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体验是主体把握和理解事物的本来意义及其引申意义的心理过程。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其体验是不尽相同的,有时候还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出现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教学时,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关键词:阅读 教学 独特体验
阅读首先是通过语言文字或者图片等载体搜集信息,在这个搜集的过程中认识世界万物,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阅读教学有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文本、编者。教师和学生首先要阅读文本,获得自己的基本认知,然后要阅读编者在教材中设计的各种信息,了解编者的意图,再这个基础上,教师就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对话交流,对个自己的认知提出见解,相互讨论,在讨论中达成某种共识,保留某种不同的见解或者独特的感受。
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主体把握和理解事物的本来意义及其引申意义的心理过程。体验超越经验,是经验中见出深意、诗意与个性色彩的一种形态。他体现了人们心灵的丰富性,揭示了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根本规定,也揭示了个性的根本规定。人类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认知学习旨在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体验学习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体验”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共16处,足见体验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何谓体验?角度不同,其诠释也有所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体验主要指主題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从美学角度看,是指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熏陶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从教育学角度看,体验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和体认。从心理学角度看,体验是指对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
独特体验是指每个人不一样的体验,即体验所得的个性化。因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其体验是不尽相同的,有时候还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度“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有创意地阅读”,足见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李家栋主编的《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专门谈“阅读教学的独特体验”,开头就引用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然后指出,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大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鲁迅对《红楼梦》阅读的观点:“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会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经》,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是读者独特体验的差异。“价值去向”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过程中得到的共识,具有共性,“独特体验”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独到感受和理解,展示个性。教学中,既要追求共性,又要张扬个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好组织者,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得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而且要做好引导者,要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文本所呈现的价值取向。因为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主体,有待进一步开发的主体,处于一种未定型的但朝着一定方向、沿着一定规范前进的状态。这“一定方向”和“一定规范”在阅读教学中就体现在求得一致的合理的“价值去向”上。在同一层面上,学生有其共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价值去向”既然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自然成为认知的共性。但发展主体的学生,在发展中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个性,所谓“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刘勰《文心雕龙》)就是说性格习尚不同的人,在阅读中各有所好。学生在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感悟内容,重现形象,并把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渗透作品,捕捉自己的兴趣之点,进行再创造,这种创造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阅读教学必须服务共性,发展个性。
关键词:阅读 教学 独特体验
阅读首先是通过语言文字或者图片等载体搜集信息,在这个搜集的过程中认识世界万物,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阅读教学有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文本、编者。教师和学生首先要阅读文本,获得自己的基本认知,然后要阅读编者在教材中设计的各种信息,了解编者的意图,再这个基础上,教师就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对话交流,对个自己的认知提出见解,相互讨论,在讨论中达成某种共识,保留某种不同的见解或者独特的感受。
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主体把握和理解事物的本来意义及其引申意义的心理过程。体验超越经验,是经验中见出深意、诗意与个性色彩的一种形态。他体现了人们心灵的丰富性,揭示了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根本规定,也揭示了个性的根本规定。人类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认知学习旨在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体验学习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体验”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共16处,足见体验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何谓体验?角度不同,其诠释也有所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体验主要指主題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从美学角度看,是指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熏陶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从教育学角度看,体验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和体认。从心理学角度看,体验是指对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
独特体验是指每个人不一样的体验,即体验所得的个性化。因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其体验是不尽相同的,有时候还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度“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有创意地阅读”,足见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李家栋主编的《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专门谈“阅读教学的独特体验”,开头就引用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然后指出,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大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鲁迅对《红楼梦》阅读的观点:“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会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经》,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是读者独特体验的差异。“价值去向”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过程中得到的共识,具有共性,“独特体验”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独到感受和理解,展示个性。教学中,既要追求共性,又要张扬个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好组织者,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得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而且要做好引导者,要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文本所呈现的价值取向。因为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主体,有待进一步开发的主体,处于一种未定型的但朝着一定方向、沿着一定规范前进的状态。这“一定方向”和“一定规范”在阅读教学中就体现在求得一致的合理的“价值去向”上。在同一层面上,学生有其共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价值去向”既然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自然成为认知的共性。但发展主体的学生,在发展中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个性,所谓“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刘勰《文心雕龙》)就是说性格习尚不同的人,在阅读中各有所好。学生在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感悟内容,重现形象,并把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渗透作品,捕捉自己的兴趣之点,进行再创造,这种创造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阅读教学必须服务共性,发展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