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信息技术课程何去何从”,近年来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当专家们用各自的理论与思考给出自己的解读时,一些一线教师中的先行者也在用自己的实践与行动默默探索着自己的答案。本栏目将持续关注这些课程的民间探索者、实践者,展现他们课程建设的心路历程、设计思路和典型案例。
在职高的计算机文化课上,我曾这样问学生:“有了电脑,你们用来做什么?”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玩游戏。我又问:“有了网络,你们用来做什么?”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聊天。我继续问:“有了电脑,有了网络,你们的世界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大多数学生默不作声,少数学生思考之后回答:“变小了。”如果是在今天,我甚至都不敢再次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是否还能意识到,信息技术有可能使我们的生活圈变得越来越狭窄,甚至看起来有点令人窒息。有人会说,信息技术是双刃剑喽!问题不在信息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和掌控信息技术,使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那么,我想做的就是在我的教学中告诉学生这一点。
在职高,通过高一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软件的基本操作,取得了两个模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那么,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还是只掌握了几个相对独立、相互割裂的软件呢?
到了高二,综合技能训练课程模块本应是对学习过的软件的综合运用,如何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呢?只是会操作软件吗?如果只是这样教学,我想我们还是无法让学生了解如何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冲动下,我萌生了一个想法,《资讯达人》这个课程模块由此诞生。
这是一个约5课时组成的课程模块,在课程的开始,我从学生最熟悉的PPT说起:现在你们用PPT制作作品已经游刃有余,但作品中呈现的又是什么样的信息呢?难道就只是从百度复制来的资料?只有网上搜来的才是信息吗?我逐一列举了学生身边的资源:设备资源—学生手里,最新款最高端的智能手机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然而对学生来说就是游戏机、播放器和聊天工具;人力资源—你的同学和朋友只是你人际关系中的一部分,父母、亲人尤其是老师,他们不只是你们的生活保姆而已;环境资源——坐拥北京城从历史到现代丰富的课外活动资源,但班里去过天文馆的孩子还不到五个。
既然是要检验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软件的能力,就必须提供一个运用软件的平台,让学生学会真正借助各种软件工具,亲身向“受众”宣讲所要传达的信息,通过这个实践过程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和组织自己作品中的内容。考虑到每个作品的展示时间和学生能力,我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协作学习,按小组完成和展示作品。既然每个人的工作量下降了,自然就会考虑提高要求。这个更进一步的要求是从技术的角度提,还是从其他的角度提呢?作为文化基础课,技术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那么的重要。学生从需求出发所学的知识总是有限的,那么我想给学生制造更多的需求。因此,我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将手中的手机作为信息采集的工具,学生带回来的主题很多,当时还很新鲜的动车组列车驶进北京西站的瞬间,万人的宠物国宝大熊猫的憨态可掬的影像……透过镜头可以看到学生的兴趣、思考、行动。在全班同学提出的课题中学生自行投票选出4个热门课题作为小组任务主题,并通过双向选择的方法确定小组成员。从充分运用资源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角度,要求采集和展示文本、图片、音视频和动画多种类型的信息。从甄别信息的角度,要求学生通过问卷、访谈或现场连线等形式引入旁证。学生认真地通过问卷调查同学们的意见,访问专业教师,通过QQ现场连线从事环境工作的家长,引入专家资源作为探究成果的旁证。(非常遗憾的是我非常希望看到的网友没有成为学生的选项。)最后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制作动画,并以PPT为平台整合文本、图片、音视频和动画发布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成果。
在课外探究活动布置好了以后,我对学生们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祝你们玩儿得愉快”。我想要传递的意思是,只有在“玩儿”中会用信息技术解决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而当你真的用信息技术解决了你的困惑,你无疑会是愉快的。信息技术课本就该是一门“玩儿得愉快”的课程。
在职高的计算机文化课上,我曾这样问学生:“有了电脑,你们用来做什么?”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玩游戏。我又问:“有了网络,你们用来做什么?”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聊天。我继续问:“有了电脑,有了网络,你们的世界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大多数学生默不作声,少数学生思考之后回答:“变小了。”如果是在今天,我甚至都不敢再次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是否还能意识到,信息技术有可能使我们的生活圈变得越来越狭窄,甚至看起来有点令人窒息。有人会说,信息技术是双刃剑喽!问题不在信息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和掌控信息技术,使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那么,我想做的就是在我的教学中告诉学生这一点。
在职高,通过高一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软件的基本操作,取得了两个模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那么,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还是只掌握了几个相对独立、相互割裂的软件呢?
到了高二,综合技能训练课程模块本应是对学习过的软件的综合运用,如何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呢?只是会操作软件吗?如果只是这样教学,我想我们还是无法让学生了解如何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冲动下,我萌生了一个想法,《资讯达人》这个课程模块由此诞生。
这是一个约5课时组成的课程模块,在课程的开始,我从学生最熟悉的PPT说起:现在你们用PPT制作作品已经游刃有余,但作品中呈现的又是什么样的信息呢?难道就只是从百度复制来的资料?只有网上搜来的才是信息吗?我逐一列举了学生身边的资源:设备资源—学生手里,最新款最高端的智能手机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然而对学生来说就是游戏机、播放器和聊天工具;人力资源—你的同学和朋友只是你人际关系中的一部分,父母、亲人尤其是老师,他们不只是你们的生活保姆而已;环境资源——坐拥北京城从历史到现代丰富的课外活动资源,但班里去过天文馆的孩子还不到五个。
既然是要检验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软件的能力,就必须提供一个运用软件的平台,让学生学会真正借助各种软件工具,亲身向“受众”宣讲所要传达的信息,通过这个实践过程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和组织自己作品中的内容。考虑到每个作品的展示时间和学生能力,我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协作学习,按小组完成和展示作品。既然每个人的工作量下降了,自然就会考虑提高要求。这个更进一步的要求是从技术的角度提,还是从其他的角度提呢?作为文化基础课,技术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那么的重要。学生从需求出发所学的知识总是有限的,那么我想给学生制造更多的需求。因此,我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将手中的手机作为信息采集的工具,学生带回来的主题很多,当时还很新鲜的动车组列车驶进北京西站的瞬间,万人的宠物国宝大熊猫的憨态可掬的影像……透过镜头可以看到学生的兴趣、思考、行动。在全班同学提出的课题中学生自行投票选出4个热门课题作为小组任务主题,并通过双向选择的方法确定小组成员。从充分运用资源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角度,要求采集和展示文本、图片、音视频和动画多种类型的信息。从甄别信息的角度,要求学生通过问卷、访谈或现场连线等形式引入旁证。学生认真地通过问卷调查同学们的意见,访问专业教师,通过QQ现场连线从事环境工作的家长,引入专家资源作为探究成果的旁证。(非常遗憾的是我非常希望看到的网友没有成为学生的选项。)最后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制作动画,并以PPT为平台整合文本、图片、音视频和动画发布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成果。
在课外探究活动布置好了以后,我对学生们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祝你们玩儿得愉快”。我想要传递的意思是,只有在“玩儿”中会用信息技术解决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而当你真的用信息技术解决了你的困惑,你无疑会是愉快的。信息技术课本就该是一门“玩儿得愉快”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