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教育改革呈现四个走向:走向生活、走向多元、走向文化、走向校本。我校在切实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从2003年6月开始,确立了省级课题《城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与操作体系研究》,对校本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发、探索与研究,在实践中,逐步构建完善了我校新的课程体系。
一、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与界定
校本课程,这里的 “校本”,顾名思义,是指“以学校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具体说来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基于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为了学校。
1.基于学校: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以学校为基点,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发挥学校的优势,挖掘学校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的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更彻底地释放。
2.在学校中:是说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由学校中人来承担,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育的共同体,生活的共同体,儿童到底学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他们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另外,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任何理想的课程方案都是也只能是在学校一级变成现实。
3.为了学校:就是校本课程要以改进学校教学实践,解决学校课程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把解决学校课程建设的具体问题放在第一位,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
那么课程又是什么? 1.课程不是静态的,不是事先设定好的静止物,也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是动态生成的。2.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还是一种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热烈、跃动的奔跑过程,是在教师带领下师生共进、相互鼓舞的奔跑的过程。
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是学校、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一种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有利于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有这样几个价值取向:
1.完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小学生历来按部就班地学习全国统一规定的课程,因为课程资源的单一,学习者也就没有主动性和选择性,专家开发的课程离学生、离学校比较远,造成课程编制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的脱节。教学实践迫切需要内容丰富、切合实际的校本课程。学校中的教育共同体(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进行学校一级的课程创新十分必要,可以对国家、地方课程起到补充延伸作用,进一步完善充实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2.让学生享受最合适的教育。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一切为了学生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就是最适合他的教育。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他有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体验、智能优势,以及他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因此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他本来的特点,创造适合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发展规律的教育,让他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他愿意成为的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就是要使校本课程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获得和谐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师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设计者。在相当长的教育历史上,教师被当作一种工具,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只是到了现在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教师内在的实践经验、研究能力、创造能力不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有必要包括课程发展在内的教育活动中得以展现,它是发挥每位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4.打造和发展学校特色。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这些条件的综合就形成了该校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传统和校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开发要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基于学校现实的特色化的道路。每所学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特色,进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途径
1.将教师的经验、特长转化为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潜能,将教师的生活经验、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等,转化为校本课程。你有好的生活经验,你有音乐特长,你善于美术,你有什么爱好,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都可以发挥出来、开发出来。
2.将学生的需要转化为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在办学理念指导下,应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生需求属教育的内部需求,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学生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和看法。心理发展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丰富人格、走向成熟的内在愿望和渴求。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因材开发”。
3.将教、科研的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基础,把有特色的课题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例如“九五” 期间,学校独立承担了市级课题《小学生环境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了校本课程——环境教育课。在“十五”期间,学校独立承担了省级课题《城市小学开展“优化学生交往心理,培养交往能力”心育活动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了校本课程——心育教育活动课。
4.将社区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让学生走出校门,认识社区,服务社区,在社区中学习,同时也可以把社区中的专业人士、影响较好的(包括学生家长),请进学校,请入课堂,对学生进行专项性的教育。比如,聘请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洪志建老师担任我校校本课程——科技创新课的顾问,使我校的科技教育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5.将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的项目转化为校本课程。学校的传统与优势,是特色学校的象征,是长期办学取得的成果。将学校的传统与优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统一的原则。我校是国家级棋类传统学校,多年来开展围棋、国际象棋的教学,理所当然成为校本课程。
四、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
1.开设选修课。如何让学生享有最合适的教育,我们认为采用走班制的形式,开设选修课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走班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使水平接近、兴趣相投的孩子走到一起,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它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自主地选择喜欢的教师,自主地选择要好的学习伙伴,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根据我校的条件,所开设的选修课主要有:版画、书法、美术、棋类、健美操、声乐、科技、武术、乒乓球、器乐、摄影等等。众多的科目,犹如为学生开辟了一个课程超市,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科目,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获得和谐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我们做到三个优选(课程、教师、教学内容),三个保证(时间、经费、质量),由于管理到位,组织有序,保障有力,校本课程的实施进展顺利,收效明显。目前,版画、书法、科技已成为学校的品牌课程。2004年11月28日的《扬子晚报》报道了我校开设选修课的情况。
2.开设微型课。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我校安排了15分钟的微型课,对常规课堂的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主要内容有:
(1)古诗文阅读课。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文,能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陶冶性情,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每周学一首,一学期就是20首,一年就是40首,六年240首,将为学生打下厚实的古文学的功底。
(2)数学思维训练课。和课本的知识紧密结合,选择学生容易学会的,富有趣味的数学问题,每日一题,每周六题,通过加强“想、说、做”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3)英语听说训练课。研究表明:在外语教学中,课时短、节次多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能力形成,我校在正常的英语教学外,各年级增加开设了英语微型课,每周一节,分为低年级的口语会话和中高年级的听说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3.开设活动课。(1)纸工艺活动课。通过从易得的纸材入手,让学生变废为宝,巧手制作工艺品,从而来装扮生活、装扮校园。具体做法:①先接触几种平面纸工:剪贴画、撕贴画、剪纸、染纸、玩具拼板等。②再接触一些立体纸工,以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折纸、纸浮雕、纸塑、实用纸艺造型、装饰用纸艺造型。③让学生学会运用平面、立体造型手法,表现、美化生活:纸盒造型练习;贺卡设计练习;纸玩具制作等等。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在市、区、校多次上公开课,推广交流纸艺教学。一些有特色的剪纸、撕贴作品还被推选送往全国书画大赛评比。
(2)英语活动课。我们在一、二年级开设了英语活动课,在教学中做到四个结合:选用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建立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体系,本校教师与外籍教师相结合,使学生学到更纯正的英语,小班教学与大班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得到更多锻炼,校内与校外结合,使学生学得更全面更扎实。
(3)心育课。以培养学生交往能力、优化学生交往心理为重点,建立心育阵地:①发挥“悄悄话信箱”的心桥作用;通过“心理信息单”的不定期填写收集学生的心理信息。②在学校“健康之声”的广播中开辟“心育之窗”。③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及“太阳娃俱乐部”,每周定期对学生开放。④开设心理辅导活动。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我校创特色、创品牌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学校,国际象棋传统学校、省儿童画教育研究基地,南京市小学生书画摄影艺术中心、南京市英语课改实验基地、区科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让学生享受最合适的教育,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是我校的办学宗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实践和研究,建立适合城市小学的校本课程体系和操作体系,铸就学校课程品牌。
[作者简介]
陆燕,南京市赤壁路小学校长。
一、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与界定
校本课程,这里的 “校本”,顾名思义,是指“以学校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具体说来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基于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为了学校。
1.基于学校: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以学校为基点,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发挥学校的优势,挖掘学校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的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更彻底地释放。
2.在学校中:是说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由学校中人来承担,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育的共同体,生活的共同体,儿童到底学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他们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另外,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任何理想的课程方案都是也只能是在学校一级变成现实。
3.为了学校:就是校本课程要以改进学校教学实践,解决学校课程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把解决学校课程建设的具体问题放在第一位,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
那么课程又是什么? 1.课程不是静态的,不是事先设定好的静止物,也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是动态生成的。2.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还是一种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热烈、跃动的奔跑过程,是在教师带领下师生共进、相互鼓舞的奔跑的过程。
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是学校、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一种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有利于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有这样几个价值取向:
1.完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小学生历来按部就班地学习全国统一规定的课程,因为课程资源的单一,学习者也就没有主动性和选择性,专家开发的课程离学生、离学校比较远,造成课程编制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的脱节。教学实践迫切需要内容丰富、切合实际的校本课程。学校中的教育共同体(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进行学校一级的课程创新十分必要,可以对国家、地方课程起到补充延伸作用,进一步完善充实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2.让学生享受最合适的教育。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一切为了学生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就是最适合他的教育。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他有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体验、智能优势,以及他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因此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他本来的特点,创造适合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发展规律的教育,让他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他愿意成为的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就是要使校本课程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获得和谐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师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设计者。在相当长的教育历史上,教师被当作一种工具,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只是到了现在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教师内在的实践经验、研究能力、创造能力不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有必要包括课程发展在内的教育活动中得以展现,它是发挥每位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4.打造和发展学校特色。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这些条件的综合就形成了该校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传统和校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开发要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基于学校现实的特色化的道路。每所学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特色,进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途径
1.将教师的经验、特长转化为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潜能,将教师的生活经验、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等,转化为校本课程。你有好的生活经验,你有音乐特长,你善于美术,你有什么爱好,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都可以发挥出来、开发出来。
2.将学生的需要转化为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在办学理念指导下,应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生需求属教育的内部需求,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学生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和看法。心理发展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丰富人格、走向成熟的内在愿望和渴求。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因材开发”。
3.将教、科研的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基础,把有特色的课题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例如“九五” 期间,学校独立承担了市级课题《小学生环境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了校本课程——环境教育课。在“十五”期间,学校独立承担了省级课题《城市小学开展“优化学生交往心理,培养交往能力”心育活动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了校本课程——心育教育活动课。
4.将社区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让学生走出校门,认识社区,服务社区,在社区中学习,同时也可以把社区中的专业人士、影响较好的(包括学生家长),请进学校,请入课堂,对学生进行专项性的教育。比如,聘请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洪志建老师担任我校校本课程——科技创新课的顾问,使我校的科技教育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5.将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的项目转化为校本课程。学校的传统与优势,是特色学校的象征,是长期办学取得的成果。将学校的传统与优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统一的原则。我校是国家级棋类传统学校,多年来开展围棋、国际象棋的教学,理所当然成为校本课程。
四、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
1.开设选修课。如何让学生享有最合适的教育,我们认为采用走班制的形式,开设选修课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走班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使水平接近、兴趣相投的孩子走到一起,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它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自主地选择喜欢的教师,自主地选择要好的学习伙伴,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根据我校的条件,所开设的选修课主要有:版画、书法、美术、棋类、健美操、声乐、科技、武术、乒乓球、器乐、摄影等等。众多的科目,犹如为学生开辟了一个课程超市,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科目,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获得和谐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我们做到三个优选(课程、教师、教学内容),三个保证(时间、经费、质量),由于管理到位,组织有序,保障有力,校本课程的实施进展顺利,收效明显。目前,版画、书法、科技已成为学校的品牌课程。2004年11月28日的《扬子晚报》报道了我校开设选修课的情况。
2.开设微型课。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我校安排了15分钟的微型课,对常规课堂的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主要内容有:
(1)古诗文阅读课。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文,能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陶冶性情,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每周学一首,一学期就是20首,一年就是40首,六年240首,将为学生打下厚实的古文学的功底。
(2)数学思维训练课。和课本的知识紧密结合,选择学生容易学会的,富有趣味的数学问题,每日一题,每周六题,通过加强“想、说、做”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3)英语听说训练课。研究表明:在外语教学中,课时短、节次多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能力形成,我校在正常的英语教学外,各年级增加开设了英语微型课,每周一节,分为低年级的口语会话和中高年级的听说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3.开设活动课。(1)纸工艺活动课。通过从易得的纸材入手,让学生变废为宝,巧手制作工艺品,从而来装扮生活、装扮校园。具体做法:①先接触几种平面纸工:剪贴画、撕贴画、剪纸、染纸、玩具拼板等。②再接触一些立体纸工,以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折纸、纸浮雕、纸塑、实用纸艺造型、装饰用纸艺造型。③让学生学会运用平面、立体造型手法,表现、美化生活:纸盒造型练习;贺卡设计练习;纸玩具制作等等。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在市、区、校多次上公开课,推广交流纸艺教学。一些有特色的剪纸、撕贴作品还被推选送往全国书画大赛评比。
(2)英语活动课。我们在一、二年级开设了英语活动课,在教学中做到四个结合:选用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建立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体系,本校教师与外籍教师相结合,使学生学到更纯正的英语,小班教学与大班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得到更多锻炼,校内与校外结合,使学生学得更全面更扎实。
(3)心育课。以培养学生交往能力、优化学生交往心理为重点,建立心育阵地:①发挥“悄悄话信箱”的心桥作用;通过“心理信息单”的不定期填写收集学生的心理信息。②在学校“健康之声”的广播中开辟“心育之窗”。③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及“太阳娃俱乐部”,每周定期对学生开放。④开设心理辅导活动。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我校创特色、创品牌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学校,国际象棋传统学校、省儿童画教育研究基地,南京市小学生书画摄影艺术中心、南京市英语课改实验基地、区科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让学生享受最合适的教育,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是我校的办学宗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实践和研究,建立适合城市小学的校本课程体系和操作体系,铸就学校课程品牌。
[作者简介]
陆燕,南京市赤壁路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