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你“人头”一用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gu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天报名参加一个读书会微信群举办的沙龙活动,在按照提示联系“联系人”微信时,发现我被对方删了。由于先前说好肯定带家人参加,只能硬着头皮请对方重新加为好友,还不能质问为啥删,这叫一个尴尬。反思了一下,自打从未谋面的读书会发起人微信上主动找到我,邀请我入会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从未有违反群规之言行。想来想去,大概是从未参加过他们频频举办的沙龙活动结出被删之果吧。可我这一年特别忙,抽不出功夫,并非有意和群领导过不去。好在参加沙龙时,折服于发起人的才华,被删的不悦烟消云散了。
   有一种“被删”就没那么容易“消化”。几年前,一个微博认证为某某编剧的人加我,希望互关,我当然同意了。眼见着她几年之间粉丝大涨,这也是人家的本事。可有一天无意中发现,已经被她取关。这种加完就删式的过河拆桥,这些年,也遇见过不少例。在微博上关注其他人,是有限额的,这就决定了这门交易不具有可持续性。
   取关自由,本不须计较,但具有“社交契约”的除外。
   如果就此往人性深处探究的话,那么在加完就删式的市侩关系背后,还可能有这样的考量:极少关注别人,却被别人极多关注,很有面。这反映出某些粉丝众多者的“矜持”,也揭示了一种“社交不对等”情境。当然,这样的状况其实也是公平的,毕竟粉丝暴涨不靠关注数,不靠互关约定,本身就是其社会影响力的侧面说明。但无论如何,敲完一户人家的大门,说,“我们成为好友吧”,即使这只是一种礼仪的需要,也应保持基本的体面,而不应该扭脸就把自家的前后门给关上,还不告诉对方实情,使得对方的家门还单方面为你敞开着。
   或许,还不如直接告诉对方:“好了,现在我不需要利用你了,我们不做好友了吧。”虽然这样的处置仍有做小人之嫌,但是可以稍稍落得一个爽气。
   也许有人会说我小题大做,矫情。还真不是这样。
   无数人拼命拉人头,追流量。流量过处,人头攒动。某些视频主媚笑连连,就是为了涨个粉,多些个“666”。最搞笑的是,突然被别人拉进一个莫名其妙的群,然后大家就成了“人头之友”,就像一群从天而降的木偶,互相无声打量。还有一种情况是这样的,在某个饭局,某场会议中,与陌生人互加微信后,你热切地点赞和跟评,向来不会引来互动,你以为对方就是“扑克牌性格”,但转头就发现对方正在与其他朋友打得火热。按说不该计较这个,但这份尴尬本来可以不发生。物理意义上“人头”的重组往往带来麻烦,最好的办法还是道不同不相为“加”。这样大家都好过一些。
   其实,很多人在乎的只是你能提供一颗“人头”而已。粉丝数的累积,流量的暴增,以每一顆“人头”为基数。是以,单颗“人头”既重要,又不重要。
   延伸开来,“人头”应该分实体人头和虚拟人头。
   “实体人头”基本上被用来数数字。比如说,到景区里,我们是一个数字;在赛场上,我们是一个数字;下馆子时,我们是一个数字。尤其是后一种情况,饭店的老板娘张嘴就来:“你们几个人?”“好的你们七个人就坐小包间吧”。在干这些事的时候,“数字”的意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其他“人头”凑齐一张桌子、一层看台、一节车厢。
   “人头熟”历来为国人所看重。而在新媒体时代,“人头熟”实际上是处于一种被量化的状态中。朋友甲天下也好,随处有酒喝也罢,首先是“人头熟”在数字上的忠实反映。
   相对而言,在成为“虚拟人头”时,意见的表达变得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成为一个“虚拟人头组织”的唯一公共性能。
   在新媒体时代,在社交APP层出不穷的现象中,这样的“人头”超越了生理功能,而升格为一种“表达器”或者“占位显示器”。君不见,各种群里,头像闪烁,在替每一个你我发言,在为每一个鸡毛蒜皮或者“重大”的主题侃侃而谈、怒目相“对”。我就发现,小区的报修群很容易“炸锅”,因为每一个头像都代表着一个诉求、一种立场、一扇窗户。于是这种诉求和立场显得非常多元和复杂,难以谐调。
   回过头来,那些惯常加完就删的“社交生意人”,恰恰淡忘了这个事实。或者说,他们仍然把虚拟人头当成和实体人头一样的事物,而选择不尊重“人头”背后的人格和尊严,以及建立在更纷繁境地上的社交生态。这是他们的短视,也是社交生态的缺憾。
   我想说的是,纵然你的微博上,乃至更多的社交媒体上,万千“人头”在浮浮沉沉,可“我”只有一个。我的价值,不会因为你有几颗还是几万颗人头而改变。同样,“我”的社交尊严,也不应该由你单方面展现的“社交狡黠”来揉捏和羞辱。
   流量无止境,话语也可以滔滔不绝,可越是这样,我越是敝帚自珍地护卫我的个体价值和荣誉,即使因此孤独——你休想说服我屈从于那些社会界的“生意人”——说到底,人头不是一颗人头。
其他文献
教养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词汇。它的出现往往是以否定的形式,如“缺乏教养”。这不仅是在指责某人本人,而且与其父母、长辈以及家庭都发生了关联。画家陈丹青以自己为例,他喜欢逛古董店,到意大利的罗马旅游时,专门找到卖古董的大街,进一家店后,就埋头看小雕塑、小文物,然后向店主,一位很有风度的老先生问价钱。连问几件,老先生都说不卖。陈丹青问:“为什么不卖呢?”老先生直言不讳:“这是我的店,你进来了,招呼也不跟我打
期刊
我与杂文结伴,至今将近50年,《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今晚报》《大公报》《科学时报》《杂文报》《杂文月刊》(包括《杂文界》)都是发的比较多的,《人民文学》《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求是》《唯实》《民主与法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以及《随笔》等也都曾发过。当然,还有本省的报刊,尤其是《福建日报》与《福州晚报》。这些见诸报刊的杂文,每篇都倾注了编辑的心
期刊
一   话说有一天瓜田先生无事读报,看到一篇文章,题为《露八颗牙微笑》。   瓜田说:“深圳的一家医院搞规范护士礼仪,培训护士要求露八颗牙齿微笑,从而与国际接轨。”这类接轨心态,曾经盛极一时。但是,瓜田先生不以为然。他之所以把这个例子从众多新闻中揪将出来,按我们常规想法,一定是想予以当头棒喝,批他个“体无完肤”。甚至像一个自由搏击的拳师,迎着对手的面门,将拳头直接打过去。   可是瓜田先生却
期刊
唐玄宗时有个蒲州刺史陆象先,他曾说“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这句名言,本来是指地方官吏假若能从根本上采取清明的政策,就可以把地方治理得太平无事,只有那些没见识的庸官俗吏才无事生事,自找麻烦,搞得社会不安。后来这句话多作“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概括为成语“庸人自扰”,而且语义扩大了,——泛指见识浅陋的平庸之人在处事时,常常横生枝节,自寻烦恼,以至耽误了正事,自讨苦吃。   明人刘基《郁离
期刊
苏州“文明码”文明吗?   据苏州新闻网报道,从9月3日起,“苏城码”App上线“苏城文明码”功能。该功能旨在构筑起文明积分信息识别体系,形成市民文明程度“个性画像”,文明积分等级高的市民将会享受工作、生活、就业、学习、娱乐的优先和便利,积分低的市民将会得到警示和受到惩处。   然而苏州“文明码”消息一經发布,立即引来全国网友的关注、热议、质疑甚至冷嘲热讽。仅仅四天之后,苏城文明码作为新兴事物,便
期刊
众所周知,老虎属于猫科,狼属于犬科,国宝大熊猫属于熊科,那么人属于什么科呢?   这个问题有人未必能答上来。因为常挂在嘴边的所谓这科那科好像都只是说动植物,没人啥事。也难怪,东方有女娲造人说,西方有上帝造人说,古希腊有普罗米修斯造人说,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信,包括假装信。《礼记》上不也讲么:“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道德经》上也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
期刊
乾隆驾崩后15天,大贪官和珅被嘉庆赐死。是谁扳倒了和珅?日前看一篇写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文章,看到了他们冒险进谏,机巧规避风险的智慧。在王引之的提示下,王念孙在列举和珅种种罪状后,加写了这样几句:“臣闻‘帝尧之世,亦有共驩,及至虞舜在位,咸就诛殛’。”这几句话把和珅比作尧时代的奸臣共工和驩兜,这样,乾隆就顺理成章地被比作尧,而嘉庆,就成了舜。如此,惩办和珅,既不会影响乾隆的“威望”,又能显示嘉
期刊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把零星的话语记录下来那叫语录,而把口头发表的一个故事、一番抒情、一通论说记录下来,就是文章。鉴于此,我们为什么要写文章和我们为什么要说话这样两个问题,答案应该是完全一样的。   说话和写文章的首要目的是交流。人是一种高级的社会动物,人类要在敬畏和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为自身争取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以获取尽可能多的物质和精神利益——试想,倘若缺乏交流、缺乏通过充分交流所形成的密切
期刊
《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一章,其实是吴用和杨志斗法。吴用有一个团队,7个人,江湖上名头都不小——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加上三阮兄弟。杨志则率领着一帮乌合之众。   纵是如此,别以为前者就可以轻易战胜后者。即使那帮乌合之众武功平常,能力低下,如果照杨志的话去做,以杨志的勇谋与机警,虽是智多星吴用精心设局,对方未必取得了生辰纲。   原因是杨志的团队里夹带了“私货”,有最能坏事的人。  
期刊
文人大都比较浪漫与多情,所以,也就有了清人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中的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书生赴京考试,夜晚寄宿在旅社中,旅店的墙上悬挂了一幅“仕女图”画轴,这个女子风姿绰约,仪态万方,栩栩如生,宛若真人。每当他独自一个人坐在那里注视凝思的时候,即便是客人来了他都没有感觉。一天傍晚,这名女子忽然从画上翩然而下,美丽绝妙。书生虽然知道她是鬼魅,但两个人结合在一起的念头太久了,自己都不能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