高校学习阶段,同时在大三就可以让一些有意愿的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这样有利于他们更早地接触到社会,积累经验。这样,就能够与那些缺少这方面锻炼的人拉开差距,在就业中获得优势与更多的机会。
第三,建立对高校大学生汉语言能力培养的考核机制。针对目前主要以笔试成绩为主的模式,我建议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但要将理论的考核作为标准,同时还应该设定口语表达的测试,此外有条件的仍可以把课外实习的表现作为评定的内容之一。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对汉语言能力的重视程度,这样才有助于后期的就业。在大学生教育中,我们必须将汉语言实际表述以及运用的能力渗透到各学科中,并且提醒他们明确其重要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致。
第四,可以在大学教学中设置关于大学语文类似的课程,因为理论的学习可以说是最基础的,为今后的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在目前的高校中,构建有效的语言文字能力教学体系,是解决目前大学生缺乏实际水准和就业难的主要手段。具体来说,就是强化文字的训练,突出实践的课程,并且适当地融入文化的传承,提高当前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也满足我们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第五,大学生语言能力的深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因此应该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能力,将此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培养大学生在汉语言上的能力,训练学生对词句的运用以及对文章的写作和口头表述能力,发挥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审美功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素养。
第六,应该尽快制定相应的语言文字能力评价标准。作为高校的领导,必须将这个观念贯彻到实际,需要让每个学科的老师都明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以及运用能力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分析他们的特点,并且做出全面的了解,制定科学的测评体系。从而才可以将培养人才作为系统的工程。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应当明白提高他们与人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就应该加强文字表述的培养。这样不但能够有利于在毕业时候找工作,在与其他人交流的同时还可以学到很多有益的品质,比如坚定、果敢等。当他们遇就业困难的时候,就会不惧竞争压力,将自己最好的东西都展示出来。 第七,强化实践训练,促进高校文化活动多样化。首先,我们要明白,思想上的重视是基础,而且这只是第一步。要想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在实践中训练。因此,高等院校应当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的,并且针对目前社会的需求,对就业形势作出适当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将语言的培训作为主要内容,逐步地展开各类课堂的活动。同时,应该为他们提供优良的氛围与环境,组建多层次、领域的训练。此外,还可以利用主体社团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做到将课堂教学和实践的活动相融合。例如,组织开展各种征文大赛,这样不但能够让高校的学生通过文笔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同时在这样的方式下得奖还能激发他们的信心,就算只是参与也可以成为宝贵的经验与记忆;此外,还可展开例如“演说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致与激情。通过长时间的语言积淀,来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各个院系还可依据自己专业的特色,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相关技能比赛,这样能够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和效果。例如,文学院可展开古典诗歌吟诵比赛、政法学院可展开法庭辩论比赛等。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众多优秀文学作品,其體现的不仅仅是作品的语言之美、艺术之美,更多的为人们展现了作品背后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境界。比如《爱莲说》中着重描绘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的品格,其实就为人们展示出了人生基本素质和修养的重要性,那就是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情操,轻易不可动摇。大凡此类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还有很多,其根本的诉求就是培养大学生们优秀的个人品格与思想素质。对此,我们可以看到,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明显而重大的。这种作用,虽然不具备剧烈的显性力量,但是其蕴含的思想渗透能力和潜移默化的感悟能力,却是不容忽视的。
结束语
优良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上是当代精英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素养。精准掌握这门技能,并很好地使用这门技能是 高校生才能、素养的具体展现,同时也是求职应聘就业中得到理想职位的关键秘诀。
参考文献:
[1] 黄铃.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文学月刊,2016(12):139-140.
[2] 王蓓.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2(21):254.
[3] 王平.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教育,2016(2):0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