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性正义:处理学生违纪行为的教育维度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30fj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有效且富有教育性地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常常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一般来讲,当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时,教育者头脑里最先呈现出来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纪律被破坏了?是谁破坏的?破坏纪律者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可以说,这种解决学生违纪行为的思路,基本上遵循的是一种报应性正义的原则,即主要由作为第三方的学校或老师根据学生所犯的过错给予相应的惩罚。这一原则虽然从法理层面而言并无不当,但从教育尤其是育人的角度来看,则存在诸多需要反思的地方。
  首先,这种处理学生违纪的方式很多时候是见物不见人,忽视了教育的人本属性。在教育现场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教师在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时,更多地是将学生视为有待审判的客体。其关心的重点也许不是这一违规行为给当事者所造成的伤害,而是这一行为本身对班级和学校纪律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违纪者还是被冒犯者,他们的真实需要都容易被教师和学校所忽视,导致学校教育性的缺失。
  其次,基于报应性正义的原则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强调的是教师或学校的绝对权威性,容易导致对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忽视。这种处理学生违纪行为的方式,更多地是将当事双方具体的冲突放置到抽象的纪律原则之下来审判。其重点在于考虑冲突行为与某一学校纪律的匹配性,进而依据这种匹配性来对违规者进行相应的惩罚。也就是说,这种处理方式更多地是依靠外在权威力量来实现对学生行为的控制,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否认了学生本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解决这一违规违纪行为的能力。
  再次,报应性正义作为处理学生违纪行为的原则,其所追求的是对违纪者本人的惩罚,而缺乏对违纪者所破坏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学校氛围的正面修复。实际上,学校处理学生违纪行为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惩罚学生,而是为了“修复”学生违纪行为给自我、他人、班级以及学校和社会所造成的伤害,促进和谐人际关系和和谐校园的形成。惩罚本身并不能自动实现这一修复功能。而且,如果惩罚实施不当,有时候非但不能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反而容易引发违纪者对教师、学校的进一步敌视,从而导致更为极端的违纪行为的出现。
  最后,以报应性正义为准则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很多时候是聚焦于当事者本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集体和学校在解决学生违纪行为方面的积极作用。报应性正义由于讲究“罪责相当”,其正义性主要体现在对违纪者的恰当惩罚之上。但是,学校不同于法庭,其所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对于违纪的学生而言,“罪责相当”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使其能够更好地意识错误,获得同伴、教师和学校的支持。另外,过于聚焦于违规学生本人的“罪责相当”,一方面容易导致被惩罚学生的标签化和污名化;另一方面则在很大程度上回避了集体和学校在学生违纪行为发生和矫正方面的责任。
  正是因为基于报应性正义处理学生违纪问题存在以上诸多不足,一种更带有人文关怀和教育性的正义原则——修复性正义——正在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广泛应用于其学校教育中。
  修复性正义与报应性正义在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
  第一,出发点不同。修复性正义致力于对学生违纪行为所造成的各种伤害的修复,而报应性正义则更多地是强调对学生违纪行为本身的惩罚。与报应性正义一样,修复性正义也重视对学生违纪行为本身的问责,但是,它更聚焦于如何动员一切力量去修复因为学生的违纪所造成的各种损害。
  第二,解决程序不同。修复性正义主张违纪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是违纪问题解决的第一责任人,而报应性正义则认为学生的违纪行为要交由教师或学校作为第三方来进行客观裁定。因此,前者特别强调将违纪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教师聚集在一起,共同针对违纪行为本身进行相应的调节,目的是达成所有当事人对违规事件的和解。
  第三,动机来源不同。修复性正义由于主张违纪者和相关利益者是违纪问题解决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它非常强调问题解决的动机来源于当事者各方面内在的真实需要和价值诉求,而不是像报应性正义那样,主要依靠外在的权威力量来对违纪本身进行控制。
  第四,规训机制不同。修复性正义对违纪行为的规训诉诸于情感化的推理,即强调移情等情感在违纪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而报应性正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调理性有限,控制甚至是压制情感在解决学生违纪问题上的作用。
  借鉴美国犯罪学家Howard Zehr的观点,可以将修复性正义在具体解决学生违纪问题上所关心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1.在违纪行为中,谁受到了伤害?2.他们的需要是什么?3.这是谁的责任?4.导致这一违纪行为的原因是什么?5.这一事件的利益相关者是谁?6.利益相关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方法解决违纪问题?
  综上所述,修复性正义在解决学生违纪问题时,主要强调3R:修复伤害(restitution)、解决问题(resolution)和關系和解(reconciliation)。通过修复,学生违纪行为所造成的各种伤害得以弥补;通过问题解决,学生可以提高对集体事务的参与性,从而减少违纪行为再次出现的风险;通过和解,学生在违纪行为中的情感创伤由于得到同伴和集体的谅解可以得以治愈。
  由此可见,修复性正义作为一种解决学生违纪问题的基本原则,它不是简单地将违纪学生视为需要惩罚的客体,而是将其视作具有自我纠正和修复能力的主体;它不是孤立地将违纪学生从其所属的集体和学校中抽离出来,而是将个别学生的违纪与整个集体和学校的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学校的关系生态在预防和修复学生违纪行为方面的积极作用;它不仅仅是一种解决学生违纪问题的程序,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主张对学生的尊重,因此具有浓厚的人性关怀和教育目的。
  【班建武,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赵 庭
  读者热线:010-62027510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一九九○年初,杭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年会这次年会有一重要议程,就是换届选举。原先担任研究会会长的王瑶先生于上年十二月去世,大树倒下后谁来支撑局面?一向操持日常事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度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坚持把师德放在中小学教师评价的首位,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评、征求学生和家长意见等方式全面考察教师的职业操守,师德有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并探索以教案、研究报告、工作总结等教学成果替代论文要求。  《通知》指出,各地要注重考查教師教书育人的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更加符合一线教师工
绿色校园计划(Green Schools Project)是以学生为参与主体进行的校园环保计划,旨在为校园合作方提供相关指导、建议和资源帮助,更好地支持学生们制订切实可行的绿色环保项目方案。该计划于2015年由伦敦金斯帕德中学的数学老师亨利·格林伍德发起。格林伍德作为伦敦金斯帕德中學的可持续发展环保项目主导者,借鉴了生态校园机制(Eco-Schools Framework),即根据学校的环保程度建
近日,東京都教育委员会制订出台《教职员工职责义务指南书》。为帮助全体教职员工充分理解自身职责,进一步提升规范意识、伦理道德,在严肃自身工作态度基础上全面恪守作为教师的使命职责,东京都教委将教职员工应遵守的工作纪律以及近年来发生的教师失职事件、教师处分规则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总结,形成《教职员工职责义务指南书》。  《教职员工职责义务指南书》中不仅通过具体案例详细展示教师失职行为,更是强调了失职处分给
澳大利亚教育与培训部近日公布了第一轮“数字素养学校奖助金计划”(Digital Literacy School Grants)名单,共有54所中小学校获得近200万美元的赠款,赠款将用于促进数字技术课程的实施。该计劃是澳大利亚《国家创新与科学进程》中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受资助的项目须能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了解和实施数字技术课程或者能促进学生学习该课程。获得资助的学校希望在提升学生
成人礼一天,留痕一辈子。随着成人礼系列活动的步步深入,学生的体验不断强化,情感的共鸣不断加深。学生们在终生难忘的成人礼中接受了洗礼,唤醒了潜藏的独立精神与对生命意义的思
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作家穆时英,死于1940年6月。长时期以来,他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从大节上来说吧,抗战时期,他曾先后担任汪伪政府控制的《国民新闻》总编、《国民新闻》社社长和伪《文汇报》的筹备社长。就这些情况而论,他被冠以“汉奸”的罪名名副其实,其被国民党“军统”特工刺杀遭惩罚也理所当然。然而,还有一种说法也流传甚广,1972年10月,康裔在香港《掌故》第14期上发表了《邻笛山阳——悼念一
那天我在北京机场一座自动咖啡机前唤来一位侍应,告诉她咖啡卖完了。她瞧也不瞧地迅速回应:“有呀,怎么会没有?当然有。”等到她自己仔细查看过,才发现咖啡果然倒光了,于是她沉默地为这机器装上一袋咖啡豆。  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她的第一反应会是这样呢?为什么她连一眼都没瞧,就能如此确定那座咖啡机的运作很正常呢?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很不寻常的事。我们坐计程车,要是发现车子震动得厉害,司机一定会说:“没事。”奶粉
一、中美核心素养之概述  1.中国核心素养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把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中包含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中包含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中包含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这其中还有下位的包含关系:人文精神包含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科学精神包含理性思
7月7日,“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变革——《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以下简称《反思教育》)中文版出版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议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反思教育》所重申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和发展观,共同研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定位,探索教育全球治理背景下的本土化表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出席会议并致辞,知名教育家、学者顾明远先生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