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抽象性的基础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这对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小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知识等,精心设计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把握好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时机,以此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文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作如下几方面探究。
结合生活实际,引领合作探究
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生引领到生活中去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比如,在执教“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时,笔者给学生们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某校的夏令营活动中,有学生123人,如果按6人发一顶帐篷,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顶帐篷呢?”学生回答“用123除以6”。笔者继续说道:“同学们夏令营马上就要出发了,他们多么希望早点领到帐篷啊,快帮他们算算吧!”接下来,笔者让每个学习小组开展自由讨论,找出自己认为最好的解题方法。这一情境创设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们认识到生活中有一些问题需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除法估算是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合作学习也促进了学生数学知识的构建,提升了教学效率。
针对思维特点,组织合作学习
小学生对待数学问题的思维特点告诉我们,当学生对问题的观点与别人产生矛盾时,探究的欲望才会更加强烈。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知识的思考方式,认知特点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观点也各不相同,在这些不一致的观点出现时,究竟哪个解决方式更好,就需要通过对比来总结。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矛盾的时机,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就会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比如,笔者在执教《认识分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一个大红苹果,两个小朋友都想吃,怎么分比较好呢?”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回答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榨成苹果汁一人一杯”,有的说“一人轮流咬一口”……对于同学们的回答,笔者没有立即发表意见,而是让意见比较一致的同学合作,与对方展开争辩,在学生的争辩中笔者则给予适当的点拨。最终让学生明白了“平均分”的意义。从中我们认识到,作为教师要抓住任何一个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时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探究,从而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抓住开放问题,探究正确解法
具有开放性特点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时时都能碰到,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思考,有的还可能有多个解决方法。由于受逻辑思维能力的限制,小学生难以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基于此,我们可以抓住时机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共同探究正确的解决问题办法。
例题:“如果将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弯成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可能?”针对这道题的特点,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小组讨论,小组同学经过反复探讨最后一致认为:这道题的奥妙在于能找出有几对数可以组成9。在小组讨论中,每个人都做到了各抒己见,并由组长对大家的答案进行统计汇总,再由组长代表小组与其他小组交流各组的结果。通过分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结合教学内容,小组合作操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性的数学知识,要求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做到手脑口并用。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从中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比如,在执教《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过程中,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是4,宽是2的长方形,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回答说:“摆面积单位。”笔者就让学生到前面摆一摆,并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学生很快完成并得出答案。笔者接着讲道:“同学们用摆面积单位的方法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以及它的长和宽,在你们的桌子上也有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事先准备好教学工具),下面就请你们想办法求出他们的长、宽、面积?可以小组合作完成,要边摆边想,组长要负责填好记录单。”因为把握了合作学习的时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总结出了长和宽与所摆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关注学生兴趣,捕捉合作时机
在教学中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往往会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从而有效提升学习质量。比如,笔者在执教《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活动:拿出一张白纸,在纸上先折出一条折痕,在折痕出滴上一滴墨水,再立刻将纸对折、压平,用手指压折痕出来;再把纸打开铺平,观察纸上的图案是什么。这一活动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不由自主地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合作开始了这项活动,笔者抓住时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自己的图案。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这样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
引导学生探究,总结合作规律
新课改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讨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对问题存在疑问的时候,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他们在交流、探讨、论辩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在辩论中明白原理,悟出知识的真谛。
比如,在执教《找规律》时,笔者给学生们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元旦到了,图中的小学生们用小旗、灯笼、花布置了教室。请大家看看教室被他们布置的漂亮吗?请仔细观察,然后和小组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并请组长代表本小组汇报。”很快各个小组都汇报了自己的观察结果。第一个小组说看到了小学生们在排着队跳舞;第二个小组说,看到了教室里有花、彩旗、灯笼等;第三个小组则看到了彩花、彩旗、灯笼是有规律的摆放的。听完学生们的汇报,笔者鼓励说:“同学们,你们都很聪明!图中的这些东西摆放的都是很有规律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彩旗是按照审美规律摆放的,猜猜最后的旗子应该是什么颜色呢?各个小组再相互交流下。”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自主承担起了发现者的角色,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合作交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发现了规律。
突出重点难点,提升运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点内容是需要加强学生的认知,而难点就是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内容。对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应该注重合作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学习中,能够充分调动起学习兴趣,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数学综合能力。
比如,《用计算器计算》这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是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笔者首先给学生出了一组计算题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做一做,学生通过做题发现“计算器虽然算得快,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快,有的是可以直接口算的。”接下来,让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计算一组数字让各个小组进行计算比赛,看哪个小组算得快。通过计算,学生们发现了计算的规律,通过自主探究克服了难点问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抓住合作学习的时机,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加深对知识理解和运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引领合作探究
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生引领到生活中去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比如,在执教“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时,笔者给学生们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某校的夏令营活动中,有学生123人,如果按6人发一顶帐篷,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顶帐篷呢?”学生回答“用123除以6”。笔者继续说道:“同学们夏令营马上就要出发了,他们多么希望早点领到帐篷啊,快帮他们算算吧!”接下来,笔者让每个学习小组开展自由讨论,找出自己认为最好的解题方法。这一情境创设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们认识到生活中有一些问题需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除法估算是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合作学习也促进了学生数学知识的构建,提升了教学效率。
针对思维特点,组织合作学习
小学生对待数学问题的思维特点告诉我们,当学生对问题的观点与别人产生矛盾时,探究的欲望才会更加强烈。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知识的思考方式,认知特点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观点也各不相同,在这些不一致的观点出现时,究竟哪个解决方式更好,就需要通过对比来总结。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矛盾的时机,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就会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比如,笔者在执教《认识分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一个大红苹果,两个小朋友都想吃,怎么分比较好呢?”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回答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榨成苹果汁一人一杯”,有的说“一人轮流咬一口”……对于同学们的回答,笔者没有立即发表意见,而是让意见比较一致的同学合作,与对方展开争辩,在学生的争辩中笔者则给予适当的点拨。最终让学生明白了“平均分”的意义。从中我们认识到,作为教师要抓住任何一个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时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探究,从而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抓住开放问题,探究正确解法
具有开放性特点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时时都能碰到,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思考,有的还可能有多个解决方法。由于受逻辑思维能力的限制,小学生难以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基于此,我们可以抓住时机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共同探究正确的解决问题办法。
例题:“如果将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弯成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可能?”针对这道题的特点,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小组讨论,小组同学经过反复探讨最后一致认为:这道题的奥妙在于能找出有几对数可以组成9。在小组讨论中,每个人都做到了各抒己见,并由组长对大家的答案进行统计汇总,再由组长代表小组与其他小组交流各组的结果。通过分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结合教学内容,小组合作操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性的数学知识,要求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做到手脑口并用。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从中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比如,在执教《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过程中,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是4,宽是2的长方形,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回答说:“摆面积单位。”笔者就让学生到前面摆一摆,并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学生很快完成并得出答案。笔者接着讲道:“同学们用摆面积单位的方法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以及它的长和宽,在你们的桌子上也有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事先准备好教学工具),下面就请你们想办法求出他们的长、宽、面积?可以小组合作完成,要边摆边想,组长要负责填好记录单。”因为把握了合作学习的时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总结出了长和宽与所摆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关注学生兴趣,捕捉合作时机
在教学中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往往会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从而有效提升学习质量。比如,笔者在执教《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活动:拿出一张白纸,在纸上先折出一条折痕,在折痕出滴上一滴墨水,再立刻将纸对折、压平,用手指压折痕出来;再把纸打开铺平,观察纸上的图案是什么。这一活动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不由自主地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合作开始了这项活动,笔者抓住时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自己的图案。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这样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
引导学生探究,总结合作规律
新课改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讨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对问题存在疑问的时候,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他们在交流、探讨、论辩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在辩论中明白原理,悟出知识的真谛。
比如,在执教《找规律》时,笔者给学生们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元旦到了,图中的小学生们用小旗、灯笼、花布置了教室。请大家看看教室被他们布置的漂亮吗?请仔细观察,然后和小组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并请组长代表本小组汇报。”很快各个小组都汇报了自己的观察结果。第一个小组说看到了小学生们在排着队跳舞;第二个小组说,看到了教室里有花、彩旗、灯笼等;第三个小组则看到了彩花、彩旗、灯笼是有规律的摆放的。听完学生们的汇报,笔者鼓励说:“同学们,你们都很聪明!图中的这些东西摆放的都是很有规律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彩旗是按照审美规律摆放的,猜猜最后的旗子应该是什么颜色呢?各个小组再相互交流下。”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自主承担起了发现者的角色,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合作交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发现了规律。
突出重点难点,提升运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点内容是需要加强学生的认知,而难点就是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内容。对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应该注重合作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学习中,能够充分调动起学习兴趣,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数学综合能力。
比如,《用计算器计算》这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是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笔者首先给学生出了一组计算题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做一做,学生通过做题发现“计算器虽然算得快,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快,有的是可以直接口算的。”接下来,让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计算一组数字让各个小组进行计算比赛,看哪个小组算得快。通过计算,学生们发现了计算的规律,通过自主探究克服了难点问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抓住合作学习的时机,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加深对知识理解和运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