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深植在孩子心田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meizhujiul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在一起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如何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把爱的种子深植在孩子的心田。
  一、用平等的爱尊重孩子,理解他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但是在应试模式下,有些教师往往无视学生的感受,随意占用学生自由发展与休息的时间,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动辄训斥或变相体罚学生,来显示自己的权威。这些做法的后果是使学生对教师和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丧失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做孩子们的朋友,尊重、理解他们。只有用信任的目光、亲切的语言和孩子们平等交流,才能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用真诚的爱打动孩子,鼓励他
  学生是一面镜子,教师真诚地去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内心的回应,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才能有效启迪学生心灵。
  真诚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班级里,大家都提倡多照顾学困生的感受。可是我认为,优等生也同样需要教师细心的关注。他们生活在赞许的目光和表扬的话语中,但这当中有一部分孩子的心理是特别脆弱的。对于未经世事的孩子来说,一帆风顺也是另外一种挫折。所以,教师要真正关心这部分学生,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指出他们的缺点,真诚地引导他们面对自己的不足,让他们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事物。
  三、用无私的爱感化孩子,欣赏他
  身心尚处在发育成长过程中的小学生,犯错是难免的。作为教师,我们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在对学困生的教育中,我会努力去发现并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每当这些孩子有了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当然,学生一些不良习惯会反复出现,我虽然生气,却绝不马上严加批评,而是选择适当的场合,耐心问清楚原因,跟学生沟通交流,让他们拥有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一点一点改变。当我发现有学生说谎时,也不急于戳穿,而是稍加提醒,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他们。如此一段时间,孩子们把我当成朋友,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优秀,那教育还有什么用处?爱是一眼泉,只要流出去,它就会成为一脉溪、一条河、一片海。爱是一种心灵的接力,你把它传出去,会有更多的人捧着它,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只有懂得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有巨大的热情去爱自己的事业,进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从教21年,我时刻感受到爱在教育里的重要性,尤其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未成年的孩子,这更需要付出更多的爱。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我们在教育中付出了真爱,收获的一定是爱的回应和未来社会中的合格公民。
  (责 编 莫 荻)
其他文献
闪速熔炼具有工艺成熟、配套设施完善、反应效率高、能耗低、环境保护好等优势,近30年来得到快速应用和发展.概述了闪速熔炼发展历程,同时重点论述了近年来闪速熔炼工艺在蒸
在我看来,当前一些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学存在着浅显化、表面化的问题。笔者最近听了一节历史评优课《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执教老师为本课设计了一个活动:  活动名称:名人访谈——走近状元实业家张謇。  活动内容:小组推选一名同学扮演张謇,一名同学扮演节目主持人,围绕下列访谈提纲进行准备并表演。  访谈内容包括:1.您是哪年考取状元的?2.您当年弃官从商的原因是什么?3.您提出了怎样的救国思想?4.您创办的
本文从中医角度,本着根治的目标提出了利用中医药健肠饮治疗慢性肠炎。
对轰轰烈烈的课改大潮,作为学校,既要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又要冷静地审视教育现状,站在为学生一生负责的高度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明确目标,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这需要解决三个问题:解开守旧情结,打消畏难情绪,消除恐败心理。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接受新理念,才会满腔热情地投身课堂教学改革。  以“构筑高效课堂”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学习能
期刊
雀石蕊和S-(一)松萝酸有较强的杀虫作用。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增加,滴虫死亡率升高,虫体裂解,密度下降;S-(一)松萝酸在体外杀滴虫的最低有效浓度为0.4mg/ml;0.4mg/ml及以上浓度的松萝酸与相
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过去数学教学一贯注重“两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较,显然是个引人注目的变化。  从“两能”到“四能”,《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缘何做出这样的改变?这样的改变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一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