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在美国华尔街被占领,欧洲央行换帅,世界金融市场暗潮涌动时,风传了几个月之久的中国金融管理机构的人事变动终于有了定论,三大监管机构一同换帅。
10月28日,当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先后发布公告称其董事长因国家金融工作安排请求辞去公司职务时,或许还未预料到,中国金融业三大监管机构——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下称“三会”)的高层人事变动已经正式开始。
第二天,新华社发布消息称,原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接任现年65岁的刘明康,担任中国银监会主席一职;原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接任尚福林担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原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项俊波,接任现年65岁的吴定富,担任中国保监会主席。
此时,正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加之明年下半年将要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所以让这场在外界看来有些“突然”的金融业人事变动显得尤为瞩目。
有评论认为,对于目前的中国金融业而言,摆在“三会”新任主席面前的难题众多。对于新任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来说,地方政府债务的潜在风险和中国银行业的整体转型都将考验其化解风险和改革创新的能力;对于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而言,则意味着要尽快让中国股市摆脱“圈钱”的骂名;新任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则担负着重塑中国保险业市场信心的角色。
他们三人所面临的形势,比前任更复杂。谁敢挥刀斩乱麻?
银监会:9年后尚福林回归本行
[基础性制度缺失的改革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作为推动者,尚福林集低调、内敛和雷厉风行于一体,甚为合适。]
放下证监会的令旗,尚福林重操旧业回归银行。不同的是,9年前他是农行行长,是运动员;如今他是银监会主席,是教练员,是监管者。
证监会主席的位置是“火山口”,2002年12月29日低调入主证监会的尚福林或许没想到,自己一干就是9年,成为在任时间最长的证监会主席。
低调、内敛的尚福林有自己的“为官之道”。一开始,这位没有“海归”背景、也非名校毕业的监管者并不被看好。但末了,他被称为“具有中国特色和政治智慧的监管者”。
初入证监会,军人出身的尚福林显示了雷厉风行的作风,“开弓没有回头箭”是尚福林在推进股改时的豪言壮语。而且,自股改后,改革动作频出,一发不可收拾。
对尚福林在证监会工作的9年如何评价是个难题,有趣的是,从股指走势看,尚福林到任和离任时上证指数均在2300点左右,似乎仍在原点徘徊,但其中却经历了从998点到6100多点,又回到1600多点的过山车般惊艳走势,尽管争议和非议并起,但至少说明一点:尚福林在证监会的主席任职绝非“平庸、平淡”所能描述的。
套用最简单的功过论评价可概括为,这是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的“黄金九年”,论功劳:国有股、法人股同股同权了,创业者可以创富了,投资者可以做空了;讲非议:内幕交易时有发生、投资者文化改观有限、新股大扩容被指超越了承受力。
资本市场由于牵涉主体较多,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作为监管者,推出一项重大改革,往往裹挟着指责和赞扬。在尚福林推动的诸多改革中,“股改”是受到参与各方最多认同、最少非议的一件事。
股权分置是中国资本市场特有的产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社会上有国有股、法人股流通会导致私有化的担心,并影响资本市场的退出。为了消除这种担心,管理层不得不在政策上做出技术安排——股票上市时,约定国有股、法人股不流通。
时过境迁,这一制度安排越来越成为羁绊股市发展的最大制约:大股东与其他股东利益不一致,对维护股价不热心;上市公司沦为大股东提款机等弊端不一而足。
在尚福林担任主席之前,管理层曾出台了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国有股减持试点方案,但最终引发了市场暴跌,不得不在2002年6月叫停,后续的改革压力可想而知。
在防止非整体试错的情况下,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宣布启动“股改”,约定了“统一组织、分散决策”的原则,并在“五一”长假后批准了四家公司进行试点。期间质疑声音不断,甚至出现了“十万言书”。
在先期试点成功的情况下,“股改”声势浩荡地展开,在实践中形成了“10送3.5”、“10送3”的较好方案,困扰资本市场大股东与其他股东利益不一致的痼疾消除,为此后2006年启动的大牛市埋下了伏笔。
“股改”只是第一步,它只理顺了存量股票市场的定价体系,而以增量为代表的IPO市场的定价体系却饱受诟病。
2004年底,证监会发审委副处长王小石因涉嫌发行腐败被捕,并最终被判刑,此事引发了外界对发行制度的猛烈批判。此后,发行的阳光化、市场化一直是证监会努力的方向,尚福林表示,“阳光化是最好的消毒剂。”
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2009年6月,新股发行体制第一阶段改革启动,在询价、优化网上发行机制及提示风向上进行了改革;此后的2010年11月又启动了第二次改革: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制度、充实网下询价机构、增强定价信息、完善回报机制及中止发行机制等。按照尚福林的说法,“要让发行制度更加市场化。”
在过去的9年,也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快速推进的时期。从2004年的中小板,至2009年的创业板,再至2010年的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均是在尚福林担任主席期间推出。
此外,在商品期货市场上,尚福林也批准了玉米、棉花等十多个大宗商品品种。
改革的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步子迈得太快总会留下未曾踏足的空白。只有20多年历史的中国资本市场,天生体质虚弱略显稚嫩,基础性制度的缺失不能完全指望尚福林的改革“毕其功于一役”,某种程度而言,他只是一个改革的推动者,而不能成为政策的决定者。这注定尚福林的改革是一盘尚未下完的棋。
“没有时间表。”这几乎是严谨的尚福林每一次在基础性制度改革上的习惯性用词,国际板如此,新股发行的注册制也如此。而最受市场关注的新股发行制度,仍有不少值得完善之处。按照尚福林的观点,新股发行市场化的方向,应该是“让市场的主体发挥作用,让它们归位尽责”。
但目前,发行环节的灰色链条不时浮现:上市公司包装过度、保荐人频频失责、询价机构胡乱报价、PE机构腐败盛行……在创业板推出之后,国际板、新三板以及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未来亟待完成的任务,也是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股市的投资文化净化仍是前路漫漫。
证监会:郭树清摒弃监管泡沫
[由于证监会的特殊性,郭树清受到的关注度最高,坊间对其的建言也最多,最典型的就是“六大挑战”、“八大难题”。]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连续两任证监会主席均由银行系统空降。在任证监会主席之前,尚福林时任农行行长,郭树清为建行董事长——“大银行出监管干部”,这似乎是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系最重要部分的注解,同时也暗示了尚福林回归银监体系的水到渠成。
证券市场直接关系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证监会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与尚福林略显不同的是,浓厚的学者气质,是郭树清无论作为银行家还是作为官员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翻开郭树清的履历,两个主题词扑面而来,一是改革,一是宏观。1985年9月,29岁的郭树清以社科院博士生身份参加了对中国经济改革有着深远影响的“巴山轮”会议,随后经与会牛津大学安瑟尼学院高级研究员弗拉基米尔-布鲁斯推荐,郭树清于1986年至1987年赴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
自1980年以来,郭树清在宏观经济学、比较经济体制领域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其中,在1988年与吴敬琏、周小川合著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以及后来的《整体的渐进》更是被许多财经类院校列为必读书目。
2010年11月,吴敬琏、周小川、郭树清等人为主要贡献人的“整体改革理论”获得第三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而郭树清本人也于1988年和1992年两度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奖,1991年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可以说,经济学者才是郭树清最本真的底色。
在1988年至1998年博士毕业的10年间,郭树清主要在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任职。1998年之后,郭树清历任贵州省副省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汇金公司董事长。
即便离开研究岗位多年,郭树清对宏观问题的探索和思辨仍然是他最感兴趣的领域。
学者型官员的身份并不改变郭树清务实、稳健的工作作风,当初建行的临危受命凸显其柔中带刚的韧劲和果敢。
2005年3月,时任外管局局长的郭树清临危受命,接管因张恩照受贿事件而人心涣散的建行。在7个月后,郭树清完成了建行的脱胎换骨,使其成为中国首家实现IPO的国有银行,为后来者提供了“标本”。
之前,郭树清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对银行平台贷款做过详细阐述,平台贷款的绝大多数资金都投向了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水利、电网等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服务作用会慢慢体现出来,总体来说,这些投资不会打水漂;而至于说一个地方,一个方向应不应该修那么多,是多修公路好还是多修铁路好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他认为,应该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理顺投融资关系,也便于信息公开、规范操作,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也会极大地丰富资本市场的产品,促进直接融资体系的发育。
从平台贷款巧妙延伸到融资体系,任职建行的郭树清已经有了长远的眼光和全局的观点。而从郭树清最近关于金融改革的相关论述中,我们似乎可以寻觅一些其执掌证监会后执政思路的蛛丝马迹。
对于本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郭树清也有独到的看法。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他表示,美国出台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法案长达2300多页,是一种法律泡沫,金融业人士很难去完全弄明白这么长的一个法案,目前的监管已经呈现一种监管泡沫。他认为金融监管要贴近市场、贴近交易实际,永远都不会有一个永续可用的监管工具,而本轮金融危机的产生也并不是金融监管问题。
郭树清这样描述金融业的泛滥:在这些发达国家中,目前的经济发展更加依赖的是人力资本和智力、财富,以及生态的财富,而不是固定资产投资或者是为市场提供资金。在历史上已经看到过很多先例,比如古罗马的公共浴场遍地开花;在中世纪,全世界到处建教堂、中国到处建寺庙……对照历史来看,现在的世界,是不是银行太多了、基金太多了?
郭树清提倡放开资本管制:如果不是从制度而是从实际交易的角度来看,估计人民币资本项下70%以上已经实现可兑换。在他看来,目前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条件,货币可兑换之后,金融安全度并不是下降,而是增强了,如果不把人民币推向国际,中国将永远处于被动局面。
在一次演讲中,郭树清对金融业维持持续高增长表示怀疑:“建行上市前到美国路演的时候,所有人都在跟我说,国际上银行、基金的收益,在三年内都是两位数的增长。其实,这么说是很奇怪的。你必须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两位数的长期收益来自哪里?在现实经济中,没有哪个行业,或者说很少有哪个行业,可以达到持续三年的两位数的收益,凭什么金融业可以做得到?”
如今,履新证监会的郭树清将直接面对更广大的投资者和更复杂的市场环境,在尚福林刚离开之际,市场人士有诸多期许,纷纷写下所谓的意见,媒体对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出了所谓的“六大挑战”、“八大难题”。但说到底,监管的应有之义是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其余之事该归市场的归市场。
期许之外无他,借用巴曙松在为郭树清著作《过剩与贫穷之间》所作的书评:先后在两个存在巨大反差、同时也尤其容易引发理论反思的工作环境中任职,使得作者能够从地方管理到国家宏观调控,从贫穷和短缺到富裕和过剩,以及从国内到国际,以一种相对宽阔而且现实的视野来系统地考察和思索转型期的中国问题,并以务实的精神去解决所面对的现实问题。
保监会:项俊波续写新剧本
[项俊波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纷呈的电视剧。保监会存在的诸多改革难题,无疑是项俊波面对的新挑战。]
曾经的审计铁腕,现如今照片已经挂到了保监会官方网站主席的位置上。项俊波完成这个角色转变,花了整整12年。
“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项俊波在接到威胁电话的时候,淡定地提醒对方,“告诉你,我参过军,打过仗,负过伤,什么我没见过?”在换了几个招待所之后,依然还是有人找到了项俊波落脚的地方。激战38个日夜,之后项俊波匹马上京,向时任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汇报惊天大案,最终蓟县国税案真相大白于天下。
在审计署的那几年,项俊波被威胁恐吓的事不止这一桩。在查出蓟县国税案后,项俊波成为李金华的得力干将,位至审计署副审计长。2004年8月9日,调任央行,接替退休的刘廷焕,担任副行长。2007年7月,项俊波再次空降农行,担任党委书记兼行长。
项俊波到农行的时候,农行可谓问题缠身,当时汇金已向工行、建行进行了外汇注资,外资已经热火朝天洽谈战略入股问题,可农行23.43%的不良贷款率,是当时商业银行7.5%的3倍还多。
喜欢突击行动的项俊波,上任农行时没有发表激情四溢的施政演说,第二天就带领一干人马奔赴各地突击查账、查库,要将农行的不良贷款搞清楚。到2008年年底,项俊波组织的以突击检查形式的飞检队,对22个分行的147个分支机构进行了专项突击检查,共查出问题和风险隐患697条,被检查分行的整改率达到95%以上。
2010年7月15日、16日,农行分别在上海和香港挂牌交易,项俊波创造了四大商业银行最差到全球最大IPO的飞跃。
项俊波铁腕,但骨子里还是一文人,走不出《人民不会忘记》的影子。当年在撰写这个电视剧本的时候,项俊波也没有想到,在农行的涅过程之中,高潮迭起,最终以上市画上了农行大戏的完美结局。
人生总是存在着变数,这对于经常在节假日写剧本的项俊波来说,自己的命运如同电视剧一样,情节难以琢磨。当自己的照片挂到了保监会主席位置上时,项俊波此刻面对的是如何书写好人生新的故事,在一个陌生的领域,如何才能让新的故事达到高潮呢?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项俊波空降农行接替的是行长杨明生的位置,这一次项俊波要跟杨明生做同事了。2007年7月,杨明生离开农行,走马保监会副主席,两位农行行长在保监会聚首。保监会第一任主席马永伟亦是从农行行长位上到人保担任一把手,之后入主保监会的。
查账是项俊波身上抹不掉的标签,无论是在审计署还是在农行,只要项俊波所到之处,风险控制都是第一项要抓的重点。保险行业从当年的再保险集团数亿元挪给庄家炒股,到新华人寿爆发董事长关国亮挪用资金案,再到新华人寿支公司副总经理王付荣6年时间侵占3.5亿元案,保险行业大案频发。面对诸多大案,项俊波这一次上任力推风控监管当是必然。
保险业走到了三岔口,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紧缩等因素,令银保业务增速放缓,究其根源,代理人模式已经成为保险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尽管以平安集团为首的保险公司在努力搭建综合金融平台,但综合金融平台的整合过程之中问题不断,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三方监管的利益平衡将是摆在项俊波面前的一道难题。
监管就是一门艺术,现在三会领导人都有着相通的资本市场背景,他们都在是央行大熔炉里面走出来的金融官员,深知资本市场的深度协作效应。
曾经的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转战银监会,在银保合作方面,双方应该会有更多的合作默契。而郭树清掌舵证监会,对于保险企业上市等资本运作,也会有更大的胸怀来容纳,如此一来,项俊波的保险大戏可渐入佳境。
现在保险市场还存在中介公司经营混乱,甚至有保险代理公司出现隐瞒客户佣金、诈骗保单等违纪违规现象,保险市场还没有完善的退出机制,不断上演着不死鸟的故事,保险公司牌照成为壳资源,难以形成健全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这是项俊波在保监会需要一一化解的剧情冲突。
在美国华尔街被占领,欧洲央行换帅,世界金融市场暗潮涌动时,风传了几个月之久的中国金融管理机构的人事变动终于有了定论,三大监管机构一同换帅。
10月28日,当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先后发布公告称其董事长因国家金融工作安排请求辞去公司职务时,或许还未预料到,中国金融业三大监管机构——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下称“三会”)的高层人事变动已经正式开始。
第二天,新华社发布消息称,原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接任现年65岁的刘明康,担任中国银监会主席一职;原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接任尚福林担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原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项俊波,接任现年65岁的吴定富,担任中国保监会主席。
此时,正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加之明年下半年将要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所以让这场在外界看来有些“突然”的金融业人事变动显得尤为瞩目。
有评论认为,对于目前的中国金融业而言,摆在“三会”新任主席面前的难题众多。对于新任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来说,地方政府债务的潜在风险和中国银行业的整体转型都将考验其化解风险和改革创新的能力;对于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而言,则意味着要尽快让中国股市摆脱“圈钱”的骂名;新任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则担负着重塑中国保险业市场信心的角色。
他们三人所面临的形势,比前任更复杂。谁敢挥刀斩乱麻?
银监会:9年后尚福林回归本行
[基础性制度缺失的改革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作为推动者,尚福林集低调、内敛和雷厉风行于一体,甚为合适。]
放下证监会的令旗,尚福林重操旧业回归银行。不同的是,9年前他是农行行长,是运动员;如今他是银监会主席,是教练员,是监管者。
证监会主席的位置是“火山口”,2002年12月29日低调入主证监会的尚福林或许没想到,自己一干就是9年,成为在任时间最长的证监会主席。
低调、内敛的尚福林有自己的“为官之道”。一开始,这位没有“海归”背景、也非名校毕业的监管者并不被看好。但末了,他被称为“具有中国特色和政治智慧的监管者”。
初入证监会,军人出身的尚福林显示了雷厉风行的作风,“开弓没有回头箭”是尚福林在推进股改时的豪言壮语。而且,自股改后,改革动作频出,一发不可收拾。
对尚福林在证监会工作的9年如何评价是个难题,有趣的是,从股指走势看,尚福林到任和离任时上证指数均在2300点左右,似乎仍在原点徘徊,但其中却经历了从998点到6100多点,又回到1600多点的过山车般惊艳走势,尽管争议和非议并起,但至少说明一点:尚福林在证监会的主席任职绝非“平庸、平淡”所能描述的。
套用最简单的功过论评价可概括为,这是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的“黄金九年”,论功劳:国有股、法人股同股同权了,创业者可以创富了,投资者可以做空了;讲非议:内幕交易时有发生、投资者文化改观有限、新股大扩容被指超越了承受力。
资本市场由于牵涉主体较多,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作为监管者,推出一项重大改革,往往裹挟着指责和赞扬。在尚福林推动的诸多改革中,“股改”是受到参与各方最多认同、最少非议的一件事。
股权分置是中国资本市场特有的产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社会上有国有股、法人股流通会导致私有化的担心,并影响资本市场的退出。为了消除这种担心,管理层不得不在政策上做出技术安排——股票上市时,约定国有股、法人股不流通。
时过境迁,这一制度安排越来越成为羁绊股市发展的最大制约:大股东与其他股东利益不一致,对维护股价不热心;上市公司沦为大股东提款机等弊端不一而足。
在尚福林担任主席之前,管理层曾出台了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国有股减持试点方案,但最终引发了市场暴跌,不得不在2002年6月叫停,后续的改革压力可想而知。
在防止非整体试错的情况下,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宣布启动“股改”,约定了“统一组织、分散决策”的原则,并在“五一”长假后批准了四家公司进行试点。期间质疑声音不断,甚至出现了“十万言书”。
在先期试点成功的情况下,“股改”声势浩荡地展开,在实践中形成了“10送3.5”、“10送3”的较好方案,困扰资本市场大股东与其他股东利益不一致的痼疾消除,为此后2006年启动的大牛市埋下了伏笔。
“股改”只是第一步,它只理顺了存量股票市场的定价体系,而以增量为代表的IPO市场的定价体系却饱受诟病。
2004年底,证监会发审委副处长王小石因涉嫌发行腐败被捕,并最终被判刑,此事引发了外界对发行制度的猛烈批判。此后,发行的阳光化、市场化一直是证监会努力的方向,尚福林表示,“阳光化是最好的消毒剂。”
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2009年6月,新股发行体制第一阶段改革启动,在询价、优化网上发行机制及提示风向上进行了改革;此后的2010年11月又启动了第二次改革: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制度、充实网下询价机构、增强定价信息、完善回报机制及中止发行机制等。按照尚福林的说法,“要让发行制度更加市场化。”
在过去的9年,也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快速推进的时期。从2004年的中小板,至2009年的创业板,再至2010年的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均是在尚福林担任主席期间推出。
此外,在商品期货市场上,尚福林也批准了玉米、棉花等十多个大宗商品品种。
改革的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步子迈得太快总会留下未曾踏足的空白。只有20多年历史的中国资本市场,天生体质虚弱略显稚嫩,基础性制度的缺失不能完全指望尚福林的改革“毕其功于一役”,某种程度而言,他只是一个改革的推动者,而不能成为政策的决定者。这注定尚福林的改革是一盘尚未下完的棋。
“没有时间表。”这几乎是严谨的尚福林每一次在基础性制度改革上的习惯性用词,国际板如此,新股发行的注册制也如此。而最受市场关注的新股发行制度,仍有不少值得完善之处。按照尚福林的观点,新股发行市场化的方向,应该是“让市场的主体发挥作用,让它们归位尽责”。
但目前,发行环节的灰色链条不时浮现:上市公司包装过度、保荐人频频失责、询价机构胡乱报价、PE机构腐败盛行……在创业板推出之后,国际板、新三板以及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未来亟待完成的任务,也是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股市的投资文化净化仍是前路漫漫。
证监会:郭树清摒弃监管泡沫
[由于证监会的特殊性,郭树清受到的关注度最高,坊间对其的建言也最多,最典型的就是“六大挑战”、“八大难题”。]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连续两任证监会主席均由银行系统空降。在任证监会主席之前,尚福林时任农行行长,郭树清为建行董事长——“大银行出监管干部”,这似乎是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系最重要部分的注解,同时也暗示了尚福林回归银监体系的水到渠成。
证券市场直接关系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证监会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与尚福林略显不同的是,浓厚的学者气质,是郭树清无论作为银行家还是作为官员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翻开郭树清的履历,两个主题词扑面而来,一是改革,一是宏观。1985年9月,29岁的郭树清以社科院博士生身份参加了对中国经济改革有着深远影响的“巴山轮”会议,随后经与会牛津大学安瑟尼学院高级研究员弗拉基米尔-布鲁斯推荐,郭树清于1986年至1987年赴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
自1980年以来,郭树清在宏观经济学、比较经济体制领域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其中,在1988年与吴敬琏、周小川合著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以及后来的《整体的渐进》更是被许多财经类院校列为必读书目。
2010年11月,吴敬琏、周小川、郭树清等人为主要贡献人的“整体改革理论”获得第三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而郭树清本人也于1988年和1992年两度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奖,1991年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可以说,经济学者才是郭树清最本真的底色。
在1988年至1998年博士毕业的10年间,郭树清主要在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任职。1998年之后,郭树清历任贵州省副省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汇金公司董事长。
即便离开研究岗位多年,郭树清对宏观问题的探索和思辨仍然是他最感兴趣的领域。
学者型官员的身份并不改变郭树清务实、稳健的工作作风,当初建行的临危受命凸显其柔中带刚的韧劲和果敢。
2005年3月,时任外管局局长的郭树清临危受命,接管因张恩照受贿事件而人心涣散的建行。在7个月后,郭树清完成了建行的脱胎换骨,使其成为中国首家实现IPO的国有银行,为后来者提供了“标本”。
之前,郭树清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对银行平台贷款做过详细阐述,平台贷款的绝大多数资金都投向了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水利、电网等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服务作用会慢慢体现出来,总体来说,这些投资不会打水漂;而至于说一个地方,一个方向应不应该修那么多,是多修公路好还是多修铁路好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他认为,应该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理顺投融资关系,也便于信息公开、规范操作,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也会极大地丰富资本市场的产品,促进直接融资体系的发育。
从平台贷款巧妙延伸到融资体系,任职建行的郭树清已经有了长远的眼光和全局的观点。而从郭树清最近关于金融改革的相关论述中,我们似乎可以寻觅一些其执掌证监会后执政思路的蛛丝马迹。
对于本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郭树清也有独到的看法。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他表示,美国出台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法案长达2300多页,是一种法律泡沫,金融业人士很难去完全弄明白这么长的一个法案,目前的监管已经呈现一种监管泡沫。他认为金融监管要贴近市场、贴近交易实际,永远都不会有一个永续可用的监管工具,而本轮金融危机的产生也并不是金融监管问题。
郭树清这样描述金融业的泛滥:在这些发达国家中,目前的经济发展更加依赖的是人力资本和智力、财富,以及生态的财富,而不是固定资产投资或者是为市场提供资金。在历史上已经看到过很多先例,比如古罗马的公共浴场遍地开花;在中世纪,全世界到处建教堂、中国到处建寺庙……对照历史来看,现在的世界,是不是银行太多了、基金太多了?
郭树清提倡放开资本管制:如果不是从制度而是从实际交易的角度来看,估计人民币资本项下70%以上已经实现可兑换。在他看来,目前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条件,货币可兑换之后,金融安全度并不是下降,而是增强了,如果不把人民币推向国际,中国将永远处于被动局面。
在一次演讲中,郭树清对金融业维持持续高增长表示怀疑:“建行上市前到美国路演的时候,所有人都在跟我说,国际上银行、基金的收益,在三年内都是两位数的增长。其实,这么说是很奇怪的。你必须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两位数的长期收益来自哪里?在现实经济中,没有哪个行业,或者说很少有哪个行业,可以达到持续三年的两位数的收益,凭什么金融业可以做得到?”
如今,履新证监会的郭树清将直接面对更广大的投资者和更复杂的市场环境,在尚福林刚离开之际,市场人士有诸多期许,纷纷写下所谓的意见,媒体对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出了所谓的“六大挑战”、“八大难题”。但说到底,监管的应有之义是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其余之事该归市场的归市场。
期许之外无他,借用巴曙松在为郭树清著作《过剩与贫穷之间》所作的书评:先后在两个存在巨大反差、同时也尤其容易引发理论反思的工作环境中任职,使得作者能够从地方管理到国家宏观调控,从贫穷和短缺到富裕和过剩,以及从国内到国际,以一种相对宽阔而且现实的视野来系统地考察和思索转型期的中国问题,并以务实的精神去解决所面对的现实问题。
保监会:项俊波续写新剧本
[项俊波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纷呈的电视剧。保监会存在的诸多改革难题,无疑是项俊波面对的新挑战。]
曾经的审计铁腕,现如今照片已经挂到了保监会官方网站主席的位置上。项俊波完成这个角色转变,花了整整12年。
“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项俊波在接到威胁电话的时候,淡定地提醒对方,“告诉你,我参过军,打过仗,负过伤,什么我没见过?”在换了几个招待所之后,依然还是有人找到了项俊波落脚的地方。激战38个日夜,之后项俊波匹马上京,向时任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汇报惊天大案,最终蓟县国税案真相大白于天下。
在审计署的那几年,项俊波被威胁恐吓的事不止这一桩。在查出蓟县国税案后,项俊波成为李金华的得力干将,位至审计署副审计长。2004年8月9日,调任央行,接替退休的刘廷焕,担任副行长。2007年7月,项俊波再次空降农行,担任党委书记兼行长。
项俊波到农行的时候,农行可谓问题缠身,当时汇金已向工行、建行进行了外汇注资,外资已经热火朝天洽谈战略入股问题,可农行23.43%的不良贷款率,是当时商业银行7.5%的3倍还多。
喜欢突击行动的项俊波,上任农行时没有发表激情四溢的施政演说,第二天就带领一干人马奔赴各地突击查账、查库,要将农行的不良贷款搞清楚。到2008年年底,项俊波组织的以突击检查形式的飞检队,对22个分行的147个分支机构进行了专项突击检查,共查出问题和风险隐患697条,被检查分行的整改率达到95%以上。
2010年7月15日、16日,农行分别在上海和香港挂牌交易,项俊波创造了四大商业银行最差到全球最大IPO的飞跃。
项俊波铁腕,但骨子里还是一文人,走不出《人民不会忘记》的影子。当年在撰写这个电视剧本的时候,项俊波也没有想到,在农行的涅过程之中,高潮迭起,最终以上市画上了农行大戏的完美结局。
人生总是存在着变数,这对于经常在节假日写剧本的项俊波来说,自己的命运如同电视剧一样,情节难以琢磨。当自己的照片挂到了保监会主席位置上时,项俊波此刻面对的是如何书写好人生新的故事,在一个陌生的领域,如何才能让新的故事达到高潮呢?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项俊波空降农行接替的是行长杨明生的位置,这一次项俊波要跟杨明生做同事了。2007年7月,杨明生离开农行,走马保监会副主席,两位农行行长在保监会聚首。保监会第一任主席马永伟亦是从农行行长位上到人保担任一把手,之后入主保监会的。
查账是项俊波身上抹不掉的标签,无论是在审计署还是在农行,只要项俊波所到之处,风险控制都是第一项要抓的重点。保险行业从当年的再保险集团数亿元挪给庄家炒股,到新华人寿爆发董事长关国亮挪用资金案,再到新华人寿支公司副总经理王付荣6年时间侵占3.5亿元案,保险行业大案频发。面对诸多大案,项俊波这一次上任力推风控监管当是必然。
保险业走到了三岔口,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紧缩等因素,令银保业务增速放缓,究其根源,代理人模式已经成为保险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尽管以平安集团为首的保险公司在努力搭建综合金融平台,但综合金融平台的整合过程之中问题不断,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三方监管的利益平衡将是摆在项俊波面前的一道难题。
监管就是一门艺术,现在三会领导人都有着相通的资本市场背景,他们都在是央行大熔炉里面走出来的金融官员,深知资本市场的深度协作效应。
曾经的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转战银监会,在银保合作方面,双方应该会有更多的合作默契。而郭树清掌舵证监会,对于保险企业上市等资本运作,也会有更大的胸怀来容纳,如此一来,项俊波的保险大戏可渐入佳境。
现在保险市场还存在中介公司经营混乱,甚至有保险代理公司出现隐瞒客户佣金、诈骗保单等违纪违规现象,保险市场还没有完善的退出机制,不断上演着不死鸟的故事,保险公司牌照成为壳资源,难以形成健全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这是项俊波在保监会需要一一化解的剧情冲突。