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的压强》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1987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思路
  气体压强相对于前面学习的固体与液体压强,更具抽象性,虽然这一知识点没有比较复杂的计算,但对于初二学生而言,理解气体压强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教材重在引导学生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学会估测大气压强的值及探究流速对流体压强的影响,通过这几个探究活动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深化对气体压强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具
  水槽、矿泉水瓶、粗针、酒精灯、平底烧瓶、易拉罐、针管、玻璃杯、硬纸片、马德堡半球、抽气管、玻璃板、试管、弹簧测力计、细线、橡皮帽、注射器、刻度尺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压确实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2.知道大气压强的值及大气压强的单位。
  3.会粗略测量大气压强的值。
  4.了解日常生活中运用大气压为人类服务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大气压强相关的现象,体验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
  2.会利用简单的器材估测大气压的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2.通过了解大气压强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
  大气压的存在及估测大气压的值。
  五、教学难点
  大气压值的估测。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演示:展示矿泉水瓶,在不同位置用针扎孔,在瓶子中装水,学生观察:水流出。此时师快速拧紧瓶盖,学生发现水不再流出。师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能猜想一下吗?教师引导学生猜想身边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各个方向都有。
  师演示:大气压将易拉罐压扁的实验。通过鲜活生动的实验再次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自然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师多媒体呈现:如何通过下列器材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玻璃杯、水、硬纸板、注射器、抽气管、矿泉水瓶、瓶塞等。
  学生开展讨论,教师鼓励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积极评价。
  小组交流:你们认为在我们身边存在大气压吗?请运用身边器材证明你的观点。
  学生活动:(1)注射器将下面的水吸上来,证明存在大气压。
  (2)将注射器的口封住,用力拉动活塞,很费力,松手后,活塞自动恢复。
  (3)将试管装满水,大拇指封住管口后倒插于水槽中,学生发现水不会流出。
  (4)玻璃杯中装满水后,用硬纸板覆盖倒置,硬纸板和水“安然无恙”。
  各小组展开交流,学生点评。
  师总结并板书:大家演示的这些实验很好地说明了在我们身边的确存在气体压强,我们将其称为大气压。
  师再次演示小试管在大试管中上升的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分析其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教师话锋一转:那么,大气压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实际上,早在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的市长就做过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历史上称之为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展示马德堡半球,抽气之后请班上两位“勇士”相互拉,“勇士”费了九年二虎之力后,将其放气,再让一名“弱女子”上去拉。
  教师引导学生演示表演,边做解说,从而引导学生体验大气压的存在。(板书)
  2.大气压的测量
  师:马德堡城的市长用了16匹马,才让半球分开,大家或许会好奇:大气压究竟有多大?怎样才能知道大气压的值呢?
  师:大家观察手边的注射器、弹簧测力器等器材。
  师引导学生回忆压强的计算公式P=F/S,如果我们粗略测出一定面积上承受的大气压力,就可以测量出大气压强。出示注射器,教师演示将注射器的口密封,用力拉感觉费力,引导学生能否测出刚刚拉动活塞时的力,从而间接获取大气压力(此处涉及物理学原理是什么)。受力面积又如何解决?学生认真观察注射器。师:筒壁上的刻度表示的是什么?体积与横截面积有何关系?那下面如何测量出注射器的橫截面积?
  学生实验:估测大气压值。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各小组回报实验结果,教师给出标准大气压值,二者进行对比,师生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横截面积测量过程中导致的误差;空气不可能排彻底导致的误差;活塞与筒壁之间存在的摩擦力等。
  3.气压计
  师出示气压计,指导学生读数。
  4.大气压的变化
  师:气压产生的原因在于有气体,而离海平面越高的地方,大气越稀薄,大气压自然越小。即使是在同一地点,大气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师演示实验:用注射器往已经沸腾的烧瓶中打气,学生观察现象;再用注射器往停止沸腾的水中抽气,学生再次观察现象。师生分析:水沸腾的条件是什么?
  水再次沸腾和停止沸腾,说明水的沸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变化?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板书结论。
  七、课堂总结
  师生对照教学目标总结本节内容。
  八、达标训练
  九、课堂板书(略)
其他文献
摘 要: 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上都要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做好初高中的过渡十分关键。本文主要从物理学的内容、初高中知识的练习与区别说明《物理初中—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用书》的作用。  关键词: 物理学 初高中衔接 内容对比  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
水作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之一,在化学合成方面也同样拥有着广泛的应用。响应“绿色化学”号召,水作为一种反应溶剂被开发出来,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绿色溶剂。首先,水的储量丰富,廉价;其次,水具有很高的比热容,较低的粘度、密度,较强的传质能力;最后,水可电离出H+与OH-,对于一些需要酸碱催化的反应,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促进反应进行。本文以室温水为反应溶剂,研究了两个反应体系,即水相中的达参(Darzen
摘 要: 初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堂提问 提问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提问知识点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提问知识点具有循序性  一个班级的学生参差不齐,
摘 要: 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体现在: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在物理教学中,老师要打造生活化的物理课堂,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生活情境,通过生活化探究,让学生获得参与热情和亲身体验,再将生活情境构建成为物理模型,得出物理规律。  关键词: 物理课堂 生活情境 物理模型 物理规律  一、生活化物理课堂的主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