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近代以来,教育一直经历着全盘否定传统以及屡次改革却又翻不出新花样的两难境地,我们似乎从一个清醒的时代步入了一个迷茫的天地,试图寻找出口,却是越走越糊涂。走的路太多,绕的圈也越来越远,等到回过神,才发现我们已经脱离了教育本身的轨道。尤其是在新形势所笼罩下的教师,我们既要更新观念,也不能舍去古老而经久不息的理论。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拥有几千年悠久文明的泱泱大国,龙之圣地——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无数先哲们的思想和智慧。他们用最深邃的灵魂以及亘古而耀眼的光芒,沐浴了整个华夏子孙,他们留下的文明色彩博大而精深,在人类漫长的时光旅途中,不仅没有被湮灭,反而更加摄人心魄。东方文明所蕴藏的力量不但世代影响了华夏子孙,更是波及到了整个世界。今天,即使人类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但前人的思想依然在指引着我们前行。
一、由中国古代教育所引发的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深思
先哲的思想影响了当今世人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其中,尤其对当今乃至以后教育发展的影响可谓万古千秋,意义深远。即使身处于高科技时代,几千年所蓄积的文化力量仍然毫不逊色,我们的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方式都深深地烙下了高洁而深邃的印记。历史犹如一条悠远而充满无限韵味的河流,我们一直都身处于其中,不曾离开过,借助于其间的潮流所涌现的力量,仿佛与古代圣人遥相呼应。在这浩如烟海的文明气息里,其中以孔子作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一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蕴藏着无限的教育力量,可以这么说,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基本上就是一部儒家文化的传播史。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主要是以语文教育为主体,然后再根据这个主体衍生出其它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均体现其独到的人文精神作用,且成就非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要实现当今教育的突破,尤其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升华,对儒家文化的探讨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对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中国近代以来,教育一直经历着全盘否定传统以及屡次改革却又翻不出新花样的两难境地,我们似乎从一个清醒的时代步入了一个迷茫的天地,试图寻找出口,却是越走越糊涂。走的路太多,绕的圈也越来越远,等到回过神,才发现我们已经脱离了教育本身的轨道。尤其是在新形势所笼罩下的教师,我们既要更新观念,也不能舍去古老而经久不息的理论。作为这个时代的教师,身处于教育改革的最高浪潮,所有的认识将决定未来的教育方向。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所要实现的领域可谓包罗万象,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影响了未来人才的走向。这一切将如何决策?便是我们必须探讨的课题。本文主要从传统的人文精神方面逐步剖析高中语文教学所应当具备的教学思想。
二、教师首先应当在人格上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素养的教育研究者
所谓人格素养,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动力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它既包含智力方面,同时也包含非智力方面。其中,非智力方面的素养更容易熏陶和影响周围的人。在要求学生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之前,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对此,古代圣贤孔子尤为看重这种精神的培养。在人格的修养过程中,我们必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着无限进取精神的人。作为教师,必须是一个热衷于教育事业并热爱学生的行动者,这是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人格要求。
当前有很多中小学的教师不具备这种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现象极为明显。当然,这一切难免跟社会形态以及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支持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教师本身的素养问题,这个现状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教师成为教育研究者的主要障碍,無论是教师个人还是教育管理工作者都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经说过:“一切的重大责任都是德行与智慧[1]。”如果我们将德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完整体系的语文知识,增强其语言表达与读写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陶冶道德情操。
中国在育人方面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于言传身教,其中,身教的作用极为明显,这个观念是古人留下来的精华。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根据大量的实践表明,一个有着高修养高品质的教师,站在学生的面前就是一面镜子,学生往往会不由自主的模拟和效仿,从而达到自我唤醒,找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牛和泉《基础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做准备》一文中曾说到:“人生的价值,不惟知识的饱学,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建树,精神的挺立。要让学生心灵无杂草,无尘埃,无污秽,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占据心灵的旷野,在孩子的心灵里播种上高尚的种子、进取精神的种子[2]。”高中语文的教学正是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三、深研古代语文教育观念,反省并寻找未来的教育方向
中国目前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味的借鉴国外教育经验,往往忽视甚至是抛弃中国千年文化所蓄积的教育精髓,以至于到最后不仅国外的没学好,国内的也没有传承。当然,这并不是说国外的经验不值得借鉴,国外的精华要吸收,但自己的瑰宝更是要充分利用。
在启发式、诱导式口号盛行的今天,却不知古人早就对此运用自如,尤为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主动学习探讨的能力。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大致意思是说,不到他非想弄个明白的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反复地给他举例。所以,古人的教育非常讲究策略,尤其看重的是对学生情感的驾驭,充分地将欲擒故纵以及启发诱导寓于教育的每一个细节。
无论任何时候,语文的教学都是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当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请改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倡导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3]。”课堂语言的巧妙运用决定了启发式的效果,教师在用语方面充分考虑欲擒故纵以及故弄弦虚的风格,合理的设置语言表达方式,才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涌现出探究欲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教育不是教知识,我们谁也不敢说要给学生多少知识,俗话说:“授人以鱼还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作用主要是驾驭学生的心理,驾驭学生的思维。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研中国古代教育的理念,摄取其经久不衰的生命所需养分,有助于我们寻找适应时代的更加新颖的方法。教学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只要全身心投入研究,充分挖掘想象力,必然能够探索出与众不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74.
[2]牛和泉.基础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做准备[J]班主任之友.2003.11
[3]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拥有几千年悠久文明的泱泱大国,龙之圣地——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无数先哲们的思想和智慧。他们用最深邃的灵魂以及亘古而耀眼的光芒,沐浴了整个华夏子孙,他们留下的文明色彩博大而精深,在人类漫长的时光旅途中,不仅没有被湮灭,反而更加摄人心魄。东方文明所蕴藏的力量不但世代影响了华夏子孙,更是波及到了整个世界。今天,即使人类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但前人的思想依然在指引着我们前行。
一、由中国古代教育所引发的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深思
先哲的思想影响了当今世人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其中,尤其对当今乃至以后教育发展的影响可谓万古千秋,意义深远。即使身处于高科技时代,几千年所蓄积的文化力量仍然毫不逊色,我们的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方式都深深地烙下了高洁而深邃的印记。历史犹如一条悠远而充满无限韵味的河流,我们一直都身处于其中,不曾离开过,借助于其间的潮流所涌现的力量,仿佛与古代圣人遥相呼应。在这浩如烟海的文明气息里,其中以孔子作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一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蕴藏着无限的教育力量,可以这么说,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基本上就是一部儒家文化的传播史。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主要是以语文教育为主体,然后再根据这个主体衍生出其它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均体现其独到的人文精神作用,且成就非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要实现当今教育的突破,尤其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升华,对儒家文化的探讨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对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中国近代以来,教育一直经历着全盘否定传统以及屡次改革却又翻不出新花样的两难境地,我们似乎从一个清醒的时代步入了一个迷茫的天地,试图寻找出口,却是越走越糊涂。走的路太多,绕的圈也越来越远,等到回过神,才发现我们已经脱离了教育本身的轨道。尤其是在新形势所笼罩下的教师,我们既要更新观念,也不能舍去古老而经久不息的理论。作为这个时代的教师,身处于教育改革的最高浪潮,所有的认识将决定未来的教育方向。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所要实现的领域可谓包罗万象,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影响了未来人才的走向。这一切将如何决策?便是我们必须探讨的课题。本文主要从传统的人文精神方面逐步剖析高中语文教学所应当具备的教学思想。
二、教师首先应当在人格上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素养的教育研究者
所谓人格素养,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动力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它既包含智力方面,同时也包含非智力方面。其中,非智力方面的素养更容易熏陶和影响周围的人。在要求学生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之前,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对此,古代圣贤孔子尤为看重这种精神的培养。在人格的修养过程中,我们必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着无限进取精神的人。作为教师,必须是一个热衷于教育事业并热爱学生的行动者,这是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人格要求。
当前有很多中小学的教师不具备这种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现象极为明显。当然,这一切难免跟社会形态以及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支持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教师本身的素养问题,这个现状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教师成为教育研究者的主要障碍,無论是教师个人还是教育管理工作者都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经说过:“一切的重大责任都是德行与智慧[1]。”如果我们将德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完整体系的语文知识,增强其语言表达与读写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陶冶道德情操。
中国在育人方面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于言传身教,其中,身教的作用极为明显,这个观念是古人留下来的精华。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根据大量的实践表明,一个有着高修养高品质的教师,站在学生的面前就是一面镜子,学生往往会不由自主的模拟和效仿,从而达到自我唤醒,找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牛和泉《基础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做准备》一文中曾说到:“人生的价值,不惟知识的饱学,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建树,精神的挺立。要让学生心灵无杂草,无尘埃,无污秽,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占据心灵的旷野,在孩子的心灵里播种上高尚的种子、进取精神的种子[2]。”高中语文的教学正是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三、深研古代语文教育观念,反省并寻找未来的教育方向
中国目前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味的借鉴国外教育经验,往往忽视甚至是抛弃中国千年文化所蓄积的教育精髓,以至于到最后不仅国外的没学好,国内的也没有传承。当然,这并不是说国外的经验不值得借鉴,国外的精华要吸收,但自己的瑰宝更是要充分利用。
在启发式、诱导式口号盛行的今天,却不知古人早就对此运用自如,尤为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主动学习探讨的能力。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大致意思是说,不到他非想弄个明白的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反复地给他举例。所以,古人的教育非常讲究策略,尤其看重的是对学生情感的驾驭,充分地将欲擒故纵以及启发诱导寓于教育的每一个细节。
无论任何时候,语文的教学都是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当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请改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倡导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3]。”课堂语言的巧妙运用决定了启发式的效果,教师在用语方面充分考虑欲擒故纵以及故弄弦虚的风格,合理的设置语言表达方式,才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涌现出探究欲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教育不是教知识,我们谁也不敢说要给学生多少知识,俗话说:“授人以鱼还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作用主要是驾驭学生的心理,驾驭学生的思维。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研中国古代教育的理念,摄取其经久不衰的生命所需养分,有助于我们寻找适应时代的更加新颖的方法。教学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只要全身心投入研究,充分挖掘想象力,必然能够探索出与众不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74.
[2]牛和泉.基础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做准备[J]班主任之友.2003.11
[3]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