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动态生成,演绎精彩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fei1988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指出,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它使我们紧迫地感到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之一便是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一、以生为本,收获生成——课堂动态生成的“前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一个十分深刻而带根本性的命题。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
  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老师重视学生的质疑,并把学生的质疑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依据。如学完《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第三段后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质疑:“既然爱因斯坦是一位最伟大的人,为什么他会头发蓬乱、衣衫不整呢?”在思考过程中,他们又生成了新的疑问:“这么说,课文不是自相矛盾吗?既然他的工作这么忙,为什么还要和小女孩交往,还要在路边等待小女孩呢?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在对这一问题展开充分讨论后,又有学生提出了反驳意见。
  生1:也许爱因斯坦觉得自己的穿着打扮不符合自己的身份,想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
  生2:可能是这个小女孩的纯真打动了爱因斯坦,使得他很想从小女孩那里学点这方面的知识。
  生3反驳道:那爱因斯坦为什么不请教大人,而要去向小女孩学呢?
  生4:也许是爱因斯坦想和小女孩交朋友。
  生5反驳道:一位有名的科学家为什么不和大人交朋友,而要和一个小女孩交朋友呢?
  生6:我觉得爱因斯坦有一颗童心。(课文中说,爱因斯坦冲小女孩做了一个鬼脸)
  学生思维活跃,在思辨过程中,生成了质疑—解疑—生疑的循环教学环节。学生的大脑处于亢奋状态。教师机智地捕捉住这一生成的教学机遇,利用生成的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共同创造的舞台。
  当然,学生的需求有教育价值大小之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但绝不能置学生的问题于不顾。如果质疑归质疑,教学归教学,质疑和教学是“两股道上开的车”,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便失之交臂。
  二、精心预设,促进生成——课堂动态生成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对话”与我们过去教学中常用的“谈话法”有质的区别:“谈话法”实际上是教师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只是用“谈话”的方式把学生以往既定的答案上引,而“对话”则是对话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按照解构主义哲学的观点,“对话”应当是一种“消解”,既消解教师在课堂里的中心地位,又消解好学生在课堂中的“话语霸权”,话题也是随着对话者的关注点而转移的。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新的思想和语言生成。
  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孩子虽然幼小,却常常有让我们心灵震颤的时候。
  案例:《晏子使楚》片断。
  为了体会晏子的从容大度、机智勇敢,我组织学生品读人物语言。一个学生突然发问:晏子所说的三段话中,后面两段分别有提示语“拱了拱手”、“面不改色”,而第一段话没有,是不是应该加上提示语?我肯定了学生的细心、善于发现的学习态度,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晏子的神态或动作,试着加上一个词作为“说”的提示语。
  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凭着各自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想出了不少个性化的提示语:神态自若,不露声色,连说带笑,胸有成竹,淡淡一笑,一本正经,临危不惧……
  “同学们读书非常用心,想象合情合理。”我将话题一转,“现在再请大家比较一下,是加上提示语好,还是不加提示语好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反复朗读、揣摩比较。在我的点拨下,学生终于豁然开朗:添上提示语,似乎显得形象生动了;但细细品味,发现文本的“情味”和“意蕴”淡了。因为无论哪个词都不能准确表达晏子当时的心情。楚王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洞,让晏子从这个小洞进城去,以此取笑他长得矮小。楚王的这点小心思,机智过人的晏子自然是了然于胸。看着眼前的“狗洞”,晏子的心情能用语言来描述吗?愤怒?不屑?屈辱?平静?或许兼而有之,或许什么也不是。感情就是这么的玄,正所谓是“情到深处已无言”。文本中的轻描淡写(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倒是让我们触摸到了许多难以言喻的情感,“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个教学片断,通过师、生、文本的对话,学生对文本意蕴有了更加深切的感悟,从中还领略了文本言语形式含蓄蕴藉的精妙之处。课后,我曾暗自庆幸,假如作为老师的我不曾深入地解读文本,精心预设,也许就会为学生的“突然发现”而迷惑、而惊喜,致使师生只能停留于“添加提示语”这一较低层次的阅读,深层次的精彩对话也就无从生成了。
  三、捕捉资源,引导生成——课堂动态生成的“核心”
  《新课标》指出:每个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其实,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在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顺势引导,就定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令人回味无穷。
  语文课上,我正和学生一起感受着《山里的孩子》那种充满幻想的意境,突然听“啊”的一声尖叫,循声望去,见第二大组的祝锐从座位上跳起来,不停地甩手顿足,一副惊恐的样子。顿时,安静的课堂混乱起来,学生站的站,嚷的嚷,后排的学生甚至跪到凳子上张望。带着嗔怪心情,我走近祝锐,发现祝锐的袖子里竟甩出一只小蜜蜂。全班学生几乎都围了过来,看着受惊的小蜜蜂在桌面上慢慢地爬着,大家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祝锐委屈地捋起袖子,手臂上露出了一个红肿着的小包。这该死的小蜜蜂,蛰了学生不说,还扰乱了我们的课堂秩序。想到这里,我不假思索地拿起教棒朝小蜜蜂打去……
  第二天一早,我照例打开了孩子们的生活日记本,不禁惊呆了:
  “多可怜的小蜜蜂啊!老师发现了它,举起手中的教棒一棒打下来,结束了小蜜蜂幼小的生命,它的妈妈一定伤心极了!”
  “小蜜蜂想走进我们的生活,但老师拒绝了它!”
  “我的手虽刺得很疼,可小蜜蜂死了,我的心更疼!”
  “小蜜蜂,如果你能再来我们的教室,我一定用窗台上的鲜花迎接你!”……
  我数了数,一共有十七位学生不约而同地记下了我在课堂上这一瞬间的举动。字字句句震撼着我的心。在孩子的眼中,我竟成了一个扼杀小生命的刽子手。我在不断地谴责自己鲁莽的时候,也感谢这十七则沉甸甸的日记,它们分明表达了十七颗童心对生命的热爱,呼唤爱心的回归……我小心地重新打开那十七本日记,怀着歉意而又感激的心情,在每则日记的结尾慎重地写上:“对不起,小蜜蜂!”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阴”。我的疏忽成了学生的写作题材,而他们笔下流淌的童心和纯真、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足以使我汗颜。课堂上有时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经验不足的教师可能会手忙脚乱,仓促处置而留下不少遗憾。而敏感和富有实践智慧的教师会抓住这种机会,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成为教学教育的生长点。
  总之,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又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就是理性地看待和评价预设与生成,一方面预设应为生成留有空白,另一方面对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促进学生个性张扬要有充分的空间,因势利导,让其成为课堂中的闪光点,面对一些消极的、负面的生成则不能放任自流,而应采取机智的方法,回到预设的安排上来。唯其如此,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才会有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才会演绎出精彩的语文课堂。
其他文献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关键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就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加以阐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 阅读教学 兴趣 能力 习惯    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既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又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
摘 要: 只有教师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信息的被动接受变为主体多方位地探索,才能使语文教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使课堂反璞归真,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因此语文教学以鲜活的形象走进学生生活,让课堂真实、厚实,用真实的课堂呼唤学生的生活,呼唤学生的亲历,呼唤“碰撞”的火花。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真实 厚实    什么样的课,学生爱上?  什么样的课,教师乐上?  过去,我们总是注重这个理,
我校是一所创办了20多年的以中、重度智障儿童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其间经历了由最初对轻度智障儿童实施特殊教育逐步过渡到为中度智障儿童提供特殊教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程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2001年底,我校作为教学实验学校加入了由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和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香港大学言语与听觉科学系、香港保良局余李慕芬纪念学校合作的《弱智教育语文校本课程编制与教学实验》的研究与实验,此项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头开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如果能合理地导入新课,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如何合理地“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千万不要忽视这一教学环节。  所谓新课导入,是指教师在进入新课时,运用建立问题情境的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在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a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语言,从
当前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教师示范—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单边活动,其中的“教师示范”,我们一直是比较重视的,或片段,或全篇,经常把练笔的结果摆在学生面前,这样做当然是有一定效果的,将动笔的全过程解剖于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立意、选材、列提纲、成文、修改”的全过程中悟到一些作文的真本领,收效更大。现将我最近在教学中的一次“下水”示范的全过程展示出来加以佐证。  一  这次“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