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提高读图能力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内容。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结合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我认为应通过读图提出问题、利用读图把问题引向深人、运用地图去解决问题等几个环节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关键词 读图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空间概念
在新的地理教学大纲中也提出了很多要求学生运用图来解释地理现象、规律的问题。同时,在高考中对地图的考察也是重点内容。地理考试中不少学生因读图能力差,读图题失分多,影响了地理成绩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通过以下几个环节,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一、通过读图提出问题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活动是地理教学的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围绕地图设计问题就成为备课的关健。根据地理教学的特点和过程,我们设计出以下几种类型的问题。
(一)设疑型:教师可以在图上提出一些学生误以为是对的,而实际是错误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惊奇,从而促进思考。如看“地球公转轨道图”后向学生提出:近日点则气温高,是七月初,对吗?
(二)启发型:通过一些感性材料,为学生的思路架桥铺路。如通过阅读“北美洲东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北美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分布图”后提出:为什么自然带的分布比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小的多?
(三)深入型:这类问题需要经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具有一定的难度。如学完“五带的划分图”后提出:如果地球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五带范围会不会有变化?如果变,怎样变?
(四)直观型:为了培养学生地理形象思维能力,通过直观的方法让学生建立各种地理事物的形象概念,这对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都有良好的作用。如学完“世界一、七月海陆等温线分布图”后可以让学生总结: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南北半球海洋或陆地上等温线凸向一致。
(五)系统型: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图象系统设计题组。这类题组的内容是相互联来的,使学生沿着逻辑思路去探索,从而找出规律。如关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内容,共有三幅图,可以设计成如下一个系统型的题组,让学生去思考:①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是怎样的呢?②地面辐射有什么作用?③什么叫大气逆辐射?它与地面辐射有什么不同?④为什么说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⑤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昼夜温差大得多?
以上几种类型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作为一种信号输入给学生。教师要经常注意从学生的表情中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加以启发,或改变问题的类型。
二、利用读图把问题引向深人
地理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教师能否善于引导学生阅读地图。
(一)引导学生读图,首先要正确认识课文与插图、插图与插图之问的关系,力求形成每一节、每一章教材的图象系统。如高中地理必修1有关世界气候类型的内容,共有四幅插图: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世界各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读图时,可以以罗马为例:结合第一幅图问:罗马处在哪一个风带上?结合第二幅图问:地中海气候是怎样形成的?结合第三幅图问:为什么把这种气候叫地中海气候?分布有何特点?把四幅图结合起来,构成教材、图象、练习的系统化教学。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引导学生读图,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建立空间概念,用点、线、面结合的办法来确定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如庐山是一座名山,孤立地去记它的位置
比较困难。应该让学生指图回答:庐山是怎样形成的?北面的哪座城市是我国的对外贸易港?东南面的著名铜矿产地是哪里?从福州到庐山通过水路和铁路怎样走最近?有哪些名山与庐山的纬度位置大致相当?这些点、线、面上的地理事物都成为确定庐山位置的参照物了。
(三)引导学生阅读综合性很强的地图,可以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分析,把复杂的图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图,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把“亚洲一、七月季
风图”,分解成这样四幅图:一月气压带和风带、一月海陆气压和季风风向、七月气压带和风带、七月海陆气压和季风风向,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四)引导学生读图,还要充分利用地图去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同一区域不同要素的复合图。如:“北美洲年降水量图” , 其中有关降水量分布的成因分析,如果把它与“北美洲在风带中的位置图”、“北美洲地形图”、“北美洲气候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等结合在一起,就能够显示出各气候要素对降水的影响。
三、运用地图去解决问题
(一)运用地图引入新课。心理学家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而依靠地图引入新课,以图来诱发学生内在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常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板块构造学说时,先引导学生看“南极洲”图: 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怎么会有煤炭呢?于是学生急于了解下文,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带着问题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二)运用地图学习新课。按照现代教学论要求,在教学中已经不是“学到什么”的问题,而是要懂得“怎樣学习”的问题。如果不让学生掌握“会学”这把钥匙,要想打开地理知识的大门是不可能的。所以学习新课的过程,应该成为培养学生会学的过程。要做到会学,就应教会学生自学地图。这是一个基本功。要求是:①按照课本每章节里的读图项目查阅地图,找出地理事物的位置;②利用图例“看图识字”,说出图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③能回答图提出的问题;④对难度较大的综合性地图,教师可作出示范,让学生懂得怎样自学,怎样分析。
对一些带原理性和规律性的示意图,也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学,而不能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读图。如“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既要设计小方格所代表的内容,又要设计每个箭头所代表的作用,这样学生填完以后,对循环运动过程的理解才会全面深刻。
要求: ①在方格内填上适当的内容;②在线段上画出箭头完成地壳物质循环;③写出箭头所代表的作用:重熔再生、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冷却凝固。
(三)运用地图巩固新课。有人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取消巩固新课的环节。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当需要的时候,还应从实际出发。如洋流分布的知识比较复杂,新授课时,可以让学生在洋流空白图上剪贴完成洋流分布图。巩固新课,可以利用这幅洋流分布图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热带、副热带大洋东岸的洋流有何共同点?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为什么没有形成大洋环流?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为什么会出现季节变化?利用地图来获取和巩固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洋流知识的结构整体性,而且可以根据世界表层洋流空间分布规律, 进一步分析世界主要海洋渔场的空间分布规律。
(四)运用地图进行练习作业。这是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的一种方法。教师布置的练习,有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特征或认识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设计的,有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确定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和本质而设计的。无论哪种题型,都要以图为基础,结合开发学生智力进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地理分布图、等值线图、地理统计图、地理示意图等的读图方法,多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总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这是地理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今后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玉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读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08.
[2] 李玲.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训练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红秀.高中生地理地图能力研究, 2010.
[4] 杨莉.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实践与反思,2004.
关键词 读图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空间概念
在新的地理教学大纲中也提出了很多要求学生运用图来解释地理现象、规律的问题。同时,在高考中对地图的考察也是重点内容。地理考试中不少学生因读图能力差,读图题失分多,影响了地理成绩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通过以下几个环节,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一、通过读图提出问题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活动是地理教学的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围绕地图设计问题就成为备课的关健。根据地理教学的特点和过程,我们设计出以下几种类型的问题。
(一)设疑型:教师可以在图上提出一些学生误以为是对的,而实际是错误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惊奇,从而促进思考。如看“地球公转轨道图”后向学生提出:近日点则气温高,是七月初,对吗?
(二)启发型:通过一些感性材料,为学生的思路架桥铺路。如通过阅读“北美洲东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北美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分布图”后提出:为什么自然带的分布比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小的多?
(三)深入型:这类问题需要经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具有一定的难度。如学完“五带的划分图”后提出:如果地球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五带范围会不会有变化?如果变,怎样变?
(四)直观型:为了培养学生地理形象思维能力,通过直观的方法让学生建立各种地理事物的形象概念,这对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都有良好的作用。如学完“世界一、七月海陆等温线分布图”后可以让学生总结: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南北半球海洋或陆地上等温线凸向一致。
(五)系统型: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图象系统设计题组。这类题组的内容是相互联来的,使学生沿着逻辑思路去探索,从而找出规律。如关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内容,共有三幅图,可以设计成如下一个系统型的题组,让学生去思考:①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是怎样的呢?②地面辐射有什么作用?③什么叫大气逆辐射?它与地面辐射有什么不同?④为什么说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⑤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昼夜温差大得多?
以上几种类型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作为一种信号输入给学生。教师要经常注意从学生的表情中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加以启发,或改变问题的类型。
二、利用读图把问题引向深人
地理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教师能否善于引导学生阅读地图。
(一)引导学生读图,首先要正确认识课文与插图、插图与插图之问的关系,力求形成每一节、每一章教材的图象系统。如高中地理必修1有关世界气候类型的内容,共有四幅插图: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世界各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读图时,可以以罗马为例:结合第一幅图问:罗马处在哪一个风带上?结合第二幅图问:地中海气候是怎样形成的?结合第三幅图问:为什么把这种气候叫地中海气候?分布有何特点?把四幅图结合起来,构成教材、图象、练习的系统化教学。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引导学生读图,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建立空间概念,用点、线、面结合的办法来确定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如庐山是一座名山,孤立地去记它的位置
比较困难。应该让学生指图回答:庐山是怎样形成的?北面的哪座城市是我国的对外贸易港?东南面的著名铜矿产地是哪里?从福州到庐山通过水路和铁路怎样走最近?有哪些名山与庐山的纬度位置大致相当?这些点、线、面上的地理事物都成为确定庐山位置的参照物了。
(三)引导学生阅读综合性很强的地图,可以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分析,把复杂的图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图,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把“亚洲一、七月季
风图”,分解成这样四幅图:一月气压带和风带、一月海陆气压和季风风向、七月气压带和风带、七月海陆气压和季风风向,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四)引导学生读图,还要充分利用地图去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同一区域不同要素的复合图。如:“北美洲年降水量图” , 其中有关降水量分布的成因分析,如果把它与“北美洲在风带中的位置图”、“北美洲地形图”、“北美洲气候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等结合在一起,就能够显示出各气候要素对降水的影响。
三、运用地图去解决问题
(一)运用地图引入新课。心理学家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而依靠地图引入新课,以图来诱发学生内在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常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板块构造学说时,先引导学生看“南极洲”图: 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怎么会有煤炭呢?于是学生急于了解下文,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带着问题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二)运用地图学习新课。按照现代教学论要求,在教学中已经不是“学到什么”的问题,而是要懂得“怎樣学习”的问题。如果不让学生掌握“会学”这把钥匙,要想打开地理知识的大门是不可能的。所以学习新课的过程,应该成为培养学生会学的过程。要做到会学,就应教会学生自学地图。这是一个基本功。要求是:①按照课本每章节里的读图项目查阅地图,找出地理事物的位置;②利用图例“看图识字”,说出图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③能回答图提出的问题;④对难度较大的综合性地图,教师可作出示范,让学生懂得怎样自学,怎样分析。
对一些带原理性和规律性的示意图,也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学,而不能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读图。如“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既要设计小方格所代表的内容,又要设计每个箭头所代表的作用,这样学生填完以后,对循环运动过程的理解才会全面深刻。
要求: ①在方格内填上适当的内容;②在线段上画出箭头完成地壳物质循环;③写出箭头所代表的作用:重熔再生、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冷却凝固。
(三)运用地图巩固新课。有人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取消巩固新课的环节。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当需要的时候,还应从实际出发。如洋流分布的知识比较复杂,新授课时,可以让学生在洋流空白图上剪贴完成洋流分布图。巩固新课,可以利用这幅洋流分布图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热带、副热带大洋东岸的洋流有何共同点?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为什么没有形成大洋环流?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为什么会出现季节变化?利用地图来获取和巩固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洋流知识的结构整体性,而且可以根据世界表层洋流空间分布规律, 进一步分析世界主要海洋渔场的空间分布规律。
(四)运用地图进行练习作业。这是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的一种方法。教师布置的练习,有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特征或认识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设计的,有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确定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和本质而设计的。无论哪种题型,都要以图为基础,结合开发学生智力进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地理分布图、等值线图、地理统计图、地理示意图等的读图方法,多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总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这是地理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今后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玉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读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08.
[2] 李玲.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训练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红秀.高中生地理地图能力研究, 2010.
[4] 杨莉.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实践与反思,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